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言】
他认为中国典籍只有《毛诗》等8部书,“八部书外皆狗屁”;他面对胡適骂其父为“混账王八”,竟引来满座客人哗然大笑;他可以从窗口尿尿流经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窗前,而后又拜师执弟子礼……这就是老北大诸多有名“疯子”之一的大学问家黄侃。
世之名士俊杰,多有令常人所难理解的惊世骇俗之言谈举止,故常被人视作“狂人”、“疯子”或“奇人”。有如狂人刘文典、疯子章太炎、疯子陈子展等。这些人或豪气干云狂傲不羁,或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或言谈惊世思维怪异。而在我国传统文学、经学、哲学等方面有着卓越成就的黄侃,亦属此类。
黄侃其人
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大期间,向刘师培学习,尽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他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
黄侃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黄侃论学杂著》、《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
桀骜不驯世之怪才
周作人曾说:“要讲北大名人的故事,黄侃是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因为他不但是章太炎门下的大弟子,乃是我们的大师兄,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的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成正比,说起有些事情来,着实令人不能恭维。”章太炎因性格落拓不羁、被黄兴骂为“害了神经病”而得“章疯子”之名,刘师培因经常不修边幅、衣履不整、不洗脸、不理发、活像一个“疯子”,而黄侃也由于性格乖僻而与两人被时人合称为“三疯子”。
1911年,黄侃在《大江报》上撰文,宣称:“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
黄侃在北京时,借住在吴承仕(简斋)的一所房子中,二人本来都是章太炎的学生,相交甚厚。后来不知何故而生矛盾,吴承仕便叫黄搬家。黄在搬家的时候,爬到房梁上写了一行大字:“天下第一凶宅”,然后掷笔而去。又云,黄在搬走之时,用笔蘸浓墨在房间的墙壁上写满了带鬼字旁的大字。众人见满壁皆“鬼”字,黄才得意而去。
黄侃与辜鸿铭、刘师培曾被称为老北大的“三怪杰”。黄侃讲课,颇多奇行怪举。田炯锦《北大六年琐记》中回忆:“有一天下午,我们正在上课时,听得隔壁教室门窗有响动,人声鼎沸。下课时看见该教室窗上许多玻璃破碎,寂静无人。旋闻该班一熟识同学说:黄先生讲课时,作比喻说:好像房子要塌了。言毕,拿起书包,向外奔跑,同学们莫明究竟,遂跟着向外跑。拥挤的不能出门,乃向各窗口冲去,致将许多玻璃挤碎。”
黄侃珍视图书,胜过他物。某日整理书籍,发现《古书丛刊》第二函不见,便怀疑是某人所取。便在当天日记中记道:“此儿取书,从不见告,可恨可恨!”并写一贴条,粘于书架之上。其辞曰:“血汗换来,衣食减去。买此陈编,只供蟫蠧。昼夜于斯,妻孥怨怒。不借而偷,理不可恕。”第二天,《古书丛刊》第二函在别的书架上找到了,黄才怒气全消。
大义凛然
民国建立,黄侃在上海主办《民生日报》。“九·一八”事变发生,他拍案作《勉国人歌》:“四百兆人宁斗而死兮,不忍见华夏之为墟。”
袁世凯筹谋称帝,因黄侃名气甚大,准备授予黄一等金质嘉禾勋章,授意黄侃为他写《劝进书》。黄鄙视袁的为人,因而拒之,并作诗歌嘲讽此事,说“二十饼金真可惜,且招双妓醉春风。”后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被袁世凯软禁。黄得知后,冒生命危险与老师同居,一面侍奉,一面与师日夜论学。
?笏 道不同不相容
黄侃曾言“八部书外皆狗屁”,意谓平生信奉推重的经典只有八部,即《毛诗》、《左传》、《周礼》、《说文解字》、《广韵》、《史记》、《汉书》、《文选》,其余均不可论,更不用说白话文。黄与陈独秀同在北大任教时,二人旨趣截然不同,一为旧派中坚,一为新派领袖。有好事者作诗题咏校内名人,题陈独秀的一句是“毁孔子庙罢其祀”,题黄侃的一句便是“八部书外皆狗屁”。
