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俱进 卓然名家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w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光旭:1967年1月出生,安徽宿州人。毕业于皖西学院美术系,现任皖北煤电集团政治工作部部长、企业文化部部长、文联副主席,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淮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画作品曾获中国书协举办的“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三等奖,入展全国职工书法展、全国青年书法展、安徽省晋京展等。先后获得全国煤炭行业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书协“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煤矿书画界,张光旭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书画俱工,身兼中国煤矿美协副主席、中国煤矿书协副秘书长,是全国煤炭行业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同时还任皖北煤电政治工作部部长、企业文化部部长、文联副主席,可谓政艺双丰收。
  我与光旭相交有年。上中学时,我们便是同窗好友。那时,光旭立志报考美术专业,终日孜孜矻矻,临摹写生,终于得偿所愿。1989年,光旭自皖西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皖北矿务局(今皖北煤电集团)工作,不数年间,便因能力出色,擢拔为局团委副书记。我那时正在淮北日报驻皖北矿务局记者站工作,下班后常到光旭的办公室串门,几乎每次都看到光旭在画案前凝神揮毫,案前堆积着小山一样的书画稿,其勤奋精神着实令人感佩。


观鱼(国画) 张光旭 作

  光旭出身于书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勤习苦练,深得先辈真传,从小便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踏上工作岗位后,更是一以贯之,对书画艺术痴心不改,虽公务繁忙,却从未停笔习练,在翰墨丹青之路上,苦心追索,孜孜以求,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尤为称道的是,光旭书画俱进,以书促画,以画补书,在书、画两个领域里都能取得很高的造诣,卓然成家。其书法直追张旭之大气,步米南宫之洒脱、黄山谷之挺拔,形成了兼具潇洒浪漫气质的朴拙书风。这种朴拙不同于近年来书坛流行的故作朴拙,乃是功力积累之深,人生历练之老,学问积累之富,厚积而薄发,故常常意与古会,下笔有由,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无论篆、隶、楷、行、草,皆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气息,自出新境,自立标格。


录《前贤四首》草书 张光旭 作

  光旭的国画作品涉猎广泛,博采众长,无论花鸟、山水均笔精墨妙,意境幽远。山水从石涛、黄宾虹两家变化而出,笔致圆润松灵,墨色淹润,有蓬勃郁茂之意;花鸟师法八大山人、李苦禅,笔法极其简洁明快,具宏阔之气势,尤其在情趣表现上,童真、童趣盎然,于此可见他对生活之热爱,对生活观察、认知、感悟之细腻。
  光旭长期在煤炭系统工作,火热的矿区生活以及“众志成城、坚韧不拔、特别能战斗”的矿山精神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旺盛的激情。他深信艺术来源于生活,人民群众是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在作品集《创作随想》中,他如是说:“工作之余的读书、写字、作画,已成为我生活中固定的方式,简约而不简单也成为我的创作方向。来到基层煤矿工作,更感觉到生活中的充实和精神上的富有。在与煤矿工人的交流中,在与古人精神对话中,我感受到欣慰、共鸣,产生感恩、敬畏之心,愈加感到简约而不简单之不易。” 正因为他脚踩坚实大地,故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却从未有过才思枯竭、创新乏力之窘。
  祝愿光旭未来的书画之路——
  旭日喷薄,其道大光!


