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唯一一个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的公办高职院。其软件技术专业选择了人才需求量大、需求持续性好的5个专业方向(岗位),创新了以智翔软件学院为代表的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教师、社会多方共赢,岗位班和订单班并行,引企业文化和行业技术入课堂,80%以上学生进入订单班学习,提高了学生就业水平。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订单班;人才培养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四川省广元市,结合国情、省情、校情和生源情况,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广泛的市场调研,该院软件技术专业选择了人才需求量大、需求持续性好的5个专业方向(岗位)——Java方向、.Net方向、移动应用开发方向(Android)、软件测试方向、软件营销服务方向,作为培养目标,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适合高职学院软件技术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分段式、岗位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辅之以创新实验班为标志的“校行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室为标志的“师徒式”人才培养模式。
1.将智翔软件学院做大、做强,成为高校企业学院的成功典范
与智翔集团于2013年4月成立了智翔软件学院,采用董事会管理,属于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通过一年多的运行,目前已经培养了一届(2011级)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毕业生,取得了一定效果。
对软件技术专业(特别是移动应用方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全面改革,真正实现“分段式、岗位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成学院、企业、学生、家长、行业多方共赢之目标。
对智翔软件学院的学生以员工身份对待,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化管理,强化基础,提升自学能力,以“周”为单位分段安排任务。一旦进入项目期,便实行“真实产业项目、真实工作压力、真实开发流程、真实团队角色、真实项目管理”的“5R”软件公司员工管理制度,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增强适应岗位的能力。
2.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扩大校企合作范围
软件技术专业将巩固以前的校企合作成果,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扫除校企合作的障碍,增加校企合作的灵活性,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拓宽校企合作的领域,每个专业方向(包括新开的方向)将新选择的文化、有技术、有教育情节的行业典型企业1~2家深度合作,让利益、让地盘、让学生、让专业给企业,全面开展比如产业项目、新技术研发、行业认证、学生实训、师资资源、案例提供等方面合作,确保≥80%的学生能进入订单班学习。
3.主动感知市场需求,实时增加专业方向
为了精准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及时了解最新的行业技术,尽量实现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轨,解决招生、教学、实习、顶岗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经常邀请软件工程师及本科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带头人来学院,提供市场信息,重构岗位课程体系,撰写课程标准,交流软件项目,对学院软件类专业的建设思路、培养岗位达成了共识,即在目前5个培养岗位(.NET方向、Java方向、软件服务方向、软件外包方向、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基础上,拟新增加“软件测试”方向、“软件UI设计”方向,并关注、尝试“IOS开发”方向。
4.校行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生优培,因材施教,软件技术专业于2013级学生于2014年春季开学之始组建了“创新实验班”,并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
“创新实验班”将采取“联合培养”方式进行,资源集中,政策倾斜,在培养过程中将会与企业、国内外高校、行业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行合作”等形式培养,强化基础,项目导向,注重创新,知识、技能、经验、素质全方位精品打造,形成专业品牌。
5.师徒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满足小部分逻辑思维能力强、酷爱编写软件代码的学生需求,实行因材施教,软件技术专业成立了启航软件工作室,其日常运行资金来源于启航软件基金。
工作室以项目作课程,从而完成学分。工作室承接校内外各种信息化项目,将真实项目融入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将知识点贯穿于项目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项目开发的环境中得到成长,积累大量的项目实践经验,为高质量的就业做准备。学生每学期完成若干项目,经过指导老师评估后,与本学期开设的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实行以项目代课。
6.深化“自助餐”模式
“自助餐”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已经推行了四年,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
“自助餐”教学模式有效地实施了“平台+方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思路。在前三学期或前两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开始按“岗位”分为若干专业方向,学生打乱建制,像吃“自助餐”一样,学生选择岗位,重新组班(每个专业方向为1个行政班),小班教育,独立培养,从而实现了个性培养、因材施教。
建设期内,为了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选择面,软件技术专业将优化过去的模块,增加“软件测试”方向、“软件UI设计”方向等;同时,制定“自助餐”教学模式的各种制度,以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乱。
企业学院、创新实验班、工作室成为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三驾马车”,并形成了制度,进行了推广。基本实现了“素质+技能+经验”为核心的国际化软件工程师(CSE)人才培养培养目标,五个方向均构建了相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管理灵活有序,“自助餐”教学模式全面执行,实行了全学分制。
参考文献:
[1]宋继红.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8(07).
