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13年的讨论与拉锯,大陆学生来台政策8月19日在台湾“立法院”正式通过。台湾“教育部”“政务次长”林聪明表示,在“一限二不”原则下,台湾认可的大陆41所大学,第一年将可招收2000名台湾学生,同时也开放2000名大陆学生来台,而台湾已和大陆高校签订“双联学位”的部分顶尖大学,自9月起就可开放入学。
台湾吸引力
台湾“教育部长”吴清基解释,所谓“一限二不”原则,是指限制承认大陆医学学历,大陆学生不得报考与“国家”安全机密相关系所,大陆人除非在台定居设籍,不得持大陆学历参加公务员、专门职业与技术人员考试。
其实今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的调查已表明,台湾是大陆学生留学的“新宠”。香港中文大学针对北京六所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北京大学生想来台湾读书,顶尖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各有两成学生有意赴台就读。
大陆每年有1000万名高中毕业生,其中只有600多万人考得上大学,学子在人数众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想“鲤鱼跃龙门”甚为困难,相对地,台湾完整的教育制度与自由开放的学风,成为吸引他们就读的主要诱因。
吸引大陆学生来台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费用低廉”。在台就读一年的学费约2万元人民币,远低于欧美地区,受访大陆学生中,近三分之二表示可接受台湾的学费标准。问卷调查还显示,台湾教学品质优良、文化背景和语言体系与大陆相近,也是学生有意前来的原因。
同时,台大校长李嗣涔认为,大陆目前的产业发展环境,对技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很大,而台湾因长期受限于考试制度与社会价值观,“惟有读书高”的刻板印象导致教育市场失衡,让许多优秀的技职院校面临招生不足问题,从而形成了两岸可互补的供需关系。
13年争议
其实“是否开放陆生来台”议题早在1997年,便由李登辉时期的“教育部长”吴京提出,当时因话题敏感,法案甚至被“监察院”纠正,吴因此下台。后政党轮替,民进党执政八年期间,“教育部长”杜正胜表明绝不开放,再次政党轮替后,新上任的“教育部长”郑瑞城立即重新运作,成为近三年最重大的教育新闻。
“开不开放、开放多少人?”已是台湾社会的老话题,却延烧13年,其间更换了七位“教育部长”。从去年4月起,被搁置的相关法案在“立法院”重新得到审议,其间,因反对党民进党阻挠,“国会”数度瘫痪,而台湾163所公私立大学的联盟代表频繁召开记者会,敦促政府尽快开放,100多位各大学校长,还数次共聚在“立法院”内,旁听法案审查进度。
在“立法院”审查时,民意代表也铆尽全力,各表己见。在持正反意见的“立委”对峙互骂乃至反对者锁门阻挡下,“教育部长”的修法提案说明被五度延后,委员会审查时,更引发“立委”群起扭打,以致有人被送医院急救,到大会三读时,则四次上演抗议拉锯战,后来国民党以人数优势强势表决,法案终付通过。其后,民进党“立委”迫于支持者的压力,不得不马上向同党道歉。
在此期间,反对党一度提出“三限六不”原则,“三限”是指限制承认高等学校、限制来台大陆学生总量、限制学历承认领域;“六不”是指不涉及加分优待、不影响“国内”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在校打工、不得在台就业、不得报考公职考试,后反对党与执政党协商,终成折中版的“一限二不”。
吴清基几度在公开场合强调,大陆学生来台可创造社会、大专院校及两岸学子的“三赢”;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则在法案通过当晚回应,开放是好事,同时台湾应保护大陆学生的正当权益,不应存在歧视性待遇。
大陆学生来台法案备受瞩目,乃是因为虽与“三通”、陆资来台、两岸经济合作协议(ECFA)等大事相比,该法影响的规模较小,但经济动的是两岸的筋骨,教育却能深刻影响两岸民众心理,毕竟两岸曾经完全隔绝近40年,这20余年的两岸交流,都仍浮于表层。
例如,台商基于低薪雇用大陆劳工,却鲜少理解劳工心理或加强员工福利,直到富士康跳楼事件后,才引发反省;大陆多位省长先后访台,也多聚焦在采购金额排名上,都是在“物”的层次上打转。但教育却能让文化交融,让两岸青年从学生时期培养互信基础及友谊,这或许会左右未来十年的两岸关系发展,因而牵动台湾民众之心。
“立法院”在8月19日通过的法案,将在“限量、限校、限领域”前提下,承认大陆学历,每年开放2000名大陆学-生来台就读大专院校,研究生最快明年寒假前入学,大学部在明年暑假前招生。
“抢饭碗”疑虑
台湾去年失业率高达6.13%,其中近半数为20岁-34岁的高学历青年,一般大专生毕业后平均失业八个月。为避免引发“大陆大专生来台抢饭碗”的疑虑,“立法院”附带决议,规定大陆学生来台期间,不得从事专职或兼职工作。
