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6月26日晚,根据厉华《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改编的话剧《红岩魂》在重庆群星剧院举行首演。
话剧以女大学生小周为了完成“狱中八条”的调查报告,在烈士墓采访当年大屠杀的幸存者张爷爷为切入点,用六个故事串联全剧,重现了刘国 、王朴、陈然、小萝卜头、叶挺、江竹筠等英雄群像,展现了共产党人高尚的革命情怀和不朽的人格魅力,诠释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话剧公演以来,观众对话剧绝妙的舞台展现形式、生动细腻的人物刻画给予高度评价,感受到了极大的精神鼓舞,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话剧《红岩魂》的成功说明,主旋律作品只要善于创新、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上乘的品质,就会有市场,就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排演话剧《红岩魂》目的何在?这部话剧相较于《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有哪些传承与创新?主旋律作品如何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针对这一系列问题,CQDK全媒体记者对《红岩魂》导演梁东华、编剧王宏亮进行了专访。
改进讲故事方式,提高话剧观赏性
记者:这部《红岩魂》话剧的创作契机是什么?本剧在《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的基础上有哪些传承和创新?
梁东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到了红岩精神。话剧《红岩魂》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委的指导下,由重庆市话剧院创作的。
说实话,每次提起红岩精神,我都感触很深。19年前,我刚进话剧团时,参演的第一部大剧就是《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那部剧更像是报告文学,是以一个人进行演讲、一群演员在舞台上进行情境再现为表现形式。全剧直白有张力,广受好评。
19年后的今天,我从演员成为导演,亲自操刀这部剧时,倍感压力。因为观众的欣赏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不可能再跟以前一样,在舞台上放几根铁链、几张老虎凳就完了。我不断叩问自己,到底要怎样传承和创新,才能让全剧再次升华?
在创作过程中,我没有一天的睡眠时间超过三个小时,经常是眯着眼躺在床上思考,一旦有好点子便从床上弹起,记录下来,然后又不断推翻、改进。
我们认为,《红岩魂》除了要保持当年那种精气神外,更要具备独特的观赏性。
观赏性就是怎么讲故事的问题:不应该再重复观众已知道的内容,而是要聚焦于英雄内心,用更加真实细腻的手法去展现红岩精神,引发读者深思。比如剧中的刘国 ,是可以笑可以哭的;因为钱的问题,王朴和母亲同样会有争执。
串联六个故事,传承宝贵精神财富
记者: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为何选取刘国 、王朴、陈然、小萝卜头、叶挺、江竹筠六位烈士?重点想给观众展现什么?
王宏亮:
选取这六位烈士,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们都是家喻户晓的革命先烈,观众的接受度高;还有一个因素是他们都与《挺进报》事件有关联,能比较顺畅地串联起来。接下来,我们还会对话剧进行打磨,进一步调整顺序,使话剧更加紧凑。
我们用这六个故事,就是想展现出烈士们在面对家国矛盾、人民利益与个人得失时,那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能在困难面前取得成功的關键,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现在一些青少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不能真正体会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作为文艺工作者,必须肩负起传承和弘扬好这些精神财富的使命。
我们也希望通过一系列正能量的剧目,让外地游客在参观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站,感受这座网红城市魅力的同时,能在白公馆、渣滓洞前有所沉思。
着眼于人物内心,用细节展现冲突
记者:《红岩魂》全剧没有枪声、没有严刑拷打,如何展现矛盾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烈士们的内心世界?
