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大家欢天喜地庆祝新年的时候,或是庆贺节日鞭炮齐鸣的时候,或是我听到敲锣打鼓祝福什么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家乡红红火火的社火。一年到头了,人们热热闹闹耍一场社火,提振一下大众精神,驱除邪气和魔鬼,调解一下常年世俗生活的种种无奈与困苦,纾解一下常年劳作心情的郁闷,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收入美满丰厚,远景无限美好。
耍社火,多是我早年的记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吃大锅饭时期,人们常年累月在生产队里劳作,没有什么电视、什么电话、什么网络,更没有什么外出旅游,每日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干活,中间吃饭也是匆匆忙忙如打仗一般,一直到晚上天黑才收工,除了偶尔天下大雨休息一下外,每周就是六加一白加黑地劳动加劳动,干活加干活,只是偶尔有个小节日如四月清明节、六月过会节、八月团圆节等,也是不能停下劳动过节日,只是过节那天有一顿较好饭食改善一下生活,没有什么能够调解人们平庸单调生活,长期简单劳作人们心情苦闷是可想而知。特别是极左的文革高峰时期,从上到下领导提出了“腊月三十不收工,正月初一又出征”的口号,把人们体力劳作的身子骨用到了极致极端。因此,每到过年时候,中国人就十分注重要调节一下生活,排解一下劳作的郁闷与困苦,好在祖先就是有智慧,给我们创造出社火来耍,大家高兴一下,欢庆一下,娱乐一下。
每到大年三十晚和正月初一,乡亲们停工休闲,就会从生产队的库房取出鼓、铙、小锣、号等,在村子街巷大槐树路灯下,敲锣打鼓,铙柭配合,号声高鸣,闹声整天,是社火的前奏,叫热场子。这时常常是小伙子一马当先,充当欢乐主角,中年人也纷纷不断加入,常年劳作粗壮的手脚显得那样有力有劲,越敲越响,越敲气氛越热烈,媳妇、姑娘、老年人都从家里出来了,围绕四周观看,也有人不断加入敲打队伍,咚咚隆咚锵、咚咚隆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隆咚锵,……,鼓铙号一齐发作,震天炸响,震得人人心脏砰砰,激动得人人脸上洋溢着节日喜庆气氛,常常敲到高潮时,不少人激动高兴得热泪盈眶,劳作一年辛苦困乏的身子有所缓解,心情有所释然,心里有所欢娱。
正月初一清早,人们还先是一阵锣鼓家伙敲响,而此过程中,人们就开始议论,给村子中间要先架起一个高大秋千,是社火辅助,人们纷纷从队里场院滚来几个辘轴,作为础基,从饲养场抬过来两根大木梁立柱,一根粗短横木,在辘轴上高高竖起数丈高的井子架,又从队里库房拿来大绳索、夹木板子,给横木大梁顶栓吊下荡绳,给绳下安上踏板,再给四周树上栓牢几根保险绳子,一个大秋千就起来了。小伙子、姑娘们从小劳动锻炼壮实的手脚、腰身都非常有劲道,一个个争先恐后踏上秋千,腾挪起来,飘荡起来,腾云驾雾起来,过一把飘飘然然空中飞人的感觉;中年人老年人也不甘寂寞,而后也挣着上秋千,常常与年轻人一起驾驭秋千,飘摇起来,腾飞起来,飘荡在阳光灿烂的天空上;有时还要比赛,看谁飘荡得高,看谁飘得猛,看谁姿势漂亮,看谁能够飘荡几乎与秋千顶齐平最危险的高度,谁就是英雄;那些胆怯狗熊似的人就不敢上场,就只有看的份子了。
正月初一到初十,人们就是反复如此热闹,只要有机会,大家就会聚在一起,拿出锣鼓家伙,敲敲打打,吹吹飒飒,喜气洋洋,或者飘荡一会儿秋千,热闹热闹一下。人们正月初一到初五,一般是女子给娘家拜年,或没有结婚的新女媳给女方家拜年,把自己一年舍不得吃的白面蒸成大花卷馍、糕点等好东西送过去;正月初六到初十,一般是给女子家回复拜年,送去自己难得的大麻花、灯笼等好东西;这是走走亲戚,互访团聚,交流感情,人生经验,规划来年,希望各家各户新的一年有更大的进步,日子越过越美满。这期间,人们敲锣打鼓,就会越敲越热闹,有时亲戚来了也加入了敲锣打鼓的行列,就会烧着要大闹大耍社火,议论一番看今年怎么个耍社火为好。
我们村子分为东西两个大堡子,我们东堡子是一条大街巷和两条副巷,西堡子是两条大街巷和三条副巷,因此,要耍热闹,就是三家各出一大台社火,热闹一下,比赛一下,增长正气,祛除邪魔,增添精神。大多情况下,我们东堡子人最爱热闹,常常是先烧着要耍社火,元茂叔和宏仁兄常常是挑头人,带领一大帮子人马,打着鼓,敲着锣,先到西堡北巷子去,到他们往年巷子社火头家院落,敲打一番,北巷炳文大哥一家人就喜气洋洋接待,拿出了过年亲戚享用的“金丝猴”“大前门”好烟,“太白”“西风”好酒,说咱好商量,当讨问今年耍不耍社火,人家回答还犹犹豫豫时,大家就使劲地敲打锣鼓一番,直到人家痛快答应了一声,“好,咱今年耍社火”,还要问咱几号开始耍,就初步商定了,才继续敲锣打鼓地离开。接着就把锣鼓家伙敲到了南巷子,往年社火头是雁善叔,到了他家院子,人家还是先拿出过年招待客人的好烟好酒,仍是如此讨问耍不耍社火,直到人家痛快地说,“咱今年耍社火”,初步商定了日子,这样三家耍社火就叫齐了,人们才满意敲锣打鼓离开。这时,人人嘴上都叼着香烟,或耳朵上是插着香烟,喜气洋洋给回敲着锣鼓。过了两天,人家西堡子人如果沒有敲锣打鼓过来,给我们巷子人们答复,就知晓人家还在犹豫,就会第二次敲锣打鼓过去,逼着人家要确切征信话,终于人家在自己村巷里,敲锣打鼓过程中商定了要耍,主意拿定,就会敲锣打鼓过来,到了我们东村巷子来,回复商量今年具体耍法,直到最后正式确定好了耍社火日子,一般把日子确定在农历正月十一到十五这些日子之间。