法案通过后,台湾大学呼吁,希望配套措施也能尽快通过,并宣布将明年大学校长会议主题定为“两岸高教竞合”。“国立”大学校院协进会理事长萧介夫表示,如果各校执行成效良好,未来应考虑开放台湾学校与大陆学校合作办学、产学合作等。
有学者指出,就客观环境而言,台湾是全球生育率最低地区之一,每位女性一生平均仅生一儿,仅为全球平均生育数的三分之一,因此近10年来,尽管大学录取率飙高到逼近百分之百,但仍招不满名额,当台湾“中科”“竹科”等高科技业加速西进大陆脚步时,被称为“夕阳产业”的大专院校,早被预期将在2012年左右发生大规模废校危机。
反之,大陆每年出生的2300万人里,只要有百分之一愿来台就读,就能根治台湾教育产业的危机。从今年起,每年至少2000人、一年至少1.4万元人民币的学杂费,等于开拓出2800万元的新就学市场。
交流面上,世新大学校长赖鼎铭认为,台湾大学生有创意,但读书态度一代不如一代,相对而言,大陆学生主动性较强,自主性较高,富有冒险精神,兴趣多元,对台湾学生能产生激励作用。
但是,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反向思考认为,一旦台湾“政府”承认大陆高校学历,台湾学生赴大陆就读大学的意愿也将大增,台湾大专院校招生缺额或将再度扩大。暨南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系教授翁松燃也表示,大陆的学杂费及生活支出远比台湾便宜,反而更增强了大陆的磁吸效应,台湾流出的学生将比大陆流入的更多。
南华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苏峰山则分析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薪资水平。他认为,在大陆,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起薪约3000元,而台湾受人诟病的“超低薪实习方案”,也会保障约合人民币4400元的起薪,大陆学生若有机会,当然愿意以台湾人眼中的“超低薪”在台湾就业。他认为,一旦法规逐年放宽,对全台湾的劳动力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翻转台湾整个白领和中产阶级的社会结构。
台湾成功大学法律系副教授许忠信也有同样担忧,他表示,依据世界贸易组织(WTO)体制,台湾之外律师与会计师可来台考取相关证照,但需考中文试题,未来开放学历,大陆考生没有字体认知上的困扰,台湾就业市场将会受到洗牌般的冲击。
资料
大陆41高校学历获台湾承认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
台湾吸引力
台湾“教育部长”吴清基解释,所谓“一限二不”原则,是指限制承认大陆医学学历,大陆学生不得报考与“国家”安全机密相关系所,大陆人除非在台定居设籍,不得持大陆学历参加公务员、专门职业与技术人员考试。
其实今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的调查已表明,台湾是大陆学生留学的“新宠”。香港中文大学针对北京六所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北京大学生想来台湾读书,顶尖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各有两成学生有意赴台就读。
大陆每年有1000万名高中毕业生,其中只有600多万人考得上大学,学子在人数众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想“鲤鱼跃龙门”甚为困难,相对地,台湾完整的教育制度与自由开放的学风,成为吸引他们就读的主要诱因。
吸引大陆学生来台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费用低廉”。在台就读一年的学费约2万元人民币,远低于欧美地区,受访大陆学生中,近三分之二表示可接受台湾的学费标准。问卷调查还显示,台湾教学品质优良、文化背景和语言体系与大陆相近,也是学生有意前来的原因。
同时,台大校长李嗣涔认为,大陆目前的产业发展环境,对技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很大,而台湾因长期受限于考试制度与社会价值观,“惟有读书高”的刻板印象导致教育市场失衡,让许多优秀的技职院校面临招生不足问题,从而形成了两岸可互补的供需关系。
13年争议
其实“是否开放陆生来台”议题早在1997年,便由李登辉时期的“教育部长”吴京提出,当时因话题敏感,法案甚至被“监察院”纠正,吴因此下台。后政党轮替,民进党执政八年期间,“教育部长”杜正胜表明绝不开放,再次政党轮替后,新上任的“教育部长”郑瑞城立即重新运作,成为近三年最重大的教育新闻。
