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新课标的大形势下,课堂教学暴露出教师已有教学方式的不足,所以广大教学人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文章是对于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的浅谈,是为了实现改进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提升教学效益和质量所作出的努力。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综合素养
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整个美术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善于研究小学生的特点,把握美术教学内容的要点,针对教学模式中不适应学生发展以及教学改革要求的环节,进行优化与调整,从而构建更加高效的美术教学新模式。笔者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开展了积极的探究,重点强化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分析
走进许多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课堂,可以发现教学氛围不够活泼,学生的参与性也明显不足,整个美术教学活动没能体现出生机与活力,对学生的渗透力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与部分教师教学模式陈旧有关,一是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在美术教学中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他们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以及技能模仿的境地,美术学习的兴趣难以有效提高。二是美术教学未能强调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更多时候是纸上谈兵,未能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进行形象化的转变,给予他们动手的机会,提高美术学习趣味性程度,导致教学过程沉闷枯燥。这样的教学模式未能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实到位,影响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参与积极性,也制约了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以创新为抓手推动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改革
美术学科对小学生而言应当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因为美术教学能够引领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感悟艺术品的魅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因为美术教学强调学生技能与操作的训练,更符合小学阶段儿童好奇心强的身心特点。教师应当注重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积极推动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为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
作为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懂得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低年级少儿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儿童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少年儿童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联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以及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通过绘画活动加工创造,巩固强化,逐渐过渡到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色块去表现复杂的事物,发展抽象概括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才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作画,启发学生对色彩、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师应尊重他们自主,自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将来的创造性思维天窗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少年儿童对绘画知识的逐步理解,鼓励他们做记忆画,再由记忆画逐渐导入“想象画”。由于记忆画教学对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协调发展模仿能力和创作才能的教育优势,所以在启蒙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贯穿形象记忆教学。教师对少儿的画应尽量用口去说,而不是用手去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起少儿的画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自信心。课堂小结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评,欣赏,体验创作的审美感受,在学生对课本上的范画欣赏过后,脱离课本进行创作,从点滴变通入手逐步积累,达到用绘画语言表达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
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心理和生理有所发展,教学过程应逐渐加大“写生”的力度。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专家的研究证明,这个阶段少年儿童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益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而心理上进入了“压抑阶段”,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那些在低年级曾被认为是绘画天才的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绘画敬而远之甚至厌倦。这时应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让“眼”、“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与表现的心理素质,以“观察―思考――发展”为作业实践的线索,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抑,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和表现欲望。写生教学的比重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逐渐加大,在学生有注意的品质,有积极的观察要求以后才能进行观察写生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用比较的方法思考,发现一些绘画语言,能够鉴赏物体的外部结构,以及明暗关系,物体的空间位置,色彩关系等,对客观实物形象与主观视觉形象反复比较,摆脱自由绘画阶段对物象的片面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少儿心理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学习美术的兴趣,少年儿童的绘画技能就会逐渐成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我们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美术学科的实践要以材料为依托,材料的配备需要经费投入,然而,在我们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确实有很多困难。加上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不重视,学校从事美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在如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也在试验性改进等因素,我们的美育只能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的空泛说教。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课要多给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3.建立新型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很难摆脱落后窠臼的束缚;我们常听到对学生作品用“像还是不像”评判的人不在少数,这自然而然地滑向落后保守的评价老路上。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也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我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告戒后人“学我者死”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开拓。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4.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比如在高年级绘画理论教学中,作品的构图与语文教学中作文的布局谋篇何其相似,教师一点学生即可理解。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放一些轻音乐,感染气氛,放松学生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达到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业的目的,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纠正把少儿绘画教学成人化的错误倾向,从传统的临摹教学逐步转向比较科学的以自然为师的写生教学中来,用创造性的教学改革模仿教学,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而学校进行美术教育则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展开的,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作为美术老师,我们应该遵循新课标指导,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为创造新时代人才做出巨大的努力。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综合素养
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整个美术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善于研究小学生的特点,把握美术教学内容的要点,针对教学模式中不适应学生发展以及教学改革要求的环节,进行优化与调整,从而构建更加高效的美术教学新模式。笔者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开展了积极的探究,重点强化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分析
走进许多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课堂,可以发现教学氛围不够活泼,学生的参与性也明显不足,整个美术教学活动没能体现出生机与活力,对学生的渗透力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与部分教师教学模式陈旧有关,一是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在美术教学中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他们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以及技能模仿的境地,美术学习的兴趣难以有效提高。二是美术教学未能强调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更多时候是纸上谈兵,未能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进行形象化的转变,给予他们动手的机会,提高美术学习趣味性程度,导致教学过程沉闷枯燥。这样的教学模式未能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实到位,影响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参与积极性,也制约了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以创新为抓手推动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改革
美术学科对小学生而言应当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因为美术教学能够引领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感悟艺术品的魅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因为美术教学强调学生技能与操作的训练,更符合小学阶段儿童好奇心强的身心特点。教师应当注重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积极推动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为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
作为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懂得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低年级少儿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儿童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少年儿童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联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以及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通过绘画活动加工创造,巩固强化,逐渐过渡到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色块去表现复杂的事物,发展抽象概括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才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作画,启发学生对色彩、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师应尊重他们自主,自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将来的创造性思维天窗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少年儿童对绘画知识的逐步理解,鼓励他们做记忆画,再由记忆画逐渐导入“想象画”。由于记忆画教学对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协调发展模仿能力和创作才能的教育优势,所以在启蒙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贯穿形象记忆教学。教师对少儿的画应尽量用口去说,而不是用手去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起少儿的画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自信心。课堂小结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评,欣赏,体验创作的审美感受,在学生对课本上的范画欣赏过后,脱离课本进行创作,从点滴变通入手逐步积累,达到用绘画语言表达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
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心理和生理有所发展,教学过程应逐渐加大“写生”的力度。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专家的研究证明,这个阶段少年儿童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益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而心理上进入了“压抑阶段”,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那些在低年级曾被认为是绘画天才的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绘画敬而远之甚至厌倦。这时应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让“眼”、“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与表现的心理素质,以“观察―思考――发展”为作业实践的线索,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抑,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和表现欲望。写生教学的比重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逐渐加大,在学生有注意的品质,有积极的观察要求以后才能进行观察写生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用比较的方法思考,发现一些绘画语言,能够鉴赏物体的外部结构,以及明暗关系,物体的空间位置,色彩关系等,对客观实物形象与主观视觉形象反复比较,摆脱自由绘画阶段对物象的片面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少儿心理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学习美术的兴趣,少年儿童的绘画技能就会逐渐成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我们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美术学科的实践要以材料为依托,材料的配备需要经费投入,然而,在我们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确实有很多困难。加上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不重视,学校从事美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在如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也在试验性改进等因素,我们的美育只能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的空泛说教。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课要多给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3.建立新型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很难摆脱落后窠臼的束缚;我们常听到对学生作品用“像还是不像”评判的人不在少数,这自然而然地滑向落后保守的评价老路上。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也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我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告戒后人“学我者死”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开拓。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4.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比如在高年级绘画理论教学中,作品的构图与语文教学中作文的布局谋篇何其相似,教师一点学生即可理解。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放一些轻音乐,感染气氛,放松学生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达到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业的目的,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纠正把少儿绘画教学成人化的错误倾向,从传统的临摹教学逐步转向比较科学的以自然为师的写生教学中来,用创造性的教学改革模仿教学,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而学校进行美术教育则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展开的,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作为美术老师,我们应该遵循新课标指导,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为创造新时代人才做出巨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