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油画杀人之谜

来源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ad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画《春天里的耶稣》是沙皇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三位画家联手绘制的一幅名画,在过去的60年里,它一直高挂在圣彼得堡博物馆的展厅接受千万观众的观赏,可是自从画作挂上去之后,展馆的7位管理员先后暴病身亡。事实上,这幅画在捐赠前就是一幅不吉祥的画,拥有者奥尔洛夫家族先后有26人因为癌症去世。于是,油画杀人不胫而走。第七任管理员死后,他的侄子日采科走上了调查真相的道路,他能够成功吗?画作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波诡云谲的故事?
  33人殒命
  1999年2月份的一天,圣彼得堡博物馆的管理员克利斯基像往常一样上班,可就在他打开大门的一瞬间,他突然像是被电击了一样,摇摇晃晃跌倒在地上,同事第一时间将他送到医院,医生在对他的身体进行了体检后,发现他有很严重的肝癌,并给他下了病危通知。在博物馆当清洁员的侄子日采科赶到医院,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叔叔他泪流满面。
  1967年出生的日采科,父亲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捕,母亲远走他乡,年幼的他和叔叔相依为命。后来在叔叔的介绍下,他进入博物馆当了一名清洁工。就在他准备好好照顾叔叔时,没想到现在叔叔却身患绝症,而且还到了晚期。
  弥留之际,叔叔拉着日采科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孩子,我相信我是被那幅《春天里的耶稣》的油画杀死的,在我之前已经有6位油画管理员,他们都死于原因不明的病症。”
  一幅油画又怎么可能杀人呢?起初,日采科并没有把叔叔的话放在心上,可是几天后当他一个人静静地站在画作下时,他突然觉得心跳加快,大脑也开始出现眩晕的感觉,他极力安慰自己这是心理作用,可是第二天、第三天也都出现相同的情况。
  “难道这幅画真有什么诡异的地方?”日采科开始搜集之前去世的管理员的资料:第一位去世是在1965年,第二位1975年,第三位是1980年,第四位1985年,第五位1990年,第六位1995年。几个人去世相隔都是五年,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巨大的困惑下,日采科写了一份报告,希望博物馆撤下那幅“杀人”的油画。“你是开玩笑吧,你知道多少人到这里参观就是奔着看《春天里的耶稣》这幅油画的吗?你要我撤掉镇馆之宝,至少得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还没能说服馆长,又有参观的市民出事了。出事的是一个叫维金娜的妇女,开始参观一切顺利,可当她走到《春天里的耶稣》面前时,先是手舞足蹈,显得非常兴奋,接着扑倒了一名带着孩子的妇女,双手死死地扼住她的喉咙。工作人员分开两人,然后将维金娜送到医院,一番检查之后,发现她的身体没有什么问题,最后医生推测她当时可能受了刺激,出现了幻觉。
  叔叔的惨死,维金娜异常行为,日采科决定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既是对观众的负责,也能给死去的叔叔讨回公道。很快,他通过翻阅博物馆的资料,查到了当时的捐赠者是斯维尔德·米伊·奥尔洛夫,他居住在一个叫舍甫琴夫的小城。
  几经辗转,日采科找到了已经老态龙钟的斯维尔德。斯维尔德颤颤巍巍地道出了画作的来历:1762年,斯维尔德的祖先大卫·奥尔洛夫兄弟都是彼得三世皇家卫队的高级军官,在他们的帮助下,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成功从彼得三世手里夺取皇位。由于奥尔洛夫兄弟在政变过程中立下了大功,第二年叶卡捷琳娜就将刚刚完工的油画《春天里的耶稣》送给他们。