“开不开放、开放多少人?”已是台湾社会的老话题,却延烧13年,其间更换了七位“教育部长”。从去年4月起,被搁置的相关法案在“立法院”重新得到审议,其间,因反对党民进党阻挠,“国会”数度瘫痪,而台湾163所公私立大学的联盟代表频繁召开记者会,敦促政府尽快开放,100多位各大学校长,还数次共聚在“立法院”内,旁听法案审查进度。
在“立法院”审查时,民意代表也铆尽全力,各表己见。在持正反意见的“立委”对峙互骂乃至反对者锁门阻挡下,“教育部长”的修法提案说明被五度延后,委员会审查时,更引发“立委”群起扭打,以致有人被送医院急救,到大会三读时,则四次上演抗议拉锯战,后来国民党以人数优势强势表决,法案终付通过。其后,民进党“立委”迫于支持者的压力,不得不马上向同党道歉。
在此期间,反对党一度提出“三限六不”原则,“三限”是指限制承认高等学校、限制来台大陆学生总量、限制学历承认领域;“六不”是指不涉及加分优待、不影响“国内”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在校打工、不得在台就业、不得报考公职考试,后反对党与执政党协商,终成折中版的“一限二不”。
吴清基几度在公开场合强调,大陆学生来台可创造社会、大专院校及两岸学子的“三赢”;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则在法案通过当晚回应,开放是好事,同时台湾应保护大陆学生的正当权益,不应存在歧视性待遇。
大陆学生来台法案备受瞩目,乃是因为虽与“三通”、陆资来台、两岸经济合作协议(ECFA)等大事相比,该法影响的规模较小,但经济动的是两岸的筋骨,教育却能深刻影响两岸民众心理,毕竟两岸曾经完全隔绝近40年,这20余年的两岸交流,都仍浮于表层。
例如,台商基于低薪雇用大陆劳工,却鲜少理解劳工心理或加强员工福利,直到富士康跳楼事件后,才引发反省;大陆多位省长先后访台,也多聚焦在采购金额排名上,都是在“物”的层次上打转。但教育却能让文化交融,让两岸青年从学生时期培养互信基础及友谊,这或许会左右未来十年的两岸关系发展,因而牵动台湾民众之心。
“立法院”在8月19日通过的法案,将在“限量、限校、限领域”前提下,承认大陆学历,每年开放2000名大陆学-生来台就读大专院校,研究生最快明年寒假前入学,大学部在明年暑假前招生。
“抢饭碗”疑虑
台湾去年失业率高达6.13%,其中近半数为20岁-34岁的高学历青年,一般大专生毕业后平均失业八个月。为避免引发“大陆大专生来台抢饭碗”的疑虑,“立法院”附带决议,规定大陆学生来台期间,不得从事专职或兼职工作。
法案通过后,台湾大学呼吁,希望配套措施也能尽快通过,并宣布将明年大学校长会议主题定为“两岸高教竞合”。“国立”大学校院协进会理事长萧介夫表示,如果各校执行成效良好,未来应考虑开放台湾学校与大陆学校合作办学、产学合作等。
有学者指出,就客观环境而言,台湾是全球生育率最低地区之一,每位女性一生平均仅生一儿,仅为全球平均生育数的三分之一,因此近10年来,尽管大学录取率飙高到逼近百分之百,但仍招不满名额,当台湾“中科”“竹科”等高科技业加速西进大陆脚步时,被称为“夕阳产业”的大专院校,早被预期将在2012年左右发生大规模废校危机。
反之,大陆每年出生的2300万人里,只要有百分之一愿来台就读,就能根治台湾教育产业的危机。从今年起,每年至少2000人、一年至少1.4万元人民币的学杂费,等于开拓出2800万元的新就学市场。
交流面上,世新大学校长赖鼎铭认为,台湾大学生有创意,但读书态度一代不如一代,相对而言,大陆学生主动性较强,自主性较高,富有冒险精神,兴趣多元,对台湾学生能产生激励作用。
但是,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反向思考认为,一旦台湾“政府”承认大陆高校学历,台湾学生赴大陆就读大学的意愿也将大增,台湾大专院校招生缺额或将再度扩大。暨南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系教授翁松燃也表示,大陆的学杂费及生活支出远比台湾便宜,反而更增强了大陆的磁吸效应,台湾流出的学生将比大陆流入的更多。
南华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苏峰山则分析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薪资水平。他认为,在大陆,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起薪约3000元,而台湾受人诟病的“超低薪实习方案”,也会保障约合人民币4400元的起薪,大陆学生若有机会,当然愿意以台湾人眼中的“超低薪”在台湾就业。他认为,一旦法规逐年放宽,对全台湾的劳动力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翻转台湾整个白领和中产阶级的社会结构。
台湾成功大学法律系副教授许忠信也有同样担忧,他表示,依据世界贸易组织(WTO)体制,台湾之外律师与会计师可来台考取相关证照,但需考中文试题,未来开放学历,大陆考生没有字体认知上的困扰,台湾就业市场将会受到洗牌般的冲击。
资料
大陆41高校学历获台湾承认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