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作用,鉴于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不良现状,文章在重新界定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培养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批判性教学,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吸取经验。
[关键词]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培养
[作者简介]杨震(1971- ),男,河北保定人,阜阳师范学院讲师,辽宁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健康教育、认知发展。(安徽阜阳236041)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122-03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观是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判断和知觉,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所持有的一种根本观点。它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展的认知基础,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而作为未来的教师,高师生是未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然主体,肩负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任。因此,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他们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他们以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效果。所以,高师毕业生一定要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另外,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只有首先确立了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才能获得一个坚实的理论立足点,以厘清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各种理论观点,进而从根本上对这些观点加以扬弃,最终形成综合的、逻辑一贯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①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观在理论研究和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一,大部分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意义、师资的专业化等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而三成以上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目标、实施主渠道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的;其二,大部分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但对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存在比较严重的误区;其三,约八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差异持赞成态度,但半数以上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显然不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观的重要作用及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不良现状,我们对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再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实施并真正发挥其效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其认识水平。②因此,作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的高师生形成怎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改变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不良现状,化解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分歧,解决实践中的常见问题,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定位始终存在着分歧。主要有德育模式的学科定位说、教育理念和具体教育活动相加的学科定位说、单纯的具体教育活动的学科定位说。③这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定位都有失偏颇。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与德育一样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但绝不同于德育,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从教育目标看,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而德育则旨在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质;从核心问题看,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成长问题,而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从方法和手段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一个通过讨论沟通而产生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德育则主要是一个教导过程。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等同于单纯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缩小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陷入了误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心理咨询活动则是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个别对待。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拼盘”式组合定位的教育是低效的、盲目的。
我们认为,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是关于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的学问,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还具有独立性,它和德育和心理咨询不能等同,也不是附属于德育的一部分。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只进行心理健康的知识教学的纯理论性的课程,而是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从教育角度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使其达到自我实现。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实践性学科,对指导学生未来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目标是否明确,取决于心理健康涵义的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规定是否清晰,因为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并要确立起正确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同时,高师生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又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经过多次遴选,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做了界定。心理健康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即没有心理疾病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当前,理论界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存在颇多争议,经过归纳,我们把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个体的适应能力,它体现在个体心理灵活地调节而免受伤害方面;二是自我控制力,它反映了个体的积极自主性方面;三是康复能力(心理免疫力),它反映了个体对抗心理问题和疾病方面。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适应是良好的,有着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即使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因为具有较强的心理康复力,也认为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的涵义和标准界定清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就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也就有了明确的参照依据。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根据其年龄特点,小学教育重点可以放在学习和自我方面,初中教育重点放在自我和人际关系方面,高中教育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属于心理现象。然而,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究竟哪些属于心理问题难以鉴别,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例如,上海有学者曾对两千多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做作业拖拉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十分严重者为2.6%,较严重者为18.2%。心理学研究表明,做作业拖拉的学生大部分是其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是属于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而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却认为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太懒惰的缘故。申继亮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对学生厌学问题,有31.25%的教师将厌学学生视为差生,15.26%的教师将其视为思想问题,只有9.35%的教师模糊地将其视为心理问题。对人际交往中的退缩行为,有6.25%的教师认为不算什么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学生只是性格内向而已。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学生,34.37%的教师认为他们道德品质差。④这些数据显示,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并不总是能很清楚地把教育对象身上出现的问题界定为心理问题,而是当做思想品德问题对待了。这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素质薄弱的缘故。这就要求高师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知识基础,知道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经常表现出哪些心理问题,并学会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和评价。
另外,高师生还必须明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而不包括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正确认识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从“矫正性”教育起步的,但学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走出旨在“矫正”的狭隘误区,步入发展性教育的广阔视野。因此,高师生必须克服“矫正性”教育观,树立起“发展性”教育观。这种教育观认为: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受教育者可以获得心理学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科学的心理学方法。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张扬个性的教育,体现在人的能力、潜能、德性三方面的充分发展和发挥。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幸福教育过程。追求幸福是人的内在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种能力,包括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三个方面。察知幸福表现为人对幸福的知觉与审视,是对幸福的“知”,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形成和改善的。察知幸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就是使学生形成察知幸福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地体验幸福、追求幸福。⑤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可概括为促进学生自身心理成长的过程。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也就决定了这个成长过程是谁也无法代替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讨论、沟通的方式进行的。因此,高师生还要学会设计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给学生创造进行体验的环境和机会。
三、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培养的途径
