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论文通过分析现阶段书库危机产生的原因,以“二八率”和图书馆馆藏“零增长”理论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一线开架图书“零增长”、加强密集书库和远程联合仓储建设、提供电子资源保障以及其他配套服务等几个方面的具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 二八率 三线典藏制 零增长理论 馆藏稳定状态 图书馆 书库危机
分类号 G253 G258.6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Library Crisis at the present stage. Based on “The rate of two eight” and library collections “Zero-growth” theory, several specific solutions are proposed such as book distribution, the“zero growth” of books on the opening shelv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nse stacks and remote joint storage, providing electronic resource guarantee, and other ancillary services.
Keywords The rate of two eight. Three lines reservation system. Zero-growth theory. Steady state of Collection. Library. Library crisis.
“书库危机”亦即书库饱和的危机,主要反映的是纸质藏书与藏书空间之间的矛盾。对于“书库危机”,图书馆在较长时间内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不断为藏书增加新的空间。美国高等学校在1967—1974年间曾经有一个建新馆的高潮,674所院校新建了高达19亿美元的馆舍,据称可以容纳1.63亿册藏书,但与此同时却入藏了1.66亿册文献,空间依然紧张[1]。因此,以扩建馆舍增加书库面积来缓解书库危机的做法是难以实现的。
1 “书库危机”产生的原因
1.1 纸本文献数量的持续增加
一般认为非科技文献每30~50年增加1倍,科技文献每10年左右增加1倍,美国国会图书馆1875年馆藏量仅为30万册件,到目前藏品总数达1.3亿册件,书架的总长超过800公里;我国国家图书馆2003年底馆藏文献已达2411万册(件)并以每年60~70万册(件)的速度增长[2];1949年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藏书仅794万册,1987年底达3.45亿册,增长42.8倍,2010年底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已超过20亿册[3]。纸本文献的数量持续激增是造成“书库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1.2 纸本书借阅仍是图书馆最基础的服务之一
由于电子资源的冲击,近年来,全世界大部分图书馆都出现了纸本书借阅率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对国内图书馆来说,并不足以使决策者做出放弃图书馆纸质书借还功能的决定,因为还有相当巨大的借阅基数始终存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公布的《2012上海市民阅读白皮书》显示,近六成的上海市民仍将“传统纸质阅读”作为首选阅读方式,选择纸质阅读的受访者中有近70%的人认为“纸质阅读”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4]。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也显示,2013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4万种,较2012年增加3万种。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70.8亿元,增加47.3亿元,利润总额118.6亿元,增加3.4亿元[5],说明国民对纸质图书的需求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馆藏的增长是由读者的需求驱动的,由于还有部分读者存在借阅需求,复合图书馆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一直存在,直至出现可以完全替代并超越“纸质阅读”效果的新技术为止。
1.3 大开间的藏借阅一体化格局
由于一直以来对“重藏轻用”观念的批判,国内图书馆基本上都实行了大开间的藏借阅一体化格局,这种布局能拉近读者和书的距离,读者能十分方便地接触图书,从而提高图书利用率,而为了弥补这种布局致使藏书容量受到的限制,我国近年来新落成的图书馆面积都很大,比20世纪80年代落成的图书馆馆舍面积增长了一倍多。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这种状况还将继续[6]。这种一体化的布局模式对书库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本就存在的“书库危机”更加显像化。
1.4 图书馆不断新增的空间需求
