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竹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l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在深山的半腰间,系我父辈建设勤劳直朴、高尚品徳的发祥地。房前,绿树掩映;屋后,翠竹围绕。
  阳光从树的枝叶间漏出,闪烁陆离;雨粒滴落在竹叶上,欢飞飒爽;微风轻轻拂过,树静竹摇。这苍翠秀丽的竹和树,嫰靓而又古朴。
  據说,上世纪三十年代,爷爷奶奶从外乡迁移在这里定居,将竹树培植在房前屋后,为冬天挡风御寒,为夏季避日遮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爷爷离开人间不久,家人在一次煮饭时,不慎将材火窜升到了灶房的屋顶上,把爷爷和奶奶艰苦修葺的茅屋家什等烧得精光,留下的,仅为院子里的竹和树。
  在最为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奶奶带着她的儿女们,靠着奶奶的拼命劳动和顽强性格,依赖爷爷种下的竹,支撑起了全家生存的希望。
  映在我懂事的眼里,我和爸爸妈妈居住的茅屋,黑色焦糊的木柱上方,横竖放着十分粗壮的圆竹,圆竹上密布着竹篾,竹篾上覆盖着稻草,这就是屋顶;茅屋的四周,用竹篾编制围成,内外糊上用小麦颖壳拌和的田泥,这就是墙壁;墙上的门洞,大人需低头避开屋檐出入,父亲用竹篾编制成竹笆,竹笆四周边框用竹篾捆上对破成两半的小竹,这就是竹门。
  生产队里收割和家里盛装粮食的农用具,是父亲用竹子划成篾条编成的箩筐背篓。
  家里的床,两端用石头当床脚,中间用石头作支撑,三排石头上,底层用老竹竖向作床沿,竹床沿上用老竹横向作床枋,竹床枋上放竹笆,夏天直接睡在竹笆上,竹篾印满腹和背的田字格红痕,不痒不疼;到了秋冬春季,竹笆上铺上稻草,睡在上面,柔软暖和。
  夜里防止老鼠偷吃粮食,父亲将竹子截取一段,制作成响篙,睡觉时,父母轮流将响篙捏在手里,另一端放在盛着粮食的箩筐上,一旦有老鼠窸窣异动,他们便舞弄响篙发出的声音,将老鼠驱离。父母几乎为此从来沒有睡过一次安稳觉,我也时常在睡梦中被响篙声惊醒。
  刻在我青春的骨髓里,是父亲制作的竹制扁担,一次,我与父亲都用竹制扁担挑着红苕去赶集,沉重,深深地陷进我成长的肌肉里。路途中,一位熟人问父亲:那么大的山上,难道找不出用来做一根扁担的树?父亲微笑着说:山里的树,都是生产队的。熟人瞠目结舌。疼痛的记忆,留在我灵魂深处,难以挥去。
  用自家的竹,父亲把她编制成面筛、米筛、筲箕、簸箕、撮箕、竹筷、竹筒、竹扇以及饮用山泉水的引水槽,几乎含盖了全家劳动和生活所需的所有用品。
  这竹,在春季里,繁殖后代贸然破土而出;夏季,竹笋裂变疯长成与母竹一般高低;秋冬季节,便可作为用才之竹。
  这竹,外秀中空,微风造访,枝叶欢畅,颔首回应友情;迎接大风,侧身避让,体现虚怀若谷、兼容并蓄的大度风范;遭遇狂风暴雨,宁折不弯,彰显品格高尚、刚直不阿的情操魅力。
  这竹,高枝亮节,犹如我父母纯正直朴的高尚品德,灾荒饥饿岁月,他们从未染指过公家的一草一木;生活艰辛时期,他们从未顺手带回生产队里的粒米颗粮,对生活中的期求,概用自家的翠竹,经过自己的巧手编制来代替。
  今天,这竹,遮住炎热的夏日,轻风拂过竹叶,沙沙习习,留一屋清爽;我在竹下乘凉,沾享先辈勤劳之光。
其他文献
寂寞山岗,树木环绕,枯草覆盖,有一坟墓,掩映其中。踏草而过,蹲下细看,这座标注“民国三十一年修”的坟墓,墓碑正中写的是“朱公妈之墓”,旁边特别加了一行小字,刻的是“附葬子”。这种碑刻,在漫山遍野的坟墓中是绝无仅有的,“附葬子”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呢?  2021年农历正月初三,我慕名探访革命老区村——广东陆丰市内湖镇小坞村,在村民朱文升陪同下,穿过一排排低矮斑驳的旧屋,来到渺无人烟的小坞
期刊
三十五年前,诗人西川写有一诗——《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每每读起,沁人心脾,如饮清泉。诗中,那夜色中的草原,璀璨的星河,疯长的青草,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飞翔的马群,还有那神秘的力量和祭坛,总于脑海里沉沉浮浮,如梦如幻,似乎在冥冥中等待着我,呼唤着我。然多年来,始终未了心愿。  其实,哈尔盖并不遥远。哈尔盖草原离西宁约一百八十公里。其南濒青海湖,北望祁连山,东邻海晏县,西接天峻县,于刚察县境内,海拔三
