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为“毒”也疯狂?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24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毒品,人绝对碰不得!但是如果这么总结的话,一定会有好奇的人出来问了:“那动物吸毒就没事咯?”其实动物为“毒”也疯狂。
  疯狂的“罂粟小偷”
   又到了印度中央邦的罂粟果收成的季节,可当地农民却高兴不起来。谁能想到,成群的鹦鹉竟捷足先登,让当地罂粟种植业损失惨重。这些鹦鹉已经对鸦片成瘾,正疯狂掠夺着农民辛苦种植的罂粟果。
   还未等到收获,罂粟果就被鹦鹉盯上了。一朵罂粟花大约能产20-25克的鸦片,但这群鹦鹉却每天都要光顾罂粟地好几十次。
   除了划开罂粟果偷吃罂粟奶,有些鹦鹉更是猖獗,直接用喙和爪子剪断整个果实带走。
   鹦鹉的来袭,农民们根本防不胜防。鹦鹉就像忍者一样,身上绿色羽毛能与罂粟田融为一体,并学会躲在地里不发出叫声。
   农民尝试过发出各种噪声,如放鞭炮、开扩音器,却都没什么用。而嗑了药的鹦鹉,经常会发生撞树或“躺在田里发呆”的情况。
   这已经不是农民第一次受到鹦鹉的袭击了。几乎每年,鹦鹉们都会集体侵袭罂粟种植区,已经是一种惯例。
   事实上,在地球上每一片罂柴种植地,都会遇到类似的麻烦。因为对毒品上瘾的,不止是人类,动物界的瘾君子也同样自甘堕落。
   澳大利亚种植了地球近半数的合法罂粟,而当地的沙袋鼠嗑起药来,一个比一个疯狂。
   正常情况下,罂粟田安全问题的会议只针对人类,但在澳大利亚,沙袋鼠同样让人头疼,因此,在澳洲的安全会议上,防止沙袋鼠进犯竟成了重要议题。
   小型袋鼠会躲进罂粟地,纵情享用罂粟果。但嗑完罂粟果后,它们连正常的跳走都成了难事。失去方向感的沙袋鼠就开始在原地打转横冲直撞。所到之处植物都发生倒伏,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大小不一的怪圈。
   农场工人形容,啃食了罂粟果的动物们,就像人类喝醉了一样,会处于飄飘然的兴奋状态。而且在罂粟地里,它们很明显只会对含有有效成分的罂粟果下手,其他茎秆等都视而不见。等到罂粟果的丰收季节结束,动物们就会显现出戒毒过程中的不适反应。但在下一年,它们还是会前赴后继地赶往罂粟地。
   动物的自我麻醉术
   海豚的形象一直是既聪明又善良,跟吸毒沾不上一点边,可是这个动物界的“模范生”在未成年时也是个“中二少年”,河豚就是它们的“毒物”。
   河豚有剧毒,但河豚的毒素在非常微量时也是一种麻醉剂。很多海豚已经学会如何用舔河豚的方式来“麻醉自己”。海洋学家的潜水器记录下了这些瘾君子们聚众吸毒的场景。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吸“毒品”的动物,也是让人匪夷所思,那就是类之友——狗。
   1935年,澳大利亚政府从海外将百余只甘蔗蟾蜍引入昆士兰州,用来对付恼人的甘蔗甲虫。谁也没想到,五十年后这些蟾蜍竟然成为了澳洲大陆的统治者。这些蟾蜍的皮肤会不断分泌微量的致幻蟾酥,而狗有个习惯是舔它们所看到的一切,两者一拍即合。
   澳洲的狗比人类更先发现舔蟾蜍能为自己带来非凡的感觉,舔了蟾蜍的狗会在院子里不断乱窜,旋转、跳跃、翻白眼。
   和任何人类毒品一样,过度滥用蟾蜍也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和蟾蜍接触频繁的狗寿命会大幅缩短。
   现在,政府出资为这些嗑药的狗成立了戒蛤中心,帮助这些曾经沉迷于蟾蜍幻觉不可自拔的狗重拾狗生。
其他文献
by Paul Ibou 张晓瑞(译)  2006年11月9日,在我的家乡(Zandhoven-比利时-欧洲),我有幸接待了由范伟民先生(中国《雕塑》杂志社社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带队的中国雕塑家访问团。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树叶金黄,在欢快幽默的氛围中,我们友好地交流着,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对我的艺术作品、书、标志、海报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我的雕塑。雕塑家阎淑芬教
历史常有惊人相似的一幕。以“秦皇汉武”和“希腊罗马”的写实雕塑为“界碑”向前往后各推移18个世纪,1800年之前和之后的今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几乎同时拥有着大量的抽象雕塑。不同的是:原始抽象雕塑以纯朴的造型表现一个混沌世界的意象,而现代抽象雕塑以简便的方式表达一种繁杂社会的义理。对比之下,不难发现,现代抽象雕塑特别是中国的现代抽象雕塑尽管作为20世纪的典型艺术样式之一,已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就
