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行知先生首倡的“小先生制”在上个世纪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当下社会仍有很多中学和一些高校积极采用这种形式来促进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革新和改进。文章以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群体在6个教育硕士科研流动站的调查和访谈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研究生“小先生制”,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 小先生制 普通高中教育 研究生教育
上个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所提出的“小先生制”有着更加特殊的情境。以往的“小先生制”,主要是局限于中小学课堂内部,或者是高校内部的一种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教育资源,努力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改革模式。本文所提倡的“小先生制”旨在通过派遣在读研究生充当普通高中生学习和生活的“小先生”,旨在建立起基础教育(尤指普通高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方面,普通高中教育不仅仅要向大学输送合格的毕业生,而且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研究生(尤其是师范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亟需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研究生们亟需教育实践的锻炼和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而笔者提倡的将普通高中学生与研究生联系在一起的“小先生制”,不仅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引导和帮助高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方面更有着其他群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生“小先生制”:沟通普通高中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桥梁
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一些普通高中试图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兼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主张个性张扬,这就显得矛盾重重,进退两难。深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的课堂,我们发现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比如,依旧强调课堂效果的统一性;如果不是因为老师提前知晓听课而做好刻意安排,学生依然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模式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依然没有脱离传统课堂教学的窠臼;很少有老师有意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在一些普通高中的课堂上,老师依然采用点名的方式提问固定的几个学生。即便运用了小组讨论等各种方式,其实际效果也并不如想像中那样明显。
我们知道,中学时代应该是充满青春洋溢和快乐天真的时期,但我们更多看到的却是很多高中生在课堂上弯着腰,羞涩地不敢看老师和同学等场景。通过和一些高中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好多学生存在着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障碍,在与老师和家长的交流中丝毫没有愉快轻松的感觉。他们根本不明白学习究竟为了什么,学习的意义在哪里,这就导致不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甚至存在较严重的“厌学”、“厌师”、“厌校”情绪。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由于没有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缺乏一定的成就感和基本的认可与尊重,导致对自己的人生丧失了信心,影响了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此次调查还发现,许多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并不完全具备让学生体验一种完整、幸福、快乐生活的能力。为了能够实现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更为了学生今后的人生幸福着想,我们需要一个特殊的群体展示出一种新的力量来达到这一目的。“用心思考未来”是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的校训。这一看似简单的话语,其背后的意义是相当深刻的。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用心思考未来”,我们首先需要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引领学生思考和理解他们当下的境遇,来消除他们与家长、与老师之间的隔阂,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目的和动力。这就是我们在普通高中尝试建立研究生“小先生制”的主要意图。
我们认为,师范院校在读研究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指导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完全有能力解决目前普通高中生存在的上述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研究生具备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因此在帮助高中生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既能对现实的教育问题加以反思总结,形成对基础教育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也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积累极其珍贵的、富有价值的一手资料。
有的学者主张从班级内部产生“小先生”,实施新课改课堂内部的“小先生制”。从理论上讲,优秀、先进的学生可以带动后进、稍差的学生,但事实上,在普通高中班级内部,或者说在普通高中生群体内部实施“小先生制”并不具有现实性。首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评价学生的标准逐渐多元化,优秀学生的标准难以明确界定。其次,即便是普通高中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也普遍存在着青春期综合症、人生观和价值观混乱等自身解决不了的一些发展中的难题。如果不能及时予以正确引导和积极帮助,他们自己也很容易产生焦虑、自闭、逆反等心理健康问题和人生价值选择“失范”问题。由此可见,从普通高中班级内部产生引领健康成长的“小先生”是不太现实的。
如果说从高中生群体内部产生“小先生”不够现实,那么能否由本科生来承担“小先生”的职责呢?我们认为,本科生也不适宜担任此角色。众所周知,大学本科阶段所进行的主要是通识教育,一般而言,本科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比较弱。如果由本科生担任普通高中生的“小先生”,即便他们能够发现高中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很难找出问题的症结,更难从理论层面来提出问题解决的路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本科生担任“小先生”是一种教育资源浪费。
我们认为,研究生是担任普通高中教育中“小先生”的最佳群体。一方面,研究生具备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够充分胜任“小先生”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另一方面,在担任“小先生”的过程中,研究生带着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从理论上探索和研究问题,其学术和科研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很容易与中学生沟通,把发现的问题整理成文,积极思考,探讨并试验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这是很好的科研训练方式和手段。与此同时,研究生“小先生制”的实施,又在教育实践中引领了学生的成长,带动他们热爱学习,积极思考人生和未来,可谓一举两得。