期刊
童年很远,隐藏在数年未归的家乡;童年很近,停留在春日散落的花香里。  ——题记  依稀记得那是四五岁时,父亲要外出扫盲。我和弟弟随父母回到家乡,家乡座落着一座嵯峨的大山。山中林子幽深,黄的泥墙,青的土瓦,在山野的阳光里静谧着;山中林子很小,感觉隔着林子的乡民们,大着嗓子说话就能畅快地聊天。  我随父母住在了布满灰尘的土屋里。村里的乡亲对于我们这一家熟悉又陌生的不速之客是分外热情的。叔伯送来家用工具
期刊
时入深秋,重庆黔江芭茅花开得正盛。花随风浮荡,如云霭流过。  那晚的月亮格外圆,也分外明。饭后,我想去河边走走,夜晚的廊桥甚美。刚走上廊桥,就听见一阵歌声从桥头飘来。原汁原味的山歌!我不禁脱口而出。  只见在桥头一角,红灯笼的映衬下,游客们正围着一位拉手风琴的中年汉子,在他的周围,有几位穿民族服装的妇女,正跟着琴声吟唱。  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我站在人群后面静静欣赏。让我惊奇的是,无论人们
期刊
释圣静俗名叶小兵,被姨妈收养前,姓名张开波。我的外婆生有至少有八个子女,因为我幺姨妈排行老七,最小的幺舅应该八,或者是更加排在后面吧……  父親很能干,脑瓜子也很聪明,就是苦命,会做泥水匠、砖工、石匠,外加烧砖窑师傅,生了二个儿,一个女,和一个遗腹子,就死了!活活累死的……  我爷爷很另类,据我二爷爷和二婆婆说:我爷爷喜欢打牌,打牌时喜欢吹牛,口才非常好,但是说话直,语言尖锐,态度强势,不怕得罪人
期刊
看着德高望重的爸爸不平凡光辉的一生历程,泪流满面,泣曰:长歌当哭,时念先父在世时;音貌犹在,叮咛教诲缭耳畔。先父生于1933年9月,其父马子祥为甘南农民起义之先驱,其兄马建武为中共地下党员。先父幼承其父兄之志,刻苦攻读,苦度时光,迎来全国解放。1950年3月调干学习,就读于西北交通学校,后参加公路建设45年。先后任技术员、工程队长、公路段长,至榆林地区公路管理总段长,于1994年5月退休。先父先后
期刊
今天是父亲节,微信群里,朋友圈里,有一些人在分享,祝福!但是,其热度远远低于情人节,母亲节。  今天是星期天,昨晚上关闭了手机上所有的闹钟,计划睡个自然醒……的确,也真的自然醒了,不过醒过来了的时间为5:30。也许,今天也是自己的節日,思绪万千。  父亲的父亲  在小时候,我们住农村,家里很穷。让我记忆里最深刻与不解有几件事:  小时候,父亲的父亲——爷爷,有三个儿子,全部成家后,就有十几口人,均
期刊
前几日,在朋友的书屋里忽然看见久违的一摞“小人书”,一下子勾起了我久远的记忆。  “小人书”又称连环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对她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分钱租上一本书,能美滋滋地看上大半天。最难忘的是下午放学后,我把书包一放,先去村外给牛、羊割草。匆匆拢起一堆青草后,几个小伙伴围靠在一棵大杨树下,捧起藏在口袋里的“小人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看完一本,互换着再看。全然顾不上田间地头、水渠旁四处爬行的
期刊
2020年底,已经过了冬至,去北京参加首届“羡林杯”生态散文奖颁奖典礼时,听说在我们下榻的京西大酒店附近有一个莲花池公园。乍一听我还以为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公园,忙里偷闲,置身其中,却得到了一种特殊的收获。  这天下午,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寒气袭人。我信步来到莲花池公园露天舞场眺望,占地50多万平方米的莲花池已经结满晶莹剔透的厚冰。正前方明净整洁的冰面上折射着耀眼的阳光,最前面有两座椭圆形的人工小
期刊
时逢季夏,正值暑月,碧空万里澄澈,积云千丈舒卷,天宇阳光灿烂不觉温热,地界阴晴互现恰是相宜。环顾四周,山野平旷,远望苍龙横卧,近观砂碛遍布,野草低矮而黄绿相间,乡道畅通却高下起伏。时有凉气,浸入肌肤,虽不及八月飞雪,却也是胡天清寒,塞外苍凉凄冷,边关豪情悲壮,唯有身临其境,方能刻骨铭心。  面向东方肃然注目,一座孤城巍然屹立,此即山丹硖口驿西门关城(所谓东门、西门,实为南门、北门,只因河西走廊为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