近十余年来,众多图书馆进行了改建、扩建或者新建,馆舍面积有了实质性增加,总体上说,建筑规模与馆藏同步发展,但新馆更多的空间让位于读者,导致书库空间仍然紧张[7]。从长远来看,图书馆需要更多的空间开展更多更新的服务,例如数字化学习中心、特色资源空间、视听休闲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甚至包括食堂和咖啡吧等。程焕文先生认为:图书馆生存、发展于四维空间——知识空间、学习空间、文化空间和网络空间。知识空间是文明之必需,学习空间是民众之必需,文化空间是社会之必需,网络空间是未来之必需[8]。而这些空间都需要大量占用图书馆现有的书库空间。
2 “书库危机”的解决思路
2.1 基于“二八率”的典藏分流
“二八率”又称三线典藏制,是指按照图书利用率以及新旧程度等,把藏书分为利用率最高的一线藏书,利用率较高的二线藏书以及利用率最低的三线藏书的藏书布局模式。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校长C·W·埃利奥特发现,读者使用的图书仅仅是馆藏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馆藏未被利用。F·W·Laencaster根据自己的统计和实验得出图书馆流通的图书有60%集中在10%的馆藏中,80%集中在20%的馆藏中;R·W·Trueswell认为,一个图书馆不到50%的馆藏能够满足99%读者的需求[9]。 三线典藏制之所以被业界公认为最合理的藏书布局模式,主要是因为它对图书利用率这一标准的引入,但由于辨别图书利用率难度较大,目前许多图书馆在实行时都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图书的利用率,而仅仅是把图书的年限或者其它标准作为划分的依据,如当前日本图书馆界普遍流行的单纯按照年代来作为划分依据的做法,笔者认为是有悖三线典藏实质的。一本书7年没被使用过,我们可以判定其以后也基本不会被使用;而一本书已经买了7年了,我们并不能判定其以后不会被使用,并非任意20%的图书都可以满足80%的读者需求。同样,三线典藏制实质亦不在于藏书具体是否分为三线,按馆情分为二线或者四线都是可以的,所以笔者认为它也可以称为分线典藏制或者分流典藏制。在如今大开间全开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如果图书馆只需要提供馆藏的20%进行开架,就可以在满足至少80%的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大量节约书库面积。所以,典藏分流势在必行。
2.2 基于馆藏“零增长”的图书控制
馆藏“零增长”又叫馆藏稳定状态理论,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建立有限规模的图书馆,在图书馆达到一个可靠的目标(馆藏量、功能等指标)之后,剔除文献的速度等同于采购的速度,馆藏的实际增长速度为零。一个图书馆,不管其书库空间有多大,所藏图书亦有其上限,藏书在理论上一定会达到饱和状态(即使全部图书都为密集存储方式),所以要想维持馆藏的饱和状态就需要所购买图书和所剔除图书保持数量上的等同,馆藏达到一个稳定状态。从长远来看,所有图书馆都将会面临馆藏饱和的状态,所以,零增长也就成为必然要实行的控制方式。
“零增长”理论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图书馆面临的最大矛盾是文献资源的不足与不断增加的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所以“零增长”理论就失去了它的基础。但在近年来,“零增长”的呼声逐渐高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图书馆界的繁荣之象。
2.3 “二八率”与 “零增长”理论交互作用下图书馆藏书格局的变革
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都采用闭架借阅的方式,普通读者无法进入书库索书阅览,仅能根据目录卡片上的有限信息来选择图书,“以用为主”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电脑和图书馆管理系统应用于图书馆后,业界兴起了一股建立全开架、大开间,藏借阅一体化的藏书格局,这种格局直到现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的高速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劣势逐渐显现,最重要的就是图书馆空间的极大浪费,但是由于一体化格局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使用,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仍将会继续存在。所以,图书馆必然将进行又一次藏书格局的变革。
清宣统二年(1910年)学部所拟《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第七条规定:“图书馆收藏图籍,分为两类:一为保存之类;一为观览之类。”[10]任何图书馆的藏书都可以分为提供读者借、阅使用的观览类和保障未来可能使用的保存类两种,观览之类图书就该物尽其用,使其于“用”之一途效益最大化;保存之类亦宜以藏为主,以用为辅,但不可不用,在保障少量读者能够较方便利用的基础上,做到保存成本的最小化,如此才能使整个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布局得到最大化的效益。三线典藏制是唯一能够将这两类藏书区分开来的方式,一线馆藏即为观览之类藏书,提供读者的基本借阅需求,而二线和三线馆藏储存保存之类图书,其中二线馆藏本馆密集保存,三线馆藏可以多馆联合保存,这样就形成了三线典藏制最新的布局形态,笔者以为这也是复合图书馆模式下图书馆资源布局的最终形态。