梁东华:
全剧没有枪声、没有拷打场景,这其实是产生过极大争议的。很多人认为,只有将烈士受到折磨的场景演出来,才能展现出他们大无畏的精神。但在采风中,我们彻底推翻了这一观点。
那次,我站在闭馆后的渣滓洞牢房里,透过窗户向外望,只看见一个个被切割成竖条的天空,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我相信,当年被关押在这里的烈士们,在面对生死时不会眨一下眼睛,不会叫一声痛。这种处之泰然的状态,是暴风雨前的寂静,是黎明前的平静。
对于不突出刀枪、不突出严刑拷打的场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于肉体伤害来说,精神伤害更大。我相信,令江姐最煎熬的绝不是监狱里的那些竹签子、老虎凳,而是在城门上看到丈夫首级时的情景;令刘国 最痛苦的,也绝不是爬满全身的虱子,而是看着家人的照片却不得相见的状态。
这些极大的内心痛苦,不是在舞台上摆出刑具,喊几句口号就能表现出来的,而是要着眼于人物内心,用细节去展现。
要想打动观众,先让自己热泪盈眶
记者:在提高《红岩魂》传播力和观众接受度上做了哪些工作?期望引发观众什么思考?本剧为弘扬主旋律的剧目带来什么启发?
梁东华:
这部剧的成功排演,归根结底是得益于中央戏剧学院张仁里教授在当年执导《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时所设定的舞台表现形式。
在这一设定下,我们通过专家帮助,不断地打磨,期望将最好的剧目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王朴那场戏,在排练厅,我、演员和编剧三者之间就有过反复讨论,前后进行了五六次调整和修改。还有一次排练中,几个演员说体会不到当年革命烈士的那种精神,怕演不出感觉,我们及时进行了调整。
我想,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奠定了《红岩魂》话剧的感染力。
现在,剧组里已经有好几个年轻人问我,可以写入党申请书吗?我说当然可以写,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就写。
这是真事,因为在排练的前期,我们内心是有矛盾的。
我们一直在反复思考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先烈们前行,每当因为不理解人物内心,演不下去的时候,我们会请讲解员来上课,去采风,去上党课。无论戏份轻重,每个演员都在很认真地做人物小传,去全面理解所饰演的角色。通过这些举措,当矛盾逐渐得到化解时,演员们的内心也随之被感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也许记不住很多细节,但能带给观众几分感动,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对这部剧的好评表明,主旋律剧目仍然是时代的强音,依旧广受欢迎。要想让主旋律打动观众,得先让自己热泪盈眶。
话剧以女大学生小周为了完成“狱中八条”的调查报告,在烈士墓采访当年大屠杀的幸存者张爷爷为切入点,用六个故事串联全剧,重现了刘国 、王朴、陈然、小萝卜头、叶挺、江竹筠等英雄群像,展现了共产党人高尚的革命情怀和不朽的人格魅力,诠释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话剧公演以来,观众对话剧绝妙的舞台展现形式、生动细腻的人物刻画给予高度评价,感受到了极大的精神鼓舞,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话剧《红岩魂》的成功说明,主旋律作品只要善于创新、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上乘的品质,就会有市场,就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排演话剧《红岩魂》目的何在?这部话剧相较于《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有哪些传承与创新?主旋律作品如何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针对这一系列问题,CQDK全媒体记者对《红岩魂》导演梁东华、编剧王宏亮进行了专访。
改进讲故事方式,提高话剧观赏性
记者:这部《红岩魂》话剧的创作契机是什么?本剧在《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的基础上有哪些传承和创新?
梁东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到了红岩精神。话剧《红岩魂》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委的指导下,由重庆市话剧院创作的。
说实话,每次提起红岩精神,我都感触很深。19年前,我刚进话剧团时,参演的第一部大剧就是《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那部剧更像是报告文学,是以一个人进行演讲、一群演员在舞台上进行情境再现为表现形式。全剧直白有张力,广受好评。
19年后的今天,我从演员成为导演,亲自操刀这部剧时,倍感压力。因为观众的欣赏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不可能再跟以前一样,在舞台上放几根铁链、几张老虎凳就完了。我不断叩问自己,到底要怎样传承和创新,才能让全剧再次升华?
