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差异性。作文的审题立意也是如此。尤其是面对“新材料作文”这样一种“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一定要根据材料的指向,紧扣材料意蕴,选好一个自己最熟悉、认识最深刻的角度确定立意。
那么,该怎样启动自己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选取最佳立意角度呢?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立意角度要“新”
明代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一论述道明了作文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立意首先应求“准”,进而要求“新”。新奇的立意,独特的认识,常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上的鼓舞。
示例:攀登珠穆朗玛峰
材料:两年前,一支由7名队员组成的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7名队员中,有两个人引人注目,一个是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对于登山,他充其量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何况已50多岁;另一个是比王石小10岁的队友,身体素质和状态特别好。人们纷纷预测,这名队员应该能第一个登顶。整个登山过程中,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员身兼数职,他要接受记者采访,每天还要抽空上网,关注网友发的帖子,回复人们的关心和祝福。他还要全程拍摄登山过程,把相关图片发给家乡的电视台。王石表现得极为低调,事先约定不接受采访,不面对摄像机,专心登山。在海拔8000米营地宿营时,风景异常绚丽,队友们兴奋异常,纷纷跑出去欣赏美景,只有王石不为所动。到达海拔8300米的高度,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友不得不放弃登顶,此时他的体力已消耗殆尽。最终,只有4人成功登顶,其中包括王石。
作文材料的主要对象有两个:一是王石,他是“业余爱好者”,“已50多岁”,“表现得极为低调”,“专心登山”,最终成功登顶。如果从原因的角度分析,专心、低调无疑是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立意,肯定不会有偏差。另一个是“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员”,他比王石小10岁,“身体素质和状态特别好”,被大家预测能第一个登顶。但他最终却失败了,原因是,他“身兼数职”,“要接受记者采访,每天还要抽空上网……他还要全程拍摄登山过程,把相关图片发给家乡的电视台”,这些都分散了他的体力。他的失败与王石的成功互为映衬,都强调了专注的力量。如果要使立意精准,最好从关系的角度,从“低调”“专心”与最后的“登顶”之间的关系考虑,提炼出“低调内敛促使华彩绽放”的观点。
那么,如何从本则材料中探求出新的立意呢?可以从否定王石或肯定那名队员的角度思考,因为材料并没有对这两人作出任何评价,这是我们反弹琵琶的基础。从否定王石的角度考虑:他一心为了登顶,而忽视了沿途的风景。当看到沿途“异常绚丽”的风景,队员们纷纷跑出去看风景时,“只有王石不为所动”——专注的品质固然值得肯定,但生命的意义究竟是在峰顶还是在途中?由此出发,不难写出新人耳目的文章。从肯定那名队员的角度考虑:虽然他最终没有登顶,成为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但谁能否定他在沿途身兼数职、为团队服务的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所享受的快乐呢?其实,这两个角度都关乎人生价值,都是从过程与结果的维度加以挖掘的。
特别提醒:作文题目的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梳理,把混沌的、具体的表象加以分解,对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各种因素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相互转化作具体剖析。在千万人写同一考题的情况下,尤其要想一想别人可能会怎么写,“我”能不能有更好的选择,能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二、立意角度要“高”
临场写作时,一般同学在把握题意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求稳、求保险的心理,即顺着题意很“自然”地进入到某一慣常的思路中,于是,考场上出现了大量立意肤浅的平庸之作。而那些精品作文,往往用一种更加高远的立意使题旨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占据了思想上的制高点。
示例:人生的偶像
片段示例:在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崇拜偶像的青少年。他们崇拜一位学者,一位作家,甚至崇拜一位当红歌星,以拥有偶像的一幅照片,拥有偶像的一个签名,或者了解些偶像的生活轶事而满足。姑且不论你所崇拜的那个偶像是否是成功的人或伟大的人,单从崇拜这一点而言,起码你是不会成功的。
叔本华说:“第一流作家的特征是,他们的一切判断都是直接的,他们所产生出来的作品,都是自己思索的结果。”一味模仿、效法别人的东西,如同吃别人嚼过的梨子,什么滋味都没有了。而且,就成功而言,每一条成功的路,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不相同,都是自己独立思考、奋斗的结果,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一个人可以喜欢、尊重哪一位作家或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可以喜欢哪一本书,但不可以把哪一个人作为自己的偶像。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而选择的道路才是适合自己的,才是通向成功之门的路。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趣味,尊重自己的天分和选择,而不是找到一个可以模仿的偶像!