二、研究生“小先生制”的基本内容与操作流程
这种由师范院校的在读研究生担任“小先生”,以“引领学生成长,享受积极人生”为主旨,以沟通普通高中教育和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为特色的新型“小先生制”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包括哪些操作流程?应该注意哪些具体问题?相应的解答具体如下。
1. 研究生“小先生制”的主要内容
在实施研究生“小先生制”的过程中,针对高中学生的基本特征及个体差异,我们采取了因人而异的策略,涉及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研究生“小先生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答疑解惑
解答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学习、情感、人际交往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一些疑难或困惑,是研究生“小先生制”的基础性工作内容。
在与高中生的实际接触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与父母及班主任关系紧张等问题,也有一部分人存在早恋等情感问题。一些学生感觉到班主任不信任自己、歪曲事实甚至向家长告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师生关系。担任“小先生”的研究生们大多一直身处校园之中,童心未泯,更容易和学生沟通拉近距离。大部分高中生对于这些好像哥哥姐姐的研究生们有着本能的尊敬和喜欢,也愿意主动与他们接近。加之高中生存在的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的诸多问题,研究生“小先生”们大多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刚刚经历过,因此,由他们来与高中生一起处理这些问题,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2)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是研究生“小先生”们开展工作的常用方法。在与高中生进行深度沟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优秀的研究生“小先生”们更容易向高中学生传递一种青春立志的精神,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很好的榜样。“小先生”们结合自身事例的讲解,言传身教,积极鼓励,会使高中生们在短时期内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比如,我们发现,经过研究生“小先生”们指导的两名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高中生,不仅在语言表达和舞台驾驭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在今后的课堂学习和校园生活中的精神风貌也有了很大改进,处处洋溢着一种生命的活力,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清新感觉。
(3)心灵启迪
启迪高中生的心灵,培养他们追逐梦想、思考未来的能力,是研究生“小先生制”的宗旨所在。孩子们本应该是快乐的,接受教育也应该是让他们最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一些错误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很多学生并不真正懂得学习的意义,也根本不愿意学习。在大量的课业压力下,疲惫和厌倦使得孩子们的眼睛游离,小小年纪就直不起腰来,朗诵课文没有感情。“你想过未来吗?”当我们问到他们的梦想时,有的人一脸茫然,听着流行音乐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有的班级“班训”赫然写道:“想想父母为你的付出,你问心无愧吗?”我不由得怀疑,难道孩子们只是在为父母学习吗?面对这样的“班训”,本来就心存叛逆的孩子如何以高昂的斗志去学习?难道我们就不可以通过更好的方式来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吗?
“小先生”们通过高考从高中走入大学,再成为研究生,一路走来,更能理解高中生们的心理。普通高中的学生们既需要有形的支持和帮助,也需要无形的激励和引领。在实施研究生“小先生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研究生“小先生”们在启迪高中生心灵,培养他们追逐梦想、思考未来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研究生“小先生制”的操作流程
研究生“小先生制”重在通过设置研究生“小先生”的方式,沟通普通高中生与师范院校在读研究生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在引领高中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丰富研究生实践经验的目的。为此,我们首先通过普通高中学校正式渠道和师生论坛等非正式途径大力宣传“小先生制”,让学生了解“小先生”制,并设置“小先生联系站”,公开“小先生”们的联系方式和通讯地址,便于学生主动找他们聊天和沟通,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由自愿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建立起研究生“小先生”与高中生之间相互信任、共同成长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关系。
在宣传“小先生制”时,我们特别注意区分“小先生制”与“心理健康中心”之间的不同。“小先生制”面向全体同学,旨在通过解决学生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或困惑,引领他们快乐成长,积极憧憬美好人生,具备勇敢和自信的待人处事能力。而心理健康中心主要是针对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很多学生认为去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进行心理咨询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因为很少有学生愿意承认自己心理不健康,更不想被同学取笑和看不起。这恐怕就是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没有得到大部分学生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与高中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基础上,担任“小先生”的研究生们,通过答疑解惑和言传身教,激励学生的精神,启发他们的心灵,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学会积极享受人生。与此同时,研究生“小先生”们还要通过与各年级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把获得的各种信息予以整理归类,然后将其反馈给分管研究生“小先生制”的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和分管学生事务的普通高中校长,经过充分讨论和密切协商,达成解决的对策或共识,以期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学和管理,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
这里,笔者将以图示方式呈现研究生“小先生制”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从心底真正懂得,美好的未来是可以通过努力慢慢营造的,这该是多么让人幸福的事情。随着研究生“小先生制”的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小先生”们是可以做到的,也衷心希望研究生“小先生”们与孩子们一同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人生积累,早日成为扎根实践并充满智慧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1] 方必盛.小先生解决大问题——建立“学习咨询辅导站”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1(5).
[2] 倪守建.陶行知“小先生制”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蕴[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2).
[3] 王建华.小先生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2000(11).
