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悠扬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fsu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入深秋,重庆黔江芭茅花开得正盛。花随风浮荡,如云霭流过。
  那晚的月亮格外圆,也分外明。饭后,我想去河边走走,夜晚的廊桥甚美。刚走上廊桥,就听见一阵歌声从桥头飘来。原汁原味的山歌!我不禁脱口而出。
  只见在桥头一角,红灯笼的映衬下,游客们正围着一位拉手风琴的中年汉子,在他的周围,有几位穿民族服装的妇女,正跟着琴声吟唱。
  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我站在人群后面静静欣赏。让我惊奇的是,无论人们点什么歌,那位手風琴师都能演奏得让大家满意。
  第二天一早,我和几位朋友奔赴当地扶贫先进村采访。路上跟当地朋友聊起昨晚的经历,没想到,朋友脱口而出:“他叫王志凌,我们都认识,不仅唱得好,还会写诗呢!”
  朋友的话更引起我的好奇。我决定晚上再去风雨廊桥找找他。
  黔江的景色真美,田野间远远望去,无处不入画境。当晚我来到风雨廊桥,王志凌果然在,正一个人自拉自唱。
  一曲之后,我和他聊起家常,慢慢了解到他的故事。
  王志凌是重庆酉阳人,喜欢唱山歌。2016年在酉阳景区摆地摊,吸引许多游客围观。久而久之,他就想,如果能组织一支山歌队在景区表演,说不定会成为景区的一个亮点。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一时没能实现。
  王志凌不甘心。他又走访周边的秀山、彭水和黔江,最后决定在黔江试一试。他找到黔江相关部门领导,表达了组建山歌队的想法,没想到当地大力支持,不仅欢迎他来,地方还由他选。
  那一刻,王志凌内心充满兴奋。
  没过多久,王志凌就选定了现在风雨廊桥的桥头作为落脚之地。说着,王志凌向身后的风雨廊桥指去,那廊桥上悬挂着的一个个红红的灯笼,正在微风中摇曳。
  这时候,几位山歌队员见我在采访王志凌,都围了过来。
  “你采访王老师就对了。当时他走街串户,劝说志同道合者一起加入,但是很多人都拒绝了。”一位歌手说。
  “当时他请我加入的时候,我也不想来的。我觉得那些调儿很难找,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唱流行歌曲。”一位叫冉琳的歌手快人快语,“听王老师自己说,他也灰心过,甚至想过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时候,一旁的王志凌说话了:“我总觉得,唱山歌最重要的是用感情唱,没有感情,唱出来是感染不了人的。我常常给队员们讲山歌背后的故事。如今,山歌队的队员们都会唱十几首山歌了,他们唱的这些歌子全是长期深入各区县搜集而来、加工而成的。”
  “还有一个故事,我一生都难忘。”王志凌说得兴奋,打开手机,指着图片说:“这是我采风时的收获,阿蓬江采茶歌的诞生,就得益于一位老奶奶唱的山歌……”
  原来,有一次在濯水景区广场,王志凌偶然听见一位老奶奶唱山歌,感觉曲调很优美。可等手头事情忙完了去找,就再也找不到人了。那段时间,王志凌脑海中始终盘旋着那个旋律,也不停在打听。半年之后,才打听到那个旋律来自犁湾。王志凌驱车前往犁湾,幸运地找到一位九十岁高龄的老奶奶。这位老人家记性好,把她年轻时候从自己婆婆那儿学来的山歌小调完完整整地唱出来。一口气唱了六首。从此以后,王志凌成了老人家的常客,每一次去,他都有收获,采茶歌就是收获之一。
  说到采集歌曲的经历,王志凌笑得像个孩子。
  在黔江,像王志凌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在他们唱歌的时候,我从他们的脸上看见了他们对山歌的热爱和真情。我被他们感染着,瞬间有了创作的冲动,于是打开电脑,文字像阿蓬江水一样流淌出来……
  ——选自2021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每当看到《山海情》中的喊水对着高音喇叭发布消息时,我就突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似乎自己正在小村庄聆听着《新闻联播》和《小红帽》。那是贫穷却很开心的美好时光,我常常会想起它。  一根粗细不均,被风吹雨淋的黑乎乎的碗口粗的4-5米高的木头,硬生生的杵在村外的空地上,很高很孤独。不知从哪里的电线杆上引来一根电线,像秋千一样随风摆动,时不时还会有麻雀站在上面鸟瞰大地。电线的另一头连着一个大喇叭,也连接着
期刊
