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陈旧的课程理念,树立人人能创造的观念,改变“记诵学风”;要善于创设思维活动的空间,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插上翅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144-02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还要求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成了语文老师必须探索的问题。
1.阻碍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
1.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许多教师受陈旧的教学观念所束缚,在教学中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而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一篇新的课文,随意叫学生读一遍,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繁琐的分析所占有,教师自认为分析透彻,可实际上大多学生上完课还是一头雾水。
1.2教师教学方法滞后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的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课堂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学习,还停留在为了眼前的考试而被动地接受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出现了唯教材、唯知识、唯考试等众多现象,大大地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1.3学生自主学习弱化
课堂教学中学习主体接受能力与学习主体的智商、阅读量的积累等方面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在小学六年里没有培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对初中语文的感悟能力就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应试教育下,学生不堪重负,无时间进行知识积累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学生即使有了空闲的时间也是沉迷于电视影碟。这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也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4学生依赖教师
学生总是按着教师设计的路线走。导致其依赖性强。自主性差,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2.1激发学习的兴趣
人格是一个人成才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一股强大的内驱力,会影响到中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其一生。对于中学生来说,人格尚未形成,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什么是创造性学习,要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创造性的学习情境,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并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其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不要像以前那样,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就开始讲个不停,一边讲一边还指挥学生“把这句话记下来”,这样只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教育的任务是要让学生养成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习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解放学生,让他们从被动地吸收转变为主动地学习。
2.2营造创新的氛围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極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做事、动脑思考,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知识短文《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时,就采用了诱导表演式。先指给学生一定范围的内容,如“等车”、“卖烤红薯的老头”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动作和语言,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结合表演的情况,让学生归纳什么是语态,什么是语调。轻松自在、快快乐乐的表演,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实践了动手能力。
2.3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恰当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进行鼓励,而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在传统的教育下,教学围绕考试进行。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要服从教师和书本的权威,丧失了思考探究的能力,创新思维更无从谈起。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学生的思维在接受和模仿,没有自我的思维见解,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固步自封”,产生高分低能的教学状况,学生不能灵活去探究,制约了智力的开放,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教师要在教学中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改变教育方式。由教知识变为让学生学知识。鼓励学生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势,进行积极自主地从另外的角度去深入地思考,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非常规的路径;引导学生多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质量,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对知识探索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赏识学生。学生学习过程希望被教师肯定。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分歧,思维与现实产生矛盾,得出不一样的学习认知时,不管对错与否,我们要首先肯定学生这种创新的学习精神,说明学生经过了思维思考,学进去了。要表扬他们这种敢于探究的精神。正确的要表扬,错误的要耐心指出,引导他们思维的方向。这样学生会从教师的支持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
3.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发散性思维,即不遵循常规,从多侧面多角度去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另一种就是聚合性思维,就是从各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应该从变通性、独创性和流畅性等方面入手,养成多方面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3.1中学语文的试题讲解也应该主张一题多解
我们要突破原有的一题一解的旧模式,也要主张一题多解。如组词练习中的填字组词、一空多练等,通过运用这个模式,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灵活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模式,要求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思考,随意发挥,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理解去思考问题得出问题的答案,最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互相交流得出最佳的解答。这样不仅提高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2鼓励学生自主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维,打破常规思维模式,进行变异思维。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常规的思维模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这些常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束缚,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新立异。比如在命题作文的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反面进行思考,自主发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说法引导学生对立思考,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也未必黑,反弹琵琶,只要有理有据、合理论证,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断鼓励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和反向立意,学生会逐渐养成一种求异的思维习惯,其创新意识也会不断增强,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3培养学生聚合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进行发散性思维方式,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思考,但在对问题解答的时候,要进行聚合思维,对自己思考的结论进行判断、推理、总结和概括,最终找出对问题解答最有价值的信息并凝练和重组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聚合思维,巧妙设置一些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推理和总结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总结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切实地以学生为主,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创设创新的环境氛围,为学生留足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并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是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玉侠.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魅力[J].学周刊.2011-28.
[2]冯建华.打造中学語文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45.