[4] 王志纯.大学里的“小先生制”[J].生活教育,2006(12).
[5]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 陈 敏
[关键词] 小先生制 普通高中教育 研究生教育
上个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所提出的“小先生制”有着更加特殊的情境。以往的“小先生制”,主要是局限于中小学课堂内部,或者是高校内部的一种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教育资源,努力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改革模式。本文所提倡的“小先生制”旨在通过派遣在读研究生充当普通高中生学习和生活的“小先生”,旨在建立起基础教育(尤指普通高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方面,普通高中教育不仅仅要向大学输送合格的毕业生,而且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研究生(尤其是师范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亟需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研究生们亟需教育实践的锻炼和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而笔者提倡的将普通高中学生与研究生联系在一起的“小先生制”,不仅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引导和帮助高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方面更有着其他群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究生“小先生制”:沟通普通高中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桥梁
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一些普通高中试图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兼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主张个性张扬,这就显得矛盾重重,进退两难。深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的课堂,我们发现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比如,依旧强调课堂效果的统一性;如果不是因为老师提前知晓听课而做好刻意安排,学生依然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模式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依然没有脱离传统课堂教学的窠臼;很少有老师有意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在一些普通高中的课堂上,老师依然采用点名的方式提问固定的几个学生。即便运用了小组讨论等各种方式,其实际效果也并不如想像中那样明显。
我们知道,中学时代应该是充满青春洋溢和快乐天真的时期,但我们更多看到的却是很多高中生在课堂上弯着腰,羞涩地不敢看老师和同学等场景。通过和一些高中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好多学生存在着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障碍,在与老师和家长的交流中丝毫没有愉快轻松的感觉。他们根本不明白学习究竟为了什么,学习的意义在哪里,这就导致不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甚至存在较严重的“厌学”、“厌师”、“厌校”情绪。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由于没有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缺乏一定的成就感和基本的认可与尊重,导致对自己的人生丧失了信心,影响了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此次调查还发现,许多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并不完全具备让学生体验一种完整、幸福、快乐生活的能力。为了能够实现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更为了学生今后的人生幸福着想,我们需要一个特殊的群体展示出一种新的力量来达到这一目的。“用心思考未来”是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的校训。这一看似简单的话语,其背后的意义是相当深刻的。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用心思考未来”,我们首先需要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引领学生思考和理解他们当下的境遇,来消除他们与家长、与老师之间的隔阂,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目的和动力。这就是我们在普通高中尝试建立研究生“小先生制”的主要意图。
我们认为,师范院校在读研究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指导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完全有能力解决目前普通高中生存在的上述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研究生具备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因此在帮助高中生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既能对现实的教育问题加以反思总结,形成对基础教育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也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积累极其珍贵的、富有价值的一手资料。
有的学者主张从班级内部产生“小先生”,实施新课改课堂内部的“小先生制”。从理论上讲,优秀、先进的学生可以带动后进、稍差的学生,但事实上,在普通高中班级内部,或者说在普通高中生群体内部实施“小先生制”并不具有现实性。首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评价学生的标准逐渐多元化,优秀学生的标准难以明确界定。其次,即便是普通高中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也普遍存在着青春期综合症、人生观和价值观混乱等自身解决不了的一些发展中的难题。如果不能及时予以正确引导和积极帮助,他们自己也很容易产生焦虑、自闭、逆反等心理健康问题和人生价值选择“失范”问题。由此可见,从普通高中班级内部产生引领健康成长的“小先生”是不太现实的。
如果说从高中生群体内部产生“小先生”不够现实,那么能否由本科生来承担“小先生”的职责呢?我们认为,本科生也不适宜担任此角色。众所周知,大学本科阶段所进行的主要是通识教育,一般而言,本科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比较弱。如果由本科生担任普通高中生的“小先生”,即便他们能够发现高中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很难找出问题的症结,更难从理论层面来提出问题解决的路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本科生担任“小先生”是一种教育资源浪费。
我们认为,研究生是担任普通高中教育中“小先生”的最佳群体。一方面,研究生具备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够充分胜任“小先生”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另一方面,在担任“小先生”的过程中,研究生带着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从理论上探索和研究问题,其学术和科研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很容易与中学生沟通,把发现的问题整理成文,积极思考,探讨并试验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这是很好的科研训练方式和手段。与此同时,研究生“小先生制”的实施,又在教育实践中引领了学生的成长,带动他们热爱学习,积极思考人生和未来,可谓一举两得。
二、研究生“小先生制”的基本内容与操作流程
这种由师范院校的在读研究生担任“小先生”,以“引领学生成长,享受积极人生”为主旨,以沟通普通高中教育和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为特色的新型“小先生制”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包括哪些操作流程?应该注意哪些具体问题?相应的解答具体如下。
