美国:家务劳动不妨从“认钱”开始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l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对美国孩子在家里做家务、家长付“工钱”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这家不也有孩子的一份吗?难道孩子没有自己的一份义务,而只对金钱负责吗?美国家庭教育以金钱计算家务的做法难道不会把孩子培养成斤斤计较,甚至会与父母计较金钱的人吗?金钱成了第一推动力,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当然,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与独立性、社会化、关爱情怀、生存意识、发现自我、兴趣培养等理念有关,但不管这些理念如何高大上,美国孩子的劳动教育一般是从“认钱”开始的。
  孩子为何没有钱的概念?
  许多美国家长从小就给孩子在银行开户,并把一些家务分派给孩子。但这些家务孩子不是白干的,家长在分派这些家务的时候,就与孩子讨价还价,定好价钱,干多少活给多少钱。当然,家务干不好也要扣钱。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感、义务感是非常清晰的。既然家庭成员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为什么要鼓励个人的独立行为呢?以金钱计算家务的做法,说得好听些是鼓励个人的独立行为,說得难听些是鼓励个人与家庭对立。当然不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接受。
  尽管从小就听老人们说:咬开钱,能看到血汗。但我家从来没有因为儿子矿矿做家务而付他一分“工钱”。结果呢?一方面矿矿很不在意钱,基本没有钱的概念,即使到外面打工挣的工钱也是往我们手上一塞完事;另一方面,矿矿对家务很不热心,能推则推,能躲就躲,根本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每次请他修理草坪,我们都得热情洋溢地演讲一番,他才懒洋洋地起身去割草……
  其实,中国也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之类的说法,但这个方法好像只用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基本不会用在孩子做家务上。
  在美国,社区收垃圾的时间是每周一次,每家后院都有一两个大的带轮子带盖儿的垃圾桶,在垃圾车来的前一天晚上,需要把桶拉到路边,垃圾车走后再把垃圾桶拉回来。
  一次我接矿矿放学时顺路带他的同学回家,那孩子一下车,就顺手把路边的垃圾桶往回拉。我问矿矿:“如果是你,你会主动把路边的垃圾桶拉回去吗?”
  矿矿想了一下,说道:“可能不会。”
  我想说什么,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沉默了一会儿,矿矿又说:“许多美国孩子从小就这样做:按爸爸妈妈的吩咐把垃圾桶拉回去的,得5分钱;自己主动拉的会得10分钱……”
  我说:“你这位同学已经高二了,难道他会为了多得5分钱,主动去拉那个垃圾桶吗?”
  矿矿说:“应该不是,大概是习惯了,变成一种责任感。”
  我陷入了沉思……
  我的孩子为何“看不见”垃圾桶?
  我以前认为做家务得报酬,跟争高分得报酬一样,致命之处是会淡漠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在美国住久了,我开始从正、反两面去思考这个问题,尤其从正面去思考美国家庭教育以金钱计算家务的积极意义。
  从理论上说,以“这个家也有你的一份”为理由去教育孩子,就像以“这个国家也有你的一份”“这个集体也有你的一份”作为教育人的道理一样,完全没有错。但为什么矿矿眼里就“看不见”家门口的垃圾桶,不会主动自觉地去为他“也有一份”的家拉回那个垃圾桶呢?
  在孩子还小、责任意识还不强的时候,把责任与金钱挂钩,益处在于能把虚幻的责任感量化、明确化,使得孩子能明确“拥有多少权利,就必须担负多少责任、承担多少义务”。
  许多时候,人的积极性与所处的团体的大小成反比:人在大集体中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往往不如在小集体中那么高、那么强,在小集体中的积极性又不如在自己的家庭里高。就如同从人民公社,到生产队集体所有,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位越小积极性越高,责任感越强。
  同理,在孩子还小、责任意识还不强的时候,把责任与金钱挂钩,益处在于能把虚幻的责任感量化、明确化,使得孩子能明确“拥有多少权利,就必须担负多少责任、承担多少义务”。
  但我始终认为,美国家庭教育以金钱计算家务的做法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用不好也会伤了孩子。
  那鼓励孩子打工是明智的吗?