  可是,这幅《春天里的耶稣》给奥尔洛夫兄弟带来荣耀的同时,也给这个家族带来了霉运:在之后的150年里,家族中先后有26名人死于癌症,导致这个家族一直没有兴旺起来。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最后3位奥尔洛夫家族成员被苏维埃政权处决。庆幸的是,当时还在襁褓中的斯维尔德被母亲抱着,逃到中国的哈尔滨,直到1947年才返回苏联。
  大胆猜测
  “在这些因为癌症去世的亲人中,他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如说都和《春天里的耶稣》有过亲密的接触!”日采科的提问让斯维尔德眼前一亮,“其实我当初也怀疑过这幅画害死了我的亲人,因为他们身前都曾经居住过挂着《春天里的耶稣》的房间,我不想和其他亲人一样死于癌症,所以我决定把這幅画捐献给政府。”
  在听说圣彼得堡博物馆又有七位管理员先后去世之后,斯维尔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我不是存心害人的,我觉得这幅画也许附着什么阴魂,把它捐赠给政府,阴魂也许就不会害人了。”
  回到博物馆,日采科在一大堆的资料中,摸清楚了这幅画的创作过程:当年,叶卡捷琳娜夺得政权后,她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三名画家,在接下来半年时间里,三名画家几易其稿,最后每人完成了画作的三分之一。创作完成之后,叶卡捷琳娜并没有把画作挂在自己的房间里,而是送给了为她夺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奥尔洛夫兄弟。作为荣耀的象征,奥尔洛夫兄弟把画悬挂在房间里。
  日采科的思绪翻涌:如果是叶卡捷琳娜要对奥尔洛夫兄弟下手,她完全可以找一些理由杀掉他们,犯不着用这样的手段,唯一可能是在创作这幅画时,就已经被画家做了手脚,而他们要对付的是叶卡捷琳娜本人。“可谁会对叶卡捷琳娜下这样的毒手呢!”顺着这个思路,日采科把怀疑的对象瞄准到了三位画家身上。
  就在日采科把三个人的名字摆在了面前时,他的目光突然落在了画家克比身上,因为在他之前查閱的资料中,提到克比的父亲德克克勋爵是彼得三世的贴身警卫官,在政变中他被叶卡捷琳娜秘密处决。
  “显然,克比是有为父亲报仇的作案动机的,他趁叶卡捷琳娜全国招募画师的机会混入进去,然后在画作中动手脚,就可以把叶卡捷琳娜杀死于无形之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克比又通过什么方式来完美复仇呢?另外,叶卡捷琳娜又怎么会让德克克勋爵的儿子参与到这么重要的画作中来,那无异于引狼入室?”一连串的问题让日采科不得其解。
  接下来一段时间,日采科对克比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发现他当时虽然不到24岁,但才华横溢,因为父母离婚,他和母亲住在一起,并更换了名字随母亲姓。他并没有因为绘制《春天里的耶稣》而名声大噪,而是生了一场大病返回了他的故乡高加索爱丁城堡,三年后抑郁而终。   带着一丝希望,日采科决定到高加索爱丁城堡碰碰运气。
  在历经一些艰难后,日采科终于找到了城堡的遗址,但是时间太过遥远,他没有打听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当地的一个老妇人告诉他,由于附近有一座死亡谷,这里的人绝大部分已经搬走了。
  在巨大的好奇心驱使下,日采科来到“死亡谷”,他登上山顶向下望去,发现山谷里有一处类似陨坑的坑。他走近那个坑,忽然感到身体一阵不舒服,好像要呕吐,头昏脑涨。他看了一下手表,发现表上的指南针在疯狂地旋转,他意识到这里存在巨大的辐射场,对人体十分危险。
  当天晚上,日采科再次找到那名老妇,打听起这里居民的身体状况,老妇连连摇头,“前些年人口多的时候,不时的就会有人被查出得癌症,于是这里就成了癌症村,有钱的人家陆续搬出去了,我在这里也只能等死了。”
  揭开真相
  至此,一个大胆的推测呈现在日采科的脑海里:德克克勋爵在叶卡捷琳娜发动的政变中被杀后,他的画家儿子克比立志报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于是在给叶卡捷琳娜作画时,他在自己的画作部分里,将从“死亡谷”里取来的土石物质掺入颜料里面。于是,在画中就产生了一种能致人于死地的辐射能量场。可是克比做梦也没有想到,叶卡捷琳娜把这幅畫送给了奥尔洛夫,造成了这个家族200多年来的悲剧。
  “如果这是真的,自己无疑揭开了这幅画里隐藏了200多年波诡云谲的疯狂复仇计划!”可是高兴之余日采科知道,谁会相信像他这样一个博物馆清洁工的推测呢,再说博物馆馆长也不会配合将画作拿出来进行检测。郁闷中,第二天日采科再次冒险到死亡谷,用一个小桶取了一些当地的土石样本。
