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质量管理是指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该管理职能负责质量方针的制订与实施。它的发展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三个阶段。其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国内外对其的研究也各有侧重。本文通过对质量管理及其理论的发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今后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工程质量管理 理论发展
质量管理是指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该管理职能负责质量方针的制订与实施。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并说明质量管理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但必须由最高领导者来推动,实施中涉及到单位的全体成员。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经济因素。
一、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系统的、科学的实施质量管理是在最近十几年才提出的,最早提出质量管理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进美国的一整套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并结合本国实际进行改进,使质量管理早上了科学的道路,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美国统计学家休哈特提出“预防缺陷”的质量管理思路,他认为“质量管理应以事先预防为主,当发现不合格品有出现的苗头时就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他创造了统计质量控制图等一套预防质量事故的理论。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二战后,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企业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影像质量的因素,把质量检验变为过程管理,将质量管理从事后转到了事中,较质量检验又进了一大步。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60年代以后,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有了升华,意识到单纯的统计检验手段已不能满足要求。美国的费根鲍姆首先提出较为系统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全面质量管理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将组织管理、数理统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质量管理,对每个生产环节加以管理,做到全面运行和控制。
二、国内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状况
(一)苏联模式“一长制”: 建国初期,“一长制”是苏联在30年代实现工业化时建立的管理模式,企业从生产、经营、技术到销售完全由厂长一人负责。这种模式的弊端是一人专制,没有生产民主化和决策民主化,不能调动全体生产者的积极性。质量管理方面,以质检员最终的合格率确认的“事后控制”与西方国家先进的“事前预防”的检验方法大相径庭。
(二)“鞍钢宪法”、“工业学大庆”的尝试: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趋显现,但是由于政治原因我国也不能明确提出学习西方,所以在希望找到一种既有西方先进管理水平,又有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下,先后出现了“鞍钢宪法”、“工业学大庆”等一系列的尝试,但是这些尝试并不成功。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QC)在各个企业普遍开展工作,这是一种由一线生产者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是一种生产者参加质量管理的一种形式,这为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在中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推进质量管理活动的展开,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各类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了两大体系,颁布了质量管理的政策,組织了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中国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三、工程质量管理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Jim Emzen和Tom Feeney(2002)认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是工程项目质量的责任者和受益者,工程质量管理应以施工单位为主,建设单位应该对施工单位在过程中采取激励措施进行适当质量激励,这样可以施工单位对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Rosert P. Elliott(1991)认为工程质量管理者应适当激励以提高各个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积极性,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工程项目,他提出了“激励是质量源泉”的理论;
Samir A.Ahmed和Robert K.Hughes(1991)认为工程建设各参与单位与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对于各层面人员的绩效评价是有效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建设单位可以利用对管理人员的评价来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四、工程质量管理在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方面专家学者对于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他们对于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结论主要归于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ISO9000等国际质量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
张普(2002)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核心,以美国军用工程的系统思想为指南,将ISO9000族标准引入我国大型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构建了我国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文件体系。
李世超、曾凤章(2002)在《中国质量》发文指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质量管理的经验总结,是ISO9000标准的基础,将八项质量原则用于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的关键。
二是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注重多方面,全过程管理工程质量:
郑筠、魏法杰等人(2000)对质量成本进行了研究,并在《中国管理科学》发文提出:质量成本是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贾宗元(2002)在《管理工程学报》发表文章指出:工程领域的质量管理包括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两个方面,通过策划、控制产品的过程质量来实现期望的产品质量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杜波、孙立宇(2003)在《土木工程学报》发文指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过程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的全面质量管理过程,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预测项目质量管理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才能增强施工企业规避质量风险的能力。 王祖和(2003)在《中国管理科学》发表文章指出: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改进的高级形态,工程项目只有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才能不断满足项目建设单位的需求和期望,才能真正做到以客户为关注焦点。