[2]周会国.软件技术专业校企组合实训模式探索[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3]软件技术专业[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4]赵华丽,白伟杰,徐洪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5]周庞荣,于训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01).
(作者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订单班;人才培养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四川省广元市,结合国情、省情、校情和生源情况,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广泛的市场调研,该院软件技术专业选择了人才需求量大、需求持续性好的5个专业方向(岗位)——Java方向、.Net方向、移动应用开发方向(Android)、软件测试方向、软件营销服务方向,作为培养目标,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适合高职学院软件技术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分段式、岗位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辅之以创新实验班为标志的“校行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室为标志的“师徒式”人才培养模式。
1.将智翔软件学院做大、做强,成为高校企业学院的成功典范
与智翔集团于2013年4月成立了智翔软件学院,采用董事会管理,属于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通过一年多的运行,目前已经培养了一届(2011级)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毕业生,取得了一定效果。
对软件技术专业(特别是移动应用方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全面改革,真正实现“分段式、岗位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成学院、企业、学生、家长、行业多方共赢之目标。
对智翔软件学院的学生以员工身份对待,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化管理,强化基础,提升自学能力,以“周”为单位分段安排任务。一旦进入项目期,便实行“真实产业项目、真实工作压力、真实开发流程、真实团队角色、真实项目管理”的“5R”软件公司员工管理制度,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增强适应岗位的能力。
2.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扩大校企合作范围
软件技术专业将巩固以前的校企合作成果,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扫除校企合作的障碍,增加校企合作的灵活性,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拓宽校企合作的领域,每个专业方向(包括新开的方向)将新选择的文化、有技术、有教育情节的行业典型企业1~2家深度合作,让利益、让地盘、让学生、让专业给企业,全面开展比如产业项目、新技术研发、行业认证、学生实训、师资资源、案例提供等方面合作,确保≥80%的学生能进入订单班学习。
3.主动感知市场需求,实时增加专业方向
为了精准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及时了解最新的行业技术,尽量实现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轨,解决招生、教学、实习、顶岗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经常邀请软件工程师及本科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带头人来学院,提供市场信息,重构岗位课程体系,撰写课程标准,交流软件项目,对学院软件类专业的建设思路、培养岗位达成了共识,即在目前5个培养岗位(.NET方向、Java方向、软件服务方向、软件外包方向、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基础上,拟新增加“软件测试”方向、“软件UI设计”方向,并关注、尝试“IOS开发”方向。
4.校行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生优培,因材施教,软件技术专业于2013级学生于2014年春季开学之始组建了“创新实验班”,并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
“创新实验班”将采取“联合培养”方式进行,资源集中,政策倾斜,在培养过程中将会与企业、国内外高校、行业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行合作”等形式培养,强化基础,项目导向,注重创新,知识、技能、经验、素质全方位精品打造,形成专业品牌。
5.师徒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满足小部分逻辑思维能力强、酷爱编写软件代码的学生需求,实行因材施教,软件技术专业成立了启航软件工作室,其日常运行资金来源于启航软件基金。
工作室以项目作课程,从而完成学分。工作室承接校内外各种信息化项目,将真实项目融入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将知识点贯穿于项目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项目开发的环境中得到成长,积累大量的项目实践经验,为高质量的就业做准备。学生每学期完成若干项目,经过指导老师评估后,与本学期开设的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实行以项目代课。
6.深化“自助餐”模式
“自助餐”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已经推行了四年,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
“自助餐”教学模式有效地实施了“平台+方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思路。在前三学期或前两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开始按“岗位”分为若干专业方向,学生打乱建制,像吃“自助餐”一样,学生选择岗位,重新组班(每个专业方向为1个行政班),小班教育,独立培养,从而实现了个性培养、因材施教。
建设期内,为了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选择面,软件技术专业将优化过去的模块,增加“软件测试”方向、“软件UI设计”方向等;同时,制定“自助餐”教学模式的各种制度,以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乱。
企业学院、创新实验班、工作室成为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三驾马车”,并形成了制度,进行了推广。基本实现了“素质+技能+经验”为核心的国际化软件工程师(CSE)人才培养培养目标,五个方向均构建了相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管理灵活有序,“自助餐”教学模式全面执行,实行了全学分制。
参考文献:
[1]宋继红.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8(07).
[2]周会国.软件技术专业校企组合实训模式探索[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3]软件技术专业[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4]赵华丽,白伟杰,徐洪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5]周庞荣,于训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01).
(作者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