一种观念的形成,可以来自于观念灌输,即理论知识教学,也可以来自于亲身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主要是练习或训练经验。因此,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条途径进行培养。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批判性教学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分歧,缺乏定论。主要表现为: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含义的界定问题、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问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许多基本概念的辨析问题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诸多基本理论的建立问题等,都仍然是人言言殊。⑥而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主要来自理论教学和学习。所以,在鱼龙混杂的众多理论观点面前,势必造成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混乱,甚至采择错误的观点。因此,高师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时的批判性指导,主要是为学生澄清很多含糊不清的问题,或者使学生了解每个理论的合理性与不足,有利于正确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有人认为,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研究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理论的研究范畴,它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着的基本观念所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观、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观、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观。⑦还有人认为,新的时代需要一种新型的、适用的、前瞻性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这个“大心理健康教育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服务于中高考及毕业后的成才;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服务于学生的现实需要。⑧
然而,高师教师仅仅陈述这些理论观点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使学生发现其合理性与不足:第一种观点理论性很强,但难以操作,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指导性较差,需要对每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定。第二种观点是针对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概括范围显然比较局限。这样,批判性教学会使高师生对每种理论形成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培养。
(二)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吸取经验
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相当部分中小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存在形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将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摆设或热衷于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既缺少实质内容,更谈不上什么实施途径。心理咨询室成为一个供上级领导检查时的“花瓶”。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误认为是上几节心理辅导课、举办几场专题讲座,图个热闹,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出现德育化倾向、学科化倾向和医学化倾向。这不仅大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实践活动对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产生了负面的引导作用。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教师观念不清,缺乏正规系统的训练所致。因此,在高师心理学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过程进行规范化训练和练习。在这样的训练中,使高师生掌握如何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进行心理咨询等一系列规范的操作程序。这些训练中的直观感性经验都有助于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
另外,训练中还应重视理性反思评价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中建立反思评价机制,实践操作之后立即进行反思评价,就能马上得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高低,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及时采取可能的补救措施。反思评价能大大促进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
(三)加强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无论哪方面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所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培养的重要保障。当前,从事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够。比如,香港和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1∶1500,而北京市开展心理咨询的28所高校中,心理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1∶10000,其中包括大部分兼职人员,实际比例为1∶20000。二是能力有限。据调查,当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有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现代心理咨询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受到损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为提高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必须丰富教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等,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既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加强学术交流,增强其责任感、服务意识及接受和掌握新观念、新方法、新技巧的自觉性,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技能和业务水平。
[注释]
①③⑥⑦石文山.实践智慧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哲学探索[DB/OL].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7&CurRec=1,2004-09-16.
②④罗小兰.谈教师心理教育观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5(15):70-72.
⑤杨震,段姗姗,王守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68-72.
⑧徐才.时代需要大心理健康教育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51.
[关键词]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培养
[作者简介]杨震(1971- ),男,河北保定人,阜阳师范学院讲师,辽宁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健康教育、认知发展。(安徽阜阳236041)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122-03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观是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判断和知觉,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所持有的一种根本观点。它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展的认知基础,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而作为未来的教师,高师生是未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然主体,肩负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任。因此,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他们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他们以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效果。所以,高师毕业生一定要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另外,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只有首先确立了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才能获得一个坚实的理论立足点,以厘清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各种理论观点,进而从根本上对这些观点加以扬弃,最终形成综合的、逻辑一贯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①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观在理论研究和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一,大部分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意义、师资的专业化等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而三成以上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目标、实施主渠道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的;其二,大部分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但对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存在比较严重的误区;其三,约八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差异持赞成态度,但半数以上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显然不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观的重要作用及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不良现状,我们对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再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实施并真正发挥其效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其认识水平。②因此,作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的高师生形成怎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改变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不良现状,化解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分歧,解决实践中的常见问题,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定位始终存在着分歧。主要有德育模式的学科定位说、教育理念和具体教育活动相加的学科定位说、单纯的具体教育活动的学科定位说。③这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定位都有失偏颇。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与德育一样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但绝不同于德育,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从教育目标看,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而德育则旨在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质;从核心问题看,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成长问题,而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从方法和手段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一个通过讨论沟通而产生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德育则主要是一个教导过程。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等同于单纯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缩小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陷入了误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心理咨询活动则是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个别对待。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拼盘”式组合定位的教育是低效的、盲目的。
