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树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to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树、守山,王小苗说自己30年就干了这两件事。他的面庞被高原的太阳炙烤得黝黑,双脚皲裂如树皮。村里人说,这老倌也要变成一棵老树了。
  王小苗所在的云南省陆良县龙海乡树搭棚村,听上去满是绿意,下辖的自然村甚至还有“绿映塘”这样的名字。但实际上,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灰白的石头山上原本只有零星杂草。
  当初,正值壮年的王小苗和7个“好兄弟”领着村民上山种树,在花木山辟出一片林场。后来,他们又完成了附近9个乡镇十几万亩的造林工程。
  如今他们种下的第一批华山松已长成大树。人却眼看着老了。王小苗73岁,是8人中最小的,年纪最大的王家云已经87岁。八老中有4人几乎无法独立走出村子,若不是坐着来访者的汽车,当初种下第一批树的地方,他们已上不去了。
  2010年,花木山林场被评定为国家生态公益林,按照规定,护林员年龄不能超过60岁。8个老倌这才全部下山。
  种树
  78岁的王家寿说,华山松长大一岁,就会分出一道杈子。守山的时候,他还能数得清树上的枝杈,而如今大的松树足有10米多高,他仰脖儿站一会儿,就觉得晕。“数不清啰”,他说,但眼中充满喜悦。然后他用双手圈出碗口大,犹豫了一下,又往外抻了抻说,“有这么粗了”,像是在比划自己小孙子的块头。
  说起大家造林的面积,王家寿神情严肃地说:“花木山是7400亩,总共是13万6千亩。”说完,他还不忘叮嘱老哥们儿两句,“咱干了半辈子的事,可别说错了。”
  1980年,花木山还没花也没木,有的尽是乱石头。大风来了,石子混着砂满山滚。山下的苞米从不结果实,只生空苞子。41岁的王小苗已经当了17年的民兵营长。他总是领着民兵到花木山靶场练习射击。太阳晒在石块上,烫手。
  “山也要和人一样,穿上衣服裤子才好。”王小苗找生产队长一合计,决定上山种树。“山头有树,山下有路,农民才能富”,王小苗总把这话挂在嘴边。其实初衷再简单不过,树能挡住风,能存住水,能当木材卖。那时候,在生产队干活,男的给10个工分,女的给8个,种树也一样。
  王小苗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他拉来了王家寿,王家寿又叫上了弟弟王长取。凑齐8个领头的,又各自拉来了十几个亲戚朋友,堂哥叫着堂弟,妹妹挎上姐姐,老爹领着儿子。花木山脚下,两间废弃的砖瓦厂草房也被改成了“花木山集体林场”。
  可是,要让石头缝里长出绿树,比在地头种出庄稼要苦。
  在种树的日子里,每年冬春季节,冻雨和冰雪将山上的石头冻得酥脆时,8个领头人就每人带着百八十人上山了。从每天清晨到夕阳西下,他们挥动铁锄、钢锄,按照长宽20公分、深20公分的标准“挖塘子”。虎口的酸麻从未停止,掌中生出大小水泡。水泡磨破了,变成了老茧。锄头一把一把地劈掉,几天就要换新的。而手指甲也一片一片地劈掉,再长出来。
  到了雨季,他们披上蓑衣,趁着雨天将培育好的松苗植入挖好的塘子里。
  提到树苗的时候,王家云努力瞪大了眼睛说:“你晓得可有好小吗?”他用拇指和食指比出七八厘米的长度,笑了起来,“只有一根豆芽菜!”在他粗糙皲裂的掌中已难看出清晰的纹路,苍黄色的指甲弯曲变厚,前端开裂。
  实际上,总共有上百万根“豆芽菜”,从石缝里长成一棵棵松树,覆盖了整座花木山。
  守山
  如今84岁的王云方走路时,身体完全弓了下去,要压在一根拐杖上,才能一步步挪动。他亲手种下的“豆芽菜”们早就超过他的身高好几倍。对他来说,舒展身体,抬头看看它们,已经很费力了。
  从1980年到1982年,海拔2400米、方圆7400亩的花木山上已经遍植松苗,95%以上成活。四里八乡人都来参观,周边乡镇也来请他们帮助造林。又过了11年,这一地区原本石漠化严重的13.6万亩荒山全都种上了华山松。