  离开“死亡谷”之后,日采科并没有返回博物馆,而是敲开了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系教授帕维尔教授办公室的门,说明来意之后,帕维尔同意检测他带来的土石样本。
  一天后,帕维尔兴奋地告诉日采科:“这些土石材料有一种强大的能量场,这种能量场之强大,远远超过了一台远距离军用雷达所产生的能量,足以对人体产生破坏性作用。”帕维尔教授向俄罗斯国家文物管理局作了汇报,提出对圣彼得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春天里的耶稣》进行深入的研究。
  很快,以帕维尔为核心的调查团队成立,成员包括一名环境学专家,一名18世纪沙皇俄国油画家的研究专家。通过三维成像技术,确定了这幅画分为左、中、右3部分,分别属于3个人的创作风格。而中间部分,尤其是耶稣脸上的颜料格外的厚,从艺术表现手法而言,这是没有必要的。在征得博物馆同意后,帕维尔从画上耶稣脸部刮下一点点颜料粉末,经过化验研究,颜料的成分与日采科夫带回来的样本相同。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画作的5米之内存在一种巨大的能量场,指南针在这里偏离了方向,小白鼠也显得躁动不安,拒绝进食。最神奇的是,把一杯水放在画像前,不到10分钟,这杯水就带上了电荷,能够吸引碎纸屑。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帕维尔又进行了麦种发芽试验,实验中他用一杯用颜料粉末浸泡过的水,以及一杯普通的水,一个星期后他发现用颜料浸泡过的水杯中的麦芽长势好得多。
  与此同时,帕维尔对日采科带来的土石样本元素分析也有了结果,发现里面的氡含量超出正常值的2000倍。至此研究小组得出结论:由于氡含量太高,油画产生一种强大的能量辐射,这种辐射能使人的大脑高频率振动,这种振动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暴露在油画面前的人容易出现高血压、全身不适与头疼,长期遭受辐射,人就會大脑衰竭或患癌症死亡。
  至此,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终于浮出水面,这幅《春天里的耶稣》正是杀死博物馆7名管理员的凶手,加上之前杀死的26名奥尔洛夫家族成员,至少杀死了33人。
  迫于压力,《春天里的耶稣》这幅画从圣彼得堡博物馆的展厅里撤走了。外界唏嘘不已,当初克比精心设计了一场报复计划,不仅把自己搭进去,还因此让33人毙命。如今,《春天里的耶稣》静静地躺着,连同它的传奇,被锁进了一间黑暗的特制房子里。
  编辑/郑佳慧
其他文献
在韩国首尔最繁华的狎鸥亭洞路,街边大大小小竖立着整容和婚姻调查公司的招牌。在这个国家,婚姻调查公司非常普遍,它是由“私人侦探社”衍生而来的。它的业务包括婚姻忠诚、寻亲觅友、肇事取证等项业务,在这些业务中,涉及到“婚姻忠诚”方面的业务占到总业务量的八成左右,而求助者则百分之百是女性。  求证“婚姻忠诚”的女性,又有九成以上并不是为了使婚姻解体。相反,拿到真凭实据只是为了使丈夫收回那颗“驿动的心”,维
期刊
金达莱是个漂亮柔弱的韩国女孩,虽然从小到大追求者不断,但她一直没谈过一场完整的爱情。不是她不想,而是不敢。  原来,金达莱有严重的慢性哮喘,每年的冬春季节,她的肺里似乎都塞进一台鼓风机,呼啦啦扯着,声音惊悚诡异。每当病情发作,漂亮的小脸蛋就扭曲成一团灰黑的抹布,令人不敢直视。她看遍了首尔的呼吸科专家,但病情一直不能彻底控制。这样的慢性病不是所有男人都能接受的,害怕受伤的金达莱因此始终紧闭心房。  
期刊
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时,一些欧洲探险家为宫廷贵族寻找珍稀植物,这些人不仅敢于冒险、体力过人,最重要的是非常热爱植物。  如今,在日本也有这样一个人,他攀岩走壁,潜入孤岛,被野熊追赶,被群蚁袭击,上演着类似贝尔·格里尔斯挑战荒野的大戏。他就是是西畠清顺,日本最会玩的“农夫”。  一次旅游,改变人生  1980年,西畠清顺出生于日本,他的家族从1868年起就世代经营花艺商铺“花宇”,作为第五代掌门人
期刊