1. 研究生“小先生制”的主要内容
在实施研究生“小先生制”的过程中,针对高中学生的基本特征及个体差异,我们采取了因人而异的策略,涉及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研究生“小先生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答疑解惑
解答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学习、情感、人际交往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一些疑难或困惑,是研究生“小先生制”的基础性工作内容。
在与高中生的实际接触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与父母及班主任关系紧张等问题,也有一部分人存在早恋等情感问题。一些学生感觉到班主任不信任自己、歪曲事实甚至向家长告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师生关系。担任“小先生”的研究生们大多一直身处校园之中,童心未泯,更容易和学生沟通拉近距离。大部分高中生对于这些好像哥哥姐姐的研究生们有着本能的尊敬和喜欢,也愿意主动与他们接近。加之高中生存在的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的诸多问题,研究生“小先生”们大多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刚刚经历过,因此,由他们来与高中生一起处理这些问题,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2)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是研究生“小先生”们开展工作的常用方法。在与高中生进行深度沟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优秀的研究生“小先生”们更容易向高中学生传递一种青春立志的精神,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很好的榜样。“小先生”们结合自身事例的讲解,言传身教,积极鼓励,会使高中生们在短时期内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比如,我们发现,经过研究生“小先生”们指导的两名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高中生,不仅在语言表达和舞台驾驭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在今后的课堂学习和校园生活中的精神风貌也有了很大改进,处处洋溢着一种生命的活力,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清新感觉。
(3)心灵启迪
启迪高中生的心灵,培养他们追逐梦想、思考未来的能力,是研究生“小先生制”的宗旨所在。孩子们本应该是快乐的,接受教育也应该是让他们最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一些错误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很多学生并不真正懂得学习的意义,也根本不愿意学习。在大量的课业压力下,疲惫和厌倦使得孩子们的眼睛游离,小小年纪就直不起腰来,朗诵课文没有感情。“你想过未来吗?”当我们问到他们的梦想时,有的人一脸茫然,听着流行音乐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有的班级“班训”赫然写道:“想想父母为你的付出,你问心无愧吗?”我不由得怀疑,难道孩子们只是在为父母学习吗?面对这样的“班训”,本来就心存叛逆的孩子如何以高昂的斗志去学习?难道我们就不可以通过更好的方式来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吗?
“小先生”们通过高考从高中走入大学,再成为研究生,一路走来,更能理解高中生们的心理。普通高中的学生们既需要有形的支持和帮助,也需要无形的激励和引领。在实施研究生“小先生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研究生“小先生”们在启迪高中生心灵,培养他们追逐梦想、思考未来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研究生“小先生制”的操作流程
研究生“小先生制”重在通过设置研究生“小先生”的方式,沟通普通高中生与师范院校在读研究生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在引领高中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丰富研究生实践经验的目的。为此,我们首先通过普通高中学校正式渠道和师生论坛等非正式途径大力宣传“小先生制”,让学生了解“小先生”制,并设置“小先生联系站”,公开“小先生”们的联系方式和通讯地址,便于学生主动找他们聊天和沟通,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由自愿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建立起研究生“小先生”与高中生之间相互信任、共同成长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关系。
在宣传“小先生制”时,我们特别注意区分“小先生制”与“心理健康中心”之间的不同。“小先生制”面向全体同学,旨在通过解决学生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或困惑,引领他们快乐成长,积极憧憬美好人生,具备勇敢和自信的待人处事能力。而心理健康中心主要是针对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很多学生认为去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进行心理咨询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因为很少有学生愿意承认自己心理不健康,更不想被同学取笑和看不起。这恐怕就是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没有得到大部分学生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与高中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基础上,担任“小先生”的研究生们,通过答疑解惑和言传身教,激励学生的精神,启发他们的心灵,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学会积极享受人生。与此同时,研究生“小先生”们还要通过与各年级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把获得的各种信息予以整理归类,然后将其反馈给分管研究生“小先生制”的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和分管学生事务的普通高中校长,经过充分讨论和密切协商,达成解决的对策或共识,以期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学和管理,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
这里,笔者将以图示方式呈现研究生“小先生制”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从心底真正懂得,美好的未来是可以通过努力慢慢营造的,这该是多么让人幸福的事情。随着研究生“小先生制”的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小先生”们是可以做到的,也衷心希望研究生“小先生”们与孩子们一同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人生积累,早日成为扎根实践并充满智慧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1] 方必盛.小先生解决大问题——建立“学习咨询辅导站”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1(5).
[2] 倪守建.陶行知“小先生制”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蕴[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2).
[3] 王建华.小先生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2000(11).
[4] 王志纯.大学里的“小先生制”[J].生活教育,2006(12).
[5]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 陈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