  从1982年9月开始,松林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后,能得到国家每亩每年10元钱的补贴。向信用社还完购置工具和种子的钱,再给劳力发完工资,这些钱已经所剩无几。算起来,近千人的造林大军,每人每天能得3角钱的报酬,这个数字后来涨到了7角。而8个领头人的工资和其他人并无差别。
  从1993年起,老人们不再上山种树,他们在花木山林场辟了一小块地住下来,当起了义务守林人。他们养蚕、养长毛兔,也种些蔬菜。树木的生长固着了山上的水土,兔子养得活蹦乱跳,蚕茧抽出优质的丝线,山坳里还出现了一个天然的小水塘。用木桶将浮萍拨开,就能打水。老人们与松林为伴,“过得很高兴”。
  对他们来说,树和人一样,也是他们的家人。每年栽下的松苗一旦“站着,绿了,活了”,他们就高兴起来。“就像看到自己的小孩子。”王家寿说,要是看到树死了,他就得“咳咳”两声,觉得胸口发闷。
  说到守林,王家寿指了指面前的火炉,讲起了90年代初一个干燥的春日傍晚。那天,临近的马街镇大龙潭村不知谁家烧梗子点着了大火。火借风势,凶猛地扑向毗邻的花木山林场,“呼一声就烧上去”。他们8个人硬是用镰刀砍出一片隔离带,挥舞着松枝将火扑灭。那一次,王小苗的肩膀、脊背都被烧伤。
  “说没人偷树,那也是不可能的。”王小苗拧紧了眉头,终于开口,“一棵能卖300元啊!”有一次,他在林场巡山,忽然看见原本矗立着3棵最早一批种下的松树的地方,只剩下3个光秃秃的木桩子。王小苗往地上一坐,手抚着树桩截面上的年轮,眼泪就掉下来了。
  义务护林的时候,8个人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每人负责两三个山头的巡视。下午一两点,再出去转一圈。晚饭后,又分头上山。山里没有人,只有脚踩在松针上的声音和偶尔的鸟鸣。但老人们并不觉得孤寂,也没什么可害怕,除了火。
  因为周围的树越来越多,倔强的王小苗开始不让家人在祭扫之时燃烧纸钱,而是拾一块山上的石头,把纸钱压住。碰上别的扫墓者,他也要劝上几句。
  有时王小苗也会在林场遇到吸烟的年轻人,他就“没收”人家的打火机。“看我是个老倌,他们就交给我了。”其实,王小苗是个名副其实的“老烟枪”,烟不离手。不过只要上山,无论是去几天还是几个月,他连一口也不会吸。“种树最怕火,辛苦几十年,一把火就啥都没了。”
  


  


  


  兄弟
  30年来,他们日复一日地挖塘、种树、守山,日子过得有些寂寥。但8个人从未分散过,像山上相邻而居的松树一般,始终并肩站着,这又让他们心里非常安慰。王小苗说,8个老倌从来没红过脸、打过架(吵架),凡事都有商量,家人也彼此照应。
  在王家寿的记忆中,哥几个在山上也很快乐。他们种活了树,树也活泼了他们的生活。穿梭于林中,再也晒不到毒日头,想唱山歌就吼一段。低下头,原来的石漠地也变了,长出鲜嫩的蘑菇,可以“改善伙食”。扯一把野花给小孙子,摘几颗野果下酒。遇到年龄大些的松树,王小苗还会走过去,对着树干拍两下,像是给老朋友打招呼。
  有时候兴起,王德映就会说几个笑话,王开和会随手捡一片草叶放在唇间,悠扬的小调就飞出来。王家寿最爱唱《金凤子,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 “这不算啥,我们还跳舞,螃蟹舞。”王家寿就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回身招呼剩下的人。
  屋前的空地上,两条看家狗慵懒地趴在水窖边,一棵苹果树开满了粉白相间的花朵。树下3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唱着“螃蟹歌”,舞动手臂做蟹钳状,同时把脚抬起来,试图去碰触对方的脚。
  “以前在松树下也是这样的。”王家寿边介绍边忙着蹦蹦跳跳。可是,他们已经太老了,衰老到嘴里唱着歌,手却跟不上节奏;努力抬起腿,却无法碰到对方的脚。