黄侃曾与胡適同在北大讲学。在一次宴会上,胡適偶尔谈及墨学,滔滔不绝。黄侃便骂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帐王八!”胡適赧然。稍等片刻,黄侃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帐王八。”胡適大怒。黄侃却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学?我不是骂你,不过聊试之耳!”举座哗然大笑。
黄侃反对胡適提倡白话文。有一次,他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適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十一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胡適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仅成上半部,全书久未完成。黄侃曾在中央大学课堂上说:“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適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们不解,问其原因?黄侃道:“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学生们大笑不已。
一日,黄侃道逢胡適,又问胡:“胡先生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我看你未必出于真心?”胡闻言不解,问道:“黄先生此话怎讲?”黄答:“如果胡先生你身体力行的话,大名就不应叫‘胡適’,而应改为‘到哪里去’才对啊!”胡適听后,竟无言以对。
不骂不相“师”
黄侃20岁时留学日本,恰与章太炎同住一寓,他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一天夜晚,黄侃内急,来不及去厕所,便忙不迭地从窗口往外撒尿。这时,楼下的章太炎夜读正酣,蓦地一股腥臊的尿水像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怒骂起来。黄侃不但不认错,还不甘示弱,也报之以骂。他是贵公子出身,年轻性躁,盛气凌人。章生性好骂人,两人本都有疯子之称,真是章疯子遇到黄疯子,一场好骂,而且越骂越起劲。然而“不骂不相识”,通名报姓之后,话锋转到学问上面,一谈之下,才知道章太炎是国学大师,黄侃便折节称弟子。 黄侃与刘师培同为北大教授中的“怪杰”,黄小刘一年零三个月,二人在当时学术界的名声不相上下。一日,黄在刘家,见刘正与一北大学生谈话,对学生所提问题敷衍搪塞,随意应对。学生离开后,黄便问刘何以如此对待这个学生。刘答:“此子不可教也。”并大发感慨,说他对不起列祖列宗,他家“四世传经,不意及身二斩。”语多伤感。黄便问:“那您想要收怎样的学生才算如意呢?”刘拍拍黄的肩膀说:“像你这样足矣!”黄当即答应,第二天便对刘行磕头礼,正式拜刘为师,执弟子礼。消息传开,立成北大一大新闻。
教徒有方
《黄侃日记》中对人的称呼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季刚先生对门下从学之士或称弟某某,或只谓学生若干人,不知是何缘故。后反复思忖,方恍然有悟:凡称弟某某者,必定是正式行过拜师礼节的,而仅称学生者,则没有行过这种礼节,虽然他们也同在课堂上听先生讲授,在课下向先生请益,甚或时相侍从、叨陪末座。”
黄侃认为普天之下拜师必磕头,不磕头便不能得真本领。所以他要求拜他为师的人都要磕头,磕过头才能算正式进入师门。1932年,黄侃收杨伯峻为弟子,待杨磕完头,黄便说:“从这时起,你就是我的门生了”。并解释要弟子磕头的原因:“我和刘申叔,本在师友之间,若和太炎在一起,三人无所不谈。但一谈到经学,有我在,申叔便不开口。他和太炎师能谈经学,为什么不愿和我谈呢?我猜想到了,他要我拜他为师,才能传授经学给我。因此,在一次申叔和我的时候,我便拿了拜师贽敬,向他磕头拜师。这样一来,他便把他的经学一一传授给我。我的学问是磕头来的,所以我收弟子,一定要他们一一行拜师礼节。”
陆宗达年轻时对训诂学产生了兴趣,便兴致满怀去拜访黄侃,希望黄能收下他这个弟子。黄知其来意后,二话没说,叫他先买一部白文本的《说文解字》点完再说。陆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点完,捧着书再去见黄。黄叫他把书留下,再买一部,重点一遍。过了半年,第二部又点完,再去见黄。黄又叫他买第三部……最后,黄才将陆收在门下,后来陆成了著名的训诂学专家。据说,随你问《说文解字》里的哪一个字,陆不仅能当场讲出这个字的字义来,而且连在哪一页都知道。
不畏世俗
