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第一本字帖说起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zhongxi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刚过十岁就进了中学,正好赶上“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年代。1973年春天,我懵懂中坐进了县城省立中学初一(2)班的教室。那个年代,大人们都知道,孩子在校是学不到什么的,至少学校和老师要求不那么严,但是书又不得不读。
  父亲为了不使我过多地荒废学业,特地从老家背了一块大方砖到县城,是古时候大户人家铺地用的,让我每天用水在这砖上练习毛笔字;又给了我一本字帖,是柳公权的《玄秘塔》。


我辈先生对联“隶书”    周鸿凌 作

  起初,我对这新鲜东西还蛮感兴趣,天天练习,每天练掉一罐头瓶的水,大概练了一年多以后,兴趣渐渐淡了下来,因为到了中学,学校已不用毛笔抄写作文了,也没有专门的写字课。练习《玄秘塔》没有人指导,根本不知道怎么运笔,只是对照字帖随便写,柳体的一般临帖方法都没掌握。
  记得到了初二下学期,我就开始贪玩。在城里时间长了,加上我们班同学近一半家住县城,放了学就与同学到大街上去玩轴承车。那是由四个轴承为轮做成的简易车,人坐在木板上,用绳子拉着在马路上跑。还经常与同学一起跑到郊外打靶场去捡铜炮管,打靶人在射击后把子弹头打出去了,铜炮管(装药部分)蹦到一旁,我和同学就在边上抢这东西,谁抢得多谁就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让我最羡慕的是我的不少同学有车链枪,是用自行车旧链条制成的,火柴头装上去会打出很大的响声。这东西当时在农村是没有的,只有城里有这玩意儿,我非常想得到一把车链枪。想买又没有钱,于是我与班上一位姓陈的同学谈起了交易,他提出要我的那本《玄秘塔》字帖,就可换一把车链枪给我,我在犹豫之后真的与他换了。这事我一直瞒着我父亲不敢说,直到他去世也不知道我做了这件大逆不道的事。
  父亲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他知道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尽管那时 “读书无用”在主导。在家境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他一直鼓励我:好好念书,将来会有用的。而我却把父辈的殷切期望没当一回事,现在想起来愧疚万分。
  我练了一年多的毛笔字也不是没有用,从初中到高中,学校、年级、班级凡是需用毛笔字时都会有我参与。那时抄“批林批孔”大字报,抄黑板报都用毛笔,这些活儿我都干过。
  工作以后,我把写毛笔字丢到了九霄云外,乃至于虽然我办公桌对面的同事就是一位书法家,我也不愿意去触碰它。
  前些年,我单身一人在外地工作,无意中有人给我弄来了笔墨和宣纸,我还是不想拿毛笔写字。直到实在太无聊了,我便开始操笔练习。这一练不要紧,渐渐地上瘾了,早也练,晚也练,把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临帖习字上,从甲骨文、篆书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从《石鼓文》《张迁碑》到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乃至当代的书法大家,我都想学一学、临一临,真有点儿相见恨晚的感觉。
  当然现在练字,我有条件买纸、买笔、买墨、买字帖了,不用再像当年那样在砖头上用水写了,甚至我还有条件到北京去拜师学习。从2013年起,我还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高级研修班,系统学习了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的知识,在当代书法名家张继工作室里,专门接受了隶书方面的教育与熏陶。在张继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下,领悟出好多书法方面的真谛,感受到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门类,它的内涵是浩瀚无际、博大精深的。身为一个中国人,能游弋其中,确实是人生的一大欣慰。
  几年下来,我的毛笔字——现在可以叫书法了——的确有了明显的提高,作品有时还被一些较大型的展览选上参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看上去,我的书法虽然还很稚嫩,离娴熟尚有很大差距,但我认为,学习书法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步成路,不求功利,就是最大的收获;孜孜以求,坚持下去,就是最大的追求。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现在,我手上的字帖也有上百本,可惟独没有《玄秘塔》。我就是想让此作为我人生的一个缺憾,记取这永远的教训。我也希望有奇迹出现,就是能找回我的第一本字帖。