奥运会上,有排球赛、田径赛、跳水比赛等,但你见没见过比丑的扮鬼脸比赛、躺在床上的比赛、裹在气泡球里踢足球的比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比赛是怎样一本正经地搞怪的。  扮鬼脸大赛   扮鬼脸也可以扮出一种境界。在1267年,英国举办了一场博览会,会上有一种水果特别酸,人们吃了都露出扭曲的表情,当地人觉得这种表情很有趣,于是开始举行扮鬼脸比赛,一年一届并延续至今。参赛者要将自己的头穿过一个马项圈,然后
在湘西的猛洞河边有一栋古宅,东西南北各四间,围成了一个院落子;院落子中间有一棵三尺多围的桂花树,桂花树旁边有一口井,很是气派,相传是清初时一个知县的住宅。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古宅的主人就到国外的亲戚那里去了,直到解放前夕也没有回来。土改时,人民政府把这栋古宅分给了人丁兴旺的贫雇农李怀念,由于这栋古宅里多年没有人居住,阴森森的,李怀念心里面一直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不久,他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夏夜起来送儿子上
A Small Object, a Large World—the Metal Decorative Art of the Scythia in the Ancient Middle Asia     内容摘要:早在公元前9世纪,西徐亚人生活在阿尔泰山以东地区,统治着顿河和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大草原,他们的文化艺术在不同程度上曾受到中国、两河流域、波斯、希腊等文化艺术的影响,他们既是“草原艺术”的创
美国近十年来最大的山火、印尼伤亡惨重的海啸、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地震等自然災害发生得越来越频繁,我们仿佛离启示录中预言的世界末日越来越近了。毁灭性的天气事件已经成为了新常态,自然愈加喜怒无常,让世界各国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新一代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正在创造能够应对极端环境和持续压力的基础设施和建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生活在一个日益末日化世界里的创新性方法。   挑战:干旱   位置:摩
如果有人蒙住我们的双眼,并递上一束玫瑰,我们虽能闻到诱人的芳香,却可能说不出它是什么花。那么,人工智能能不能根据花香识别出它是玫瑰?灵敏的嗅觉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意味着什么?   人工智能比人鼻更灵敏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来破解化学物质的气味。这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一项科学研究,在食品和香料行业都有潜在应用。   参与这个项目的科学家阿南达桑卡·雷伊说道:“在日常
谭云:《二百壮士》这个雕塑,从2004年“八·一五”开始筹划、策划、收集资料,然后从设计到制作,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这对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中都是一个难忘的、不可磨灭的一个过程,在个人的艺术生涯中,也是一件值得记忆的事情。我们今天来回顾,谈一些艺术的话题,可以说也是一个学术研讨。在大邑收租院这个环境中,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艺术项目,是和纯粹的个人艺术活动有区别的。我今年从头到尾把我的精力放在这里面。
“物界”是《雕塑》杂志社继2005年推出“黄天厚土雕塑大展”,2006年推出“和而不同”主题展之后,首次采用策展人方式,与北京草场地艺术区娑罗画廊联手,在2007年推出的一个高端学术提名展。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我与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先生反复讨论了这个展览的主题,并最终定位于“物界”。  物界曾经是充满灵性的世界,但随着现代科技理性的强势展开,这些昔日的神灵渐渐远去,相对于神界和人界,物界沉没到没有
印度的印度教徒和天主教徒都聲称亲眼目睹了基督显灵和几次圣母玛利亚伴随着茉莉花的香味露面。教区牧师马修·德库尼亚神父贴在教区布告板上的说明,讲述了这一“印度事件”。  据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科钦以北26公里的伊达瓦纳卡德的安布罗斯教堂和附近的喀拉拉邦小学,2017年9月28日,当时学校里的一名学生,一个名叫克里斯塔瓦达的印度女孩,去教堂祈祷她的耳朵问题得到治愈。她把一些圣水放在耳朵里,并告诉同学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