馆藏稳定状态理论更多着眼于未来考虑,首先要求藏书必须要达到最佳的规模,以满足读者需求的80~90%为基本原则,实际上,在国内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图书馆并不多见;其次,要求图书剔旧工作的常态化运行,但国内很多图书馆多年以来极少进行剔旧工作;再次,要求多馆联合存储以满足另外10%~20%的读者需求,这个条件在现今仍未被普及,且在未来也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当前国情下,完全实现馆藏的“零增长”尚不现实,但是,作为一种理论,肯定有其所适用的范围和针对的对象,如果“零增长”理论不是针对图书馆的所有馆藏,而仅针对三线典藏中的一线馆藏,那么由于“二八率”的存在,20%左右的一线馆藏仍然可以满足80%以上读者的需求,如此,实现最为耗费藏书空间的图书馆一线开架馆藏的“零增长”就完全可以实现,再加上对二、三线馆藏复本的剔除以及密集存储的优势等,就可以解决大部分图书馆相当长时间内的书库压力,再以后就需要依赖多馆联合存储的大规模兴起。实现常用性文献达到成熟规模后的零增长,以及实现保障性文献在馆际协作区的不重复收藏,是优化图书馆文献体系、提高图书馆文献功效的两个关键性的配置性目标[10]。
3 “书库危机”的解决办法
3.1 图书分流
观览类文献和保存类文献对图书馆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观览类文献的价值在于读者的使用,而保存类文献的价值仅在于它的存在,如果把这两种文献不予分开,图书馆就势必要在牺牲大量保存成本和空间,以及牺牲大量读者的方便利用之间选择其一。三线典藏制以图书利用率为主要标准的图书分流是最精确分流观览类图书和保障性图书的方式。但同时,实现的难度也很大,因为这种由读者利用驱动的分流方式会有极大的变数,也就是保存类文献和观览类文献相互间的转化,亦即动态馆藏的情况。笔者以为,要实现三线典藏制,首先要有对图书利用率极其细致的统计系统,这一点现在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很多都可以做到了,另一点就是对所做的统计结果反映在书架上能够快速准确地被找寻到,如一线藏书中有哪些书已经可以降入二线收藏,首先需要统计系统进行统计,然后按照统计的结果,把相应的图书快速准确地下架,现在业界兴起的RFID技术即可以做到第二点(详情请参见笔者“RFID技术支撑下的图书馆三线典藏制”[11],以及“馆藏调度:RFID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纸质文献管理的升华”[12]),在此不加赘述。
3.2 一线图书“零增长” 图书馆集藏借阅于一体的全开架大开间的格局,造成空间越来越紧张,但是这种格局也给读者利用图书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可能马上就取消。为此,实现三线典藏中一线开架图书的“零增长”就是一种极为有用的调和方式,也是图书馆相当长时期内应该实现的资源配置目标。
3.3 加强密集书库和远程联合仓储建设
密集书库就是充分利用书架及架位空间密集存储图书的书库,大多不需采用中图分类法等排架规则,所以无需为新加入图书预留书架空间,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存储能力。而且,高密度储存库存储一册图书的费用仅是普通图书的1/4。国外图书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兴建密集书库,国内图书馆于近年也开始了尝试,清华大学图书馆远程书库、复旦大学江湾馆密集书库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昌平储存图书馆等密集存储的建立,也表明了国内图书馆界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密集书库的建设问题。但是从密集书库建设的广泛性及规模等来看:首先,许多图书馆并没有专门的密集书库;其次,密集书库的作用是提供读者少量使用,但在实际中成为仅把旧书堆放在一起的书籍仓库,无法保障读者使用;再次,即使有专门密集书库的图书馆,密集书库的容量相对于整个馆藏来说也只占用了非常少的部分,而真正意义上的远程联合仓储建设也并没有非常成功的个例存在。笔者预计,未来一线开架部分储存所有馆藏的20%,本馆密集书库存储所有馆藏的50~60%,其它20~30%为多馆联合存储。若未来是这样的藏书布局,那么密集书库和远程联合仓储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
3.4 电子资源保障
对于读者借阅需求中不能及时满足的部分,可以提供其相应的电子资源,予以满足或提供读者暂时利用。笔者所在的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于2013年已经成功购入本馆所有馆藏80%以上的电子版,获得了师生读者的广泛好评。
3.5 其它配套服务保障
首先,要方便读者二、三线图书的借阅,由于电子检索终端的存在,读者对图书检索的掌控也越来越精确,如果在读者能够接受的时间内提供给其想借阅的图书,那么读者是不会介意该书是在密集书库还是在远程仓储,甚至可以通过给密集书库和远程仓储的图书增加借阅期限来达到对读者满意度的提升,而如何能用尽量少的时间给读者提供所需的图书,就要做到本地密集书库人员配备的合理性,妥善解决好远程仓储和物流、邮政EMS等部门的合作;其次,通过自助打印和装订服务满足一部分读者对所需图书数字资源的纸本转换。
总之,以上解决“书库危机”的方法一部分是以牺牲少量读者需求为基础的,而另一部分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这些读者的需求以达到最佳补救目的。相信随着图书馆“书库危机”的有效缓解,未来图书馆必然能够在更多方面满足读者更多的需求。
参考文献:
[ 1 ] 黄权才.藏书建设的零增长与负增长理论[J].图书馆界,2002(3):1-3.