心经(楷书)    周鸿凌 作

  艺术简历
  周鸿凌:1963年生于江苏盐城。现就职于新光集团微山昭阳煤矿。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张继书法高级研修班学员。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种展览,曾获第二届中国期货书法大赛二等奖,山东省“安全杯”书法比赛一等奖,多次入选中国煤矿书法作品展,时有作品见于《书法报》。
其他文献
记得我第一次下井时  妈妈扶正了我的安全帽  反复叮嘱着  一定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那关切的目光  追随我进入地层深处  踏上梦想的开端  在漆黑的巷道里  我没有看到壮丽的画卷  却感受到了恐慌  人们都说,我们是光明的使者  可对于我们来说  阳光却是多么奢侈  迷茫开始布满我的心田  这一切都没逃出  那双慈祥的眼睛  “孩子啊,你父辈们用忠诚和责任,  挺起了中国工业的脊梁,  你承
期刊
黎明,在朦胧的  夜色里  将要启亮一个新的早晨  天空的弯月  照着一位夜不能寐的矿长  在北京醒来  此时,他神色凝重  一支一支地抽着香烟  仿佛一位煤炭老部长的讲话  像一块扔在湖里的石头  激起了他心的涟漪  这钟声一样洪亮的声音  像当年父亲  打在自己脸上的一记耳光  那个羞耻和疼痛啊  不是泪水能表达的忏悔  那次刻骨铭心的“矿难”  他失去了两位亲爱的工友  作为一名带班班长  
期刊
一  吃过午饭,丈夫拾掇拾掇东西下井去了,家里剩了张腊梅自己,她要去母亲家看看。今天是腊八节,去母亲家做几个菜,陪老人吃顿饭,哄老人高兴高兴,也算增加点儿节日的气氛。在农村老家时,一到腊八家家都喝腊八粥,搬到矿上以后,每年的腊八节,母亲仍然会做上一锅,用保温桶盛着,顶风冒雪地送到女儿张腊梅家。有时候家里有人,有时候家里没人。没人也不要紧,母亲有张腊梅家的钥匙:捅开门,把保温桶放到饭桌上,再东拾掇拾
期刊
张光旭:1967年1月出生,安徽宿州人。毕业于皖西学院美术系,现任皖北煤电集团政治工作部部长、企业文化部部长、文联副主席,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淮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画作品曾获中国书协举办的“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三等奖,入展全国职工书法展、全国青年书法展、安徽省晋京展等。先后获得全国煤炭行业首届“德艺双馨文
期刊
近日,全国安全生产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征集活动结束,主办单位国家安监总局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了活动组织开展情况和作品评审结果。本刊陆续选登这次征集活动评选出的优秀摄影作品。上期刊发了纪实类优秀摄影作品,本期刊登的是艺术类优秀摄影作品,以飨读者。挑灯夜战 李卫(淮南矿业) 摄飞天 徐金陵(淮南矿业顾桥矿) 摄井架印象 轩传海(淮南矿业安装分公司) 摄幸福之花 王猛(华能呼伦贝尔公司) 摄一丝不苟 吴雨田
期刊
一  左光荣为脱掉“贫困户主”的帽子,赖上了我。  那天我刚回到办公室,就被人堵了门。抬头看看,见那人四十多岁,中等个儿,长着一张面团脸,一双小眯眼迷迷糊糊地半睁半闭,上穿着半新的鸽灰色鸭绒袄,下穿磨得发白的浅蓝色牛仔裤,脚上是一双溅满了泥巴的黑皮鞋。打量半天,觉得很眼熟,却一时想不起究竟在哪里见过。  问他找谁?  那人把小眯眼一瞪,两撮眉毛撩了上去,眼神贼亮,口气很生硬地说,找谁?找你秦乡长呀
期刊
二十多年前,学生时代的董克文在一次外出写生时踏进了山西芮城。推开永乐宫“三清殿”的大门,气势恢宏的壁画在微弱光线中震撼了他,让他流连忘返,留宿宫内半月有余。也是二十年前,他只身一人西上敦煌,如醉如痴,看满壁风动,写天衣飞扬,带回大量的临摹素材与资料。还是二十年前,他闭门整理,勾染制作,系统分类出“敦煌”“永乐宫”“法海寺”壁画临摹作品。《董克文画展》就此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轰动京城美术界。菩萨头像(
期刊
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是从汉字的一点、一撇、一捺、一横、一竖开始。那一点之水,来自长江黄河的源头,一撇一捺,是中国人的自尊威严和站立起来的大写的人。横竖纵横,阡陌交通,形成了中华龙的神脉和精神。中国篆刻,方寸之地,容华夏五千年文化之精髓;方寸空间,呈现中国文人的豪气和傲骨。一把刻刀在甲骨、大篆、小篆、金文、隶变之间行走,每一刀都彰显刀锋在方寸空间的威严。狼毫长锋,行走在960万平方公里偌大的宣纸
期刊
你穿上时髦的服装也会很帅  戴上墨镜也会很酷  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  坐在咖啡店喝咖啡,在电影院  看电影。然而你是在  无人能看见的阴暗潮湿处  将身体一再弯曲,佝偻  生活降到低处。沉重的活儿  让你出汗,背后却感觉冰凉  最怕闻到瓦斯的气味,听到  煤层断裂,看到透水  走出巷道的刹那,微笑  从炭黑包裹的脸上钻出来  你做的第一件事是赶快洗把脸  换上干净衣服,回家  一个温暖的拥抱,已在
期刊
问:个人风格的生发须依托对传统经典的承接,两者的内在逻辑是必然的,如何找到风格的出口,一定是您所关注的。对于您个人风格的确立,您有哪些经验之谈?  答:其实我没有刻意寻找自己书法风格的出口,目前也没有形成自己所谓的风格,我只是在不断吸纳、积累。大家看到我的每一次供给大家的作品,都是我当下对于书法、文化的理解、把握和实践。我在努力学习如何更加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对于这门中国传统艺术的解读。所以经验不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