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wa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如果处置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损坏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如何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大课题。
  
  一、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影响甚至破坏教学、科研及各项管理工作,扰乱高校安全稳定的局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处置的危险、紧急事件。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六类:
  一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非典”、食物中毒事件等。
  二是政治类突发事件,如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 但却没能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参与非法集会、游行活动等, 有的还张贴不利于学校、社会、国家稳定的大小字报、标语以及游行、罢课、绝食、聚众冲击学校机关及政府机关等。
  三是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四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五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 如罢餐、罢课、宿舍闹事、破坏公物、恶意匿名信和网络帖子等。
  六是事故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
  
  二、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
  
  1.受我国已进入突发事件高危期的影响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自然环境的恶化,都会相对降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质量,造成生存困难,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造成相对紧缺的教育资源和日益增多的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变成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此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
  
  2.0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应对骚乱的《戒严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应付学生安全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3.信息管理系统落后
  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4.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也是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不力的原因之一。
  
  三、制定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原则
  
  制定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必须规划得周密细致,不能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要易于实际操作。另外,应急预案应该能够全面覆盖整个高校,各单位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狠抓落实,从而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
  
  1.应急预案应该包括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应急预案一般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要作明确规定,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2.应急预案要强调预防为主
  一般的预案主要是规定应急处置的流程、程序、原则。鉴于高等学校行政机构级别多、学生多、校园面积大等原因,必须要强调以预防为主和先期应急处置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和各学院尽力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和尽可能不要把一般事件扩大为严重的、特大的突发公共事件。
  
  3.应急预案应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理念和原则放入预案中间
  按照以人为本、保护师生、预防为主、教育在先、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积极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
  
  4.应急预案应具有超前性
  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应急预案要能够弥补这些规章制度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为今后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提供基础。
  
  四、科学启动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程序
  
  1.信息监测与报告
  高等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值班室,开通统一报警电话,24小时接收事件信息报告。各院各部门应注意收集本单位范围内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以及其他领域可能对本范围造成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保证信息畅通,及时报告。
  
  2.预警级别及发布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等级分为四级。即:一般级(Ⅳ),较重级(Ⅲ),严重级(Ⅱ),特别严重级(Ⅰ),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息经校有关部门审定后统一发布。
  
  3.应急预案启动
  应急预案由校相关部门统一启动,根据预警级别,应急响应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一般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及社会秩序影响较小的突发事件;较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和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害的突发事件;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影响全校稳定和师生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对社会财富及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突发事件;特别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遭受破坏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或暴发疫情,事涉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突发事件。应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
  启动本级预案和相应救援力量组织应急救援难以控制灾害事故时应迅速报请上级应急指挥部门请求增援或支援。
  
  五、科学处理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步骤
  
  1.指挥与协调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现场均应开设现场指挥部,先期到达现场的应急救援队伍首先负责现场指挥;多灾种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参加救援时,由主要灾种指挥员负责现场指挥;各种资源由其统一调配指挥。
  现场指挥部的组成:高等学校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相关专家;救援组负责人;后勤保障组负责人;安全保卫负责人。
  应急预案启动后,应迅速查明灾害事故状况,依据救援预案和灾情,快速形成救援方案;对灾害事故源进行紧急处理;组织人力抢救和护送危难人员;根据专家的建议,采取科学施救措施,消除灾害事故危害;抢救重要物资和机密文件;预测灾害事故发展趋势,果断决策、指挥人员撤离和转移物资;对灾害事故邻近危险源进行紧急处理,防止灾情蔓延;根据救灾需要,紧急调动增援力量;组织实施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设施保障;组织实施现场戒严和交通管制,维持应急救援现场秩序;视情况开设现场急救所,对危重遇难人员进行紧急处置;果断指挥救援力量处置意外情况;当灾害事故危害完全解除、人员解救结束时,下达结束应急救援命令;善后处置工作移至相应的管理部门。
  
  2.应急结束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根据有关协调管理机构的报告和建议批准解除应急状态,由相关部门宣布转入正常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机构负责组织事件调查。对严重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作出应急处置情况报告,上报上级指挥部门。
  
  3.善后处置
  一是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发生后,各部门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二是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对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损失额度和后果进行全面评估,经核实审查无误后报上级部门,经上级部门同意后向社会公布。
  三是相关部门要做好事后安抚工作,紧急发放各种应急用品。
  四是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损失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资源评估后,认真制定重建和恢复教学、生活的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进行恢复、重建。
  五是对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劳务人员应给予一定标准的经济报酬,对于因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而伤、亡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褒奖和抚恤。
  六是调查和总结。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调查、总结、上报,要深刻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吸取教训,认真总结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得与失,为切实提高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奠定基础。
  