我们认为,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是关于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的学问,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还具有独立性,它和德育和心理咨询不能等同,也不是附属于德育的一部分。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只进行心理健康的知识教学的纯理论性的课程,而是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从教育角度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使其达到自我实现。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实践性学科,对指导学生未来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目标是否明确,取决于心理健康涵义的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规定是否清晰,因为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并要确立起正确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同时,高师生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又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经过多次遴选,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做了界定。心理健康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即没有心理疾病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当前,理论界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存在颇多争议,经过归纳,我们把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个体的适应能力,它体现在个体心理灵活地调节而免受伤害方面;二是自我控制力,它反映了个体的积极自主性方面;三是康复能力(心理免疫力),它反映了个体对抗心理问题和疾病方面。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适应是良好的,有着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即使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因为具有较强的心理康复力,也认为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的涵义和标准界定清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就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也就有了明确的参照依据。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根据其年龄特点,小学教育重点可以放在学习和自我方面,初中教育重点放在自我和人际关系方面,高中教育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属于心理现象。然而,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究竟哪些属于心理问题难以鉴别,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例如,上海有学者曾对两千多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做作业拖拉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十分严重者为2.6%,较严重者为18.2%。心理学研究表明,做作业拖拉的学生大部分是其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是属于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而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却认为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太懒惰的缘故。申继亮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对学生厌学问题,有31.25%的教师将厌学学生视为差生,15.26%的教师将其视为思想问题,只有9.35%的教师模糊地将其视为心理问题。对人际交往中的退缩行为,有6.25%的教师认为不算什么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学生只是性格内向而已。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学生,34.37%的教师认为他们道德品质差。④这些数据显示,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并不总是能很清楚地把教育对象身上出现的问题界定为心理问题,而是当做思想品德问题对待了。这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素质薄弱的缘故。这就要求高师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知识基础,知道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经常表现出哪些心理问题,并学会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和评价。
另外,高师生还必须明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而不包括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正确认识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从“矫正性”教育起步的,但学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走出旨在“矫正”的狭隘误区,步入发展性教育的广阔视野。因此,高师生必须克服“矫正性”教育观,树立起“发展性”教育观。这种教育观认为: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受教育者可以获得心理学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科学的心理学方法。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张扬个性的教育,体现在人的能力、潜能、德性三方面的充分发展和发挥。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幸福教育过程。追求幸福是人的内在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种能力,包括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三个方面。察知幸福表现为人对幸福的知觉与审视,是对幸福的“知”,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形成和改善的。察知幸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就是使学生形成察知幸福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地体验幸福、追求幸福。⑤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可概括为促进学生自身心理成长的过程。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也就决定了这个成长过程是谁也无法代替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讨论、沟通的方式进行的。因此,高师生还要学会设计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给学生创造进行体验的环境和机会。
三、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培养的途径
一种观念的形成,可以来自于观念灌输,即理论知识教学,也可以来自于亲身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主要是练习或训练经验。因此,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条途径进行培养。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批判性教学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分歧,缺乏定论。主要表现为: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含义的界定问题、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问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许多基本概念的辨析问题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诸多基本理论的建立问题等,都仍然是人言言殊。⑥而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主要来自理论教学和学习。所以,在鱼龙混杂的众多理论观点面前,势必造成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混乱,甚至采择错误的观点。因此,高师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时的批判性指导,主要是为学生澄清很多含糊不清的问题,或者使学生了解每个理论的合理性与不足,有利于正确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有人认为,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研究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理论的研究范畴,它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着的基本观念所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观、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观、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观。⑦还有人认为,新的时代需要一种新型的、适用的、前瞻性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这个“大心理健康教育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服务于中高考及毕业后的成才;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服务于学生的现实需要。⑧
然而,高师教师仅仅陈述这些理论观点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使学生发现其合理性与不足:第一种观点理论性很强,但难以操作,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指导性较差,需要对每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定。第二种观点是针对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概括范围显然比较局限。这样,批判性教学会使高师生对每种理论形成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培养。
(二)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吸取经验
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相当部分中小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存在形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将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摆设或热衷于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既缺少实质内容,更谈不上什么实施途径。心理咨询室成为一个供上级领导检查时的“花瓶”。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误认为是上几节心理辅导课、举办几场专题讲座,图个热闹,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出现德育化倾向、学科化倾向和医学化倾向。这不仅大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实践活动对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产生了负面的引导作用。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教师观念不清,缺乏正规系统的训练所致。因此,在高师心理学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过程进行规范化训练和练习。在这样的训练中,使高师生掌握如何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进行心理咨询等一系列规范的操作程序。这些训练中的直观感性经验都有助于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
另外,训练中还应重视理性反思评价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中建立反思评价机制,实践操作之后立即进行反思评价,就能马上得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高低,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及时采取可能的补救措施。反思评价能大大促进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
(三)加强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无论哪方面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所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培养的重要保障。当前,从事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够。比如,香港和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1∶1500,而北京市开展心理咨询的28所高校中,心理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1∶10000,其中包括大部分兼职人员,实际比例为1∶20000。二是能力有限。据调查,当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有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现代心理咨询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受到损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为提高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必须丰富教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等,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既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加强学术交流,增强其责任感、服务意识及接受和掌握新观念、新方法、新技巧的自觉性,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技能和业务水平。
[注释]
①③⑥⑦石文山.实践智慧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哲学探索[DB/OL].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7&CurRec=1,2004-09-16.
②④罗小兰.谈教师心理教育观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5(15):70-72.
⑤杨震,段姗姗,王守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68-72.
⑧徐才.时代需要大心理健康教育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