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京津冀具有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明显优势
(一)拥有多项产量世界第一、技术国际领先、规模国内称雄的药品品种及生产基地。就河北看,青霉素、7-ACA、可可豆碱、土霉素和维生素、CVB12、链霉素、阿莫西林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化学原料药总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青霉素和半合成抗生素、维生素C等产品技术工艺、成本控制及生产规模保持国内领先。华药集团在生物制药和免疫制剂药物方面拥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石药集团获得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一系列殊荣,研发的一类药物恩必普为我国原创药物中第一个销售过亿的产品;神威药业是全国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中药注射液、软胶囊等现代中药产品生产企业;石家庄四药为全国产量最大的输液类产品单厂生产企业;以岭药业的中药超微粉碎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再说天津,其中药现代化居全国领先水平,中药产品品种多、疗效好、技术先进。基因工程、酶制剂等生物制药产品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
(二)聚集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制药企业。在2009年全国制药企业二十强中,京津冀占了六家,分别是石家庄制药、天津制药、华北制药、天津金耀、中国同仁堂、北京医药。还有多家全国医药百强企业。
(三)研发力量雄厚。其中北京尤为突出,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国家44%的重大新药创新平台落在北京,每年40%的生物医药成果诞生于北京。北京是主要科研院所总部及高校所在地,一大批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聚集于此,拥有从事生物医药行业的中科院院士46人,国内最优秀的生物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和一大批海外留学创业人员云集其间。拥有全国最丰富的临床资源和一大批新药筛选、安全评价、中试与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平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14家,有100多家专注研发服务的企业和机构,是国内生物研发服务业的核心城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疫苗、诊断试剂、抗体药物等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天津也颇具实力,在全市从事生物医药相关产品生产和研发的500多家机构中,有一批国字号打头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特别是设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更是享有国家层面从政策、资金、项目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已吸引海内外48个研发团队进驻。河北也不乏在国内医药企业研发领域的领先者,像华药集团的抗体药物研制、石药集团的药物制剂及释药技术,均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二、影响和制约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组织结构不合理,制药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巨型生物医药企业不多,国际竞争能力弱。2009年,美国现代生物医药企业安近公司年销售收入达134亿美元,而京津冀最大的医药企业石药集团全年销售收入仅为106亿元人民币。中药产业是三地传统优势产业,但现代中药发展水平与日本、韩国的汉方药差距较大。
二是三地竞争有余协作不足,协调配套差。京津冀在生物医药领域虽然科技力量雄厚,拥有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基础,在中药、化学药品、生物药品研发生产销售领域互有优势,在医药产业链和价值链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但缺乏深层次、高水平的互动合作。由于体制原因,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企业“科技创新难”和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投入重复、低水平竞争的现象仍有发生,制约着京津冀三地技术资源共享、发展合力的形成、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化的迅速推进。
三、发展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提升整体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基于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小企业居多的现状,基于京津冀共有一个具有一亿多消费人口的巨大而稳定的市场需求现状,从有利于发挥各自既有优势,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加快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化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出发,加强统筹规划,加强产品市场对接,建立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地共生机制十分必要。
一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编制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由于生物医药产业涉及技术创新、产业布局、招商引资、政策保障等方面,需打破传统分工,突破制度约束,转变指导思路和方式。需成立规划协调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工作机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工作上,站在产业发展和科技支撑服务的宏观层面上思考问题,整合资源,研究政策。
二是建立京津冀三地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人员实现共赢的合作机制。建立有效的创新收益共享机制,强化创新合作的溢出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当区域总体效率改进时,各区域都从创新合作中获得发展红利、利益均沾,至少应能保证合作参与方没有损失。
三是建立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共享的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共同建立区域创新资源的共享信息系统。统筹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设备资源利用,建立科研仪器使用跨地区共享网络。制定相应政策措施,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科技经济基础数据和基础设施等,促进各类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合力打造为京津冀区域服务的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技术信息平台,拟定《京津冀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运行办法》,《京津冀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运行补贴和机组奖励实施细则》,开通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开通京津冀科技文献系统,为京津冀三地科研人员提供文献跨库检索、下载等服务,实现三省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网络共建共享。
四是共同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活动进行市场建设。着眼于提高京津冀三地生物医药产业人力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效率,共同建设京津冀知识产权市场。充分承认并保证知识产权的实现,提供多种知识产权的实现方式,鼓励知识产权与实物资本的结合,鼓励知识产权拥有人直接参与企业的控制与管理。共同制定并实施严格制度,防止人才恶性流动对企业的伤害。共同制定《关于京津冀地区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共享协议》、《京津冀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协议》,立足未来5至10年内的劳动力市场发展走向,建立相应的人才就业教育培训体系。
五是构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联盟在产学研用各方的共同需求之上,通过市场机制联结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建立共同投入和成果共享机制,通过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明确权利义务,约束各方行为,解决各方争议,使风险共担和保障持续运转成为可能,使得各类创新资源跨越行政地域沟壑形成创新合力成为可能,也使得创新成果实现快速产业化成为可能。三地应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启动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鼓励和支持试点联盟在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发挥行业作用、承担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任务、落实自主创新政策等方面先试先行。让试点联盟跨区域“抱团”创新,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的“结盟”。拆除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墙”,让市场与技术在同一个需求下对接“流通”。通过联盟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标准,以加快提升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
