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测风云变幻,服务经济建设和人民福祉安康!”2011年11月13日,永川区气象局一楼大厅里的这句标语,在闪光灯下格外醒目。这个原本冷清的部门突然热闹起来,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的同仁和多家媒体的目光聚焦在一个闪光点上: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体系的“永川模式”。
“永川模式”的背后,凝结着永川区气象局局长杨智和员工们的心血。
心结
2007年7月18日晚,大安镇花果山村,暴雨倾盆。
“马上撤离,还会出现特大暴雨!”
暴雨越下越大,伴着电闪雷鸣。村干部高声呼喊着,通知村民迅速撤离。
顷刻间,山间出现滑坡,泥石流一泻而下,淹没了所有房舍。
“我的家呀……”
黑夜里,村民们悲痛地哭喊着,雨水冲刷着泪水,从脸上一起滑落。
翌日清晨,雨停了。
永川区政府相关领导赶到现场察看灾情,杨智也在其中。
“所有人都安全撤离了,但财产没来得及转移……”村干部汇报说。
看着满目疮痍的现场和悲伤的村民,杨智的心猛烈地抽搐了一下。
“没接到暴雨预警……”部分村民埋怨。
杨智的脸一下子红了。实际上在暴雨发生的一个小时前,区气象局已经监测到这一情况,并通知到了镇里。此时他明白,这又是气象部门与农业生产一线脱节和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十几年前的一个初夏,西昌一个小县城。
“天气预报怎么回事,这么大的暴雨都报不出来?”16岁的杨智淋了个“落汤鸡”跑回家,嘴里不停地埋怨。
“这下不知道又会淹死多少庄稼!”一旁的父亲看着窗外的雨不断叹气。在县里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管理的父亲,经常与农民接触,了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
父亲的叹息和对大自然的好奇,使得杨智在高考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农业气象”这一专业。
“人类虽然无法阻挡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并非无可作为,只要我们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很多损失都可以避免!”从事气象工作20多年来,杨智虽目睹了无数次气象灾害的发生,但天灾的无情,人类的无奈,并未阻挡他探索的脚步。
“如何才能将事后风险管理提前到事前灾害预防,让气象直接服务最基层的人民,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是杨智多年来的心结。为此,从一开始他就执着地探索着。
破题
2003年4月23日,杨智永远记得到永川区气象局上任的这天。
石头堆砌的歪歪斜斜的围墙,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的老楼;底楼有不少人在洗衣服、煮饭——为增加收入,区气象局将办公楼底楼租给了居民;办公室里磨得发光的算盘……“当时感到气象局特别封闭和落后,急需一场改革。”杨智说。
一场内部改革之后,2007年底,永川区气象局建立完善了气象信息预警平台体系。
然而,对于杨智来说,这才刚刚起步。
“现在的灾害都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是单一的气象灾害,而是一条灾害链,比如暴雨会引起泥石流、滑坡和农业灾害。”杨智说,“因此,仅靠气象部门的预警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多部门联动。”
为此,杨智决定牵头建立这一联动平台。
2007年12月3日,浙江省德清县。
“这是我们的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这是与农业大户的合作模式……”在德清县气象局负责人的介绍下,杨智感觉到了差距。
“不仅是硬件设施,还有他们主动联合其他部门服务‘三农’的理念,都非常值得学习。”杨智颇为感慨地说。
随后两年间,杨智三赴德清,一边学习经验,一边开始组织研发业务软件。永川区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李焕梅说:“软件前后改版了十几次,还争取到中国移动投资建设了60台电子显示屏。几个月下来,杨局长瘦了一圈!”
2010年6月,永川区政府批准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体系建设;8月,重庆市政府正式批准永川区为该体系的示范区。
实战
2011年3月12日,预警平台前。
杨智眉头紧锁。技术人员报告:未来一周,永川区将出现几十年不遇的寒潮天气。“立即向乡镇和86个农业大户发出低温寒潮预警。”杨智说。
一分钟后,全区6000名基层信息员的手机都接到信息,黄瓜山村委会主任刘意祚的手机也响了,他顿时紧张起来,因为未来几天正值六万亩黄花梨授粉的关键时期。刘意祚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立即将这一信息传递出去。
正在院坝里晾衣服的石德银听到村里的广播,惊慌起来,一辈子靠天吃饭的她和丈夫承包了30亩黄花梨,本来指望有个好收成,没想到即将碰上天灾。
刘意祚联合农业技术顾问李家德和气象局专家商量应对策略。
“我们要做好人工授粉準备,兵分两路:一路组织村民储存花粉,另一路向外地联系购买花粉。”经验丰富的李家德说,“接下来就看气象局的预测了。”
此时,杨智感觉到责任重大,他带领气象局员工每天24小时关注天气变化。
终于,从气象局传出好消息:从3月26日到29日将会有三四天晴天。
26日,晴天如约而至。
当年8月,黄瓜山村的梨子大获丰收。
“过去我们农民最怕的就是遇天灾,现在可以‘呼风唤雨’看天种田、问天种田了,多亏了气象局的预警,使我们避免了损失。”原本没什么指望的石德银感慨地说。
“2011年全村梨子的产量达到6000吨,如果没有及时的气象预警和应对,产量将至少下降2000吨!”刘意祚说。
2011年黄瓜山村的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9760元。“气象局功不可没呀!”刘意祚说。
听到这话,杨智的心里一股暖流涌动。
2011年11月13日,全国气象为农服务研讨会在永川区举行,这一原本拟在安徽召开的会议,临时改为在永川区召开。“‘永川模式’非常值得推广。”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说。
“永川模式”的背后,凝结着永川区气象局局长杨智和员工们的心血。
心结
2007年7月18日晚,大安镇花果山村,暴雨倾盆。
“马上撤离,还会出现特大暴雨!”
