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昶和他的西游记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额济纳河到哈密,茫茫黄沙之中,292匹驮负着各式装备的骆驼在沙脊上行进。胡杨林在风沙中顽强地生长,坚韧的甘草把根系伸到了荒砾中。30岁的徐炳昶,眺望无垠的沙漠,心中感慨万分。
  他眼前的一片黄沙下,是泱泱中华与世界交汇的脚印,这条陆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华文明向外延展的主干道和斯拉夫文明、伊斯兰文明传入华夏的重要渠道,吸引了许多外国科考队,他们先后找到了楼兰古迹、图舒克地区的雕塑和壁画、霍玛利山石窟,发现了库车地区的婆罗米文。但是,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自己的考古发现在哪里?
  捍卫研究历史的尊严
  1925年,曾偷盗敦煌壁画的兰登·华尔纳再次从美国来到中国,美其名曰考察敦煌,事实上想采用化学方法盗揭敦煌壁画。他给考古学家斯坦因的信中还强调“特别希望能获准移走更多的壁画,将一个小窟室中的壁画全部移走”。获知这个消息后,徐炳昶利用華尔纳需要北京大学协作的机会,让考古学家陈万里加入了华尔纳的团队。陈万里成功阻止了华尔纳的阴谋,保护了敦煌国宝。华尔纳为此大骂徐炳昶。
  经此事件,徐炳昶更加愤懑:“(外国人)利用其优越的财力,对于我国的资源,予取予求,毫无限制,而对于珍贵不可多得的材料,则巧取豪夺,潜运境外!我国学术前途因此要受到无法计算的损失。所以大家想要把国内的重要学术团体联络起来,组织起来:自己出发到各地搜集材料,作为精深研究的预备。对于外人,则怀抱友谊……”
  徐炳昶希望独立进行科学考察工作,可是北洋政府拒绝了他的提议。同一时期,在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支持下,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气象勘测组准备前往中国西部考察,北洋政府同意了他们采集品运往瑞典先行研究的申请。两相对比,徐炳昶和沈兼士等人十分愤怒,发表了《反对外人采取古物之宣言》。
  外国专家的妥协
  面对声势浩大的学术团体呼声,赫定只好与徐炳昶等人进行磋商。徐炳昶义正严辞地指出,在中国考察必须以中国人为主。当赫定质疑中国研究人员的素质时,徐炳昶表示:“近来从各国留学返国的人很多,已经有了自行研究的能力。”在反复的拉锯中,赫定逐渐明白徐炳昶的抱负,“他们更有权利去获取自己国家的果实,而不是让外国代理人去干”。后来,赫定回忆时更写道,“(中国人)希望将所有的考古与艺术发掘品留在中国是很正确的,自从鸦片战争之日起,欧洲人在中国人民身上已经犯了一系列错误。”
  赫定接受了徐炳昶提出的6项原则,但科考团中其他人仍抱有不同意见,赫定不得不找地质学家翁文灏商量,翁文灏告诉他,“徐炳昶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你得抓住这个机会,与他和语言学家刘半农谈判”。
  最终,赫定一方接受了徐炳昶提出的大部分意见,包括中外团长共同负责科考团的工作,中国团员有维护中国主权利益不受损害的责任,中外团员的采集品均归中国所有。
  艰难困苦不负雄心
  联合科考团从额济纳河到哈密的路途上,荒无人烟,昼夜温差极大,赫定首先病倒。40天的干粮很快被消耗殆尽,赫定建议徐炳昶撤离。但他没有想到,这个看似瘦削的中国文人,内在竟有着超乎想象的坚毅。他只简单说了声“不”,就果断命令其他人宰杀骆驼充饥。见科考队员和驼工们不忍,徐炳昶亲自操刀,“现在只能救人,不能救骆驼”。多年后,赫定回忆起徐炳昶,心中满是敬意:“徐教授的自信和宁静很是强大,在我们经历的艰难的时期中,他表示出完全能驾御这环境的神情。”
  科考团的团员们在徐炳昶的带领下,点燃了自己的勇气,深入沙漠,探寻每一处可能存在的文化遗迹。勇猛精进的他们,很快就凭借大量的发现震惊世界。年轻的地质学家丁道衡发现了白云鄂博大铁矿,徐炳昶骄傲地估计这里将会成为中国北方的汉冶萍(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包头钢铁公司正是在这里拔地建起。袁复礼教授发现了72具恐龙化石,成为古生物学的里程碑。陈宗器通过实地考察,证明了罗布泊是随塔里木河改道变换位置的交替湖,成为中国地磁学的开创者。
  这条陆上丝绸之路的价值,被中国人自己挖掘,徐炳昶的心愿得以实现。直到今天,西北考察团所取得的成果,依然在世界文化历史上辉煌耀眼。
  编辑 王若宇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王芳是一名脑瘫儿的母亲,在给女儿寻医择校的过程中,她遇见了很多脑瘫患儿。那些无助又单纯的孩子,激发了王芳的母爱。她想为这些孩子做一些什么,这也得到丈夫李绿江的全力支持。16年艰辛付出,王芳夫妻帮助了8000多个脑瘫患儿,他们彼此相携广施爱心的经历为人称道。  不幸遭遇让两颗心越走越近  王芳和丈夫李绿江是再婚。  1992年,王芳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大女儿六个月时被查出患有脑瘫。丈夫狠心离去,她一
