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片名叫《感动生命》,其中的老院长在某种情境下说过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人啊,好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悟,悟到了不用说什么,悟不到说什么也没用。”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当我们埋怨学生不努力,没有悟性的时候,是否应该冷静地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给学生创造了充分的空间和过程,让他们自己去悟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尽管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年,但当我们真正走进语文课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绝大数语文教师仍在按着传统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时代背景、作者、字词、分层(或分段)归纳大意、文章中心、写作特点,一个冷静的老师带着一群找不到感觉的学生在把一篇好好的文章无情肢解的过程中进行着所谓的语文教学。学生没有感动,自然就不会形成感悟,也就自然没什么所得。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笔者的观点是:
一、改变从老师做起
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设计者,教师的思维方式决定着语文课的走向。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使用的前苏联的凯洛夫的思想方法,也可能那时候符合人们当时的思想和学习愿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店变成了超市,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让人们走近了商品,找到了购物中被尊重的感觉,当今的学生也已不再适应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而热切地希望老师能极大地让他们的手、眼、口、耳多种器官都得到解放,为他们创造多功能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与学习空间。新课程改革正是顺应了这种人性的发展,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确立实施语文教育的新理念,积极尝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大力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是当务之急。因为只有真的认识了新课程,接受了新课程理念,真的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进行语文教学,我们才能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束缚,给学生也给教师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语文教学空间,在这片空间中,师尽师之责,生为生之事,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出现生机,学生有感所悟。
二、感悟从读开始
感悟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感知-感动-感悟几个环节,即感悟在心,应从感性的感知开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唯有读才能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随着读的深入获得感动,使感悟主动升华。笔者的做法大体分成如下几个过程:
1、初次读,疏通文字,整体感知
拿到一篇文章,老师可以巧妙的创设一个情境,调动起学生想读这样一篇文章的欲望,然后就带领学生走进这篇文章,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文字借助工具书或请求小组成员帮助解决掉,边读边想,读完后力争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并写下来与小组成员简单交流,不要求达成一致(因为读的尚浅也很难达成一致),分歧正是往下读的资源。以七年级下册《观舞记》为例,老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让他们说说各自的感受。然后,教师引题: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很难把我们内心的感受形象生动的传给大家,请同学们不要因此而苦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然后,就让学生带着一个简单的问题,初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用一句话概括本文。
2、再次读,走近作者,揣度意图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心中想的就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字面意思是否表达了我的内心想要表达的意思”等,角度变换会驱动学生去研究作者,去研究写作背景,洞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实现种种沟通,实现阅读即对话的功能,小组内再交流,深度就不同了。同样以七年级下册《观舞记》为例,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时,老师可提出问题: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我是写给谁的?我为何要送给他们?由此问引出:是姐妹舞蹈之“美”打动了我。
3、品味读,转换角色,体会意境
品味读可以分成两步:首先由学生自己去品味,并随时把品出来的味(即形成的感悟)随时记下来,然后再与组内或到班内与大家交流分享,读出相应的文字,并说出相应的感悟。同样以七年级下册《观舞记》为例在组织品读课文时教师可设计问题:“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学生先自己读悟,再组织交流。老师要允许每个人的感悟有所不同,因为有一句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至少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也正是在这种交流的差异中实现情感态度的转变,形成价值观。老师只要努力保证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就行了。
4、限时背诵,使感悟升华
在前面几步的基础上,教師组织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段落或句子进行限时背诵,并要简单说明理由(写作特色就出来了)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升华,而且实现了积累、积淀和锻炼培养记忆能力的目的。同样以七年级下册《观舞记》为例在组织品读课文时教师可设计问题: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16、17、18三个自然段)。此时此刻,让你对这三个自然段作一个选择,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为什么?
(学生大多会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师不能否定其他学生喜欢16、18自然段。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以正面的肯定、鼓励为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17自然段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背诵17自然段,可顺畅的实现学习与感悟的升华。
当然,针对不同的文章还应有所侧重,可采取适当的策略处理,或以局部带整体、一课一得等措施,但大的原则不变,即整体感知-获得感动-形成感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泗州头镇初中 )
一、改变从老师做起
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设计者,教师的思维方式决定着语文课的走向。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使用的前苏联的凯洛夫的思想方法,也可能那时候符合人们当时的思想和学习愿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店变成了超市,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让人们走近了商品,找到了购物中被尊重的感觉,当今的学生也已不再适应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而热切地希望老师能极大地让他们的手、眼、口、耳多种器官都得到解放,为他们创造多功能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与学习空间。新课程改革正是顺应了这种人性的发展,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确立实施语文教育的新理念,积极尝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大力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是当务之急。因为只有真的认识了新课程,接受了新课程理念,真的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进行语文教学,我们才能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束缚,给学生也给教师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语文教学空间,在这片空间中,师尽师之责,生为生之事,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出现生机,学生有感所悟。
二、感悟从读开始
感悟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感知-感动-感悟几个环节,即感悟在心,应从感性的感知开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唯有读才能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随着读的深入获得感动,使感悟主动升华。笔者的做法大体分成如下几个过程:
1、初次读,疏通文字,整体感知
拿到一篇文章,老师可以巧妙的创设一个情境,调动起学生想读这样一篇文章的欲望,然后就带领学生走进这篇文章,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文字借助工具书或请求小组成员帮助解决掉,边读边想,读完后力争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并写下来与小组成员简单交流,不要求达成一致(因为读的尚浅也很难达成一致),分歧正是往下读的资源。以七年级下册《观舞记》为例,老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让他们说说各自的感受。然后,教师引题: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很难把我们内心的感受形象生动的传给大家,请同学们不要因此而苦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然后,就让学生带着一个简单的问题,初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用一句话概括本文。
2、再次读,走近作者,揣度意图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心中想的就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字面意思是否表达了我的内心想要表达的意思”等,角度变换会驱动学生去研究作者,去研究写作背景,洞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实现种种沟通,实现阅读即对话的功能,小组内再交流,深度就不同了。同样以七年级下册《观舞记》为例,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时,老师可提出问题: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我是写给谁的?我为何要送给他们?由此问引出:是姐妹舞蹈之“美”打动了我。
3、品味读,转换角色,体会意境
品味读可以分成两步:首先由学生自己去品味,并随时把品出来的味(即形成的感悟)随时记下来,然后再与组内或到班内与大家交流分享,读出相应的文字,并说出相应的感悟。同样以七年级下册《观舞记》为例在组织品读课文时教师可设计问题:“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学生先自己读悟,再组织交流。老师要允许每个人的感悟有所不同,因为有一句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至少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也正是在这种交流的差异中实现情感态度的转变,形成价值观。老师只要努力保证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就行了。
4、限时背诵,使感悟升华
在前面几步的基础上,教師组织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段落或句子进行限时背诵,并要简单说明理由(写作特色就出来了)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升华,而且实现了积累、积淀和锻炼培养记忆能力的目的。同样以七年级下册《观舞记》为例在组织品读课文时教师可设计问题: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16、17、18三个自然段)。此时此刻,让你对这三个自然段作一个选择,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为什么?
(学生大多会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师不能否定其他学生喜欢16、18自然段。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以正面的肯定、鼓励为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17自然段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背诵17自然段,可顺畅的实现学习与感悟的升华。
当然,针对不同的文章还应有所侧重,可采取适当的策略处理,或以局部带整体、一课一得等措施,但大的原则不变,即整体感知-获得感动-形成感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泗州头镇初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