暴雨越下越大,伴着电闪雷鸣。村干部高声呼喊着,通知村民迅速撤离。
顷刻间,山间出现滑坡,泥石流一泻而下,淹没了所有房舍。
“我的家呀……”
黑夜里,村民们悲痛地哭喊着,雨水冲刷着泪水,从脸上一起滑落。
翌日清晨,雨停了。
永川区政府相关领导赶到现场察看灾情,杨智也在其中。
“所有人都安全撤离了,但财产没来得及转移……”村干部汇报说。
看着满目疮痍的现场和悲伤的村民,杨智的心猛烈地抽搐了一下。
“没接到暴雨预警……”部分村民埋怨。
杨智的脸一下子红了。实际上在暴雨发生的一个小时前,区气象局已经监测到这一情况,并通知到了镇里。此时他明白,这又是气象部门与农业生产一线脱节和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十几年前的一个初夏,西昌一个小县城。
“天气预报怎么回事,这么大的暴雨都报不出来?”16岁的杨智淋了个“落汤鸡”跑回家,嘴里不停地埋怨。
“这下不知道又会淹死多少庄稼!”一旁的父亲看着窗外的雨不断叹气。在县里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管理的父亲,经常与农民接触,了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
父亲的叹息和对大自然的好奇,使得杨智在高考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农业气象”这一专业。
“人类虽然无法阻挡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并非无可作为,只要我们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很多损失都可以避免!”从事气象工作20多年来,杨智虽目睹了无数次气象灾害的发生,但天灾的无情,人类的无奈,并未阻挡他探索的脚步。
“如何才能将事后风险管理提前到事前灾害预防,让气象直接服务最基层的人民,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是杨智多年来的心结。为此,从一开始他就执着地探索着。
破题
2003年4月23日,杨智永远记得到永川区气象局上任的这天。
石头堆砌的歪歪斜斜的围墙,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的老楼;底楼有不少人在洗衣服、煮饭——为增加收入,区气象局将办公楼底楼租给了居民;办公室里磨得发光的算盘……“当时感到气象局特别封闭和落后,急需一场改革。”杨智说。
一场内部改革之后,2007年底,永川区气象局建立完善了气象信息预警平台体系。
然而,对于杨智来说,这才刚刚起步。
“现在的灾害都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是单一的气象灾害,而是一条灾害链,比如暴雨会引起泥石流、滑坡和农业灾害。”杨智说,“因此,仅靠气象部门的预警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多部门联动。”
为此,杨智决定牵头建立这一联动平台。
2007年12月3日,浙江省德清县。
“这是我们的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这是与农业大户的合作模式……”在德清县气象局负责人的介绍下,杨智感觉到了差距。
“不仅是硬件设施,还有他们主动联合其他部门服务‘三农’的理念,都非常值得学习。”杨智颇为感慨地说。
随后两年间,杨智三赴德清,一边学习经验,一边开始组织研发业务软件。永川区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李焕梅说:“软件前后改版了十几次,还争取到中国移动投资建设了60台电子显示屏。几个月下来,杨局长瘦了一圈!”
2010年6月,永川区政府批准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体系建设;8月,重庆市政府正式批准永川区为该体系的示范区。
实战
2011年3月12日,预警平台前。
杨智眉头紧锁。技术人员报告:未来一周,永川区将出现几十年不遇的寒潮天气。“立即向乡镇和86个农业大户发出低温寒潮预警。”杨智说。
一分钟后,全区6000名基层信息员的手机都接到信息,黄瓜山村委会主任刘意祚的手机也响了,他顿时紧张起来,因为未来几天正值六万亩黄花梨授粉的关键时期。刘意祚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立即将这一信息传递出去。
正在院坝里晾衣服的石德银听到村里的广播,惊慌起来,一辈子靠天吃饭的她和丈夫承包了30亩黄花梨,本来指望有个好收成,没想到即将碰上天灾。
刘意祚联合农业技术顾问李家德和气象局专家商量应对策略。
“我们要做好人工授粉準备,兵分两路:一路组织村民储存花粉,另一路向外地联系购买花粉。”经验丰富的李家德说,“接下来就看气象局的预测了。”
此时,杨智感觉到责任重大,他带领气象局员工每天24小时关注天气变化。
终于,从气象局传出好消息:从3月26日到29日将会有三四天晴天。
26日,晴天如约而至。
当年8月,黄瓜山村的梨子大获丰收。
“过去我们农民最怕的就是遇天灾,现在可以‘呼风唤雨’看天种田、问天种田了,多亏了气象局的预警,使我们避免了损失。”原本没什么指望的石德银感慨地说。
“2011年全村梨子的产量达到6000吨,如果没有及时的气象预警和应对,产量将至少下降2000吨!”刘意祚说。
2011年黄瓜山村的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9760元。“气象局功不可没呀!”刘意祚说。
听到这话,杨智的心里一股暖流涌动。
2011年11月13日,全国气象为农服务研讨会在永川区举行,这一原本拟在安徽召开的会议,临时改为在永川区召开。“‘永川模式’非常值得推广。”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