[ 2 ] 余昕.“零增长”理论与图书馆[J].兰台世界,2013(26):134-135.
[ 3 ] 任培江.中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状况调查报告[J].公共图书馆,2010(2):62-65.
[ 4 ] 2012阅读白皮书出炉:1/4市民爱在路上阅读[EB/OL].[2014-10-20].http://sh.eastday.com/m/20120814/u1a6783489.html.
[ 5 ] 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2014-10-20].http://www.chuban.cc/toutiao/201407/t20140710_157016.html.
[ 6 ] 吴志荣.“藏阅分离”模式或将回归:关于数字时代图书馆布局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6):2-5.
[ 7 ] 熊太纯.CALIS贮存图书馆现状与联合存储中心的建立[J].图书情报工作,2013(10):75-80.
[ 8 ] 陈焕文.图书馆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EB/OL].[2014-10-20].http://www.doc88.com/p-3983710879024.html.
[ 9 ] 祁兴兰.国内贮存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3(6):134-140.
[10] 朱同同,顾宏.图书馆文献的配置原理[J].图书情报工作,1999(1):25-28.
[11] 杨国栋.RFID技术支撑下的图书馆三线典藏制[J].图书馆杂志,2011(10):30-35.
[12] 杨国栋.馆藏调度:RFID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纸质文献管理的升华[J].图书馆论坛2014(10):41-46.
杨国栋 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浙江杭州,311121。
(收稿日期:2014-12-26 编校:方 玮)
关键词 二八率 三线典藏制 零增长理论 馆藏稳定状态 图书馆 书库危机
分类号 G253 G258.6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Library Crisis at the present stage. Based on “The rate of two eight” and library collections “Zero-growth” theory, several specific solutions are proposed such as book distribution, the“zero growth” of books on the opening shelv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nse stacks and remote joint storage, providing electronic resource guarantee, and other ancillary services.
Keywords The rate of two eight. Three lines reservation system. Zero-growth theory. Steady state of Collection. Library. Library crisis.
“书库危机”亦即书库饱和的危机,主要反映的是纸质藏书与藏书空间之间的矛盾。对于“书库危机”,图书馆在较长时间内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不断为藏书增加新的空间。美国高等学校在1967—1974年间曾经有一个建新馆的高潮,674所院校新建了高达19亿美元的馆舍,据称可以容纳1.63亿册藏书,但与此同时却入藏了1.66亿册文献,空间依然紧张[1]。因此,以扩建馆舍增加书库面积来缓解书库危机的做法是难以实现的。
1 “书库危机”产生的原因
1.1 纸本文献数量的持续增加
一般认为非科技文献每30~50年增加1倍,科技文献每10年左右增加1倍,美国国会图书馆1875年馆藏量仅为30万册件,到目前藏品总数达1.3亿册件,书架的总长超过800公里;我国国家图书馆2003年底馆藏文献已达2411万册(件)并以每年60~70万册(件)的速度增长[2];1949年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藏书仅794万册,1987年底达3.45亿册,增长42.8倍,2010年底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已超过20亿册[3]。纸本文献的数量持续激增是造成“书库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1.2 纸本书借阅仍是图书馆最基础的服务之一