接下来,就是准备怎么耍了,那时农村十分贫穷困苦,耍社火各家都没有多少耍的资本,就商量怎么出外借邻村的东西,如柳木腿,服装,牛拉鼓,大车、红旗等。那些年要借东西,不是那么好借,谁不爱惜自家物产呢?再说借东西也不用给钱,一般是义借,甚至损坏东西不用赔偿,人们就托亲戚,走朋友靠脸面,硬借人家东西,一次不行,就三番五次跑着要借人家的东西。后来,我们东堡子常常借大王镇东街剧团的服装,西堡子南巷借大王镇西街剧团的服装,西部北巷子是乱搭班子借服装,这样就有了暗中比赛,人们看谁家的社火好,就有了看谁家的后台硬,对外公关好,名气大,也有大王镇东西两街比谁家给我们支撑得好,支撑得美,谁家将来就更有社会影响、社会威望,他们不但借给各种服装,还有道具等,还派人支持过来给我们具体扮装社火,报酬就是一天给他们支持帮忙者管理三顿好饭菜。 东西借回来了,村民们就义务平整村子四周土坷拉黄酱土道路,然后青年小伙子们拿出一副副柳木腿,开始热身,训练踩腿子,腿子一般高约一米三到一米七,到队里仓库拿来粗细麻绳、或自家绑带,他们坐在村中高土墙上,让乡亲用绳子绑带把柳木腿绑在双腿上,绑好后再让他人们拉起来,熟悉练习踩腿子,在村子平整后道路上踩着、晃动着,走动着,还不时地有人拿着丁字形木头手杖,帮助着踩着腿子人前行,怕这个高大的踩腿者跌倒,常常成为村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有一些姑娘,也学习踩腿子,自己抱回柳木腿,坐在家里院大墙上,让亲人绑好腿子,偷偷在家里后院子训练踩腿子。说来也是大家运气好,每年都有数百人训练踩腿子,有人摔倒了,衣服摔破了,腿摔出血伤了,没有什么,大家帮助又扶助起来,也许是农村人从小就参加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身子骨结实,而没有人因此而摔断了腿。有一年晚上,一位青年练习踩腿子,一个人走到村子外面远处,不小心在土坷拉路上摔倒了,不是自己解下绳子扛着腿子回来,而是看到一旁有大树,而是抱着大树自己一点一点地爬起来,踩着腿子回来了。这时,每天青年人练习踩腿子,成为村子里一道蔚为壮观的景观带了。
到了约定耍社火的日子,大多是在正月十一至十三,即连耍三天,每天要耍两场,即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文革中也有几年,有人说耍社火是封建迷信,也有人是铺张浪费,我们村子人在上级不允许耍的高压下,还是坚持要耍一场热闹。那时,我们新庄村子附近十里八乡、甚至几十里道路上,人们早早地给我们村子这儿赶集,大多数人是走过来的,也有骑着自行车的,还有拉着架子车带着亲人和小孩子的,像赶大集市一样,一股股巨大的人流向着我们村子不断地涌过来,大家平时都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这是人们一年到头最好的精神消遣、精神娱乐,村子街巷里,村外道路上,甚至村子四周绿色麦苗田里,大约四五公里地方,到处是人潮涌动,形成了一浪一浪、一股股人的海洋,热闹至极,回想起来,那时村子四周汇聚的人群,至少在数万人以上。尽管当时执政者也不允许人们做生意,说是什么小资产者行为,是资产阶级思想作祟,是要打击要消灭的,还是有人用架子车拉来了甘蔗、花生、糖果等,有人拉来了甑糕、油糕、麻花等,有人拉来了孩子所耍的灯笼、氢气球等,五彩缤纷,增添了节日的气氛,真正是一个春天的盛会,人潮的盛会,热闹的盛会。
人们瞧阿瞧、等呀等、挤呀挤,村巷子终于有一家午场的社火出来了,开头是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壮年人,身上穿着白色翻毛皮大衣,头上扎着白羊肚手巾,带着深色墨镜,手里挥舞着长长的皮鞭,在村巷道路上来回飞奔,马身上还披红挂绿,那马身上巨大的铜铃铛哗啦啦作响,让人们把道路让开,一会儿左冲右突,一会儿有掉头回冲,让人们把拥挤的巷道让开些、让开些,这叫开场子,或叫打场子。
接着社火队伍出来了,最前边是两位穿着绿色军装的漂亮姑娘,抬着毛泽东巨幅画像,作为前导;再接着是高举着红旗的队伍,由着一身身蓝装或黄绿装的中小学生为主组成,他们少则二十多人打着二十多杆旗帜,多则四五十人打着四五拾杆旗帜,整齐或不整齐地排着,踏着齐整与不齐整的步伐,向前移动、挪动,在这酱黄色土地灰色的街巷上,鲜艳的红旗,映照得大地像火焰、像火把,像太阳一样热烈,欢腾跳跃;再接着是由青年抬着巨型横幅,上面书写着“大闹春耕生产,争取更大光荣”,“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等,是那个时代农村人的思想、精神与追求。有时,还有一辆拖拉机拉着一个人扮装成雷锋模样人物,手里拿着毛主席语录,身边围座着几个学生在学习在听讲等。我上高中前后,曾负责过这一方阵。
再接着是锣鼓队伍,我们村子这个方阵最讲究,也最有威风,也最气派,队伍最前是总指挥,着一身红黄色戎装,口里衔着哨子,手里拿着小旗帜,不停地上下前后舞动着,指挥着敲锣打鼓的节奏,运动的步伐;接着是排列在队伍中间的十面中小鼓手,每人身着白衬衣黑棉背心,蓝色裤子,头上扎着白羊肚手巾,手巾下斜插着一个锯齿形望子,每个人驾着一面面鼓,咚咚隆咚锵、咚咚隆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隆咚锵,……声音中,击打着咚锵中“咚”的音调,有节奏地敲打着,后还有牛拉车子大鼓手披红挂绿,满脸红光,由两个人用巨大的棒槌,缓慢地敲打着、锤击着、擂动着;两则排列着三四十副敲铙者,每人也是身着白衬衣黑棉背心,蓝色裤子,头上扎着白羊肚手巾,手巾下斜插着一个锯齿形望子,双手拿着一副大铙,铙手配合鼓手互相协调行进着,咚咚隆咚锵、咚咚隆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隆咚锵,……声音中,击打着咚锵中“锵”的音调,翻转着亮相着,每到敲打到节奏激烈时刻,每人两手高高翻起大铙,身子向后一大翻转,来个白鹤亮翅,而像一面面武将挥洒的旗帜;小锣手、号手的服装就比较随意,可以是中山装,也可以是棉大衣,不时用小锣指挥配调,用小号配合高昂声调,协作发挥作用。还有那个叫北方的高大英武的男人,着一袭大花袄大花裤,化成一个浓妆艳抹妇人,在锣鼓队伍中后边,身上后斜插绑着一根大树叉并有绿叶装饰,上面挂着巨型铜锣,不时地用大锤咣、咣、咣地击打着、敲响着,向人们献身献艺。每到村子街巷大十字,到了关键时刻,人群稠密区,打鼓敲鐃者,每个锣鼓队成员,特别卖力、卖劲、卖命,人们好像把浑身的劲头都拿出来,鼓、铙、锣、号一齐高声大吼,一片翻飞,一阵炸响,一场欢腾,扣人心弦、砰砰高奏、表演者与观众似乎融为一体,轰轰然炸响天外,怦怦然大音之声飞向寰宇,震得人兴奋,还是激动,人们常常泪流满面,空气好像在这一刻炸开轰响了,轰鸣了,翻天了,寰宇都在这一刻凝结成欢乐的海洋。