刘东(2006)在《廣东科技》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专版发文指出: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层次和各方面进行协同,才能有效的
李建楠、裴慧敏(2007)在《综合管理》发表文章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建立既能使项目部门和项目经理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又能尽量均衡化施工企业职能部门和项目部门之间的利益的项目质量管理模式,是控制项目质量的有效的控制质量。
三是注重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对于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要素管理,如人的管理:
李军峰、龙勇、杨秀苔(2009)通过对重庆制造业的质量管理的研究后,在《南开管理评论》发表文章指出: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活动主要由领导支持、员工参与、员工素质、统计控制、产品设计和流程管理方面构成,他们提出应将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林纪宗、张其春(2005)在《价值工程》发文指出:知识管理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融合是必然趋势,提高工程相关人员素质、发展新的知识管理技术、塑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以及建立学习型组织结构是知识管理和项目质量管理融合的关键。
吴志伟(2010)在《科技信息》发文认为: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施工企业公司管理的个层面和施工操作的每一个工人,必须应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且保持正常运转,才能保证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工程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以上几个方面,回顾质量管理及其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在解决质量问题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这一过程又是同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同样可以预料,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人们解决质量问题尤其是工程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必然会更为完善、丰富。本文通过对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及其理论的发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今后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祖和.工程质量持续改进概念模式——中国管理科学 1003-207(2003)zk-0095-04
[2] 李军峰、龙勇、杨秀苔. 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和基础活动——重庆制造业实证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2009.vol.12.no.6.pp 150-157
[3] 贾宗元. 产品质量与过程质量 .管理工程学报 1004-6062(2002)-S0-0070-03
[4] 孙辉.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应用能源技术,2006,8
[5]RosertP.Elliott.QualityAssurance:TOPManagementsToolforConstruetionQualit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991,1310:17-19
[6]Jim Emzen,Tom Feeney. Contractor-Led Quality Control and Quality Assurance Plus Design-Buil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2,1813:253-259
[7]Robert K.Hughes, Samir A.Ahmed. Highway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s in Oklahoma[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1991,1310:20-26
关键词:工程质量管理 理论发展
质量管理是指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该管理职能负责质量方针的制订与实施。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并说明质量管理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但必须由最高领导者来推动,实施中涉及到单位的全体成员。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经济因素。
一、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系统的、科学的实施质量管理是在最近十几年才提出的,最早提出质量管理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进美国的一整套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并结合本国实际进行改进,使质量管理早上了科学的道路,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美国统计学家休哈特提出“预防缺陷”的质量管理思路,他认为“质量管理应以事先预防为主,当发现不合格品有出现的苗头时就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他创造了统计质量控制图等一套预防质量事故的理论。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二战后,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企业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影像质量的因素,把质量检验变为过程管理,将质量管理从事后转到了事中,较质量检验又进了一大步。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60年代以后,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有了升华,意识到单纯的统计检验手段已不能满足要求。美国的费根鲍姆首先提出较为系统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全面质量管理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将组织管理、数理统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质量管理,对每个生产环节加以管理,做到全面运行和控制。
二、国内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状况
(一)苏联模式“一长制”: 建国初期,“一长制”是苏联在30年代实现工业化时建立的管理模式,企业从生产、经营、技术到销售完全由厂长一人负责。这种模式的弊端是一人专制,没有生产民主化和决策民主化,不能调动全体生产者的积极性。质量管理方面,以质检员最终的合格率确认的“事后控制”与西方国家先进的“事前预防”的检验方法大相径庭。
(二)“鞍钢宪法”、“工业学大庆”的尝试: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趋显现,但是由于政治原因我国也不能明确提出学习西方,所以在希望找到一种既有西方先进管理水平,又有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下,先后出现了“鞍钢宪法”、“工业学大庆”等一系列的尝试,但是这些尝试并不成功。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QC)在各个企业普遍开展工作,这是一种由一线生产者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是一种生产者参加质量管理的一种形式,这为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在中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推进质量管理活动的展开,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各类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了两大体系,颁布了质量管理的政策,組织了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中国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三、工程质量管理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Jim Emzen和Tom Feeney(2002)认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是工程项目质量的责任者和受益者,工程质量管理应以施工单位为主,建设单位应该对施工单位在过程中采取激励措施进行适当质量激励,这样可以施工单位对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Rosert P. Elliott(1991)认为工程质量管理者应适当激励以提高各个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积极性,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工程项目,他提出了“激励是质量源泉”的理论;