黄侃在武昌高师任教时,原配夫人王氏去世,黄绍兰女士继配。二人虽经山盟海誓而结合,但因小事而反目,以至分居。武昌高师学生黄菊英和他大女儿同级,常到他家来玩,以父师之礼事黄侃,黄侃对这个女学生也很好。日子一久,竟生爱恋,不数月,二人突然宣布结婚。朋友们都以“人言可畏”劝他,他坦然地说:“这怕什么?”婚后不多时,他转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在九华村自己建了一所房子,题曰“量守庐”,藏书满屋,怡然自乐。他和校方有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之约,因此人称他为“三不来教授”。
一家之言
黄侃论学问之道曰:“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又云:“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
黄侃论学术云:“学术二字应解为‘术由师授,学自己成’。”又云,“凡古今名人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已。”“学问最高者,语言最简。”
黄侃言初学之病有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
黄侃论读书曰:“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又云:“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须有相当成就;否则,性懦者流为颓废,强梁者化为妄诞。用功之法,每人至少应圈点书籍五部。”
黄侃曾言,读书前“要如一字不识人”,方能读书。又言读书人不能“杀书头”,意谓看书只看开头便罢。黄每读一书,不仅从头读至尾,而且要标点并加批注。
黄侃论成才云:“通一经一史,文成一体,亦可以为成人矣。”
憾事
章太炎生平清高孤傲,对黄侃却颇多嘉许,他劝黄侃著书。黄却谓须待50岁后再从事纸笔。1935年,黄侃50岁生日,章太炎亲赠他一副对联云: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众人皆对这一对联称赞不已,黄侃则一阵愕然,原来他发现对联内无意中藏了“绝命书”三字。是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吐血而死。章太炎因联句竟成谶语,悔痛不已。
他认为中国典籍只有《毛诗》等8部书,“八部书外皆狗屁”;他面对胡適骂其父为“混账王八”,竟引来满座客人哗然大笑;他可以从窗口尿尿流经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窗前,而后又拜师执弟子礼……这就是老北大诸多有名“疯子”之一的大学问家黄侃。
世之名士俊杰,多有令常人所难理解的惊世骇俗之言谈举止,故常被人视作“狂人”、“疯子”或“奇人”。有如狂人刘文典、疯子章太炎、疯子陈子展等。这些人或豪气干云狂傲不羁,或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或言谈惊世思维怪异。而在我国传统文学、经学、哲学等方面有着卓越成就的黄侃,亦属此类。
黄侃其人
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大期间,向刘师培学习,尽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他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
黄侃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黄侃论学杂著》、《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
桀骜不驯世之怪才
周作人曾说:“要讲北大名人的故事,黄侃是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因为他不但是章太炎门下的大弟子,乃是我们的大师兄,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的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成正比,说起有些事情来,着实令人不能恭维。”章太炎因性格落拓不羁、被黄兴骂为“害了神经病”而得“章疯子”之名,刘师培因经常不修边幅、衣履不整、不洗脸、不理发、活像一个“疯子”,而黄侃也由于性格乖僻而与两人被时人合称为“三疯子”。
1911年,黄侃在《大江报》上撰文,宣称:“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