那是1968年的春节,正月十二社火正耍得欢,书记、队长们都是暗中支持,就是不敢挑头,怕给戴个封建迷行或奢侈奢靡的帽子而撤职,而村副书记耀海兄驾着大鼓,在村子十字路口锣鼓队伍中敲得正带劲,不料听得一声大喊“郭耀海,你站出来。”人们看到公社侯书记站在路边人群中,命令他下场,他只好把鼓交给了他人,自己乖乖走下了场子。尽管书记批评了,“怎么你当领导的,怎么能够带头干这号事?”大概侯书记也是在年节想看一下社火,只是例行一下那时身不由己的责任而已,也没有撤什么人的职。后来改革开放了,上级出钱让大家耍社火,大家娱乐手段多了,就没有那时耍热闹积极性了。群众一年劳作而被压抑的欢乐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势不可挡,要摆脱又一年单调沉闷的生活,祛除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切魑魅魍魉,我们的生活才有盼头,日子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就是有人坐牢,我们也要把社火进行到底。 锣鼓家伙队之后,是柳木腿主体队伍,每队伍少则一二十副左右人物角色装扮,多则四五十副人物角色装扮,能够拉一两华里长。我们的社火队伍,开场一般是的少男少女,穿着时尚,手持鲜花或氢气球,打扮得喜气洋洋,欢庆新年;接着是几位青年,穿着时尚棉夹衣,手持大铁锨,或肩扛老?头,或背一犁铧,表示大闹春耕生产,希望人们都能够一年到头,吃饱肚子,穿上暖衣;那时还曾有过,一人手持毛笔,一人手持铁扫帚,一人手持毛选,好像是在大批判,横扫一切牛鬼神蛇、魑魅魍魉,也有人物装扮成这些人物的样子;后来还有装扮成的夫妻双双上场,穿着一般,女的手上抱着一个小孩,男的手上拿着一个玩具,表示计划生育为要;接着是按照样板戏打扮的系列人物,如《白毛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龙江颂》等,或是传统戏曲人物装扮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逼上梁山》《血泪仇》等,每出戏都装扮出一二十个主要人物,踩着腿子,正面角色,走起路来,抬头挺胸,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反面角色,獐头鼠目,或畏首畏尾,或面目狰狞,一个个都活灵活现,体现角色的样子,还有些人物还配有一些戏剧台词表演,有时还配时新小戏人物,如《半篮花生》《红管家》等剧中人物出台,或是当时人们追求的劳动模范与模范人物打扮出台,用的是那时剧团的戏装,人物也打扮得时新而不落俗套而活灵活现,给人们长精神。这三天演出场剧目,各家都注意不重复出场,尽力每次都能够给予人们面目一新,民族精神有所体现,有所感召,有所弘扬。
我们东堡子节目总策划人是宏策叔,他是我们东村权威文人,社火烧起来以后,每天晚上大家坐在他家房屋大院前,品着香茶,先商量三天的整体节目大致规划,耍些那些剧目,文武场面安排,每组领导分工,以及如何抓好落实;然后是商讨着每天每场具体安排,耍什么角色,怎么分工为好;测算西堡子明天可能出什么节目与花样,不与他们社火安排冲突,如何多出些彩,多争些气,尽可能压住他们,显示出我们的特有装扮和不同寻常,热闹与文明,能力和水平;有争议时还是宏策叔一锤定音。如人家装扮出十四五台节目,我们就要出十七八台节目,数量上胜过他们;如人家出《海盗女民兵》,我们就出《红色娘子军》,人家出《智取威虎山》,我们出《铁道游击队》,尽可能质量上压过他们一些。据说在旧社会,我们几家耍社火,就是为显示自己的威风和能力,社火队伍在村头相遇,每家都想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要把队伍排列在前排,而彼此不相让,为此还打起了群架,社火场子不欢而散,各家最后关掉城门,才算告一段落,而后多年没有耍过社火,解放后才重新恢复。大家开会议定了明天的节目,还要保密,不能让对方知晓,看我们如何比过他家。不过正式社火比赛,各家都想尽了办法,各有奇招,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各有胜负。
社火柳木腿人物,一般在一家大户的大院里扮装,化妆好了,服装穿了,就上院子高墙拴绑好绑腿,要出场就是把腿子翻过墙头就行了,然后按照人物安排先后顺序出场。宏庆叔每年开始爱在《白毛女》中扮演杨白劳,他家是社教中被补化为富农,不知是给自己平反,还是有所自嘲戏娱,每年早早就让他妻子用一件旧衣服,用浆糊贴满了补丁,穿在了身上,踩着细细高高地柳木腿,手里拿着红头绳,一路颠颠簸簸、颤颤巍巍抖动着,摇晃着,似乎要给女子喜儿扎上头绳,又随时快要跌倒的样子;他在大闹生产中常常装扮成模范饲养员,手里拿着大竹筛子,当走在了大十字人群稠密地方,都要让人给大竹筛子里盛满牲口的细麦草,在人群头顶给他人身上四处乱筛乱撒,人们笑声一片,欢呼一片,有熟悉的人们,也在地上捡起土坷拉给他身上乱扔,增添了人们娱乐的趣味。怪汉郭耀荣,家为贫下农却爱打扮成地主,或者狗腿子模样,每年耍社火他都要把从富人家中借来的好丝绸衣裳,一件套一件地给身上套着穿,然后他戴上大墨镜子,手摇着鹅毛扇子,见人多与戏说,多与交流,挤眉弄眼,摇头摆尾,给人们又增添一丑角色戏娱成分。每场还有些男扮女装角色,他们从头到脚,全部是女装,打扮出来真像,有人观看在品评,“你看谁家的女子腿子踩得好,不知找好了婆家没有”,有人接着说:“你大概认错人了,你看那人的脚多大,怎么能够是个女的。”还真有女的上场扮装的人物,就成为他人追踪的对象,看看那个女的长得多俊俏,给咱村上某某说个对象好不好。