文章不仅结合名人言论,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崇拜偶像的危害,还指出了正确的做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趣味,尊重自己的天分和选择”,读来很有针对性、启发性。
特别提醒:要使作文立意高远,最好是具备时代慧眼。所谓“具备时代慧眼”,就是要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寻找现实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什么,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哪里;要敏锐地感受生活,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深入认识生活。有了这样的慧眼,你就能发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就能高效率地对生活进行发掘,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就比别人更灵敏,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益于世道人心。
三、立意角度要“小”
选取“小”角度的好处是易于把握,也有利于集中笔墨,适度开掘,写深写透。如果是新材料作文题,必须根据材料的指引,遵循材料的价值导向,紧扣材料的主旨意蕴找准一个具体的突破口。同时,还要选取自己最善于驾驭的文体,并依据立意打造一个亮丽的标题。 这样的书屋,现在还是很少的,也因此显得尤为珍贵。更多的书店,朝九晚五,循规蹈矩;有的书店担心顾客只读不买,因此把书都用塑料袋封好;更有甚者,像前段时间被曝出的一家书店,将在书店翻阅图书的小孩子赶出店去。自然,我们承认书店有营利的需求,但若是连书店都只顾经济效益而轻慢了社会效益,我们要再去哪里寻找一份人文精神呢?人心不富,何以强国?人文不再,何以为人?
我不太愿意称这家书店为“书店”,因为带了“店”字,就好像隐约听见铜钱叮叮。我更愿意称之为“书屋”,像当年杜甫念念不忘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厦,抵御物风欲雨,给爱阅读的人一处栖息之地,也给整个社会的心灵家园一处高屋广厦。
这里的工作人员当然是平凡的,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就是这样伟大,他们坚守着如此厚重的人文精神,他们的灵魂碧波荡漾。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想实现,离不开这样一份精神、一份情怀。
当然,我们不能强行要求所有的书店都这样不顾经济效益,书店当然也要营利,如此才能持续运行。这也就给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去支持这种书店的发展?怎样来鼓励人文精神的发扬?这是摆在国家面前一张急切的问卷。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24小时书屋,有更多的守夜人,更希望我们的社会人心通明,不再需要守夜人。
但愿人文有光,可抵长夜!
[点评]
这位同学巧妙地选取了“书店工作人员”这一角度切入作文,又将书店和工作人员合二为一,将其比作“人文的守夜人”,进而突出其在建设人们精神家园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多次使用了比较论证,使文本运用材料更多,证明更辩证有力。
行文表达也相当出彩,“但若是连书店都只顾经济效益而轻慢了社会效益,我们要再去哪里寻找一份人文精神呢?人心不富,何以强国?人文不再,何以为人”的发问,“他们的灵魂碧波荡漾”“但愿人文有光,可抵长夜”等妙喻,均为全篇增色。
[请你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35年,在纽约市一个最贫困最脏乱地区的法庭上,一名老妇人因偷窃面包正被审问。老妇人头发凌乱,手在微微发抖,嗫嚅着说:“原谅我,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得直哭的孙儿,他们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她抬手去抹眼角的泪水。法官依然冷若冰霜,当庭宣称:“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10天的拘役。”判决宣布后,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地亚从旁听席上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然后向其他人说:“现在,请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罚款,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儿的城市。”旁听席上的每个人闻之动颜,认认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
按理说,一个老妇人偷窃面包被罚款,与外人何干?拉瓜地亚说得明白——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他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片段示例]
黎巴嫩作家米哈依勒·努埃曼在《你是人》中说:“如果没有你,便没有我之为我;如果没有我,便没有你之为你;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他之为他。如果没有先于我们者,便没有我们;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广阔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人”的一撇一捺,一半是自己,一半是他人,芸芸众生的世界其实就是两个人的世界。看似纷繁复杂的精神契约,也只是两个人的契约,丈量的是自己和外人的关系。这契约就像上帝给我们的一柄长勺,只有互相喂给,对方才能吃到食物;也是锋利的刻刀,只靠一种自我雕琢远远不够,还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最终完成生命本色的浮凸。善,并不仅仅是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精神契约。它是自发的,没有谁强制你。
