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利用按摩和针灸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局部按摩配合远道刺(后溪、悬钟),治疗本病67例。结果:临床治愈63例,好轉4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本法取穴少,动静结合,疗效高,能较好的达到治疗落枕的舒筋活血作用。
关键词 落枕/按摩针灸 穴 阿是 悬钟 后溪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29
中医所谓的“落枕”是指睡眠时由于头离开枕头而引起的颈项疼痛或活动障碍。
临床资料
67例均来自本院针灸门诊病人,其中男39例,女28例,年龄5~60岁,病程1~5天,其中颈肌劳损者22例,颈椎风湿者12例,颈部扭伤者28例,颈项部肌肉筋膜炎所致者5例。
取穴:局部阿是穴、悬钟、后溪。
方法:患者端坐凳上,医生先在压痛点上、揉及用一指禅推法,手法开始轻柔,后可逐渐加重,一边做手法,一边让患者作屈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活动,几分钟后症状可能有所减轻,随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之后,用长75mm毫针直刺后溪(患侧)、悬钟(患侧),施展平补平泻法,针灸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天1次,一般治疗1~3天。
结 果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落枕的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颈项部疼痛、酸胀消失,压痛点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②好转:颈部疼痛减轻,颈部活动改善。在治疗67例中,1次治愈22例,最多5次,平均1.96±0.92次,2次治愈24例,共治愈63例(94%),好转4例(59.8%),总有效率100%。
例:患者,男,32岁,于2004年1月12日就诊,主诉:右头项疼痛,转侧困难2天,因昨晚睡眠姿态不当,且受风寒所致,查右侧天容、天窗、肩外俞、天宗、臑俞等处压痛明显,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诊断为落枕,辨证为风寒型。患者取坐位,施展、揉手法,由轻到重,肌肉放松后,点按患者肩井、臑俞、天宗穴,及弹拔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放松,并配合头部活动,随后用0.38mm×40mm毫针,取悬钟、后溪,得气后留针30分钟,半小时后取针,疼痛及转动不便消失,次日再针1次,临床治愈,1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讨 论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落枕多发于枕势不当,或风寒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所致,针灸治疗落枕的主要作用是达到舒经活血的目的,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后颈部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所通过,侧颈部为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所通过,足少阳经之绝骨穴,足三阳络,属骨髓之会穴,后溪属于手太阳小肠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过督脉,所以针刺绝骨、后溪二穴对颈项部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之效,在针刺方法上,落枕是经筋、经脉或肌肉拘急的病症,依《内经》巨刺、缪刺法,可行远道刺,局部按摩治疗“落枕”具有许多疗法达不到的优点,有时可通过技巧性的手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认为按摩治疗“落枕”以舒筋活血、温经通络为原则,使颈部气血通畅,肌肉放松,解痉镇痛,一般采用、按、揉、拿、擦等基本手法,肌肉松驰后,可点按患侧天宗穴、臑俞穴、肩井穴等痛点,手法由轻至重,然后可用拿法、提拿颈项及肩井穴或弹拔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放松,并掐、揉上述穴位时,活动头部或对局部行擦法、法等手法,使患者有暖和的透热感,并配合局部针对性运动,通过轻柔的逐渐加大活动幅度动作练习,活动障碍会慢慢消失。单独使用按摩或针灸治疗落枕,也取得较好疗效,二者配合使用,有很好的疏通经络、散痉止痛功能,临床初步验证,本法有疗程短、疗效好、取穴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落枕/按摩针灸 穴 阿是 悬钟 后溪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29
中医所谓的“落枕”是指睡眠时由于头离开枕头而引起的颈项疼痛或活动障碍。
临床资料
67例均来自本院针灸门诊病人,其中男39例,女28例,年龄5~60岁,病程1~5天,其中颈肌劳损者22例,颈椎风湿者12例,颈部扭伤者28例,颈项部肌肉筋膜炎所致者5例。
取穴:局部阿是穴、悬钟、后溪。
方法:患者端坐凳上,医生先在压痛点上、揉及用一指禅推法,手法开始轻柔,后可逐渐加重,一边做手法,一边让患者作屈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活动,几分钟后症状可能有所减轻,随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之后,用长75mm毫针直刺后溪(患侧)、悬钟(患侧),施展平补平泻法,针灸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天1次,一般治疗1~3天。
结 果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落枕的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颈项部疼痛、酸胀消失,压痛点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②好转:颈部疼痛减轻,颈部活动改善。在治疗67例中,1次治愈22例,最多5次,平均1.96±0.92次,2次治愈24例,共治愈63例(94%),好转4例(59.8%),总有效率100%。
例:患者,男,32岁,于2004年1月12日就诊,主诉:右头项疼痛,转侧困难2天,因昨晚睡眠姿态不当,且受风寒所致,查右侧天容、天窗、肩外俞、天宗、臑俞等处压痛明显,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诊断为落枕,辨证为风寒型。患者取坐位,施展、揉手法,由轻到重,肌肉放松后,点按患者肩井、臑俞、天宗穴,及弹拔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放松,并配合头部活动,随后用0.38mm×40mm毫针,取悬钟、后溪,得气后留针30分钟,半小时后取针,疼痛及转动不便消失,次日再针1次,临床治愈,1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讨 论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落枕多发于枕势不当,或风寒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所致,针灸治疗落枕的主要作用是达到舒经活血的目的,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后颈部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所通过,侧颈部为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所通过,足少阳经之绝骨穴,足三阳络,属骨髓之会穴,后溪属于手太阳小肠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过督脉,所以针刺绝骨、后溪二穴对颈项部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之效,在针刺方法上,落枕是经筋、经脉或肌肉拘急的病症,依《内经》巨刺、缪刺法,可行远道刺,局部按摩治疗“落枕”具有许多疗法达不到的优点,有时可通过技巧性的手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认为按摩治疗“落枕”以舒筋活血、温经通络为原则,使颈部气血通畅,肌肉放松,解痉镇痛,一般采用、按、揉、拿、擦等基本手法,肌肉松驰后,可点按患侧天宗穴、臑俞穴、肩井穴等痛点,手法由轻至重,然后可用拿法、提拿颈项及肩井穴或弹拔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放松,并掐、揉上述穴位时,活动头部或对局部行擦法、法等手法,使患者有暖和的透热感,并配合局部针对性运动,通过轻柔的逐渐加大活动幅度动作练习,活动障碍会慢慢消失。单独使用按摩或针灸治疗落枕,也取得较好疗效,二者配合使用,有很好的疏通经络、散痉止痛功能,临床初步验证,本法有疗程短、疗效好、取穴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