(责编/郭建民)
(一)拥有多项产量世界第一、技术国际领先、规模国内称雄的药品品种及生产基地。就河北看,青霉素、7-ACA、可可豆碱、土霉素和维生素、CVB12、链霉素、阿莫西林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化学原料药总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青霉素和半合成抗生素、维生素C等产品技术工艺、成本控制及生产规模保持国内领先。华药集团在生物制药和免疫制剂药物方面拥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石药集团获得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一系列殊荣,研发的一类药物恩必普为我国原创药物中第一个销售过亿的产品;神威药业是全国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中药注射液、软胶囊等现代中药产品生产企业;石家庄四药为全国产量最大的输液类产品单厂生产企业;以岭药业的中药超微粉碎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再说天津,其中药现代化居全国领先水平,中药产品品种多、疗效好、技术先进。基因工程、酶制剂等生物制药产品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
(二)聚集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制药企业。在2009年全国制药企业二十强中,京津冀占了六家,分别是石家庄制药、天津制药、华北制药、天津金耀、中国同仁堂、北京医药。还有多家全国医药百强企业。
(三)研发力量雄厚。其中北京尤为突出,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国家44%的重大新药创新平台落在北京,每年40%的生物医药成果诞生于北京。北京是主要科研院所总部及高校所在地,一大批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聚集于此,拥有从事生物医药行业的中科院院士46人,国内最优秀的生物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和一大批海外留学创业人员云集其间。拥有全国最丰富的临床资源和一大批新药筛选、安全评价、中试与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平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14家,有100多家专注研发服务的企业和机构,是国内生物研发服务业的核心城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疫苗、诊断试剂、抗体药物等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天津也颇具实力,在全市从事生物医药相关产品生产和研发的500多家机构中,有一批国字号打头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特别是设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更是享有国家层面从政策、资金、项目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已吸引海内外48个研发团队进驻。河北也不乏在国内医药企业研发领域的领先者,像华药集团的抗体药物研制、石药集团的药物制剂及释药技术,均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二、影响和制约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组织结构不合理,制药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巨型生物医药企业不多,国际竞争能力弱。2009年,美国现代生物医药企业安近公司年销售收入达134亿美元,而京津冀最大的医药企业石药集团全年销售收入仅为106亿元人民币。中药产业是三地传统优势产业,但现代中药发展水平与日本、韩国的汉方药差距较大。
二是三地竞争有余协作不足,协调配套差。京津冀在生物医药领域虽然科技力量雄厚,拥有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基础,在中药、化学药品、生物药品研发生产销售领域互有优势,在医药产业链和价值链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但缺乏深层次、高水平的互动合作。由于体制原因,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企业“科技创新难”和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投入重复、低水平竞争的现象仍有发生,制约着京津冀三地技术资源共享、发展合力的形成、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化的迅速推进。
三、发展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提升整体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基于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小企业居多的现状,基于京津冀共有一个具有一亿多消费人口的巨大而稳定的市场需求现状,从有利于发挥各自既有优势,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加快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化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出发,加强统筹规划,加强产品市场对接,建立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地共生机制十分必要。
一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编制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由于生物医药产业涉及技术创新、产业布局、招商引资、政策保障等方面,需打破传统分工,突破制度约束,转变指导思路和方式。需成立规划协调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工作机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工作上,站在产业发展和科技支撑服务的宏观层面上思考问题,整合资源,研究政策。
二是建立京津冀三地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人员实现共赢的合作机制。建立有效的创新收益共享机制,强化创新合作的溢出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当区域总体效率改进时,各区域都从创新合作中获得发展红利、利益均沾,至少应能保证合作参与方没有损失。
三是建立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共享的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共同建立区域创新资源的共享信息系统。统筹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设备资源利用,建立科研仪器使用跨地区共享网络。制定相应政策措施,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科技经济基础数据和基础设施等,促进各类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合力打造为京津冀区域服务的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技术信息平台,拟定《京津冀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运行办法》,《京津冀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运行补贴和机组奖励实施细则》,开通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开通京津冀科技文献系统,为京津冀三地科研人员提供文献跨库检索、下载等服务,实现三省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网络共建共享。
四是共同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活动进行市场建设。着眼于提高京津冀三地生物医药产业人力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效率,共同建设京津冀知识产权市场。充分承认并保证知识产权的实现,提供多种知识产权的实现方式,鼓励知识产权与实物资本的结合,鼓励知识产权拥有人直接参与企业的控制与管理。共同制定并实施严格制度,防止人才恶性流动对企业的伤害。共同制定《关于京津冀地区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共享协议》、《京津冀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协议》,立足未来5至10年内的劳动力市场发展走向,建立相应的人才就业教育培训体系。
五是构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联盟在产学研用各方的共同需求之上,通过市场机制联结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建立共同投入和成果共享机制,通过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明确权利义务,约束各方行为,解决各方争议,使风险共担和保障持续运转成为可能,使得各类创新资源跨越行政地域沟壑形成创新合力成为可能,也使得创新成果实现快速产业化成为可能。三地应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启动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鼓励和支持试点联盟在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发挥行业作用、承担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任务、落实自主创新政策等方面先试先行。让试点联盟跨区域“抱团”创新,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的“结盟”。拆除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墙”,让市场与技术在同一个需求下对接“流通”。通过联盟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标准,以加快提升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
(责编/郭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