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也是教师及时获得信息反馈,进行有效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教师在课堂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将从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有效提问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根本反应不过来,一副茫然失措的样子,或者是应答如流;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如果学生回答的内容在教师教学设计之外,教师就不断地引导纠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回到自己的设计上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当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些教师未料到的问题时,我们大多以“今后才学”的语言搪塞过去。诸如此类的现象还很多,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课堂提问没有在教学中去发现学生存在的真正问题并加以解决。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科学的预见,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亦如此。正如古人所说:“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但如何使课堂提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提问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需要理解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对知识进行思考,那些看似简单但实际复杂的知识才会被学生理解并接受。因而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问自己,学生是否具备与问题相关的经验,是否需要教师进一步补充解释,是否围绕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等。
例如在《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一节中可设计如下一些问题:“①我们平时看到的生物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它们有着从个体到器官、组织、细胞等结构层次。在自然界,有没有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呢?②一个多细胞的动物,比如一个人,必须要具备怎样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活下去?③人要生活就要吃东西,就要进行呼吸、排泄,还要能够趋利避害。草履虫靠什么结构吃东西?它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吗?怎样进行呼吸?怎样把体内的废物排出去?靠什么结构在水中自由地游动?”这些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来设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通过问题串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其与科学家、教师一同探究的强烈求知欲,学习过程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课堂提问应注重问题设计的实效性,提升问题的讨论空间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有些问题不是学生张口就能答出,必须进行深入思考,或与同伴合作,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但问题不要提的太大、太空,让学生摸不着边际,无从下手,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要提的太小太简单直白,学生会一眼望穿而不假思索即能回答,或者教师已把答案暗示给学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中,设计如下一些问题: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在100年内为什么由浅色占多数变为深色占多数?桦尺蠖体色的变化是保护色的改变,但是保护色为什么会发生改变?跟环境的颜色有关吗?如果跟环境色彩有关,那么环境色彩变化和保护色之间到底什么关系?过程又是怎样的?如果要使曼彻斯特地区浅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该怎么做?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将学生的“脑袋”启动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发动起来”,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收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再通过讨论交流,得到结论,完善观点,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同时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3.课堂提问应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
《礼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这就是说,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把一些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同时还针对学生实际,学生基础差一些的,可以多铺垫一些,问题细一些,采用“小步走”的方式,并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层次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实际能力的转化。
例如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一节中讲光合作用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海尔蒙特的工作,并由浅入深提出以下问题:①5年后植物长了多少?②5年后土壤少了多少?③海尔蒙特的实验你最欣赏哪一点?④你从海尔蒙特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⑤用现代人的观点,海尔蒙特的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漏洞?通过最后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普利斯特里的经典发现,进而提问:①普利斯特里为什么做这三个实验?②通过这三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③有人重复做他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你认为原因何在,该怎样改进实验设计?这样由简单到复杂地提问,就像先后放好一块块石头,可以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使学生完成了由了解知识到领悟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完成了具体到抽象的思維训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提问有法,而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设计一个个好问题,“一石”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做好学生学好生物知识的引路人,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根本反应不过来,一副茫然失措的样子,或者是应答如流;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如果学生回答的内容在教师教学设计之外,教师就不断地引导纠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回到自己的设计上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当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些教师未料到的问题时,我们大多以“今后才学”的语言搪塞过去。诸如此类的现象还很多,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课堂提问没有在教学中去发现学生存在的真正问题并加以解决。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科学的预见,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亦如此。正如古人所说:“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但如何使课堂提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提问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需要理解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对知识进行思考,那些看似简单但实际复杂的知识才会被学生理解并接受。因而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问自己,学生是否具备与问题相关的经验,是否需要教师进一步补充解释,是否围绕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等。
例如在《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一节中可设计如下一些问题:“①我们平时看到的生物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它们有着从个体到器官、组织、细胞等结构层次。在自然界,有没有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呢?②一个多细胞的动物,比如一个人,必须要具备怎样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活下去?③人要生活就要吃东西,就要进行呼吸、排泄,还要能够趋利避害。草履虫靠什么结构吃东西?它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吗?怎样进行呼吸?怎样把体内的废物排出去?靠什么结构在水中自由地游动?”这些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来设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通过问题串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其与科学家、教师一同探究的强烈求知欲,学习过程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课堂提问应注重问题设计的实效性,提升问题的讨论空间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有些问题不是学生张口就能答出,必须进行深入思考,或与同伴合作,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但问题不要提的太大、太空,让学生摸不着边际,无从下手,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要提的太小太简单直白,学生会一眼望穿而不假思索即能回答,或者教师已把答案暗示给学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中,设计如下一些问题: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在100年内为什么由浅色占多数变为深色占多数?桦尺蠖体色的变化是保护色的改变,但是保护色为什么会发生改变?跟环境的颜色有关吗?如果跟环境色彩有关,那么环境色彩变化和保护色之间到底什么关系?过程又是怎样的?如果要使曼彻斯特地区浅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该怎么做?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将学生的“脑袋”启动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发动起来”,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收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再通过讨论交流,得到结论,完善观点,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同时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3.课堂提问应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
《礼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这就是说,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把一些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同时还针对学生实际,学生基础差一些的,可以多铺垫一些,问题细一些,采用“小步走”的方式,并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层次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实际能力的转化。
例如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一节中讲光合作用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海尔蒙特的工作,并由浅入深提出以下问题:①5年后植物长了多少?②5年后土壤少了多少?③海尔蒙特的实验你最欣赏哪一点?④你从海尔蒙特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⑤用现代人的观点,海尔蒙特的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漏洞?通过最后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普利斯特里的经典发现,进而提问:①普利斯特里为什么做这三个实验?②通过这三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③有人重复做他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你认为原因何在,该怎样改进实验设计?这样由简单到复杂地提问,就像先后放好一块块石头,可以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使学生完成了由了解知识到领悟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完成了具体到抽象的思維训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提问有法,而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设计一个个好问题,“一石”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做好学生学好生物知识的引路人,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