  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一般都不缺钱花,但家长多鼓励孩子早些出门打工。有的孩子会做两三份工,什么活都干:饭店服务生、比萨外卖郎、杂货店“店小二”、修剪草坪小哥、超市装袋工、加油站收银员等。其实,这些工作并不是很好干,工资低得仅达最低限薪线。但孩子们并不计较,认为这些既能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又能赚到由自己支配的钱,对此乐此不疲。
  吃苦是一笔财富,固然很有道理。但是不少孩子打两三份工,甚至打那种过多占用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超时工”,就不值得推崇了。
  矿矿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每个星期打5天工,平时每天工作3小时,周末两个半天。
  他的父亲开修车行,家庭条件不错,据说他父母也愿意先代他缴纳上大学的费用。但附加了一些“苛刻”的条件:比如,家长有权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后需分期偿还之前的代缴学费……如此,他更愿从父母的监护下独立出来,于是选择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有一学期,那孩子修的6门课几乎全部不及格,夏季必须回学校补课,否则无法毕业。
  矿矿常常为这位好友叹息:没有获得父母的充分支持,本身的资质也有限,但又自强不息地为自己上大学而日夜努力创造条件。我倒是有些理解他父母的心思:他们知道儿子在学习方面没有什么天赋,所以不逼他上大学。但儿子本人又一心想上大学,所以选择尊重他的意愿。
  明知孩子能力有限,又死活硬逼着孩子上大学,是做父母的一种不明智的残酷。
  明知孩子能力有限,不可能上大学,但又知道孩子一心要上大学,因而“狠心”地看着孩子的大学梦自生自灭,这是做父母的另一种残酷的明智。
  美国家庭文化在处理责任与义务这对既互相依存又各自独立的关系上,有其独特的见解。中国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上怎样掌握这门武器,而不被这门武器掌握,是当下急需研究的问题。
   摘自《家人》
其他文献
去车站接朋友,看到一辆汽车倒车时,一不小心,压住了一个放在地上的旅行包。一个玻璃瓶碎了,里面装的酱全都洒了,散落在地上的还有馒头、大红枣之类。  旅行包的主人,是个中年男人,他冲司机咆哮如雷:“怎么搞的?”“那点东西,犯得著生这么大的气?”朋友感觉可笑,我却完全理解这个男人的愤怒。  那土里土气的大馒头、散发着浓郁香味的豆瓣酱、新鲜的大枣,一看就知道来自乡下,也应该是来自母亲吧。  单说豆瓣酱,从
期刊
著名作家沈嘉柯近日出版散文集新作《你的孤独,比这世界更动人》,关于书中内容,封面上那句话的观点表达极为贴切:“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在物质丰盈、科技如洪流席卷世界的时代,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并不容易。人们在为生活奔波之余,仅仅追求一种能把握的浅薄的“小确幸”,对精神更深层次的超越、向往几乎消退为渺远的虚幻灵光、稀薄不可及的天边云彩。  但有一部分作家不曾耽溺于物质的深海,他们仍想在文本上努
期刊
我是一个你不认识的人,我要讲一个由很多个你不认识的人组成的故事。  我叫倪安好,一九九三年出生在北方一个有海的城市。独生女,妈妈是教师,爸爸做生意。  十八岁那年考入了广州的一所一本大学,二十二岁本科毕业,准备搬离住了四年的六人宿舍,去北京。  我拔过八颗牙,额头上有一道五岁时从楼梯滚落摔伤留下的疤。我害怕一切昆虫,包括苍蝇、蚂蚁。我曾经半个月没跟任何人说过一句话。我想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先去南极,再
期刊
生活其实就是一种态度,悲与乐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想通了也就是那么回事。  萧十一郎说,他从小就失去了爹娘,与狼生活在一起,狼是最忠贞的动物,就好像他一样,从小,他就学会了在苦中作乐。  他清楚地知道世界的现实,他想要逃避,想要过宁静的生活,可是现实却逼迫着他向前,不允许他停止脚步。  我知道萧十一郎本就是古龙想象中的一个人物,可是这也是他自己形象的一种典范,年轻的时候受尽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之苦,后来
期刊
经常做比较的人,很容易成为极端自卑的人或极端自负的人。和自己完全一样的人,在全世界,即使是全宇宙,也找不到一个。奥地利研究宗教的哲學家马丁·布伯说:“这个世界上新诞生的婴儿,是此前谁也没见到过的新事物,是带着独一无二性诞生的。在其出生前,没有与其相同的人;在其死后,也不会有同样的人出现在这个世上。如果出现了,那个人就没有出生的必要。那个人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人,他有知道这一点的权利。”  不管自己
期刊
1994年,华北平原的柳木匠进城打工,空闲时在二手家具市场花四十五块钱买了个破旧的五斗柜,看中它板材好,打算刨掉一层油皮,改成新式样转手卖掉。动工的时候,一个抽屉突然卡得死死的,柳木匠费了好大劲儿才把它拽开。抽屉里掉出一个橘黄色塑料皮的笔记本,封面是当红的香港周姓女歌手肖像,上面只写着几行字:  5月11日 星期三 大雨  今天从早上就开始下雨,下了一天还没停。收工回来路过一个铁道桥洞,水没过了小
期刊
我对弹钢琴非常有诚意,但是学了几年,依然成绩不好。  我对芭蕾舞十分有诚意,但是跳了十年,依然比不上很多人。  诚意只不过代表了我真正喜欢做我在做的那种事情,而不代表我有天分、有技巧或者有成績。天分比我高的人,指头一按下琴键,发出来的音色已经比我带着十分诚意的指头好。  太多人把“诚意”这两个字扩展得过大,大得代表了成绩。其实,真正爱好艺术的人,在创作的时候,很难会有“假意”。同是有诚意的人,天分
期刊
《红楼梦》里史湘云有一种“择席之病”,不在自家的床上就睡不着。因为这点,我很喜欢史湘云。  有时候,你搞不清楚一个人是不是伪装。一个人想要伪装成什么样子,伪装久了,就弄假成真,真变成了她想要成为的样子。如果你不明就里,不晓得她这种气质是从何而来,对她的理解就会浮光掠影,流于表面。  那个大嚼鹿肉的史湘云,把自己的仆童取名“韦大英”,寓意“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史湘云,看不惯林黛玉小性子的史湘云,在很长
期刊
日本的垃圾分类细化能力堪称极致,而达到这种极致,他们足足花了近五十年时间。  日本的垃圾分类细化能力堪称极致,而达到这种极致,他们足足花了近五十年时间。如今,日本几乎做到了垃圾百分百回收。这种社会风尚的形成,依赖的首先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全民对环境的敬畏和“小事从我做起”的高度自觉。  一场激烈抗议,垃圾问题就在每个人身边  日本垃圾分类的推行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市民层面开始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始于
期刊
你一定有纠结的心事无人分担,你一定有沉郁的心结无法打开,正如你也有美好的梦想与我分享。欢迎来信给西橙,我会认真倾听你的诉说,竭诚为你释疑。希望你在此生成为你自己。  好好写字,意义非凡  西橙: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天早自习被语文老师叫到办公室,说的还是关于我的字的问题。  我写的字挺差的,不少人说我写得像小学生的字,不,很多小学生都没有我这么差的笔迹。语文老师说,我的作文每次都要扣好几分的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