在生活中有人做好事吃亏,以为善无善报,那就错了。其实,善更多的是精神的补偿。善者,内心有光,周身有爱,对世间常怀恻隐之心,人生就不会轻浮;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重要性,就会产生自信、自尊的感受。在一个遵守契约的理智社会里,物质的回报和精神的补偿应该是成正比的。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间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背弃精神契约的人,最终將被全世界抛弃。
(作者:唐惠忠,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那么,该怎样启动自己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选取最佳立意角度呢?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立意角度要“新”
明代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一论述道明了作文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立意首先应求“准”,进而要求“新”。新奇的立意,独特的认识,常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上的鼓舞。
示例:攀登珠穆朗玛峰
材料:两年前,一支由7名队员组成的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7名队员中,有两个人引人注目,一个是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对于登山,他充其量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何况已50多岁;另一个是比王石小10岁的队友,身体素质和状态特别好。人们纷纷预测,这名队员应该能第一个登顶。整个登山过程中,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员身兼数职,他要接受记者采访,每天还要抽空上网,关注网友发的帖子,回复人们的关心和祝福。他还要全程拍摄登山过程,把相关图片发给家乡的电视台。王石表现得极为低调,事先约定不接受采访,不面对摄像机,专心登山。在海拔8000米营地宿营时,风景异常绚丽,队友们兴奋异常,纷纷跑出去欣赏美景,只有王石不为所动。到达海拔8300米的高度,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友不得不放弃登顶,此时他的体力已消耗殆尽。最终,只有4人成功登顶,其中包括王石。
作文材料的主要对象有两个:一是王石,他是“业余爱好者”,“已50多岁”,“表现得极为低调”,“专心登山”,最终成功登顶。如果从原因的角度分析,专心、低调无疑是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立意,肯定不会有偏差。另一个是“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员”,他比王石小10岁,“身体素质和状态特别好”,被大家预测能第一个登顶。但他最终却失败了,原因是,他“身兼数职”,“要接受记者采访,每天还要抽空上网……他还要全程拍摄登山过程,把相关图片发给家乡的电视台”,这些都分散了他的体力。他的失败与王石的成功互为映衬,都强调了专注的力量。如果要使立意精准,最好从关系的角度,从“低调”“专心”与最后的“登顶”之间的关系考虑,提炼出“低调内敛促使华彩绽放”的观点。
那么,如何从本则材料中探求出新的立意呢?可以从否定王石或肯定那名队员的角度思考,因为材料并没有对这两人作出任何评价,这是我们反弹琵琶的基础。从否定王石的角度考虑:他一心为了登顶,而忽视了沿途的风景。当看到沿途“异常绚丽”的风景,队员们纷纷跑出去看风景时,“只有王石不为所动”——专注的品质固然值得肯定,但生命的意义究竟是在峰顶还是在途中?由此出发,不难写出新人耳目的文章。从肯定那名队员的角度考虑:虽然他最终没有登顶,成为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但谁能否定他在沿途身兼数职、为团队服务的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所享受的快乐呢?其实,这两个角度都关乎人生价值,都是从过程与结果的维度加以挖掘的。
特别提醒:作文题目的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梳理,把混沌的、具体的表象加以分解,对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各种因素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相互转化作具体剖析。在千万人写同一考题的情况下,尤其要想一想别人可能会怎么写,“我”能不能有更好的选择,能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二、立意角度要“高”
临场写作时,一般同学在把握题意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求稳、求保险的心理,即顺着题意很“自然”地进入到某一慣常的思路中,于是,考场上出现了大量立意肤浅的平庸之作。而那些精品作文,往往用一种更加高远的立意使题旨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占据了思想上的制高点。
示例:人生的偶像
片段示例:在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崇拜偶像的青少年。他们崇拜一位学者,一位作家,甚至崇拜一位当红歌星,以拥有偶像的一幅照片,拥有偶像的一个签名,或者了解些偶像的生活轶事而满足。姑且不论你所崇拜的那个偶像是否是成功的人或伟大的人,单从崇拜这一点而言,起码你是不会成功的。
叔本华说:“第一流作家的特征是,他们的一切判断都是直接的,他们所产生出来的作品,都是自己思索的结果。”一味模仿、效法别人的东西,如同吃别人嚼过的梨子,什么滋味都没有了。而且,就成功而言,每一条成功的路,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不相同,都是自己独立思考、奋斗的结果,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一个人可以喜欢、尊重哪一位作家或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可以喜欢哪一本书,但不可以把哪一个人作为自己的偶像。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而选择的道路才是适合自己的,才是通向成功之门的路。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趣味,尊重自己的天分和选择,而不是找到一个可以模仿的偶像!
