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问题及对策

来源 :理论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engthandh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力资源的开发为物质资源的开发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是物质资源得到全面、高效、合理开发的重要前提。加强广西北部湾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已经成为北部湾开放开发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北部湾大开发背景下如何做好广西经济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本文拟对其进行探讨, 以期引起人们对这方面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人力资源;北部湾;对策
  【Abstract】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resources to provide human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material resources, a comprehensive, efficient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Strengthening of the northern Gulf region of Guangxi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northern Gulf, opening up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ne of the background of large-scale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Gulf on how to properly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m with a view to cause for concern in this regard.
  【Key words】Human resources; North Bay;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8.1【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1-0085-04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归根结底取决于该地区拥有的人力资源素质及其作用的发挥, 而整体人力资源的素质决定着这个地区经济建设的兴衰。因此, 重视人力资源, 用好人力资源, 合理开发人力资源, 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2004 年, 中国—东盟国际博览会会址永久落户南宁, 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为各国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新的机遇;2008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至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说:广西北部湾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目前增长潜力正在逐步发挥,进一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对于带动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西南地区与华南地区互动发展、深化中国与东盟合作、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如此机遇与挑战下,广西经济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也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大开发背景下广西北部湾人力资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交通大动脉上, 陆、海、空运输都很发达, 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面临的机遇。
  不论是从对外还是对内的角度上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都面临着绝好的发展机遇,该经济区可以通过多条经济联系的渠道, 吸引外来的投资与合作,获得更多的商机。
  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都已经对广西这一区域的开发开放工作做出明确指示, 经国务院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纳入重点经济区, 中央将继续坚持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不会减弱, 这必将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特别是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逐步落实和《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的顺利实施,为这一区域的合作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这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势必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投入到该经济区的大开发之中,当地政府也势必会更加认识到人才对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的重要性,会更加尊重人才,以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当地政府将出台的优惠政策将会对有意到该地区参加工作的各类人才产生很强的吸引作用。
  (二)面临的挑战。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广西的经济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东部的发达省区以及周边的珠江三角区相比, 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或次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欠佳,引人载体、聚才平台缺乏,目前广西及北部湾人才队伍现状和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还无法适应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开放开发的需要。根据广西统计年鉴的资料,在2005 年全国31 个省市人才竞争力排名中, 广西居第22 位。其中: 在人才规模方面, 居第20 位; 在人才素质方面, 排名27 位; 在人才科研投入和人才科技成果方面均居第22 位;在人才经济环境方面, 排名第27 位。
  可以说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人才总量不足,“双高”人才匮乏, 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结构矛盾突出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总量偏小, 人才质量不高。
  广西作为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地域与教育水平的局限, 使得人力资源呈现出人才总量偏小、人才偏少的不利局面。在现有的劳动力中,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所占比例偏低, 专业技术过硬的高级技术人才及领军人才奇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城市;尤其是每万人口中拥有研究生的人口更少, 仅相当于全国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此外, 那些既能熟练掌握东盟十国语言又能进行专业的商业操作的人员更是奇缺, 这些都将成为影响人力资源总体水平上升的障碍。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这主要表现在人才的行业分布不均, 专业人才结构失衡上。广西的企业中, 一些近年来发展较好的行业聚集的人才比较多, 比如房地产业、金融业等等, 而一些发展中或者发展缓慢的行业则没能储存足够的人才。一批在经济和科研领域起主导作用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严重缺乏, 比如高质素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在各行业中仍然比较缺乏。人才结构的不合理, 人力资源配置失衡带来的结果是不利于现有的人力资源高效地发挥作用。
