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通常理解体育品德泛指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在体育竞赛过程中,学生追求卓越勇于拼搏,从而形成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则是在体育运动中遵守相应的规则和纪律,严格履行体育竞赛规则和行为规范。对于高中生而言,体育竞赛所包含的精神和对规则的坚守与履行正是处在十七八岁青少年应当着力培养的品质,同时更是核心素养价值体系中关注的重点。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可以激发学生运动细胞,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现自我,同时也为教师更直观地认识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本文针对当前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学生体育品德形成中存在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自身特点,分析并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高中教学;体育品德
通常意义上来说,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含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等三方面内容,这三面内容也是体育品德的表现形式。
其中,体育精神所展现的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不仅包括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的无所畏惧,勇敢斗争和全力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包含了面对失败所展现出的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和追求的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体育道德则包括在竞技体育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原则,这一原则同样契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道德准则的执行,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文明共享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体育品格更多的是体育精神的延伸和表现形式,如勇敢拼搏,持之以恒等态度和坚忍不拔的品格等。
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心智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身体生理机能的逐步完善,其性格和价值观也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定型,把握好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并通过科学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建立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完善的人格是体育与健康教育应关注的重点。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其中明确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将体育品德教育与体育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并列作为高中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总目标,由此可见体育品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体育品德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已经推广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运动和训练经验,而将体育品德教育纳入其中相对较晚,因此在推行和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发展。这些因素中,既有来自学校的客观因素,也有源于學生的主观因素。
(一)学校轻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程安排不科学
由于高中生课业压力逐渐增加,各个学科都面临着高考,因此许多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出现了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例如,许多学校为了增加学生文化课复习和备考时间,刻意缩短体育课程的时长,或者采取调课、换课等手段将体育课调整为其他文化课或者内堂课程,教师也利用内堂课程的机会辅导学生完成其他学科的课业任务。许多教师在观念上认为文化课的学习更为重要,这就导致了体育课被轻视,课程被挤占,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
(二)体育设施配备不够专业科学,安全教育不到位造成体育课中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许多高中将教育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及文化课学科方面,而忽视了体育课所需的专业设施,例如很多学校并未配备专业化运动场,有的运动场场地较硬,学生运动时往往会出现运动受伤的情况。还有的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器材和专业化场地,如羽毛球场、排球场等,学生有该方面运动需求时无法得到满足,也就逐渐失去了运动的兴趣。另外,许多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提升,忽视了对学生运动安全的关注,群体热身运动后便开展自由活动,缺乏有效地科学运动指导,最终导致运动受伤情况的发生。
(三)教学模式单一,授课理念没有跟进时代发展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整体的运动技能训练,同时也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通过其运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运动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而许多教师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沿袭陈旧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整体训练,整体活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关注群体表现而忽视了个体差异,只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变化和体育品德培养,这种陈旧的模式并不符合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需求,同时也无法落实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四)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了体育品德的培养和锻炼
通过对学生群体的研究发现,体育品德的形成受阻不仅受到体育课教学的关注,同时与学生自身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息息相关。研究中发现,高中生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本身缺乏兴趣,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非高考科目,完全可以忽视或不参与,只需要学好文化课即可;另一部分则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体育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都缺乏浓厚的兴趣,关注点并未完全集中在学习上,进行体育课教学后,学生往往选自偏居一隅,独自散步或玩耍,很少参与到体育项目的训练和团体项目竞技中,这种现象并不鲜见。这种缺乏竞技体育精神的态度和消极对待竞争的品质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长期不参与体育运动导致学生从生理和心理层面都逐渐失去信心,最终出现对体育课程的厌恶和抵触。
二、解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育品德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分析
为了解决当前高中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体育品德教育的质量,应该从学校教学和学生两个层面下手,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用科学的视角审视体育课
转变对体育课的观念是改进和提升体育教学的基础。作为学校,应该将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为更好地开展文化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学校应科学合理地分配体育课授课时间,为学生日常体育活动安排充足的课余时间。另外,学校还应该结合校园体育文化节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竞赛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利用体育课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帮助其发现自己在体育竞技中的亮点。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并发起各类体育项目兴趣团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团体竞技项目中,在运动中培养和锻炼团体合作精神和精诚合作的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另外,学校还应该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调整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标准,不仅以体育项目的竞技成绩作为评价指标,还要融入体育道德,体育素质和体育文化评价项目,通过考查学生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学生精神面貌,并结合调查研究改进和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学科的持续性发展。
(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保障学生运动安全,丰富体育文化建设园地
在基础设施和硬件方面,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补充并完善校园基础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同时研究当地特色和学情,开展适合与学校自身情况的特色体育文化项目。例如,针对当地有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家校共育,通过创建特色体育文化校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项目选择。学校还可以利用墙壁、空地、广场等通过宣传画、宣传标语以及电子屏幕等方式,宣传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让体育运动为校园增添活力。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的体育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教师建立体育教育安全观念,为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安全保驾护航。同时高中体育教师还应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后体育与健康教学要求,将传统的体育课程授课经验与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充分结合,发挥教育教学优势,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充分体现体育品德教育。