在创作过程中,我没有一天的睡眠时间超过三个小时,经常是眯着眼躺在床上思考,一旦有好点子便从床上弹起,记录下来,然后又不断推翻、改进。
我们认为,《红岩魂》除了要保持当年那种精气神外,更要具备独特的观赏性。
观赏性就是怎么讲故事的问题:不应该再重复观众已知道的内容,而是要聚焦于英雄内心,用更加真实细腻的手法去展现红岩精神,引发读者深思。比如剧中的刘国 ,是可以笑可以哭的;因为钱的问题,王朴和母亲同样会有争执。
串联六个故事,传承宝贵精神财富
记者: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为何选取刘国 、王朴、陈然、小萝卜头、叶挺、江竹筠六位烈士?重点想给观众展现什么?
王宏亮:
选取这六位烈士,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们都是家喻户晓的革命先烈,观众的接受度高;还有一个因素是他们都与《挺进报》事件有关联,能比较顺畅地串联起来。接下来,我们还会对话剧进行打磨,进一步调整顺序,使话剧更加紧凑。
我们用这六个故事,就是想展现出烈士们在面对家国矛盾、人民利益与个人得失时,那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能在困难面前取得成功的關键,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现在一些青少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不能真正体会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作为文艺工作者,必须肩负起传承和弘扬好这些精神财富的使命。
我们也希望通过一系列正能量的剧目,让外地游客在参观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站,感受这座网红城市魅力的同时,能在白公馆、渣滓洞前有所沉思。
着眼于人物内心,用细节展现冲突
记者:《红岩魂》全剧没有枪声、没有严刑拷打,如何展现矛盾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烈士们的内心世界?
梁东华:
全剧没有枪声、没有拷打场景,这其实是产生过极大争议的。很多人认为,只有将烈士受到折磨的场景演出来,才能展现出他们大无畏的精神。但在采风中,我们彻底推翻了这一观点。
那次,我站在闭馆后的渣滓洞牢房里,透过窗户向外望,只看见一个个被切割成竖条的天空,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我相信,当年被关押在这里的烈士们,在面对生死时不会眨一下眼睛,不会叫一声痛。这种处之泰然的状态,是暴风雨前的寂静,是黎明前的平静。
对于不突出刀枪、不突出严刑拷打的场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于肉体伤害来说,精神伤害更大。我相信,令江姐最煎熬的绝不是监狱里的那些竹签子、老虎凳,而是在城门上看到丈夫首级时的情景;令刘国 最痛苦的,也绝不是爬满全身的虱子,而是看着家人的照片却不得相见的状态。
这些极大的内心痛苦,不是在舞台上摆出刑具,喊几句口号就能表现出来的,而是要着眼于人物内心,用细节去展现。
要想打动观众,先让自己热泪盈眶
记者:在提高《红岩魂》传播力和观众接受度上做了哪些工作?期望引发观众什么思考?本剧为弘扬主旋律的剧目带来什么启发?
梁东华:
这部剧的成功排演,归根结底是得益于中央戏剧学院张仁里教授在当年执导《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时所设定的舞台表现形式。
在这一设定下,我们通过专家帮助,不断地打磨,期望将最好的剧目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王朴那场戏,在排练厅,我、演员和编剧三者之间就有过反复讨论,前后进行了五六次调整和修改。还有一次排练中,几个演员说体会不到当年革命烈士的那种精神,怕演不出感觉,我们及时进行了调整。
我想,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奠定了《红岩魂》话剧的感染力。
现在,剧组里已经有好几个年轻人问我,可以写入党申请书吗?我说当然可以写,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就写。
这是真事,因为在排练的前期,我们内心是有矛盾的。
我们一直在反复思考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先烈们前行,每当因为不理解人物内心,演不下去的时候,我们会请讲解员来上课,去采风,去上党课。无论戏份轻重,每个演员都在很认真地做人物小传,去全面理解所饰演的角色。通过这些举措,当矛盾逐渐得到化解时,演员们的内心也随之被感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也许记不住很多细节,但能带给观众几分感动,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对这部剧的好评表明,主旋律剧目仍然是时代的强音,依旧广受欢迎。要想让主旋律打动观众,得先让自己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