由于电子资源的冲击,近年来,全世界大部分图书馆都出现了纸本书借阅率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对国内图书馆来说,并不足以使决策者做出放弃图书馆纸质书借还功能的决定,因为还有相当巨大的借阅基数始终存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公布的《2012上海市民阅读白皮书》显示,近六成的上海市民仍将“传统纸质阅读”作为首选阅读方式,选择纸质阅读的受访者中有近70%的人认为“纸质阅读”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4]。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也显示,2013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4万种,较2012年增加3万种。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70.8亿元,增加47.3亿元,利润总额118.6亿元,增加3.4亿元[5],说明国民对纸质图书的需求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馆藏的增长是由读者的需求驱动的,由于还有部分读者存在借阅需求,复合图书馆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一直存在,直至出现可以完全替代并超越“纸质阅读”效果的新技术为止。
1.3 大开间的藏借阅一体化格局
由于一直以来对“重藏轻用”观念的批判,国内图书馆基本上都实行了大开间的藏借阅一体化格局,这种布局能拉近读者和书的距离,读者能十分方便地接触图书,从而提高图书利用率,而为了弥补这种布局致使藏书容量受到的限制,我国近年来新落成的图书馆面积都很大,比20世纪80年代落成的图书馆馆舍面积增长了一倍多。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这种状况还将继续[6]。这种一体化的布局模式对书库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本就存在的“书库危机”更加显像化。
1.4 图书馆不断新增的空间需求
近十余年来,众多图书馆进行了改建、扩建或者新建,馆舍面积有了实质性增加,总体上说,建筑规模与馆藏同步发展,但新馆更多的空间让位于读者,导致书库空间仍然紧张[7]。从长远来看,图书馆需要更多的空间开展更多更新的服务,例如数字化学习中心、特色资源空间、视听休闲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甚至包括食堂和咖啡吧等。程焕文先生认为:图书馆生存、发展于四维空间——知识空间、学习空间、文化空间和网络空间。知识空间是文明之必需,学习空间是民众之必需,文化空间是社会之必需,网络空间是未来之必需[8]。而这些空间都需要大量占用图书馆现有的书库空间。
2 “书库危机”的解决思路
2.1 基于“二八率”的典藏分流
“二八率”又称三线典藏制,是指按照图书利用率以及新旧程度等,把藏书分为利用率最高的一线藏书,利用率较高的二线藏书以及利用率最低的三线藏书的藏书布局模式。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校长C·W·埃利奥特发现,读者使用的图书仅仅是馆藏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馆藏未被利用。F·W·Laencaster根据自己的统计和实验得出图书馆流通的图书有60%集中在10%的馆藏中,80%集中在20%的馆藏中;R·W·Trueswell认为,一个图书馆不到50%的馆藏能够满足99%读者的需求[9]。 三线典藏制之所以被业界公认为最合理的藏书布局模式,主要是因为它对图书利用率这一标准的引入,但由于辨别图书利用率难度较大,目前许多图书馆在实行时都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图书的利用率,而仅仅是把图书的年限或者其它标准作为划分的依据,如当前日本图书馆界普遍流行的单纯按照年代来作为划分依据的做法,笔者认为是有悖三线典藏实质的。一本书7年没被使用过,我们可以判定其以后也基本不会被使用;而一本书已经买了7年了,我们并不能判定其以后不会被使用,并非任意20%的图书都可以满足80%的读者需求。同样,三线典藏制实质亦不在于藏书具体是否分为三线,按馆情分为二线或者四线都是可以的,所以笔者认为它也可以称为分线典藏制或者分流典藏制。在如今大开间全开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如果图书馆只需要提供馆藏的20%进行开架,就可以在满足至少80%的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大量节约书库面积。所以,典藏分流势在必行。
2.2 基于馆藏“零增长”的图书控制
馆藏“零增长”又叫馆藏稳定状态理论,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建立有限规模的图书馆,在图书馆达到一个可靠的目标(馆藏量、功能等指标)之后,剔除文献的速度等同于采购的速度,馆藏的实际增长速度为零。一个图书馆,不管其书库空间有多大,所藏图书亦有其上限,藏书在理论上一定会达到饱和状态(即使全部图书都为密集存储方式),所以要想维持馆藏的饱和状态就需要所购买图书和所剔除图书保持数量上的等同,馆藏达到一个稳定状态。从长远来看,所有图书馆都将会面临馆藏饱和的状态,所以,零增长也就成为必然要实行的控制方式。
