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和谐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就说明创新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创新不是班级中少数优等生的专利。我们在平時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学生有所创新,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的观察不够敏锐,有时学生的一些微小的创新没被老师发现;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老师没有给学生充分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大部分学生为求“自保”而不愿表现,也就丧失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张弛有度,转变原有不够科学的教育观念,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时间,让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创新的欲望才会被慢慢诱发出来。
二、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情境引入与学生的创新意识联系起来,即设置的情境引入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性,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创新意识,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兴趣。
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出示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学校进行校园改造,要对以下几个花圃重新铺设草坪,请你帮学校算算一共需要购买多少平方米草坪?屏幕上依次出示3个图形:
(1)长方形,长5米,宽4米;
(2)正方形,边长5米;
(3)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长5米、4米。
学生分别开始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虽然还没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算法,但学生多数在尝试用一组邻边相乘的方法计算。教师适时提问:你觉得这个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一样吗?学生直观感受到面积不同,马上意识到刚才的计算方法有误。教师再引导学生: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在有了错误的经历后,自然有兴趣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
三、鼓励求同存异,构建创新平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创新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一改“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多给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允许学生说错,使他们在不断的创新中不断成长。
比如,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面积是1公顷的广场,给这个广场铺设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一共需要多少块?”大多数学生是这样解答的:
1公顷=10000平方米=1000000平方分米
1000000÷25=40000(块)
我在巡视中发现有位平时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是这样解答的:
1公顷=10000平方米
25×4=100(平方分米)
100平方分米=1平方米
10000÷1=10000(份)
10000×4=40000(块)
于是我请他板书出来,请学生交流讨论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学生分为两种意见,争论不下。于是我请这位学生说出了他的解题思路,大家才恍然大悟,纷纷表示虽然过程稍显复杂,但却也有其独到之处。我也及时表扬了他的创新精神,使他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创设这样的平台,使教学达到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效果,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组织讨论交流,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讨论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学生通过相互间的讨论交流,不仅可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会吸纳对方的一些见解,以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提高的目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几种观点相互碰撞,往往会擦出智慧的火花,产生的问题更具有创新性,创新思维由此培养出来。
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已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在课始即抛出问题:“你会计算方格纸上这个梯形的面积吗?”短暂讨论后,学生纷纷说出各自的方法:
⑴数方格;
⑵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别计算面积再相加;
⑶分成两个三角形,分别计算面积再相加;
⑷分成两边两个三角形和中间一个长方形,分别计算面积再相加;
……
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计算。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个最好?如果都不够好,那请你研究一个更好的方法。”学生热情高涨地交流着,纷纷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一位学生的提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们能不能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那样,利用一个特定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直接求解呢?”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同时眉头紧锁地思考如何来得到这个公式。这时,教师及时提醒:“拿出材料袋中的梯形纸片,通过操作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选出完全相同的梯形纸片拼成平行四边形,找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的关系,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高的关系,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成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更全面深刻理解了梯形面积公式。
【作者单位: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学 江苏】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就说明创新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创新不是班级中少数优等生的专利。我们在平時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学生有所创新,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的观察不够敏锐,有时学生的一些微小的创新没被老师发现;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老师没有给学生充分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大部分学生为求“自保”而不愿表现,也就丧失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张弛有度,转变原有不够科学的教育观念,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时间,让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创新的欲望才会被慢慢诱发出来。
二、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情境引入与学生的创新意识联系起来,即设置的情境引入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性,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创新意识,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兴趣。
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出示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学校进行校园改造,要对以下几个花圃重新铺设草坪,请你帮学校算算一共需要购买多少平方米草坪?屏幕上依次出示3个图形:
(1)长方形,长5米,宽4米;
(2)正方形,边长5米;
(3)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长5米、4米。
学生分别开始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虽然还没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算法,但学生多数在尝试用一组邻边相乘的方法计算。教师适时提问:你觉得这个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一样吗?学生直观感受到面积不同,马上意识到刚才的计算方法有误。教师再引导学生: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在有了错误的经历后,自然有兴趣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
三、鼓励求同存异,构建创新平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创新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一改“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多给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允许学生说错,使他们在不断的创新中不断成长。
比如,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面积是1公顷的广场,给这个广场铺设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一共需要多少块?”大多数学生是这样解答的:
1公顷=10000平方米=1000000平方分米
1000000÷25=40000(块)
我在巡视中发现有位平时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是这样解答的:
1公顷=10000平方米
25×4=100(平方分米)
100平方分米=1平方米
10000÷1=10000(份)
10000×4=40000(块)
于是我请他板书出来,请学生交流讨论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学生分为两种意见,争论不下。于是我请这位学生说出了他的解题思路,大家才恍然大悟,纷纷表示虽然过程稍显复杂,但却也有其独到之处。我也及时表扬了他的创新精神,使他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创设这样的平台,使教学达到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效果,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组织讨论交流,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讨论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学生通过相互间的讨论交流,不仅可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会吸纳对方的一些见解,以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提高的目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几种观点相互碰撞,往往会擦出智慧的火花,产生的问题更具有创新性,创新思维由此培养出来。
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已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在课始即抛出问题:“你会计算方格纸上这个梯形的面积吗?”短暂讨论后,学生纷纷说出各自的方法:
⑴数方格;
⑵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别计算面积再相加;
⑶分成两个三角形,分别计算面积再相加;
⑷分成两边两个三角形和中间一个长方形,分别计算面积再相加;
……
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计算。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个最好?如果都不够好,那请你研究一个更好的方法。”学生热情高涨地交流着,纷纷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一位学生的提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们能不能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那样,利用一个特定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直接求解呢?”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同时眉头紧锁地思考如何来得到这个公式。这时,教师及时提醒:“拿出材料袋中的梯形纸片,通过操作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选出完全相同的梯形纸片拼成平行四边形,找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的关系,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高的关系,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成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更全面深刻理解了梯形面积公式。
【作者单位: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