[3]王丽英.构建中学语文有效课堂之我见[J].学周刊.2011.29.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144-02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还要求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成了语文老师必须探索的问题。
1.阻碍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
1.1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许多教师受陈旧的教学观念所束缚,在教学中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而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一篇新的课文,随意叫学生读一遍,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繁琐的分析所占有,教师自认为分析透彻,可实际上大多学生上完课还是一头雾水。
1.2教师教学方法滞后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的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课堂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学习,还停留在为了眼前的考试而被动地接受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出现了唯教材、唯知识、唯考试等众多现象,大大地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1.3学生自主学习弱化
课堂教学中学习主体接受能力与学习主体的智商、阅读量的积累等方面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在小学六年里没有培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对初中语文的感悟能力就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应试教育下,学生不堪重负,无时间进行知识积累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学生即使有了空闲的时间也是沉迷于电视影碟。这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也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4学生依赖教师
学生总是按着教师设计的路线走。导致其依赖性强。自主性差,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2.1激发学习的兴趣
人格是一个人成才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一股强大的内驱力,会影响到中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其一生。对于中学生来说,人格尚未形成,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什么是创造性学习,要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创造性的学习情境,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并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其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不要像以前那样,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就开始讲个不停,一边讲一边还指挥学生“把这句话记下来”,这样只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教育的任务是要让学生养成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习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解放学生,让他们从被动地吸收转变为主动地学习。
2.2营造创新的氛围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極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做事、动脑思考,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知识短文《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时,就采用了诱导表演式。先指给学生一定范围的内容,如“等车”、“卖烤红薯的老头”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动作和语言,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结合表演的情况,让学生归纳什么是语态,什么是语调。轻松自在、快快乐乐的表演,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实践了动手能力。
2.3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恰当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进行鼓励,而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在传统的教育下,教学围绕考试进行。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要服从教师和书本的权威,丧失了思考探究的能力,创新思维更无从谈起。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学生的思维在接受和模仿,没有自我的思维见解,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固步自封”,产生高分低能的教学状况,学生不能灵活去探究,制约了智力的开放,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教师要在教学中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改变教育方式。由教知识变为让学生学知识。鼓励学生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势,进行积极自主地从另外的角度去深入地思考,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非常规的路径;引导学生多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质量,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对知识探索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赏识学生。学生学习过程希望被教师肯定。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分歧,思维与现实产生矛盾,得出不一样的学习认知时,不管对错与否,我们要首先肯定学生这种创新的学习精神,说明学生经过了思维思考,学进去了。要表扬他们这种敢于探究的精神。正确的要表扬,错误的要耐心指出,引导他们思维的方向。这样学生会从教师的支持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
3.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发散性思维,即不遵循常规,从多侧面多角度去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另一种就是聚合性思维,就是从各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应该从变通性、独创性和流畅性等方面入手,养成多方面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3.1中学语文的试题讲解也应该主张一题多解
我们要突破原有的一题一解的旧模式,也要主张一题多解。如组词练习中的填字组词、一空多练等,通过运用这个模式,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灵活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模式,要求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思考,随意发挥,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理解去思考问题得出问题的答案,最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互相交流得出最佳的解答。这样不仅提高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2鼓励学生自主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维,打破常规思维模式,进行变异思维。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常规的思维模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这些常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束缚,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新立异。比如在命题作文的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反面进行思考,自主发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说法引导学生对立思考,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也未必黑,反弹琵琶,只要有理有据、合理论证,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断鼓励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和反向立意,学生会逐渐养成一种求异的思维习惯,其创新意识也会不断增强,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3培养学生聚合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进行发散性思维方式,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思考,但在对问题解答的时候,要进行聚合思维,对自己思考的结论进行判断、推理、总结和概括,最终找出对问题解答最有价值的信息并凝练和重组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聚合思维,巧妙设置一些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推理和总结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总结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切实地以学生为主,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创设创新的环境氛围,为学生留足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并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是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玉侠.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魅力[J].学周刊.2011-28.
[2]冯建华.打造中学語文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45.
[3]王丽英.构建中学语文有效课堂之我见[J].学周刊.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