文章不仅结合名人言论,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崇拜偶像的危害,还指出了正确的做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趣味,尊重自己的天分和选择”,读来很有针对性、启发性。
特别提醒:要使作文立意高远,最好是具备时代慧眼。所谓“具备时代慧眼”,就是要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寻找现实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什么,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哪里;要敏锐地感受生活,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深入认识生活。有了这样的慧眼,你就能发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就能高效率地对生活进行发掘,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就比别人更灵敏,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益于世道人心。
三、立意角度要“小”
选取“小”角度的好处是易于把握,也有利于集中笔墨,适度开掘,写深写透。如果是新材料作文题,必须根据材料的指引,遵循材料的价值导向,紧扣材料的主旨意蕴找准一个具体的突破口。同时,还要选取自己最善于驾驭的文体,并依据立意打造一个亮丽的标题。 这样的书屋,现在还是很少的,也因此显得尤为珍贵。更多的书店,朝九晚五,循规蹈矩;有的书店担心顾客只读不买,因此把书都用塑料袋封好;更有甚者,像前段时间被曝出的一家书店,将在书店翻阅图书的小孩子赶出店去。自然,我们承认书店有营利的需求,但若是连书店都只顾经济效益而轻慢了社会效益,我们要再去哪里寻找一份人文精神呢?人心不富,何以强国?人文不再,何以为人?
我不太愿意称这家书店为“书店”,因为带了“店”字,就好像隐约听见铜钱叮叮。我更愿意称之为“书屋”,像当年杜甫念念不忘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厦,抵御物风欲雨,给爱阅读的人一处栖息之地,也给整个社会的心灵家园一处高屋广厦。
这里的工作人员当然是平凡的,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就是这样伟大,他们坚守着如此厚重的人文精神,他们的灵魂碧波荡漾。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想实现,离不开这样一份精神、一份情怀。
当然,我们不能强行要求所有的书店都这样不顾经济效益,书店当然也要营利,如此才能持续运行。这也就给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去支持这种书店的发展?怎样来鼓励人文精神的发扬?这是摆在国家面前一张急切的问卷。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24小时书屋,有更多的守夜人,更希望我们的社会人心通明,不再需要守夜人。
但愿人文有光,可抵长夜!
[点评]
这位同学巧妙地选取了“书店工作人员”这一角度切入作文,又将书店和工作人员合二为一,将其比作“人文的守夜人”,进而突出其在建设人们精神家园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多次使用了比较论证,使文本运用材料更多,证明更辩证有力。
行文表达也相当出彩,“但若是连书店都只顾经济效益而轻慢了社会效益,我们要再去哪里寻找一份人文精神呢?人心不富,何以强国?人文不再,何以为人”的发问,“他们的灵魂碧波荡漾”“但愿人文有光,可抵长夜”等妙喻,均为全篇增色。
[请你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35年,在纽约市一个最贫困最脏乱地区的法庭上,一名老妇人因偷窃面包正被审问。老妇人头发凌乱,手在微微发抖,嗫嚅着说:“原谅我,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得直哭的孙儿,他们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她抬手去抹眼角的泪水。法官依然冷若冰霜,当庭宣称:“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10天的拘役。”判决宣布后,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地亚从旁听席上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然后向其他人说:“现在,请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罚款,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儿的城市。”旁听席上的每个人闻之动颜,认认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
按理说,一个老妇人偷窃面包被罚款,与外人何干?拉瓜地亚说得明白——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他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片段示例]
黎巴嫩作家米哈依勒·努埃曼在《你是人》中说:“如果没有你,便没有我之为我;如果没有我,便没有你之为你;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他之为他。如果没有先于我们者,便没有我们;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广阔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人”的一撇一捺,一半是自己,一半是他人,芸芸众生的世界其实就是两个人的世界。看似纷繁复杂的精神契约,也只是两个人的契约,丈量的是自己和外人的关系。这契约就像上帝给我们的一柄长勺,只有互相喂给,对方才能吃到食物;也是锋利的刻刀,只靠一种自我雕琢远远不够,还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最终完成生命本色的浮凸。善,并不仅仅是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精神契约。它是自发的,没有谁强制你。
在生活中有人做好事吃亏,以为善无善报,那就错了。其实,善更多的是精神的补偿。善者,内心有光,周身有爱,对世间常怀恻隐之心,人生就不会轻浮;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重要性,就会产生自信、自尊的感受。在一个遵守契约的理智社会里,物质的回报和精神的补偿应该是成正比的。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间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背弃精神契约的人,最终將被全世界抛弃。
(作者:唐惠忠,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