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要变,教学方法要变,教育观念更要变。那么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呢?教师应该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上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目的不在于自己去认识教材,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认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客体。如何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我想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秘诀、最好的老师。
一、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感召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有知识的交流外,还有情感的对流。教学活动就是在知识与情感的两条对流线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进行并完成的。师生间情感是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情感的渗透对认知目标的实现起着催化作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和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師的期望、信任会激励、督促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关怀、爱心会感召、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热爱每个学生,用尊重、宽容对待每个学生。
二、采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诱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交往时使用的语言。教师总是凭借一定的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那么使用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呢?实践证明,精美得体、简洁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能够调节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它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着学生的心,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能否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教学可以决定一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有无。所以,地理教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去表达。地理教师教学语言是否生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上《大洲和大洋》时,我会这样引入:同学们,世界上的七大洲是不是指我们喜欢吃的八宝粥、小米粥、南瓜粥……四大洋是指小山羊、大绵羊……,在全班哄堂大笑后,我就在轻松愉快的开场中迎来了新课。
三、 开创多种多样的授课模式,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单调、乏味,显然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单单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显然是不行的,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应开创多种多样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评选“地理智多星”。在一月一次的月考中,评选出地理测试前三名,冠以“地理智多星”的称号。
(二)进行小组知识竞赛。每月月底进行小组知识竞赛,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小组知识竞赛,既能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最为关键的是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主持“听我说”节目。即每个学生准备某方面的地理知识,每堂地理课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成功”演讲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开展动手能力比赛。在学习中国行政区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拼图比赛,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五)地理课—游戏课。游戏课就是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寓地理知识的教学于游戏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获得知识。如让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世界,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地理扑克、地理棋的使用等等。
(六)采用开放式教学。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天气预报”可在气象台上;学习地图知识,可带学生去野外;学习“环保知识”, 可去环境监测站,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等。
四、合理使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兴趣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中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优势,可以通过光、像、影、色、动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特别是地理教学中有许多比较抽象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现象,可以借助电化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学生接受信息时首先有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配之以精炼的讲解,知识的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但如此,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其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例如: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难度较大的地理知识,从而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产生自信心,对地理学习和地理事物的探索更有兴趣。
五、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配合教师讲授课程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参观、实习,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
(一)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阅读杂志,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通过读报、阅读杂志,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时事资料,为更好地学习地理打好了基础。
(二)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如请一些专家谈“热点”问题(中东和平、气候异常环境保护、臭氧空洞、经济一体化等)。通过这些讲座,学生们能够了解地理中的热点问题,对地理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三)组织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环境监测、乡土调查、地理摄影、教具制作等。将地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调查或乡土考察,并及时写出相关小论文。
(五)暑假开展夏令营活动。寓学于乐,在夏令营活动中使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感召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有知识的交流外,还有情感的对流。教学活动就是在知识与情感的两条对流线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进行并完成的。师生间情感是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情感的渗透对认知目标的实现起着催化作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和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師的期望、信任会激励、督促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关怀、爱心会感召、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热爱每个学生,用尊重、宽容对待每个学生。
二、采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诱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交往时使用的语言。教师总是凭借一定的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那么使用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呢?实践证明,精美得体、简洁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能够调节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它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着学生的心,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能否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教学可以决定一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有无。所以,地理教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去表达。地理教师教学语言是否生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上《大洲和大洋》时,我会这样引入:同学们,世界上的七大洲是不是指我们喜欢吃的八宝粥、小米粥、南瓜粥……四大洋是指小山羊、大绵羊……,在全班哄堂大笑后,我就在轻松愉快的开场中迎来了新课。
三、 开创多种多样的授课模式,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单调、乏味,显然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单单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显然是不行的,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应开创多种多样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评选“地理智多星”。在一月一次的月考中,评选出地理测试前三名,冠以“地理智多星”的称号。
(二)进行小组知识竞赛。每月月底进行小组知识竞赛,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小组知识竞赛,既能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最为关键的是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主持“听我说”节目。即每个学生准备某方面的地理知识,每堂地理课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成功”演讲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开展动手能力比赛。在学习中国行政区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拼图比赛,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五)地理课—游戏课。游戏课就是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寓地理知识的教学于游戏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获得知识。如让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世界,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地理扑克、地理棋的使用等等。
(六)采用开放式教学。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天气预报”可在气象台上;学习地图知识,可带学生去野外;学习“环保知识”, 可去环境监测站,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等。
四、合理使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兴趣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中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优势,可以通过光、像、影、色、动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特别是地理教学中有许多比较抽象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现象,可以借助电化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学生接受信息时首先有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配之以精炼的讲解,知识的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但如此,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其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例如: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难度较大的地理知识,从而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产生自信心,对地理学习和地理事物的探索更有兴趣。
五、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配合教师讲授课程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参观、实习,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
(一)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阅读杂志,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通过读报、阅读杂志,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时事资料,为更好地学习地理打好了基础。
(二)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如请一些专家谈“热点”问题(中东和平、气候异常环境保护、臭氧空洞、经济一体化等)。通过这些讲座,学生们能够了解地理中的热点问题,对地理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三)组织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环境监测、乡土调查、地理摄影、教具制作等。将地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调查或乡土考察,并及时写出相关小论文。
(五)暑假开展夏令营活动。寓学于乐,在夏令营活动中使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