等你太久,想你太累,惆怅,还有谁?  试把相思付东风,轻抚,放牧于白云深处的心绪,定是那落雪梨花拢起的丘,一念到白头!  我以为,一个眼眸的交换,会是一生一世,所以,我用五百个擦肩遇见你;  我以为,一次心底的触动,会得到你唯一的回答,所以,我用五百个日月等候你;  当那沧海沦为桑田,我已路过曾经,当那爱情出现的时候,我尝到了孤独的滋味,当所有梦里的楼兰不再凄伤,相思,已过了五百个遗忘!  既然,
期刊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行走诗行的村庄定格了,定格在人间四月天,如诗如画,带着温暖,带着希望……  ——题记  车子驶进公路岔路口,缓缓行驶林间,两旁树木徐徐后移着。恰是雨过天晴,一阵风掠过树林,花香和着泥土芬芳扑鼻而来……  鹅黄树叶,沙沙作响;布谷鸟叫着,婉转动听。夕阳西下,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车照在身上,暖暖的,绵绵的,软软的。  车子继续往前,越过溪流,越过重林,转过一个又一个弯,突兀豁
期刊
我喜欢清。喜欢清捡、清理、清扫、清洗。喜欢在柴米油盐中,感受最恬淡的人间烟火和人间清欢。  记得奶奶在世时,一生讲卫生、爱干净、喜欢清。她“针线筐”里的针头线脑都是有编号的,急需用时,得心应手,从不因为找东西而耽误时间。  我父亲不仅自己喜欢清,还经常帮助街坊邻居清,别人都叫他“清道夫”,他不仅不生气,反而乐呵呵的笑。每次在“大清”过程中,都有一批“积压”物品,他把这些物品用来支援那些比自己更需要
期刊
在我看来,诗歌艺术是生活当中的绝对奢侈品,可遇而不可求。一直以来,我对诗歌写作的态度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也正是缘于这样的原因,二十年前,当朋友们怂恿我出版诗集的时候,我婉言谢绝了!迟至今日,当我的手上拿到这册薄薄的集子的时候,我的内心依然充满着忐忑不安。  在更早的时候,我那时大概是七八岁的样子吧。在从外婆家返回的路上,遭逢了一场急雨。泥泞的乡间小路让我步履维艰,我不得不弃掉破旧的布
期刊
代州因其重要的历史地理位置,古迹甚多。雁门关、边靖楼、阿育王塔等自然闻名遐迩,城内文庙和武庙规格、建制也非同凡响。2020年9月27日有幸随代县作协的文朋诗友一道去访武庙、拜关公。  武庙坐落于代县城西南街。据《代州志》记载:建于元天历2年,即公元1324年,之后屡有修葺、增建。占地八千平方米,坐西向东,是一处两进四合院落式的古老建筑群,具有典型的北方金、元建筑风格。门前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平整光洁,
期刊
一  一谈起道前街这条古城名街,就勾起我许多儿时记忆。它历史悠久,虽然不怎么长,却是我少时记忆中一条相当繁华的商业街。  听老苏州人说,古时苏州南北通衢为路,东西径道为街。明代设苏松常兵备道于此,老百姓也叫道台衙门,因为街在衙门前,道前街也因此得名。  1949年后这里设立苏州市人民委员会,简称市人委。我小学时代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铺着弹石子路面的道前街商店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川流不息
期刊
寂寞山岗,树木环绕,枯草覆盖,有一坟墓,掩映其中。踏草而过,蹲下细看,这座标注“民国三十一年修”的坟墓,墓碑正中写的是“朱公妈之墓”,旁边特别加了一行小字,刻的是“附葬子”。这种碑刻,在漫山遍野的坟墓中是绝无仅有的,“附葬子”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呢?  2021年农历正月初三,我慕名探访革命老区村——广东陆丰市内湖镇小坞村,在村民朱文升陪同下,穿过一排排低矮斑驳的旧屋,来到渺无人烟的小坞
期刊
三十五年前,诗人西川写有一诗——《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每每读起,沁人心脾,如饮清泉。诗中,那夜色中的草原,璀璨的星河,疯长的青草,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飞翔的马群,还有那神秘的力量和祭坛,总于脑海里沉沉浮浮,如梦如幻,似乎在冥冥中等待着我,呼唤着我。然多年来,始终未了心愿。  其实,哈尔盖并不遥远。哈尔盖草原离西宁约一百八十公里。其南濒青海湖,北望祁连山,东邻海晏县,西接天峻县,于刚察县境内,海拔三
期刊
童年很远,隐藏在数年未归的家乡;童年很近,停留在春日散落的花香里。  ——题记  依稀记得那是四五岁时,父亲要外出扫盲。我和弟弟随父母回到家乡,家乡座落着一座嵯峨的大山。山中林子幽深,黄的泥墙,青的土瓦,在山野的阳光里静谧着;山中林子很小,感觉隔着林子的乡民们,大着嗓子说话就能畅快地聊天。  我随父母住在了布满灰尘的土屋里。村里的乡亲对于我们这一家熟悉又陌生的不速之客是分外热情的。叔伯送来家用工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