期刊
“我喜欢唱歌。我渴望举办一场自己的演唱会。”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样的梦想有多大可能实现呢?  在梦想的驱动下,来自成都的冯伟发起了这样一个创意项目——“平凡人演唱会”。从2014年开始,5年来他为近60人举办了57场演唱会。登上“平凡人演唱会”舞台的,有老师、学生、公务员、创业者。他们是为了爱情想要放声歌唱的女孩,为了音乐辞职流浪半个世界的行吟诗人,为了鼓励孩子而重新捡起音乐梦想的单亲爸爸,玩了
期刊
快递小哥被称为“互联网的红细胞”,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连接着千城百业。这支新兴的就业群体,是一群执著于奋斗的追梦人,同时也是这个时代亿万普通劳动者的缩影。  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9年8月20日晚9点多,赵刚终于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来自江苏宿迁的他,负责南京秦淮区光华门地区三个住宅小区的取件、派件工作。  今年32岁的赵刚,偏瘦,背微驼,他来南京做快递小哥已有10年,早已习惯了全
期刊
福瑞德·斯考威尔190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28岁时,斯考威尔从医学院毕业之后,决心前往大洋彼岸的东方济世救人,于是带着妻儿坐上轮船,前往陌生的中国。  在北京,斯考威尔一家学习了一年中文。1931年,由教会推荐,斯考威尔成为当时山东济宁唯一一家医院——德门医院的院长,妻子迈拉则当起了护士。  中国需要我  与纽约州舒适的生活相比,在济宁显然要艰苦很多。牌坊街的德门医院,仅仅有两个医生。斯考威尔记
期刊
近来,一位“板凳师傅”从国内火到国外,国内网友说他“能修理一切”,国外网友说他“会古老的东方秘术”。从陶瓷洗手盆到木质桌椅板凳,从柔软的皮质手包到坚硬的汽车保险杠,无论什么东西出现破损,他都能用泡面、饼干之类的食物进行修复。  为了生存,苦练修复功  这位神奇師傅名叫汪伟,是个安徽籍90后。当年,他和妻子谈恋爱时,妻子开玩笑说他“就是个修板凳的”,他觉得大俗即大雅,就把这个称号留下来做网名。“修板
期刊
“我爸爸是‘熊猫侠’……我的爸爸很了不起,他用自己的血救了好多人,他在哪里啊?我好想念他。”“索菲亚,你们在北京好吗?这里是爸爸的家乡阿特劳,美吗?爸爸现在在这里工作,这是工厂,这里正在生产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大设备……”这是“学习强国”平台上一段父女对话短视频,大家纷纷为视频中的父亲,哈萨克斯坦小伙儿鲁斯兰点赞。  读着《西游记》长大  鲁斯兰出生在哈萨克斯坦的阿特劳市。家里收藏有一套哈萨克文中
期刊
悠悠绿水绕群山,片片青草见田园。在妙西龙山,一波又一波的城市人在乡野中邂逅溪水与竹林间的悠然野趣,在篝火旁享受民谣与星空下的深邃夜景。龙山村的田野总是这样热闹,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这得益于隐于此间的一方独特的天地——谷堆乡创。它是一个创意平台,凝聚了一群有梦想、有手艺、懂乡村的人,在田垄山林,古村陋巷间播撒乡村文化的种子。  回归乡村,搭建乡创平台  龙山村最初也像其他村庄一样,是一个留不住人的
期刊
村里老人说,我们的村子起源于隋朝,曾有过三十六座庙,其中最大的是娘娘庙。我五六岁时还看到过四大天王的塑像,成了村里中学的大门。那是我见过豫北村庄里一座最老的物件。  少年时去县城,县城被称为老城,老城里,有一座石碑是明朝传下来的。一座四牌楼可能建于清朝,另外排得上号的,就是一座西洋人建的天主教堂。之前为写书,查阅老城的县志,一张图绘着明清时期的老城,城墙、衙门、官道、十字街、城隍庙、文庙、官学,现
期刊
史铁生写过一篇叫《命若琴弦》的小说,讲了一老一少两个盲人在各个村落之间游走,以拉三弦说书为生的故事。其中老者的师傅曾经告诉他,琴槽里有一张治疗失明的药方,只有弹断1000根琴弦才能把药方取出来抓药。于是他天天盼夜夜盼,盼了五十年。尽心尽力地弹断琴弦一根又一根……终于有一天老者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欣喜激动地取出了药方去抓药,却被告知那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原来,老者的师傅是骗他的,为了让其有活下去
期刊
我的父亲最近去世了,生离死别的情景久久萦绕脑海,挥之不去,那种酷烈的悲伤让人肝肠寸断。从老家回来后,翻看了一些有关死亡的文章,有感悟,有哲思,有日记等等,说到人在潜意识里对死亡的反抗,谈到人面对死亡应当坚强,虽有些许安慰,但更多的还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压抑。  然而近闻一事,旋即让人眼前一亮。事情说的是几个日本妇女,刚到中年她们就从容不迫地筹划老去的生活。把自己的日记翻看一遍,然后全部烧毁。把房子改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