录唐·王维《山居秋暝》(草书)  张光旭 作


观道(国画) 张光旭 作


墨梅图(国画) 张光旭 


对酒·花明联(行书) 张光旭 作
其他文献
半夜矿区裹银装,千树万树梨花开。2016年11月21日,潞安矿区迎来了今冬首场降雪。漫天飞雪随风飘落,把矿区装点得如梦似幻,凝雪挂霜。晶莹剔透的银色世界,令矿工和家属感到欣喜,他们感叹矿区环境的美丽、生活的美好,整个矿区美得令人心醉……潞安矿区的摄影家,不顾天寒地冻、顶风冒雪,三三两两背起“长枪短炮”,用镜头捕捉着一个个精彩瞬间。他们用自己的佳作展示潞安矿区的风貌和劳动场景,赞美矿工新风尚、新气息
期刊
一  我是一块煤,一块普普通通的煤,不像煤精那样金贵,能雕刻成工艺品。我的禀赋就是奉献,我的宿命就是燃烧,就是发光发热,就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所以人们又叫我太阳石,还把我比喻成盗火者普罗米修斯。我很难描摹自己身上岁月的纹理,因为我的人生充满了白云苍狗的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承受了波诡云谲的动荡,具备大开大阖的戏剧情节。我常常扪心自问:我的前世今生有着怎样的款曲勾连,是什么东西将它们绾结到一起
期刊
父母已近耄耋之年。不和我们几个子女同住,父母说住不惯我们的楼房。  父母家是三间平房,宽敞的院子,小院里有块方方正正的薄地。有两棵郁郁葱葱的沙果树,每年都硕果累累。一迈进屋就是左右两口大锅的厨房,两个对门客厅兼卧室,过去的那种火炕。我们姊妹、兄弟三人都出生在这里,我们的孩子也是在这里长大。有感情!  父亲是煤矿的退休工人。母亲是“五七工”,四十六岁那年闲适在家,照顾我们姊妹兄弟的孩子们。  那会儿
期刊
又梦到她了,还是老去前的精瘦样子。四目相对,她没有能力再着一言,我想说什么却还是沉默,心照不宣地静默伫立着,悲欢离合才不会太过沉重。  那一天,老家大伯来电话:“姑婆病危,门锁紧闭。趴在窗口,只看见老人斜坐床头,呼无应答,不知死活,得赶紧回来处理。”于是,百里之外,驱车急赶。先生一石头砸下去,门锁便应声而落。我与母亲,跌跌撞撞扑进去。  我从没见过这样子的姑婆,在她活过八十八年的岁月里。这还是她吗
期刊
连着好几天了,秀芝的左眼皮老是不断地跳。隔一阵儿,就跳跳,隔一阵儿,就跳跳,跳得她心里直犯嘀咕:这是怎么了?莫非要出啥事了?想想自己和老头子的身体都挺好的,结结实实的,没灾没病的,不像有啥事。难道是上学的儿子?前两天儿子刚刚打回电话,听声音也没什么不正常。是不是公公婆婆出了啥事?礼拜天老头子还去了,回来也没说啥。莫不是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有病了?想到这里,秀芝慌忙给母亲家打了个电话,说道:“妈,我是
期刊
一  也许,也许啊  你们是在香甜的梦境中  被那阵急促的警铃突然叫醒  以至那一捧沾晨带露的鲜花  还未来得及献给心仪的爱情  以至对面走过来的父亲母亲  还未来得及喊出乡土的乳名  你们以军人的姿态转身离别  让相互搀扶的父母定格在风中盼望伫立  二  其实啊,这样出征的场景  在消防铁军的营房里  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警铃响起,绝不迟疑  你们从香甜的梦境中一跃而起  穿衣——披挂——立
期刊
原国家能源委副主任牛一萍,走完他93岁的坎坷人生路路,悄然辞世,没能送他一程,深感遗憾!  牛一萍同志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作为煤炭工业战线一位精明强干的指挥员,艰苦奋斗七十多年,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他给我们留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光辉形象和三十多万字的煤炭工业管理方面的文章,这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让我怀念,让我敬佩!一  認识牛一萍同志,是上世纪50年代,他时
期刊
记得我第一次下井时  妈妈扶正了我的安全帽  反复叮嘱着  一定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那关切的目光  追随我进入地层深处  踏上梦想的开端  在漆黑的巷道里  我没有看到壮丽的画卷  却感受到了恐慌  人们都说,我们是光明的使者  可对于我们来说  阳光却是多么奢侈  迷茫开始布满我的心田  这一切都没逃出  那双慈祥的眼睛  “孩子啊,你父辈们用忠诚和责任,  挺起了中国工业的脊梁,  你承
期刊
黎明,在朦胧的  夜色里  将要启亮一个新的早晨  天空的弯月  照着一位夜不能寐的矿长  在北京醒来  此时,他神色凝重  一支一支地抽着香烟  仿佛一位煤炭老部长的讲话  像一块扔在湖里的石头  激起了他心的涟漪  这钟声一样洪亮的声音  像当年父亲  打在自己脸上的一记耳光  那个羞耻和疼痛啊  不是泪水能表达的忏悔  那次刻骨铭心的“矿难”  他失去了两位亲爱的工友  作为一名带班班长  
期刊
一  吃过午饭,丈夫拾掇拾掇东西下井去了,家里剩了张腊梅自己,她要去母亲家看看。今天是腊八节,去母亲家做几个菜,陪老人吃顿饭,哄老人高兴高兴,也算增加点儿节日的气氛。在农村老家时,一到腊八家家都喝腊八粥,搬到矿上以后,每年的腊八节,母亲仍然会做上一锅,用保温桶盛着,顶风冒雪地送到女儿张腊梅家。有时候家里有人,有时候家里没人。没人也不要紧,母亲有张腊梅家的钥匙:捅开门,把保温桶放到饭桌上,再东拾掇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