杨洋17岁就以《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角,横空出世,不料此后四五年,这位美少年却陷入人生低谷,此后他因“歪打正着”出演《左耳》及《盗墓笔记》命运出现转折。这两年更是不断突破,一路飙红不停歇。2017年2月19日,他的蜡像入驻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近期,他和刘亦菲领衔主演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已杀青,将于今年暑期与观众见面。  “军艺”里的坚强少年  杨洋1991年出生在上海一个艺术之家,从小就开
期刊
在全球犯罪率持续走高、各国狠抓“平安”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的时候,从荷兰却突然传来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奇葩消息:因国内罪犯不断减少,导致大量监狱空置,难以为继,不得不靠对其他国家出租牢房以维持经营。  众所周知,荷兰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大麻合法、性服务公开,允许同性婚姻……这样的国家真的会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状况吗?他们有着怎样的妙招去遏制犯罪呢?本刊记者采访了山东青州铭园花卉公司的技术员秦怀远,
期刊
今年40岁的江苏女白领陈亦可有个14岁的女儿。因为职业缘故,她经常出差,女儿一直是由父母照顾。  在女儿11岁那年,陈亦可和丈夫选择离婚,并要走了女儿的抚养权。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陈亦可工作更忙了,只有周末才能陪女儿。女儿曾经半开玩笑地说她是个“周末妈妈”,这让陈亦可深感愧疚。但幸运的是,她的女儿并没有因此受到负面影响,而是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这跟陈亦可的快乐教育密不可分——  
期刊
在眼下火爆的收藏市场中,那些承载过悠久历史的古钱币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成为艺术品交易中最热门的一个类别,不仅各大拍卖会为其设立了钱币专场,民间交流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一些珍品的价格更是屡创新高。  可是,古币收藏水深路险,倘若其中一旦夹杂阴毒的使奸耍坏,更会让投下巨资的藏友面临难以躲避的凶险……  “跳楼”得救遇挚友  大清早,罗传友就遇到了撬行的愣头青。  罗传友家住云南瑞丽一个小县城,前几
期刊
在德国柏林的蒂尔加藤公园,每天早上的水池边,都热闹非凡,鸟儿梳理着羽毛,群鹅引颈高歌,然后下水、嬉戏、闲逛……唯独有一只灰白相间的鹅,孤单地站在路边,目光一直望向一个方向。  “呆头鹅”一直傻傻地站着,连位置都没挪动一下,到了大约早上八九点钟的时候,一个骑着摩托车的男人来到了公园,隔着还有很远的距离,“呆头鹅”便激动地大叫,扑棱着翅膀飞奔过去……  從摩托车上下来的男人,叫埃尔勒,是一名退休的销售
期刊
据统计,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形形色色的奇葩“择聘”条件常令求职者无所适从。  2017年4月5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醉酒致死”案。为了得到心仪的工作,21岁女孩陆瑶独自赴约,去接受求职单位老板牟先力的酒量考验。在明知对方不能喝酒的情况下,一天之内,牟先力让陆瑶喝了8两白酒,最终引发了一场人间悲剧。  就业遇瓶颈  2015年初,即将从
期刊
中国一汽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省部级高官徐建一个性非常鲜明:官大任性,语言粗鲁,脾气暴躁,动辄就公然扇下属的耳光。更为奇葩的是,被徐建一抽耳光的下属最终总能得到提拔重用,并成为替他敛财的铁杆心腹。因此,为了获得提拔的机会,数十个下属开始趋之若鹜地将脸呈现到徐建一的面前,等待着他的一记耳光……  于是,在一阵阵“啪啪啪”的耳光声中,一群光怪陆离的官员上演了一出奇葩的官场现形记。  官大任性,好扇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