Samir A.Ahmed和Robert K.Hughes(1991)认为工程建设各参与单位与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对于各层面人员的绩效评价是有效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建设单位可以利用对管理人员的评价来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四、工程质量管理在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方面专家学者对于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他们对于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结论主要归于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ISO9000等国际质量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
张普(2002)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核心,以美国军用工程的系统思想为指南,将ISO9000族标准引入我国大型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构建了我国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文件体系。
李世超、曾凤章(2002)在《中国质量》发文指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质量管理的经验总结,是ISO9000标准的基础,将八项质量原则用于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的关键。
二是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注重多方面,全过程管理工程质量:
郑筠、魏法杰等人(2000)对质量成本进行了研究,并在《中国管理科学》发文提出:质量成本是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贾宗元(2002)在《管理工程学报》发表文章指出:工程领域的质量管理包括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两个方面,通过策划、控制产品的过程质量来实现期望的产品质量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杜波、孙立宇(2003)在《土木工程学报》发文指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过程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的全面质量管理过程,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预测项目质量管理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才能增强施工企业规避质量风险的能力。 王祖和(2003)在《中国管理科学》发表文章指出: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改进的高级形态,工程项目只有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才能不断满足项目建设单位的需求和期望,才能真正做到以客户为关注焦点。
刘东(2006)在《廣东科技》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专版发文指出: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层次和各方面进行协同,才能有效的
李建楠、裴慧敏(2007)在《综合管理》发表文章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建立既能使项目部门和项目经理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又能尽量均衡化施工企业职能部门和项目部门之间的利益的项目质量管理模式,是控制项目质量的有效的控制质量。
三是注重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对于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要素管理,如人的管理:
李军峰、龙勇、杨秀苔(2009)通过对重庆制造业的质量管理的研究后,在《南开管理评论》发表文章指出: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活动主要由领导支持、员工参与、员工素质、统计控制、产品设计和流程管理方面构成,他们提出应将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林纪宗、张其春(2005)在《价值工程》发文指出:知识管理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融合是必然趋势,提高工程相关人员素质、发展新的知识管理技术、塑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以及建立学习型组织结构是知识管理和项目质量管理融合的关键。
吴志伟(2010)在《科技信息》发文认为: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施工企业公司管理的个层面和施工操作的每一个工人,必须应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且保持正常运转,才能保证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工程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以上几个方面,回顾质量管理及其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在解决质量问题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这一过程又是同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同样可以预料,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人们解决质量问题尤其是工程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必然会更为完善、丰富。本文通过对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及其理论的发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今后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祖和.工程质量持续改进概念模式——中国管理科学 1003-207(2003)zk-0095-04
[2] 李军峰、龙勇、杨秀苔. 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和基础活动——重庆制造业实证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2009.vol.12.no.6.pp 150-157
[3] 贾宗元. 产品质量与过程质量 .管理工程学报 1004-6062(2002)-S0-0070-03
[4] 孙辉.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应用能源技术,2006,8
[5]RosertP.Elliott.QualityAssurance:TOPManagementsToolforConstruetionQualit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991,1310:17-19
[6]Jim Emzen,Tom Feeney. Contractor-Led Quality Control and Quality Assurance Plus Design-Buil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2,1813:253-259
[7]Robert K.Hughes, Samir A.Ahmed. Highway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s in Oklahoma[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1991,131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