  (三)人力资源的聚集度不够, 人才流失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于之前自身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从企业的规模、硬件配备及薪酬待遇来说都缺少对人才足够的吸引力, 因此造成了本地区人才的聚集度不够的问题。同时, 由于企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人才晋升的空间相对狭小, 长期以来本地区人才的流失情况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在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灵活的流动机制、优惠的人才政策和丰厚的经济待遇强力吸引下, 该地区很多人才“ 孔雀东南飞”, 使本来就缺乏人才的该地区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削弱了该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 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严重问题。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留住人才的能力不够, 很容易造成企业的“营养不良”,造成该地企业发展缓慢,又会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吸引力减弱—人才流失”这样的恶性循环。
  (四)高等教育发展落后。
  21世纪来,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虽有所发展,但与全国相比仍然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层次的教育资源存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明显。从区域分布看,我国高校集中于东部及发达地区的特点十分明显。据统计,2008年广西地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全区共有高校74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19所,普通专科学校8所,高等职业学校31所(其中民办11所),独立学院9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7所。211工程院校唯有广西大学一所。与其他发达省份进行横向比较的话,远远低于其他发达省份所拥有的高校数量。第二,高等职业教育落后,在职业教育方面,无论是从职业院校的数量,职业院校的办学层次,还是职业院校的在校生数量等指标来看,都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各类人才的供应不足。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应采取的措施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世界上一切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 都离不开人的服务、人的劳动和人的管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趋向是指把尊重人、解放人、理解人、依靠人、关心人, 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仅仅表现为重视人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还表现为发展人和为员工谋福利。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唯一能动的要素, 人不仅具有不断发展的需要, 而且具有不断发展的潜能。只有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重视人的主体性, 把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在实践中促进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要彻底改变广西北部湾人力资源的现状, 就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开发人力资源放在首要的战略地位。必须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重视人才, 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做到合理控制人口数量, 大力提高人口质量, 大力培养本地人才,积极吸引外地人才来桂参加工作。把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作为推动广西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前提, 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把自身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制定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规划,根据规划圈定所需的人才。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预测组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采取的行动。对于一个地区来说, 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质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目标, 通过确定并获取所需的人力资源来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
  当前国内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劳动力队伍的结构不断变化、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和对信息技术更大程度的依赖, 意味着在经济发展战略的执行过程中, 必须比过去更为注重对人力资源方面问题的考虑, 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规划, 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进而培养、吸收所需的人才,或者对北部湾经济区内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 以保证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选择恰当的财政政策,增加教育投资。
  实现教育科技投资与人力资源改善的良性互动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是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突破单一的国家办教育的模式, 在加大政府财政合理性投资的基础上,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和公民个人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合作办学,培养北部湾所需的各个层次的人才。的由于知识价值的迅速提高, 使人才受到空前的重视, 从发展趋势看, 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所以, 发展教育是基础, 目前广西应结合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科技发展战略,增加教育投资,有重点、有目标培养所急需的人才,并把提高本区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四)吸引国外人才来广西工作。
  要彻底摒弃对本国管理人员偏爱的落后思想, 重视市场机制在解决供需矛盾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力争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广西特色的国际人才市场体系,以此来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需要。
  1、引进海外中国留学生。随着中国- 东盟一体化的进程, 广西将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扩大开放。从广西人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来看, 广西缺少一批进入先进科技发展前沿的一流科学家; 缺少一批支撑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缺少能大幅度增强北部湾地区工业品国际竞争能力的实干型人才; 缺少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管理型人才。目前留学到国外的学子,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己经掌握了世界先进技术和知识, 熟悉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则。政府部门要创造优惠的条件吸纳他们归国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服务, 为中国- 东盟的一体化服务。
  2、引进国外专家学者及专业技术人员。
  引进外国人才, 对于提高整个广西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 推动广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聘请外国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作, 应该是北部湾经济区整个人才引进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当地政府应重视运用市场规律和经济手段来开展引进国外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国际人才市场的宏观管理和服务工作,引进国外优秀的专家学者及专业技术人员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服务。