“零增长”理论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图书馆面临的最大矛盾是文献资源的不足与不断增加的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所以“零增长”理论就失去了它的基础。但在近年来,“零增长”的呼声逐渐高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图书馆界的繁荣之象。
2.3 “二八率”与 “零增长”理论交互作用下图书馆藏书格局的变革
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都采用闭架借阅的方式,普通读者无法进入书库索书阅览,仅能根据目录卡片上的有限信息来选择图书,“以用为主”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电脑和图书馆管理系统应用于图书馆后,业界兴起了一股建立全开架、大开间,藏借阅一体化的藏书格局,这种格局直到现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的高速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劣势逐渐显现,最重要的就是图书馆空间的极大浪费,但是由于一体化格局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使用,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仍将会继续存在。所以,图书馆必然将进行又一次藏书格局的变革。
清宣统二年(1910年)学部所拟《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第七条规定:“图书馆收藏图籍,分为两类:一为保存之类;一为观览之类。”[10]任何图书馆的藏书都可以分为提供读者借、阅使用的观览类和保障未来可能使用的保存类两种,观览之类图书就该物尽其用,使其于“用”之一途效益最大化;保存之类亦宜以藏为主,以用为辅,但不可不用,在保障少量读者能够较方便利用的基础上,做到保存成本的最小化,如此才能使整个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布局得到最大化的效益。三线典藏制是唯一能够将这两类藏书区分开来的方式,一线馆藏即为观览之类藏书,提供读者的基本借阅需求,而二线和三线馆藏储存保存之类图书,其中二线馆藏本馆密集保存,三线馆藏可以多馆联合保存,这样就形成了三线典藏制最新的布局形态,笔者以为这也是复合图书馆模式下图书馆资源布局的最终形态。
馆藏稳定状态理论更多着眼于未来考虑,首先要求藏书必须要达到最佳的规模,以满足读者需求的80~90%为基本原则,实际上,在国内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图书馆并不多见;其次,要求图书剔旧工作的常态化运行,但国内很多图书馆多年以来极少进行剔旧工作;再次,要求多馆联合存储以满足另外10%~20%的读者需求,这个条件在现今仍未被普及,且在未来也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当前国情下,完全实现馆藏的“零增长”尚不现实,但是,作为一种理论,肯定有其所适用的范围和针对的对象,如果“零增长”理论不是针对图书馆的所有馆藏,而仅针对三线典藏中的一线馆藏,那么由于“二八率”的存在,20%左右的一线馆藏仍然可以满足80%以上读者的需求,如此,实现最为耗费藏书空间的图书馆一线开架馆藏的“零增长”就完全可以实现,再加上对二、三线馆藏复本的剔除以及密集存储的优势等,就可以解决大部分图书馆相当长时间内的书库压力,再以后就需要依赖多馆联合存储的大规模兴起。实现常用性文献达到成熟规模后的零增长,以及实现保障性文献在馆际协作区的不重复收藏,是优化图书馆文献体系、提高图书馆文献功效的两个关键性的配置性目标[10]。
3 “书库危机”的解决办法
3.1 图书分流
观览类文献和保存类文献对图书馆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观览类文献的价值在于读者的使用,而保存类文献的价值仅在于它的存在,如果把这两种文献不予分开,图书馆就势必要在牺牲大量保存成本和空间,以及牺牲大量读者的方便利用之间选择其一。三线典藏制以图书利用率为主要标准的图书分流是最精确分流观览类图书和保障性图书的方式。但同时,实现的难度也很大,因为这种由读者利用驱动的分流方式会有极大的变数,也就是保存类文献和观览类文献相互间的转化,亦即动态馆藏的情况。笔者以为,要实现三线典藏制,首先要有对图书利用率极其细致的统计系统,这一点现在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很多都可以做到了,另一点就是对所做的统计结果反映在书架上能够快速准确地被找寻到,如一线藏书中有哪些书已经可以降入二线收藏,首先需要统计系统进行统计,然后按照统计的结果,把相应的图书快速准确地下架,现在业界兴起的RFID技术即可以做到第二点(详情请参见笔者“RFID技术支撑下的图书馆三线典藏制”[11],以及“馆藏调度:RFID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纸质文献管理的升华”[12]),在此不加赘述。
3.2 一线图书“零增长” 图书馆集藏借阅于一体的全开架大开间的格局,造成空间越来越紧张,但是这种格局也给读者利用图书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可能马上就取消。为此,实现三线典藏中一线开架图书的“零增长”就是一种极为有用的调和方式,也是图书馆相当长时期内应该实现的资源配置目标。