西堡子兩家的社火,与我们的社火一样,都有一定后台支撑,每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大体形式差不多,都是人多势众,众人拾材火焰高,而人家的社火柳木腿子,有时候出场子人物,比我们还多些,曾有数次一场就装扮出四五十台社火戏曲人物来,装扮者大王西街剧团,也常常把各色人物打扮的亮亮丽丽,清清爽爽,精神抖擞,惹人耐看,还有人每年爱男扮女装演老媒婆,一身妖艳服装,涂脂抹粉,手里拿着扇子,一路表演着舌巧如簧说三道四的话语,与路人说笑着、戏娱着,惹得人一路翻天欢笑;记得清楚的是,北巷子社会每年爱演《铡美案》,两个人一前一后,抬着一个饲养室的大铡刀,明光闪闪,十分震撼,令人侧目。
后来,西堡子北巷和邻村黄桥友好,邀请他们也加入耍社火,成为第四家社火队伍,他们请来了县里名家冯村的高抬芯子社火,那是非常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一般用四个到八个人,抬一桌子高跷人物,用铁芯子把几个小孩绑在芯子上,装扮成各色剧中人物,而那人物看似悠忽一丝一线的细铁丝上,巧在美妙的空中还有敢如此在上面翻跟头或荡秋千的孩子。这样的场景也要设计一二十台戏曲人物,体现人们时代精神追求和爱好。抬高跷,是个又苦又累的活,冬日大雪过后天,常常还有人赤裸着身子,棉衣拴在腰身之下,还汗流浃背抬着高跷,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是中国人苦中作乐,这是中国特色娱乐,这是中国农民街头狂欢,是中国人几千年独有文明欢乐的发明与创造,比起西方人的游行狂欢,有自己鲜明特色和文化追求,甚至比起他们来说,我们玩得快乐,过瘾,甚至更带劲。村子里每个家庭,每个人,平时生活中常常计较些什么,甚至斤斤计较,这愿意那不愿意,这时我发现,耍社会中,人人热心出动,人人献计出力,自觉参与其中,你家里有什么社火场上能够用上的东西,都积极主动拿了出来。到了社火场上,大家会根据你的特长,给你分配角色,能够扮演一个主角是最好的角色,不行就当个好配角,没有具体明显角色扮演者,也不能当看客,而是积极参与者,就是给踩腿子人绑个腿子也行,然后拿出自家的三角撑子,给那些踩腿子人打个拐子,预防在土坷拉路上摔倒,唯恐落后观众小瞧或看不起你。平时那些人们称为吝啬者或打蔫人物,你不够积极,人人都有权批评你,训说你,逼得你也大方大胆起来,这是牵扯到集体的荣誉,大家的脸面,村巷的威风,因此平时比较自私的人家,因为这人人不挣一分钱工资,也都积极参其中来,似乎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互帮互助精神,大公无私精神等,得到了发扬光大。 社火每走到对方的村子大树下十字路口,都有对方人高接远送,先是欢迎迎接,放上一通大炮、鞭炮、礼炮,接着向对方发送香烟,再送一些贴着红纸的糕点礼品,然后是茶水请便用,直到把这家队伍送出这边街巷,这是各方协商好的文明议程。
每场子刚刚耍过以后,还要组织几个人的锣鼓小队,到对方的村子街巷敲锣打鼓走一圈子,表示给下一场子打一下场子。若是三天的最后一场子,后边还要有一对老者化装成夫妇,装扮成女的骑在牛身上,男的牵着牛,女的手里提着灰担笼,一路不断地抛洒灰尘,人们一路追逐着,嬉戏着,有时会惹恼装扮的妇人,还有对骂现象发生,什么污言秽语都可能出现,那叫耍恼了。甚至有人说,这样热闹,就会把我们村子各种邪气、晦气冲掉,正气、热气、洋气升起来了,人们一年才能够过上安生和睦的日子。
每到玩耍的日子,各家的亲戚也会请过来,给好吃好喝招待着,几乎每家也都宾客盈门,上午场子看过看下午场,还有三天在此过夜不回去的,要看第二三天的社火,也有些宾客与大家熟悉,也主动出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还有踩腿子的人物,给予支持帮助,也娱乐一下自己。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社会逐步发展起来了,村子人耍社火,一般大家出钱,上边还给予物质和资金的资助,各家都买了新的锣鼓家伙,购置了社火的服装,柳木腿,不用那么艰难地东奔西跑到处借东西了。我们新庄村子的社火,在县上比较有名气,县上多次举办重大庆祝活动,还邀请我们村子社火参与演出,也曾上过现省城参与演出,据老人说,还上过北京参与过演出,都獲得过好评。近些年,耍社火,人们好像耍社火的热情不是那么高涨了,每过几年,才耍一场。我想,如今家家都有大彩电,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了,家家都有小车了,不少人家已有网络了,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了,那些比较原始的社火,显得有些落伍了,大家也在积极地改造升华,如过去的牛拉鼓用汽车拉,过去的人力扛抬芯子,用拖拉机、小车拉运,十分方便,相信人们也会与时俱进,社火队伍前,还增添了什么舞蹈队,边走边舞,歌唱队,边走边唱,还有舞竹马的人,边走边舞。