  六、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措施
  
  1.加强培训,努力提高高校教职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素质
  无论哪种行业,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素质过硬,才能精干高效。员工如果没有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优质的服务水平、精湛过硬的服务技术、正确安全的防护措施,担当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观摩等多种形式,从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技术等方面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职工尤其是新教职工的业务素质,努力使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真正担当起岗位赋予的职责,掌握应对危急时刻特别是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所需要的技能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采取一帮一、一帮二、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等方法,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提高新教职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切实提高教职工的业务技能。譬如,分批组织教职工到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学习参观,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职工的视野,这些措施对提高他们的素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联合攻关,集中解决高校突发公共事件难点问题
  在下大力做好平时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搞好重点培训,集中攻关。从教职工中抽调部分服务意识强、文化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专业技术精的骨干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小分队,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集中精力攻克业务难关。对校领导如何正常有序地安排整个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如何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领导;如何制订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预案,组建应急机制;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情况急、任务重、要求高的突发公共事件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3.注重积累,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很多东西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经验是反复实践的总结和结晶。只有注重积累,注重总结,才能出真知,出经验。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历次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资料的原始积累,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经验。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求各部门收集处理突发事件中最原始的资料,总结本次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譬如,就近几年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形成了重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准备整理汇编形成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为以后应对类似的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要注重收集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依据。
  
  4.扩大交流,构建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网络
  加强交流交往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相互交流能使我们互通有无,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高校不仅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往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邻近地区的高等学校应该从理论上、技术上、人力资源上、物质资源上给予援助,协助事故地高等院校及时扑灭事故和成功进行自救,从而体现高校间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构造高等学校间的跨区域服务网络。
  
  5.加强建设,完善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设施设备
  良好的设施设备是我们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没有优良过硬的设施设备,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便无从谈起。高校平时应该加强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我们所用,体现高校的现代化、人性化的服务。同时,要做好必要的物品储备工作,使我们在事故发生后,可以有充足的物质用品投入到服务中去,从而确保我们的服务快捷、方便、有序。
  
  参考文献:
  [1]李元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类的型及处理原则与预防对策[J].高教论坛,2004,(4):151-153.
  [2]牟柏林.论高校治安管理中的道德教育[J].保卫学研究,1998,(1):14-17.
  [3]韩连生.高校保卫工作与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童建福.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6增刊):190-193.
  [5]童建福,刘文秉.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4,(4):149-150.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目的:了解健康儿童不同年龄组cTnI是否存在差异,正常值范围,各病理状况对cTnI、CK-MB的影响,并比较cTnI与CK-MB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目的:用cTnI这一既特异又敏感的指标
科技是广播电视的第一属性。这是我在多年学习、研究、思考的基础上慎重提出的一个学术命题和理论观点。因为,广播电视每一次大的发展和升级,无不决定于科技条件即只有始终坚
在星光灿烂的科学天幕上,成就斐然、堪称"著名"或"杰出"的科学家明星已然不少,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怀、有魅力的却凤毛麟角。而在我的心目中,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我们首先运用改进的mRNA差异显示技术,从前列腺癌患者和正常成人前列腺组织中获得两者的差异片段,并克隆测序分析.正常成人和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组织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是指个人不因人种、性别、社会经济背景等属性因素而受到歧视性对待,并将偶然性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机会不受个人无法改变的社会出身和无法控制的偶然性因素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公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即受教育机会均等、个体能力与教育资源分配对等和教育结果符合社会认同[1]。教育机会均等的大规模实践也早于上世纪后半期各资本主义国
目的:观察MAG(甘草酸铵盐,Mono ammoniumglycyrrhetate)配伍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子宫角粘连的预防作用。 方法:本实验分两部分进行:实验一观察不同剂量MAG对粘连的作用。共分
目的:评估全氟全氢菲(即Vitreon)在猕猴玻璃体腔内充填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和眼前节段的影响.结论:全氟全氢菲在猕猴玻璃体腔内存留9周对眼前节和视网膜微循环没有影响.充填2周可
信息伦理的建立首先由计算机伦理开始,后来向多领域、多学科渗透,已经成为多领域、多学科的规范集成和学问集成。就多领域来看,信息伦理几乎渗透到了各个行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何种行业、何种部门,只要涉及到信息的生产、组织、传播和利用,都必须遵循信息伦理的行为规范。就多学科看,信息伦理学首先是信息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学科,而伦理学又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此外,信息伦理学还和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传播
人的行为的动力来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人行为的动力源泉。需要是一个人被激励的前提条件,是人的行动积极性的原动力。当需要未满足时,人们更需要激励。激励是管理的核心。高校教师的激励问题关系到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师聪明才智的发挥,关系到高校发展后劲和高校之间竞争成败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学习,深入了解高校管理实践,对高校教师激励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伴随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蓬勃兴起、变革社会下人类价值的多元化发展及自主意识的渐趋觉醒,昔日所强调的以理性、科技、线性、量化为特征的传统领导理论,逐渐转向为以重视意识、价值、道德、人性、共生为特征的新型领导典范。一种新的学校领导理论——道德领导理论应运而生了。   1992年, 美国教育学者托马斯·J·萨乔万尼(Thomas .J. Sergiovanni)首次提出了“道德领导”概念。[1]所谓道德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