(三)改变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体育教育
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也至关重要。教师应关注和研究最新的体育授课理念,结合学生的兴趣,将符合时代发展和当前流行的体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开展方式多样更加新颖的教育教学。例如,某些高中在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研究中发现,街舞和其他流行舞蹈形式是当下学生所关注的重点,于是教师可以结合体育教学要求,将原有的课间体育操进行改良,融入了流行舞蹈元素,同时改变过去传统的背景音乐,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学生在进行团体操锻炼时更加富有激情,同时兴趣也更加浓厚。又如许多学校结合当前男生对美职篮运动比赛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体育课程篮球项目的教学中,会结合当前较为先进的运球技巧进行教学展示,结合运动明星常用的打法进行指导,让学生不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篮球运动技能,同时也对体育课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促进了体育课程的发展。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理念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整体课堂教学进度,同时还应该及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习兴趣,调整课程设计内容,通过个别教学和整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品德理念。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在弹跳力项目训练中存在的弱势,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调整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要求,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进行自己擅长的项目如参与力量练习,同时结合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既要实现各项能力的均衡发展。
在后续的训练中,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体项目训练,通过传帮带的活动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學习,互帮互助,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竞争意识,同时对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凝聚力培养都大有帮助。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兴趣和自身薄弱点,有计划地开展不同的体育项目,如针对男生生理特点的兴趣,可以组织开展篮球、足球等项目的训练,针对女生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排球、羽毛球等项目的教学,这样可以带动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学习中,对学生体育品德的构建也提供了帮助。
(五)转变学生观念加强体育课程认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多文化教育和宣传,帮助学生提高对体育课兴趣,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例如可以给专注于学习的学生讲解一些大科学家进行体育运动的案例,如钱伟长曾经是优秀的运动员,钟南山院士也曾是短跑名将等,这样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不仅仅要学习好,身体全面素质的发展更重要。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突出介绍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运动可以带来健康、可以带来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运动能够为后期的学习打好基础。
结束语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合理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体育品德教育中的作用,能够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同时也能够塑造更加良好的品德和性格,为学生日后深入地学习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贺成敏.高中体育课对学生体育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J].拳击与格斗,2019,000(008):25.
[2].赵朝晖.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高中生体育品德培养策略研究[J].环球慈善,2019,000(006):P.1-1.
[3].谢永生.高中生排球训练中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49).
[4].宋小蓉.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7,000(034):19.
本文系2020年度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PLG153)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高中教学;体育品德
通常意义上来说,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含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等三方面内容,这三面内容也是体育品德的表现形式。
其中,体育精神所展现的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不仅包括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的无所畏惧,勇敢斗争和全力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包含了面对失败所展现出的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和追求的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体育道德则包括在竞技体育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原则,这一原则同样契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道德准则的执行,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文明共享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体育品格更多的是体育精神的延伸和表现形式,如勇敢拼搏,持之以恒等态度和坚忍不拔的品格等。
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心智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身体生理机能的逐步完善,其性格和价值观也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定型,把握好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并通过科学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建立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完善的人格是体育与健康教育应关注的重点。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其中明确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将体育品德教育与体育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并列作为高中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总目标,由此可见体育品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体育品德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已经推广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运动和训练经验,而将体育品德教育纳入其中相对较晚,因此在推行和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发展。这些因素中,既有来自学校的客观因素,也有源于學生的主观因素。
(一)学校轻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程安排不科学
由于高中生课业压力逐渐增加,各个学科都面临着高考,因此许多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出现了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例如,许多学校为了增加学生文化课复习和备考时间,刻意缩短体育课程的时长,或者采取调课、换课等手段将体育课调整为其他文化课或者内堂课程,教师也利用内堂课程的机会辅导学生完成其他学科的课业任务。许多教师在观念上认为文化课的学习更为重要,这就导致了体育课被轻视,课程被挤占,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
(二)体育设施配备不够专业科学,安全教育不到位造成体育课中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许多高中将教育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及文化课学科方面,而忽视了体育课所需的专业设施,例如很多学校并未配备专业化运动场,有的运动场场地较硬,学生运动时往往会出现运动受伤的情况。还有的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器材和专业化场地,如羽毛球场、排球场等,学生有该方面运动需求时无法得到满足,也就逐渐失去了运动的兴趣。另外,许多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提升,忽视了对学生运动安全的关注,群体热身运动后便开展自由活动,缺乏有效地科学运动指导,最终导致运动受伤情况的发生。