我在农村老家的弟妹们,侄子侄女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扮演主角,参与锣鼓,或参与舞蹈,或踩高跷,看到他们其中的照片,让人羡慕,人们还是希望把这个调解郁闷娱乐人心的好节目,将狂欢节日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简介:冯光,男,陕西长安人,陕西省委党校文史部原主任,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耍社火,多是我早年的记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吃大锅饭时期,人们常年累月在生产队里劳作,没有什么电视、什么电话、什么网络,更没有什么外出旅游,每日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干活,中间吃饭也是匆匆忙忙如打仗一般,一直到晚上天黑才收工,除了偶尔天下大雨休息一下外,每周就是六加一白加黑地劳动加劳动,干活加干活,只是偶尔有个小节日如四月清明节、六月过会节、八月团圆节等,也是不能停下劳动过节日,只是过节那天有一顿较好饭食改善一下生活,没有什么能够调解人们平庸单调生活,长期简单劳作人们心情苦闷是可想而知。特别是极左的文革高峰时期,从上到下领导提出了“腊月三十不收工,正月初一又出征”的口号,把人们体力劳作的身子骨用到了极致极端。因此,每到过年时候,中国人就十分注重要调节一下生活,排解一下劳作的郁闷与困苦,好在祖先就是有智慧,给我们创造出社火来耍,大家高兴一下,欢庆一下,娱乐一下。
每到大年三十晚和正月初一,乡亲们停工休闲,就会从生产队的库房取出鼓、铙、小锣、号等,在村子街巷大槐树路灯下,敲锣打鼓,铙柭配合,号声高鸣,闹声整天,是社火的前奏,叫热场子。这时常常是小伙子一马当先,充当欢乐主角,中年人也纷纷不断加入,常年劳作粗壮的手脚显得那样有力有劲,越敲越响,越敲气氛越热烈,媳妇、姑娘、老年人都从家里出来了,围绕四周观看,也有人不断加入敲打队伍,咚咚隆咚锵、咚咚隆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隆咚锵,……,鼓铙号一齐发作,震天炸响,震得人人心脏砰砰,激动得人人脸上洋溢着节日喜庆气氛,常常敲到高潮时,不少人激动高兴得热泪盈眶,劳作一年辛苦困乏的身子有所缓解,心情有所释然,心里有所欢娱。
正月初一清早,人们还先是一阵锣鼓家伙敲响,而此过程中,人们就开始议论,给村子中间要先架起一个高大秋千,是社火辅助,人们纷纷从队里场院滚来几个辘轴,作为础基,从饲养场抬过来两根大木梁立柱,一根粗短横木,在辘轴上高高竖起数丈高的井子架,又从队里库房拿来大绳索、夹木板子,给横木大梁顶栓吊下荡绳,给绳下安上踏板,再给四周树上栓牢几根保险绳子,一个大秋千就起来了。小伙子、姑娘们从小劳动锻炼壮实的手脚、腰身都非常有劲道,一个个争先恐后踏上秋千,腾挪起来,飘荡起来,腾云驾雾起来,过一把飘飘然然空中飞人的感觉;中年人老年人也不甘寂寞,而后也挣着上秋千,常常与年轻人一起驾驭秋千,飘摇起来,腾飞起来,飘荡在阳光灿烂的天空上;有时还要比赛,看谁飘荡得高,看谁飘得猛,看谁姿势漂亮,看谁能够飘荡几乎与秋千顶齐平最危险的高度,谁就是英雄;那些胆怯狗熊似的人就不敢上场,就只有看的份子了。
正月初一到初十,人们就是反复如此热闹,只要有机会,大家就会聚在一起,拿出锣鼓家伙,敲敲打打,吹吹飒飒,喜气洋洋,或者飘荡一会儿秋千,热闹热闹一下。人们正月初一到初五,一般是女子给娘家拜年,或没有结婚的新女媳给女方家拜年,把自己一年舍不得吃的白面蒸成大花卷馍、糕点等好东西送过去;正月初六到初十,一般是给女子家回复拜年,送去自己难得的大麻花、灯笼等好东西;这是走走亲戚,互访团聚,交流感情,人生经验,规划来年,希望各家各户新的一年有更大的进步,日子越过越美满。这期间,人们敲锣打鼓,就会越敲越热闹,有时亲戚来了也加入了敲锣打鼓的行列,就会烧着要大闹大耍社火,议论一番看今年怎么个耍社火为好。
我们村子分为东西两个大堡子,我们东堡子是一条大街巷和两条副巷,西堡子是两条大街巷和三条副巷,因此,要耍热闹,就是三家各出一大台社火,热闹一下,比赛一下,增长正气,祛除邪魔,增添精神。大多情况下,我们东堡子人最爱热闹,常常是先烧着要耍社火,元茂叔和宏仁兄常常是挑头人,带领一大帮子人马,打着鼓,敲着锣,先到西堡北巷子去,到他们往年巷子社火头家院落,敲打一番,北巷炳文大哥一家人就喜气洋洋接待,拿出了过年亲戚享用的“金丝猴”“大前门”好烟,“太白”“西风”好酒,说咱好商量,当讨问今年耍不耍社火,人家回答还犹犹豫豫时,大家就使劲地敲打锣鼓一番,直到人家痛快答应了一声,“好,咱今年耍社火”,还要问咱几号开始耍,就初步商定了,才继续敲锣打鼓地离开。接着就把锣鼓家伙敲到了南巷子,往年社火头是雁善叔,到了他家院子,人家还是先拿出过年招待客人的好烟好酒,仍是如此讨问耍不耍社火,直到人家痛快地说,“咱今年耍社火”,初步商定了日子,这样三家耍社火就叫齐了,人们才满意敲锣打鼓离开。这时,人人嘴上都叼着香烟,或耳朵上是插着香烟,喜气洋洋给回敲着锣鼓。过了两天,人家西堡子人如果沒有敲锣打鼓过来,给我们巷子人们答复,就知晓人家还在犹豫,就会第二次敲锣打鼓过去,逼着人家要确切征信话,终于人家在自己村巷里,敲锣打鼓过程中商定了要耍,主意拿定,就会敲锣打鼓过来,到了我们东村巷子来,回复商量今年具体耍法,直到最后正式确定好了耍社火日子,一般把日子确定在农历正月十一到十五这些日子之间。