黄侃在北京时,借住在吴承仕(简斋)的一所房子中,二人本来都是章太炎的学生,相交甚厚。后来不知何故而生矛盾,吴承仕便叫黄搬家。黄在搬家的时候,爬到房梁上写了一行大字:“天下第一凶宅”,然后掷笔而去。又云,黄在搬走之时,用笔蘸浓墨在房间的墙壁上写满了带鬼字旁的大字。众人见满壁皆“鬼”字,黄才得意而去。
黄侃与辜鸿铭、刘师培曾被称为老北大的“三怪杰”。黄侃讲课,颇多奇行怪举。田炯锦《北大六年琐记》中回忆:“有一天下午,我们正在上课时,听得隔壁教室门窗有响动,人声鼎沸。下课时看见该教室窗上许多玻璃破碎,寂静无人。旋闻该班一熟识同学说:黄先生讲课时,作比喻说:好像房子要塌了。言毕,拿起书包,向外奔跑,同学们莫明究竟,遂跟着向外跑。拥挤的不能出门,乃向各窗口冲去,致将许多玻璃挤碎。”
黄侃珍视图书,胜过他物。某日整理书籍,发现《古书丛刊》第二函不见,便怀疑是某人所取。便在当天日记中记道:“此儿取书,从不见告,可恨可恨!”并写一贴条,粘于书架之上。其辞曰:“血汗换来,衣食减去。买此陈编,只供蟫蠧。昼夜于斯,妻孥怨怒。不借而偷,理不可恕。”第二天,《古书丛刊》第二函在别的书架上找到了,黄才怒气全消。
大义凛然
民国建立,黄侃在上海主办《民生日报》。“九·一八”事变发生,他拍案作《勉国人歌》:“四百兆人宁斗而死兮,不忍见华夏之为墟。”
袁世凯筹谋称帝,因黄侃名气甚大,准备授予黄一等金质嘉禾勋章,授意黄侃为他写《劝进书》。黄鄙视袁的为人,因而拒之,并作诗歌嘲讽此事,说“二十饼金真可惜,且招双妓醉春风。”后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被袁世凯软禁。黄得知后,冒生命危险与老师同居,一面侍奉,一面与师日夜论学。
?笏 道不同不相容
黄侃曾言“八部书外皆狗屁”,意谓平生信奉推重的经典只有八部,即《毛诗》、《左传》、《周礼》、《说文解字》、《广韵》、《史记》、《汉书》、《文选》,其余均不可论,更不用说白话文。黄与陈独秀同在北大任教时,二人旨趣截然不同,一为旧派中坚,一为新派领袖。有好事者作诗题咏校内名人,题陈独秀的一句是“毁孔子庙罢其祀”,题黄侃的一句便是“八部书外皆狗屁”。
黄侃曾与胡適同在北大讲学。在一次宴会上,胡適偶尔谈及墨学,滔滔不绝。黄侃便骂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帐王八!”胡適赧然。稍等片刻,黄侃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帐王八。”胡適大怒。黄侃却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学?我不是骂你,不过聊试之耳!”举座哗然大笑。
黄侃反对胡適提倡白话文。有一次,他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適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十一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胡適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仅成上半部,全书久未完成。黄侃曾在中央大学课堂上说:“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適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们不解,问其原因?黄侃道:“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学生们大笑不已。
一日,黄侃道逢胡適,又问胡:“胡先生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我看你未必出于真心?”胡闻言不解,问道:“黄先生此话怎讲?”黄答:“如果胡先生你身体力行的话,大名就不应叫‘胡適’,而应改为‘到哪里去’才对啊!”胡適听后,竟无言以对。
不骂不相“师”
黄侃20岁时留学日本,恰与章太炎同住一寓,他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一天夜晚,黄侃内急,来不及去厕所,便忙不迭地从窗口往外撒尿。这时,楼下的章太炎夜读正酣,蓦地一股腥臊的尿水像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怒骂起来。黄侃不但不认错,还不甘示弱,也报之以骂。他是贵公子出身,年轻性躁,盛气凌人。章生性好骂人,两人本都有疯子之称,真是章疯子遇到黄疯子,一场好骂,而且越骂越起劲。然而“不骂不相识”,通名报姓之后,话锋转到学问上面,一谈之下,才知道章太炎是国学大师,黄侃便折节称弟子。 黄侃与刘师培同为北大教授中的“怪杰”,黄小刘一年零三个月,二人在当时学术界的名声不相上下。一日,黄在刘家,见刘正与一北大学生谈话,对学生所提问题敷衍搪塞,随意应对。学生离开后,黄便问刘何以如此对待这个学生。刘答:“此子不可教也。”并大发感慨,说他对不起列祖列宗,他家“四世传经,不意及身二斩。”语多伤感。黄便问:“那您想要收怎样的学生才算如意呢?”刘拍拍黄的肩膀说:“像你这样足矣!”黄当即答应,第二天便对刘行磕头礼,正式拜刘为师,执弟子礼。消息传开,立成北大一大新闻。