  但对老倌们来说,这样已经足够令人满意。王小苗说:“我们8人在一起,就像身上穿的衣服一样,不新不孬,刚刚好。”
  造福
  王家云一辈子也没盖起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他心里时常觉得愧对儿孙,但孙子媳妇却对他说:“你不要再说这样的话,我们跟着你沾了大光了,村上人都说你们给我们积福了。”
  所谓的“福”当然并不止于人们的赞扬。
  从花木山林场往下走一公里,有一处“龙潭”,龙潭旁有个小村子,名为“水井子”。村民说,龙潭就是山泉眼,从前下了雨,水直接从山上冲下来,存不住。可自从有了这些树,几年前,山上有了地下水,就有了“龙潭”。
  村民们用石板为龙潭修筑了一个水窖,封上铁窗,窗上挂着锁,走到近前就能听见泉流的哗哗声。连接水窖的水管直通村子。据说,水井子村的大多数人都是为了“龙潭”专门搬迁至此的。村里86户、296口人,吃水全靠这眼泉。
  推开铁窗,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泉水。池上方有个泉眼,清泉汩汩冒出,一刻不停。说起8位种树的老人,村民们的感谢非常朴实:“他们做的事是在为子孙后代造福,功德无量。”
  事实上,自从花木山附近的几个荒山头全部披挂绿装后,再也没有冰雹来打过地里的烟叶,也没有沙暴刮倒山下的庄稼,空苞米终于结果实了。树搭棚村年纪40岁左右的人都还记得,小时候在山间,风卷起沙子石子,人根本不敢抬着头走路。如今,阳光透过树隙洒下,清风徐来。乡里的干部来看望八老,赞扬他们“简直不只种了树,还造了景区”。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12年4月11日)
其他文献
目前,钙钛矿型光催化剂NaTaO3以它特有的结构在光催化领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光催化还原CO2制备有机物等方面,向人们展示了比其他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更诱人的应用前景。然而它的禁带宽度很大,大大降低了太阳能的利用率。采用金属离子对NaTaO3进行掺杂改性是拓展NaTaO3光响应范围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利用水热法合成过渡金属Cr3+、Mn2+、Fe3+、Co2+、Cu2+、Zn2+掺杂NaTaO3的样品,采用XRD、XPS、FT-IR、UV-VIS等表征手段,并基于第一
日本某媒体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575名接受调查的20~30岁的年轻人中,有47.3%的人表示“想生活在乡下”,显露出了对城市生活的疲态。  在中国,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正朝气蓬勃、勇往直前地往城市里“挤”,即使也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而日本的年轻人似乎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拥挤和压力,欲“逃离”城市的诉求明显。  很多日本年轻人认为,在乡村可以有宽敞的居住环境,可以亲近大自然,还可以自力更生地务
期刊
善意的火种  4月8日,“免费午餐”公益活动满一周岁,在北京首次公开“晒账”。截至3月31日,免费午餐基金共筹集善款2410万元,开餐学校137所,享受免费午餐学生16678人。全国1.5万余名孩子受益于“免费午餐”。  尽管邓飞一直在对“免费午餐”去邓飞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不短的时间里,人们说起这事,不可能不提起邓飞,因为这件事,烙上了太深的他的个性化印记,这一切,皆缘起于他一闪念的感动——2
期刊