3.3 加强密集书库和远程联合仓储建设
密集书库就是充分利用书架及架位空间密集存储图书的书库,大多不需采用中图分类法等排架规则,所以无需为新加入图书预留书架空间,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存储能力。而且,高密度储存库存储一册图书的费用仅是普通图书的1/4。国外图书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兴建密集书库,国内图书馆于近年也开始了尝试,清华大学图书馆远程书库、复旦大学江湾馆密集书库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昌平储存图书馆等密集存储的建立,也表明了国内图书馆界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密集书库的建设问题。但是从密集书库建设的广泛性及规模等来看:首先,许多图书馆并没有专门的密集书库;其次,密集书库的作用是提供读者少量使用,但在实际中成为仅把旧书堆放在一起的书籍仓库,无法保障读者使用;再次,即使有专门密集书库的图书馆,密集书库的容量相对于整个馆藏来说也只占用了非常少的部分,而真正意义上的远程联合仓储建设也并没有非常成功的个例存在。笔者预计,未来一线开架部分储存所有馆藏的20%,本馆密集书库存储所有馆藏的50~60%,其它20~30%为多馆联合存储。若未来是这样的藏书布局,那么密集书库和远程联合仓储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
3.4 电子资源保障
对于读者借阅需求中不能及时满足的部分,可以提供其相应的电子资源,予以满足或提供读者暂时利用。笔者所在的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于2013年已经成功购入本馆所有馆藏80%以上的电子版,获得了师生读者的广泛好评。
3.5 其它配套服务保障
首先,要方便读者二、三线图书的借阅,由于电子检索终端的存在,读者对图书检索的掌控也越来越精确,如果在读者能够接受的时间内提供给其想借阅的图书,那么读者是不会介意该书是在密集书库还是在远程仓储,甚至可以通过给密集书库和远程仓储的图书增加借阅期限来达到对读者满意度的提升,而如何能用尽量少的时间给读者提供所需的图书,就要做到本地密集书库人员配备的合理性,妥善解决好远程仓储和物流、邮政EMS等部门的合作;其次,通过自助打印和装订服务满足一部分读者对所需图书数字资源的纸本转换。
总之,以上解决“书库危机”的方法一部分是以牺牲少量读者需求为基础的,而另一部分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这些读者的需求以达到最佳补救目的。相信随着图书馆“书库危机”的有效缓解,未来图书馆必然能够在更多方面满足读者更多的需求。
参考文献:
[ 1 ] 黄权才.藏书建设的零增长与负增长理论[J].图书馆界,2002(3):1-3.
[ 2 ] 余昕.“零增长”理论与图书馆[J].兰台世界,2013(26):134-135.
[ 3 ] 任培江.中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状况调查报告[J].公共图书馆,2010(2):62-65.
[ 4 ] 2012阅读白皮书出炉:1/4市民爱在路上阅读[EB/OL].[2014-10-20].http://sh.eastday.com/m/20120814/u1a6783489.html.
[ 5 ] 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2014-10-20].http://www.chuban.cc/toutiao/201407/t20140710_157016.html.
[ 6 ] 吴志荣.“藏阅分离”模式或将回归:关于数字时代图书馆布局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6):2-5.
[ 7 ] 熊太纯.CALIS贮存图书馆现状与联合存储中心的建立[J].图书情报工作,2013(10):75-80.
[ 8 ] 陈焕文.图书馆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EB/OL].[2014-10-20].http://www.doc88.com/p-3983710879024.html.
[ 9 ] 祁兴兰.国内贮存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3(6):134-140.
[10] 朱同同,顾宏.图书馆文献的配置原理[J].图书情报工作,1999(1):25-28.
[11] 杨国栋.RFID技术支撑下的图书馆三线典藏制[J].图书馆杂志,2011(10):30-35.
[12] 杨国栋.馆藏调度:RFID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纸质文献管理的升华[J].图书馆论坛2014(10):41-46.
杨国栋 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浙江杭州,311121。
(收稿日期:2014-12-26 编校:方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