(三)教学模式单一,授课理念没有跟进时代发展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整体的运动技能训练,同时也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通过其运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运动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而许多教师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沿袭陈旧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整体训练,整体活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关注群体表现而忽视了个体差异,只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变化和体育品德培养,这种陈旧的模式并不符合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需求,同时也无法落实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四)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了体育品德的培养和锻炼
通过对学生群体的研究发现,体育品德的形成受阻不仅受到体育课教学的关注,同时与学生自身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息息相关。研究中发现,高中生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本身缺乏兴趣,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非高考科目,完全可以忽视或不参与,只需要学好文化课即可;另一部分则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体育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都缺乏浓厚的兴趣,关注点并未完全集中在学习上,进行体育课教学后,学生往往选自偏居一隅,独自散步或玩耍,很少参与到体育项目的训练和团体项目竞技中,这种现象并不鲜见。这种缺乏竞技体育精神的态度和消极对待竞争的品质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长期不参与体育运动导致学生从生理和心理层面都逐渐失去信心,最终出现对体育课程的厌恶和抵触。
二、解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育品德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分析
为了解决当前高中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体育品德教育的质量,应该从学校教学和学生两个层面下手,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用科学的视角审视体育课
转变对体育课的观念是改进和提升体育教学的基础。作为学校,应该将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为更好地开展文化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学校应科学合理地分配体育课授课时间,为学生日常体育活动安排充足的课余时间。另外,学校还应该结合校园体育文化节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竞赛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利用体育课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帮助其发现自己在体育竞技中的亮点。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并发起各类体育项目兴趣团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团体竞技项目中,在运动中培养和锻炼团体合作精神和精诚合作的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另外,学校还应该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调整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标准,不仅以体育项目的竞技成绩作为评价指标,还要融入体育道德,体育素质和体育文化评价项目,通过考查学生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学生精神面貌,并结合调查研究改进和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学科的持续性发展。
(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保障学生运动安全,丰富体育文化建设园地
在基础设施和硬件方面,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补充并完善校园基础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同时研究当地特色和学情,开展适合与学校自身情况的特色体育文化项目。例如,针对当地有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家校共育,通过创建特色体育文化校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项目选择。学校还可以利用墙壁、空地、广场等通过宣传画、宣传标语以及电子屏幕等方式,宣传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让体育运动为校园增添活力。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的体育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教师建立体育教育安全观念,为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安全保驾护航。同时高中体育教师还应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后体育与健康教学要求,将传统的体育课程授课经验与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充分结合,发挥教育教学优势,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充分体现体育品德教育。
(三)改变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体育教育
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也至关重要。教师应关注和研究最新的体育授课理念,结合学生的兴趣,将符合时代发展和当前流行的体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开展方式多样更加新颖的教育教学。例如,某些高中在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研究中发现,街舞和其他流行舞蹈形式是当下学生所关注的重点,于是教师可以结合体育教学要求,将原有的课间体育操进行改良,融入了流行舞蹈元素,同时改变过去传统的背景音乐,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学生在进行团体操锻炼时更加富有激情,同时兴趣也更加浓厚。又如许多学校结合当前男生对美职篮运动比赛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体育课程篮球项目的教学中,会结合当前较为先进的运球技巧进行教学展示,结合运动明星常用的打法进行指导,让学生不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篮球运动技能,同时也对体育课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促进了体育课程的发展。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理念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整体课堂教学进度,同时还应该及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习兴趣,调整课程设计内容,通过个别教学和整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品德理念。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在弹跳力项目训练中存在的弱势,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调整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要求,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进行自己擅长的项目如参与力量练习,同时结合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既要实现各项能力的均衡发展。
在后续的训练中,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体项目训练,通过传帮带的活动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學习,互帮互助,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竞争意识,同时对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凝聚力培养都大有帮助。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兴趣和自身薄弱点,有计划地开展不同的体育项目,如针对男生生理特点的兴趣,可以组织开展篮球、足球等项目的训练,针对女生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排球、羽毛球等项目的教学,这样可以带动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学习中,对学生体育品德的构建也提供了帮助。
(五)转变学生观念加强体育课程认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多文化教育和宣传,帮助学生提高对体育课兴趣,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例如可以给专注于学习的学生讲解一些大科学家进行体育运动的案例,如钱伟长曾经是优秀的运动员,钟南山院士也曾是短跑名将等,这样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不仅仅要学习好,身体全面素质的发展更重要。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突出介绍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运动可以带来健康、可以带来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运动能够为后期的学习打好基础。
结束语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合理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体育品德教育中的作用,能够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同时也能够塑造更加良好的品德和性格,为学生日后深入地学习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贺成敏.高中体育课对学生体育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J].拳击与格斗,2019,000(008):25.
[2].赵朝晖.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高中生体育品德培养策略研究[J].环球慈善,2019,000(006):P.1-1.
[3].谢永生.高中生排球训练中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49).
[4].宋小蓉.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7,000(034):19.
本文系2020年度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PLG15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