前段时间在华盛顿,一位总统和一名首相宣布了获胜的消息,尽管他们也承认遭遇了失败。美国和英国正从阿富汗撤军。而此番争先恐后的撤离正演变为一场竞赛。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说:“我们在那里待了10年,人们已经感到疲倦了。”这时,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插话说,“人们想结束这场战事。这个国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是阿富汗人的问题。”  卡梅伦过去往往避免谈及伦敦
期刊
随着智能手机风行,“黑客马拉松”逐渐成为插件开发的主要形式:一群高手云集一堂,在几十个小时内拿出作品,择优而录。去年美国举行了200多场“黑客马拉松”,它催生了许多新的创意,并发展为一个巨大产业——自2007年以来,单是围绕苹果iOS系统就开发出50多万个程序,为程序员带来30亿美元收入。而风投机构也蜂拥而来,寻找值得投资的目标。  还要干34个小时  德克·多·科克正在埋头苦干。这是一个地下室,
期刊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刊文称,美国排名前4名的精子银行已经控制了全球65%的市场,美国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精子出口国,每年创造的产值上亿。目前,“美国造精子”已经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  去美国“买”个宝宝  如果你想要布拉德·皮特的精子,那估计不太可能;但是如果你想要一个金发碧眼、身高一米八,喜爱户外运动又信奉天主教的美国男人的精子,却并非难事。世界上最大的精子库就位于美国加州。无论顾客多挑剔,
期刊
对频繁的首脑会面,英国著名外交家哈罗德·尼科尔森曾有如下判断:尽管这种方式有时仓促、不精确、不严密,但它确能带来“讨论中的绝对坦白”。  只不过,当这种“绝对坦白”被麦克风无意间从私人交流转为庭堂之言时,由此引发的风波往往也令当事者始料未及。  3月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交流“悄悄话”时忘记关闭话筒,于是再次上演了麦克风“传输秘密”的外交戏码。  奥巴马成“失言大王”  大概
期刊
2012奥运倒计100天,伦敦喊出口号:“激励一代人”。此外,奥运纪念品店在伦敦开张——塞巴斯蒂安·科等奥组委官员,不仅为商店剪彩,更是带头购物。  三周前,去过一次伦敦。说真的,大街小巷,奥运的气息很少。走访了主赛场、非注册媒体中心,当时主赛场还是“工地”;而非注册中心的负责人马克,则一个劲向我们推荐独用“媒体空间”:一间约20平方米的工作室,租金5000英镑……一个感觉:英国人看重奥运,更注重
期刊
在小学母校,对我来说最有意义,也最温馨的地方就是合唱团。记得刚进合唱团的时候是一年级,老师发谱子带大家唱《小乌鸦爱妈妈》:“路边开满野菊花,飞来一只小乌鸦。”一个个绚丽多彩的音符汇成一条音乐的小路,汇成温暖、和煦的阳光,融化了我心中的陌生感。踏着这条音乐的小路,感受迎面的暖风,我在团里渐渐渐渐地成长、懂事。我迈入了一个音乐的殿堂,进入了一个我从未感受过的美妙世界。这里满是翩翩起舞的音符。它们欢快地
期刊
周末早上9点,你“啪”的一声制止了闹钟的嗡响,从床上懒洋洋爬起来。打开窗户,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喝了杯水,胡乱扒了几口早餐,走下楼。10点,你跟隔壁楼的邻居要去做义工——教小区里的十几个孩子学英文单词。十一点半下课,你获得了150个币值——只可在小区内消费的“薪酬”。路过小区里的咖啡馆,坐下来点了杯咖啡,花掉50个币。  这不是网游里的打怪通关赢金币,也非未来学家对于未来社区生活的畅想,而是如今正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