接下来,就是准备怎么耍了,那时农村十分贫穷困苦,耍社火各家都没有多少耍的资本,就商量怎么出外借邻村的东西,如柳木腿,服装,牛拉鼓,大车、红旗等。那些年要借东西,不是那么好借,谁不爱惜自家物产呢?再说借东西也不用给钱,一般是义借,甚至损坏东西不用赔偿,人们就托亲戚,走朋友靠脸面,硬借人家东西,一次不行,就三番五次跑着要借人家的东西。后来,我们东堡子常常借大王镇东街剧团的服装,西堡子南巷借大王镇西街剧团的服装,西部北巷子是乱搭班子借服装,这样就有了暗中比赛,人们看谁家的社火好,就有了看谁家的后台硬,对外公关好,名气大,也有大王镇东西两街比谁家给我们支撑得好,支撑得美,谁家将来就更有社会影响、社会威望,他们不但借给各种服装,还有道具等,还派人支持过来给我们具体扮装社火,报酬就是一天给他们支持帮忙者管理三顿好饭菜。 东西借回来了,村民们就义务平整村子四周土坷拉黄酱土道路,然后青年小伙子们拿出一副副柳木腿,开始热身,训练踩腿子,腿子一般高约一米三到一米七,到队里仓库拿来粗细麻绳、或自家绑带,他们坐在村中高土墙上,让乡亲用绳子绑带把柳木腿绑在双腿上,绑好后再让他人们拉起来,熟悉练习踩腿子,在村子平整后道路上踩着、晃动着,走动着,还不时地有人拿着丁字形木头手杖,帮助着踩着腿子人前行,怕这个高大的踩腿者跌倒,常常成为村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有一些姑娘,也学习踩腿子,自己抱回柳木腿,坐在家里院大墙上,让亲人绑好腿子,偷偷在家里后院子训练踩腿子。说来也是大家运气好,每年都有数百人训练踩腿子,有人摔倒了,衣服摔破了,腿摔出血伤了,没有什么,大家帮助又扶助起来,也许是农村人从小就参加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身子骨结实,而没有人因此而摔断了腿。有一年晚上,一位青年练习踩腿子,一个人走到村子外面远处,不小心在土坷拉路上摔倒了,不是自己解下绳子扛着腿子回来,而是看到一旁有大树,而是抱着大树自己一点一点地爬起来,踩着腿子回来了。这时,每天青年人练习踩腿子,成为村子里一道蔚为壮观的景观带了。
到了约定耍社火的日子,大多是在正月十一至十三,即连耍三天,每天要耍两场,即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文革中也有几年,有人说耍社火是封建迷信,也有人是铺张浪费,我们村子人在上级不允许耍的高压下,还是坚持要耍一场热闹。那时,我们新庄村子附近十里八乡、甚至几十里道路上,人们早早地给我们村子这儿赶集,大多数人是走过来的,也有骑着自行车的,还有拉着架子车带着亲人和小孩子的,像赶大集市一样,一股股巨大的人流向着我们村子不断地涌过来,大家平时都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这是人们一年到头最好的精神消遣、精神娱乐,村子街巷里,村外道路上,甚至村子四周绿色麦苗田里,大约四五公里地方,到处是人潮涌动,形成了一浪一浪、一股股人的海洋,热闹至极,回想起来,那时村子四周汇聚的人群,至少在数万人以上。尽管当时执政者也不允许人们做生意,说是什么小资产者行为,是资产阶级思想作祟,是要打击要消灭的,还是有人用架子车拉来了甘蔗、花生、糖果等,有人拉来了甑糕、油糕、麻花等,有人拉来了孩子所耍的灯笼、氢气球等,五彩缤纷,增添了节日的气氛,真正是一个春天的盛会,人潮的盛会,热闹的盛会。
人们瞧阿瞧、等呀等、挤呀挤,村巷子终于有一家午场的社火出来了,开头是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壮年人,身上穿着白色翻毛皮大衣,头上扎着白羊肚手巾,带着深色墨镜,手里挥舞着长长的皮鞭,在村巷道路上来回飞奔,马身上还披红挂绿,那马身上巨大的铜铃铛哗啦啦作响,让人们把道路让开,一会儿左冲右突,一会儿有掉头回冲,让人们把拥挤的巷道让开些、让开些,这叫开场子,或叫打场子。
接着社火队伍出来了,最前边是两位穿着绿色军装的漂亮姑娘,抬着毛泽东巨幅画像,作为前导;再接着是高举着红旗的队伍,由着一身身蓝装或黄绿装的中小学生为主组成,他们少则二十多人打着二十多杆旗帜,多则四五十人打着四五拾杆旗帜,整齐或不整齐地排着,踏着齐整与不齐整的步伐,向前移动、挪动,在这酱黄色土地灰色的街巷上,鲜艳的红旗,映照得大地像火焰、像火把,像太阳一样热烈,欢腾跳跃;再接着是由青年抬着巨型横幅,上面书写着“大闹春耕生产,争取更大光荣”,“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等,是那个时代农村人的思想、精神与追求。有时,还有一辆拖拉机拉着一个人扮装成雷锋模样人物,手里拿着毛主席语录,身边围座着几个学生在学习在听讲等。我上高中前后,曾负责过这一方阵。
再接着是锣鼓队伍,我们村子这个方阵最讲究,也最有威风,也最气派,队伍最前是总指挥,着一身红黄色戎装,口里衔着哨子,手里拿着小旗帜,不停地上下前后舞动着,指挥着敲锣打鼓的节奏,运动的步伐;接着是排列在队伍中间的十面中小鼓手,每人身着白衬衣黑棉背心,蓝色裤子,头上扎着白羊肚手巾,手巾下斜插着一个锯齿形望子,每个人驾着一面面鼓,咚咚隆咚锵、咚咚隆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隆咚锵,……声音中,击打着咚锵中“咚”的音调,有节奏地敲打着,后还有牛拉车子大鼓手披红挂绿,满脸红光,由两个人用巨大的棒槌,缓慢地敲打着、锤击着、擂动着;两则排列着三四十副敲铙者,每人也是身着白衬衣黑棉背心,蓝色裤子,头上扎着白羊肚手巾,手巾下斜插着一个锯齿形望子,双手拿着一副大铙,铙手配合鼓手互相协调行进着,咚咚隆咚锵、咚咚隆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隆咚锵,……声音中,击打着咚锵中“锵”的音调,翻转着亮相着,每到敲打到节奏激烈时刻,每人两手高高翻起大铙,身子向后一大翻转,来个白鹤亮翅,而像一面面武将挥洒的旗帜;小锣手、号手的服装就比较随意,可以是中山装,也可以是棉大衣,不时用小锣指挥配调,用小号配合高昂声调,协作发挥作用。还有那个叫北方的高大英武的男人,着一袭大花袄大花裤,化成一个浓妆艳抹妇人,在锣鼓队伍中后边,身上后斜插绑着一根大树叉并有绿叶装饰,上面挂着巨型铜锣,不时地用大锤咣、咣、咣地击打着、敲响着,向人们献身献艺。每到村子街巷大十字,到了关键时刻,人群稠密区,打鼓敲鐃者,每个锣鼓队成员,特别卖力、卖劲、卖命,人们好像把浑身的劲头都拿出来,鼓、铙、锣、号一齐高声大吼,一片翻飞,一阵炸响,一场欢腾,扣人心弦、砰砰高奏、表演者与观众似乎融为一体,轰轰然炸响天外,怦怦然大音之声飞向寰宇,震得人兴奋,还是激动,人们常常泪流满面,空气好像在这一刻炸开轰响了,轰鸣了,翻天了,寰宇都在这一刻凝结成欢乐的海洋。