教徒有方
《黄侃日记》中对人的称呼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季刚先生对门下从学之士或称弟某某,或只谓学生若干人,不知是何缘故。后反复思忖,方恍然有悟:凡称弟某某者,必定是正式行过拜师礼节的,而仅称学生者,则没有行过这种礼节,虽然他们也同在课堂上听先生讲授,在课下向先生请益,甚或时相侍从、叨陪末座。”
黄侃认为普天之下拜师必磕头,不磕头便不能得真本领。所以他要求拜他为师的人都要磕头,磕过头才能算正式进入师门。1932年,黄侃收杨伯峻为弟子,待杨磕完头,黄便说:“从这时起,你就是我的门生了”。并解释要弟子磕头的原因:“我和刘申叔,本在师友之间,若和太炎在一起,三人无所不谈。但一谈到经学,有我在,申叔便不开口。他和太炎师能谈经学,为什么不愿和我谈呢?我猜想到了,他要我拜他为师,才能传授经学给我。因此,在一次申叔和我的时候,我便拿了拜师贽敬,向他磕头拜师。这样一来,他便把他的经学一一传授给我。我的学问是磕头来的,所以我收弟子,一定要他们一一行拜师礼节。”
陆宗达年轻时对训诂学产生了兴趣,便兴致满怀去拜访黄侃,希望黄能收下他这个弟子。黄知其来意后,二话没说,叫他先买一部白文本的《说文解字》点完再说。陆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点完,捧着书再去见黄。黄叫他把书留下,再买一部,重点一遍。过了半年,第二部又点完,再去见黄。黄又叫他买第三部……最后,黄才将陆收在门下,后来陆成了著名的训诂学专家。据说,随你问《说文解字》里的哪一个字,陆不仅能当场讲出这个字的字义来,而且连在哪一页都知道。
不畏世俗
黄侃在武昌高师任教时,原配夫人王氏去世,黄绍兰女士继配。二人虽经山盟海誓而结合,但因小事而反目,以至分居。武昌高师学生黄菊英和他大女儿同级,常到他家来玩,以父师之礼事黄侃,黄侃对这个女学生也很好。日子一久,竟生爱恋,不数月,二人突然宣布结婚。朋友们都以“人言可畏”劝他,他坦然地说:“这怕什么?”婚后不多时,他转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在九华村自己建了一所房子,题曰“量守庐”,藏书满屋,怡然自乐。他和校方有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之约,因此人称他为“三不来教授”。
一家之言
黄侃论学问之道曰:“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又云:“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
黄侃论学术云:“学术二字应解为‘术由师授,学自己成’。”又云,“凡古今名人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已。”“学问最高者,语言最简。”
黄侃言初学之病有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
黄侃论读书曰:“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又云:“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须有相当成就;否则,性懦者流为颓废,强梁者化为妄诞。用功之法,每人至少应圈点书籍五部。”
黄侃曾言,读书前“要如一字不识人”,方能读书。又言读书人不能“杀书头”,意谓看书只看开头便罢。黄每读一书,不仅从头读至尾,而且要标点并加批注。
黄侃论成才云:“通一经一史,文成一体,亦可以为成人矣。”
憾事
章太炎生平清高孤傲,对黄侃却颇多嘉许,他劝黄侃著书。黄却谓须待50岁后再从事纸笔。1935年,黄侃50岁生日,章太炎亲赠他一副对联云: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众人皆对这一对联称赞不已,黄侃则一阵愕然,原来他发现对联内无意中藏了“绝命书”三字。是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吐血而死。章太炎因联句竟成谶语,悔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