  (五)加强人才的流动和管理工作, 变被动为主动。
  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创造性与破坏性、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特点。人才潜力的发挥, 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员工是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绩效的,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 他们是组织中的多余要素, 不仅不会发挥各要素的协同作用, 甚至会破坏系统的稳定性。组织要留人, 不仅要站在组织的角度, 也要适当的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对能留的就留, 且必须采用“以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发展留人”的方式。如果他们为了学习新事物而去,那么就不要竭力留住他们, 而是要努力保持与他们的关系, 因为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会再回来, 而且回头的员工可能成为企业最忠诚的员工, 他们回来后会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要离去的员工,尊重他们的选择,允许他们自由流动
  同时当地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服务和环境是吸引国内、外人才的重要条件。主管人才引进的政府部门与相关部门不仅要加强人才的流动和管理工作,更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推出高层次外来人才来广西工作的便利措施, 方便其工作和居留。同时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中国- 东盟博览会这一契机,跟上时代的步伐, 及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 加强人力资源的相互交流, 加强国际间人才的合作。积极吸引国内外各层次人才到广西北部湾工作和生活, 为北部湾经济区的科学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易雯昉、李明德,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人力资源开发[N].中国人口报,2008
  2、郑作广,重视人力资源开发[N].广西日报,2005
  3、谢立三,美国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引导制”探究[N].中国人事报,2005
  4、张晓梅,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N].黑龙江日报,2005
  5、陈清泰,重视经济转型期的人力资源开发[N].中国经济时报,2005
  6、徐宏,人力资源开发及其途径[N].中国人口报,2007
其他文献
【摘要】消费公平是消费制度创新与消费政策模式选择的核心价值和首要原则。消费政策的价值取向对消费政策的制定起着先导作用。为了实现消费公平,制定消费政策应该坚持和遵循公平性原则、保障基本消费原则、差异性原则、适度消费原则和连续性原则。其中,公平性原则是制定消费政策必须首先遵循的原则;保障基本消费原则,即消费的底线公平原则;差异性原则旨在强调消费政策的分层性与针对性,以应对居民消费分化的现实。  【关键
期刊
【摘要】利用40a的实测数据研究揭示了艾比湖的演化特点及机制。研究表明:艾比湖气候恶化,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特别是与特殊的地形地貌相匹配,风多风大,沙尘暴和浮尘活动频繁。入湖水量逐年减少,湖面蒸发量大,湖泊面积处于萎缩阶段。影响湖泊演化的因子主要是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  【关键词】艾比湖;演化;机制  【Abstract】40a using the measured data research r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的战争史,也是一部城池的攻防史。  几千年来,“攻城拔寨”是历来战争的直接目标和关键动机。随着战事迭起,攻防相生,城池也因此成为最大最重要的战争舞台。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群雄并起,战争极其频繁,也因此形成了各诸侯国割据自立的多中心城池筑城体系,仅《春秋》、《左传》、《国语》提及的城邑地名就达千余座。据不完全统计,仅战国时期较大规模作战行动就有230多次,其中2/3以
期刊
【摘要】天际间的星体大多数为圆形,只是形态各异,大小不同而已,最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时而靠近,时而离散,彼此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间隔,产生作用……“圆形”为形成广场空间的主要几何体,广场内有多处互相连接的圆形区域,中心位置的舞台也同样是圆形构造。  【关键词】声光海洋;文化殿堂;动感空间;创意方案  【Abstract】The sky between the stars are mo
期刊
美金公债的发行与停售    抗战中期以后,国民政府偏安一隅。随着政治上加强一党专制,经济上实施统制专卖,军事上不断溃退,大后方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的现象愈发严重,并逐渐形成系统化、体制性的痼疾,贪污与腐败的案例层出不穷,而发生在抗战后期的美金公债舞弊案就是其中一件极具代表性的个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同盟国的重要成员,美国开始重视对华援助。1942年3月,中美双方签订借款协议,数额高达5亿
期刊
【摘要】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从经济市场向政治市场的延伸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扩展。我们从实践中发现,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会出现失灵。同样政府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政府的干预也会出现失灵,公共选择理论打破了“政府万能的神话”,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政府失灵的问题。本文正是从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出发,阐述了政府失灵的原因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政府失灵的可能路径,以期能针对政府失灵的问题,探讨治理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具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我国大学生无业人数至少百万,而2009年我国大学生无业人数可能会上升到200万。面对这么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问题也就随之产生。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新变化;教育对策  【Abstract】In recen
期刊
【摘要】商务英语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该文将视角定位在融商贸和英语等多学科内容为一体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罗列了当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在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调整英语和商务课程比例,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科学安排各学期课程学时及专业课程开设顺序等改革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关键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复合型人才  【Abstract】Bus
期刊
【摘要】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由来已久,这主要是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分工的不同给人的思想意识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偏见性影响在语言中的反应。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多地使用标准语、恭维语、闪避词和委婉语等,这是长期的不平等观念引起的女性普遍的自卑心理的作用。在有关女性的语言中,也存在着语言的非对称、男性词泛化、男先女后词序和褒男贬女等歧视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性别歧视
期刊
高王凌 王希 讲述 雷天 采访    采访手记从闭关锁国到向西方学习,再转向以义和团心理排斥西方;或者因为求学问道的难度以及各种层面的压力,抛弃价值诉求,完全向利益屈服。这个逻辑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不断重演,中国学界也是如此。  从20世纪80年代的西学热、方法热,到如今言必称“中国模式”、“中国学术”,更多还是建基在一种从自卑转向自大的心理意识上。更可悲的是,抄袭事件屡见不鲜,学术批评的公器难以建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