那是1968年的春节,正月十二社火正耍得欢,书记、队长们都是暗中支持,就是不敢挑头,怕给戴个封建迷行或奢侈奢靡的帽子而撤职,而村副书记耀海兄驾着大鼓,在村子十字路口锣鼓队伍中敲得正带劲,不料听得一声大喊“郭耀海,你站出来。”人们看到公社侯书记站在路边人群中,命令他下场,他只好把鼓交给了他人,自己乖乖走下了场子。尽管书记批评了,“怎么你当领导的,怎么能够带头干这号事?”大概侯书记也是在年节想看一下社火,只是例行一下那时身不由己的责任而已,也没有撤什么人的职。后来改革开放了,上级出钱让大家耍社火,大家娱乐手段多了,就没有那时耍热闹积极性了。群众一年劳作而被压抑的欢乐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势不可挡,要摆脱又一年单调沉闷的生活,祛除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切魑魅魍魉,我们的生活才有盼头,日子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就是有人坐牢,我们也要把社火进行到底。 锣鼓家伙队之后,是柳木腿主体队伍,每队伍少则一二十副左右人物角色装扮,多则四五十副人物角色装扮,能够拉一两华里长。我们的社火队伍,开场一般是的少男少女,穿着时尚,手持鲜花或氢气球,打扮得喜气洋洋,欢庆新年;接着是几位青年,穿着时尚棉夹衣,手持大铁锨,或肩扛老?头,或背一犁铧,表示大闹春耕生产,希望人们都能够一年到头,吃饱肚子,穿上暖衣;那时还曾有过,一人手持毛笔,一人手持铁扫帚,一人手持毛选,好像是在大批判,横扫一切牛鬼神蛇、魑魅魍魉,也有人物装扮成这些人物的样子;后来还有装扮成的夫妻双双上场,穿着一般,女的手上抱着一个小孩,男的手上拿着一个玩具,表示计划生育为要;接着是按照样板戏打扮的系列人物,如《白毛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龙江颂》等,或是传统戏曲人物装扮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逼上梁山》《血泪仇》等,每出戏都装扮出一二十个主要人物,踩着腿子,正面角色,走起路来,抬头挺胸,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反面角色,獐头鼠目,或畏首畏尾,或面目狰狞,一个个都活灵活现,体现角色的样子,还有些人物还配有一些戏剧台词表演,有时还配时新小戏人物,如《半篮花生》《红管家》等剧中人物出台,或是当时人们追求的劳动模范与模范人物打扮出台,用的是那时剧团的戏装,人物也打扮得时新而不落俗套而活灵活现,给人们长精神。这三天演出场剧目,各家都注意不重复出场,尽力每次都能够给予人们面目一新,民族精神有所体现,有所感召,有所弘扬。
我们东堡子节目总策划人是宏策叔,他是我们东村权威文人,社火烧起来以后,每天晚上大家坐在他家房屋大院前,品着香茶,先商量三天的整体节目大致规划,耍些那些剧目,文武场面安排,每组领导分工,以及如何抓好落实;然后是商讨着每天每场具体安排,耍什么角色,怎么分工为好;测算西堡子明天可能出什么节目与花样,不与他们社火安排冲突,如何多出些彩,多争些气,尽可能压住他们,显示出我们的特有装扮和不同寻常,热闹与文明,能力和水平;有争议时还是宏策叔一锤定音。如人家装扮出十四五台节目,我们就要出十七八台节目,数量上胜过他们;如人家出《海盗女民兵》,我们就出《红色娘子军》,人家出《智取威虎山》,我们出《铁道游击队》,尽可能质量上压过他们一些。据说在旧社会,我们几家耍社火,就是为显示自己的威风和能力,社火队伍在村头相遇,每家都想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要把队伍排列在前排,而彼此不相让,为此还打起了群架,社火场子不欢而散,各家最后关掉城门,才算告一段落,而后多年没有耍过社火,解放后才重新恢复。大家开会议定了明天的节目,还要保密,不能让对方知晓,看我们如何比过他家。不过正式社火比赛,各家都想尽了办法,各有奇招,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各有胜负。
社火柳木腿人物,一般在一家大户的大院里扮装,化妆好了,服装穿了,就上院子高墙拴绑好绑腿,要出场就是把腿子翻过墙头就行了,然后按照人物安排先后顺序出场。宏庆叔每年开始爱在《白毛女》中扮演杨白劳,他家是社教中被补化为富农,不知是给自己平反,还是有所自嘲戏娱,每年早早就让他妻子用一件旧衣服,用浆糊贴满了补丁,穿在了身上,踩着细细高高地柳木腿,手里拿着红头绳,一路颠颠簸簸、颤颤巍巍抖动着,摇晃着,似乎要给女子喜儿扎上头绳,又随时快要跌倒的样子;他在大闹生产中常常装扮成模范饲养员,手里拿着大竹筛子,当走在了大十字人群稠密地方,都要让人给大竹筛子里盛满牲口的细麦草,在人群头顶给他人身上四处乱筛乱撒,人们笑声一片,欢呼一片,有熟悉的人们,也在地上捡起土坷拉给他身上乱扔,增添了人们娱乐的趣味。怪汉郭耀荣,家为贫下农却爱打扮成地主,或者狗腿子模样,每年耍社火他都要把从富人家中借来的好丝绸衣裳,一件套一件地给身上套着穿,然后他戴上大墨镜子,手摇着鹅毛扇子,见人多与戏说,多与交流,挤眉弄眼,摇头摆尾,给人们又增添一丑角色戏娱成分。每场还有些男扮女装角色,他们从头到脚,全部是女装,打扮出来真像,有人观看在品评,“你看谁家的女子腿子踩得好,不知找好了婆家没有”,有人接着说:“你大概认错人了,你看那人的脚多大,怎么能够是个女的。”还真有女的上场扮装的人物,就成为他人追踪的对象,看看那个女的长得多俊俏,给咱村上某某说个对象好不好。
西堡子兩家的社火,与我们的社火一样,都有一定后台支撑,每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大体形式差不多,都是人多势众,众人拾材火焰高,而人家的社火柳木腿子,有时候出场子人物,比我们还多些,曾有数次一场就装扮出四五十台社火戏曲人物来,装扮者大王西街剧团,也常常把各色人物打扮的亮亮丽丽,清清爽爽,精神抖擞,惹人耐看,还有人每年爱男扮女装演老媒婆,一身妖艳服装,涂脂抹粉,手里拿着扇子,一路表演着舌巧如簧说三道四的话语,与路人说笑着、戏娱着,惹得人一路翻天欢笑;记得清楚的是,北巷子社会每年爱演《铡美案》,两个人一前一后,抬着一个饲养室的大铡刀,明光闪闪,十分震撼,令人侧目。
后来,西堡子北巷和邻村黄桥友好,邀请他们也加入耍社火,成为第四家社火队伍,他们请来了县里名家冯村的高抬芯子社火,那是非常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一般用四个到八个人,抬一桌子高跷人物,用铁芯子把几个小孩绑在芯子上,装扮成各色剧中人物,而那人物看似悠忽一丝一线的细铁丝上,巧在美妙的空中还有敢如此在上面翻跟头或荡秋千的孩子。这样的场景也要设计一二十台戏曲人物,体现人们时代精神追求和爱好。抬高跷,是个又苦又累的活,冬日大雪过后天,常常还有人赤裸着身子,棉衣拴在腰身之下,还汗流浃背抬着高跷,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是中国人苦中作乐,这是中国特色娱乐,这是中国农民街头狂欢,是中国人几千年独有文明欢乐的发明与创造,比起西方人的游行狂欢,有自己鲜明特色和文化追求,甚至比起他们来说,我们玩得快乐,过瘾,甚至更带劲。村子里每个家庭,每个人,平时生活中常常计较些什么,甚至斤斤计较,这愿意那不愿意,这时我发现,耍社会中,人人热心出动,人人献计出力,自觉参与其中,你家里有什么社火场上能够用上的东西,都积极主动拿了出来。到了社火场上,大家会根据你的特长,给你分配角色,能够扮演一个主角是最好的角色,不行就当个好配角,没有具体明显角色扮演者,也不能当看客,而是积极参与者,就是给踩腿子人绑个腿子也行,然后拿出自家的三角撑子,给那些踩腿子人打个拐子,预防在土坷拉路上摔倒,唯恐落后观众小瞧或看不起你。平时那些人们称为吝啬者或打蔫人物,你不够积极,人人都有权批评你,训说你,逼得你也大方大胆起来,这是牵扯到集体的荣誉,大家的脸面,村巷的威风,因此平时比较自私的人家,因为这人人不挣一分钱工资,也都积极参其中来,似乎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互帮互助精神,大公无私精神等,得到了发扬光大。 社火每走到对方的村子大树下十字路口,都有对方人高接远送,先是欢迎迎接,放上一通大炮、鞭炮、礼炮,接着向对方发送香烟,再送一些贴着红纸的糕点礼品,然后是茶水请便用,直到把这家队伍送出这边街巷,这是各方协商好的文明议程。
每场子刚刚耍过以后,还要组织几个人的锣鼓小队,到对方的村子街巷敲锣打鼓走一圈子,表示给下一场子打一下场子。若是三天的最后一场子,后边还要有一对老者化装成夫妇,装扮成女的骑在牛身上,男的牵着牛,女的手里提着灰担笼,一路不断地抛洒灰尘,人们一路追逐着,嬉戏着,有时会惹恼装扮的妇人,还有对骂现象发生,什么污言秽语都可能出现,那叫耍恼了。甚至有人说,这样热闹,就会把我们村子各种邪气、晦气冲掉,正气、热气、洋气升起来了,人们一年才能够过上安生和睦的日子。
每到玩耍的日子,各家的亲戚也会请过来,给好吃好喝招待着,几乎每家也都宾客盈门,上午场子看过看下午场,还有三天在此过夜不回去的,要看第二三天的社火,也有些宾客与大家熟悉,也主动出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还有踩腿子的人物,给予支持帮助,也娱乐一下自己。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社会逐步发展起来了,村子人耍社火,一般大家出钱,上边还给予物质和资金的资助,各家都买了新的锣鼓家伙,购置了社火的服装,柳木腿,不用那么艰难地东奔西跑到处借东西了。我们新庄村子的社火,在县上比较有名气,县上多次举办重大庆祝活动,还邀请我们村子社火参与演出,也曾上过现省城参与演出,据老人说,还上过北京参与过演出,都獲得过好评。近些年,耍社火,人们好像耍社火的热情不是那么高涨了,每过几年,才耍一场。我想,如今家家都有大彩电,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了,家家都有小车了,不少人家已有网络了,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了,那些比较原始的社火,显得有些落伍了,大家也在积极地改造升华,如过去的牛拉鼓用汽车拉,过去的人力扛抬芯子,用拖拉机、小车拉运,十分方便,相信人们也会与时俱进,社火队伍前,还增添了什么舞蹈队,边走边舞,歌唱队,边走边唱,还有舞竹马的人,边走边舞。我在农村老家的弟妹们,侄子侄女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扮演主角,参与锣鼓,或参与舞蹈,或踩高跷,看到他们其中的照片,让人羡慕,人们还是希望把这个调解郁闷娱乐人心的好节目,将狂欢节日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简介:冯光,男,陕西长安人,陕西省委党校文史部原主任,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