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来教授”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言】
  他认为中国典籍只有《毛诗》等8部书,“八部书外皆狗屁”;他面对胡適骂其父为“混账王八”,竟引来满座客人哗然大笑;他可以从窗口尿尿流经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窗前,而后又拜师执弟子礼……这就是老北大诸多有名“疯子”之一的大学问家黄侃。
  世之名士俊杰,多有令常人所难理解的惊世骇俗之言谈举止,故常被人视作“狂人”、“疯子”或“奇人”。有如狂人刘文典、疯子章太炎、疯子陈子展等。这些人或豪气干云狂傲不羁,或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或言谈惊世思维怪异。而在我国传统文学、经学、哲学等方面有着卓越成就的黄侃,亦属此类。
  黄侃其人
  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大期间,向刘师培学习,尽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他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
  黄侃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黄侃论学杂著》、《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
  桀骜不驯世之怪才
  周作人曾说:“要讲北大名人的故事,黄侃是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因为他不但是章太炎门下的大弟子,乃是我们的大师兄,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的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成正比,说起有些事情来,着实令人不能恭维。”章太炎因性格落拓不羁、被黄兴骂为“害了神经病”而得“章疯子”之名,刘师培因经常不修边幅、衣履不整、不洗脸、不理发、活像一个“疯子”,而黄侃也由于性格乖僻而与两人被时人合称为“三疯子”。
  1911年,黄侃在《大江报》上撰文,宣称:“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
  黄侃在北京时,借住在吴承仕(简斋)的一所房子中,二人本来都是章太炎的学生,相交甚厚。后来不知何故而生矛盾,吴承仕便叫黄搬家。黄在搬家的时候,爬到房梁上写了一行大字:“天下第一凶宅”,然后掷笔而去。又云,黄在搬走之时,用笔蘸浓墨在房间的墙壁上写满了带鬼字旁的大字。众人见满壁皆“鬼”字,黄才得意而去。
  黄侃与辜鸿铭、刘师培曾被称为老北大的“三怪杰”。黄侃讲课,颇多奇行怪举。田炯锦《北大六年琐记》中回忆:“有一天下午,我们正在上课时,听得隔壁教室门窗有响动,人声鼎沸。下课时看见该教室窗上许多玻璃破碎,寂静无人。旋闻该班一熟识同学说:黄先生讲课时,作比喻说:好像房子要塌了。言毕,拿起书包,向外奔跑,同学们莫明究竟,遂跟着向外跑。拥挤的不能出门,乃向各窗口冲去,致将许多玻璃挤碎。”
  黄侃珍视图书,胜过他物。某日整理书籍,发现《古书丛刊》第二函不见,便怀疑是某人所取。便在当天日记中记道:“此儿取书,从不见告,可恨可恨!”并写一贴条,粘于书架之上。其辞曰:“血汗换来,衣食减去。买此陈编,只供蟫蠧。昼夜于斯,妻孥怨怒。不借而偷,理不可恕。”第二天,《古书丛刊》第二函在别的书架上找到了,黄才怒气全消。
  大义凛然
  民国建立,黄侃在上海主办《民生日报》。“九·一八”事变发生,他拍案作《勉国人歌》:“四百兆人宁斗而死兮,不忍见华夏之为墟。”
  袁世凯筹谋称帝,因黄侃名气甚大,准备授予黄一等金质嘉禾勋章,授意黄侃为他写《劝进书》。黄鄙视袁的为人,因而拒之,并作诗歌嘲讽此事,说“二十饼金真可惜,且招双妓醉春风。”后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被袁世凯软禁。黄得知后,冒生命危险与老师同居,一面侍奉,一面与师日夜论学。
  ?笏 道不同不相容
  黄侃曾言“八部书外皆狗屁”,意谓平生信奉推重的经典只有八部,即《毛诗》、《左传》、《周礼》、《说文解字》、《广韵》、《史记》、《汉书》、《文选》,其余均不可论,更不用说白话文。黄与陈独秀同在北大任教时,二人旨趣截然不同,一为旧派中坚,一为新派领袖。有好事者作诗题咏校内名人,题陈独秀的一句是“毁孔子庙罢其祀”,题黄侃的一句便是“八部书外皆狗屁”。
  黄侃曾与胡適同在北大讲学。在一次宴会上,胡適偶尔谈及墨学,滔滔不绝。黄侃便骂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帐王八!”胡適赧然。稍等片刻,黄侃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帐王八。”胡適大怒。黄侃却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学?我不是骂你,不过聊试之耳!”举座哗然大笑。
  黄侃反对胡適提倡白话文。有一次,他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適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十一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胡適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仅成上半部,全书久未完成。黄侃曾在中央大学课堂上说:“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適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们不解,问其原因?黄侃道:“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学生们大笑不已。
  一日,黄侃道逢胡適,又问胡:“胡先生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我看你未必出于真心?”胡闻言不解,问道:“黄先生此话怎讲?”黄答:“如果胡先生你身体力行的话,大名就不应叫‘胡適’,而应改为‘到哪里去’才对啊!”胡適听后,竟无言以对。
  不骂不相“师”
  黄侃20岁时留学日本,恰与章太炎同住一寓,他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一天夜晚,黄侃内急,来不及去厕所,便忙不迭地从窗口往外撒尿。这时,楼下的章太炎夜读正酣,蓦地一股腥臊的尿水像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怒骂起来。黄侃不但不认错,还不甘示弱,也报之以骂。他是贵公子出身,年轻性躁,盛气凌人。章生性好骂人,两人本都有疯子之称,真是章疯子遇到黄疯子,一场好骂,而且越骂越起劲。然而“不骂不相识”,通名报姓之后,话锋转到学问上面,一谈之下,才知道章太炎是国学大师,黄侃便折节称弟子。   黄侃与刘师培同为北大教授中的“怪杰”,黄小刘一年零三个月,二人在当时学术界的名声不相上下。一日,黄在刘家,见刘正与一北大学生谈话,对学生所提问题敷衍搪塞,随意应对。学生离开后,黄便问刘何以如此对待这个学生。刘答:“此子不可教也。”并大发感慨,说他对不起列祖列宗,他家“四世传经,不意及身二斩。”语多伤感。黄便问:“那您想要收怎样的学生才算如意呢?”刘拍拍黄的肩膀说:“像你这样足矣!”黄当即答应,第二天便对刘行磕头礼,正式拜刘为师,执弟子礼。消息传开,立成北大一大新闻。
  教徒有方
  《黄侃日记》中对人的称呼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季刚先生对门下从学之士或称弟某某,或只谓学生若干人,不知是何缘故。后反复思忖,方恍然有悟:凡称弟某某者,必定是正式行过拜师礼节的,而仅称学生者,则没有行过这种礼节,虽然他们也同在课堂上听先生讲授,在课下向先生请益,甚或时相侍从、叨陪末座。”
  黄侃认为普天之下拜师必磕头,不磕头便不能得真本领。所以他要求拜他为师的人都要磕头,磕过头才能算正式进入师门。1932年,黄侃收杨伯峻为弟子,待杨磕完头,黄便说:“从这时起,你就是我的门生了”。并解释要弟子磕头的原因:“我和刘申叔,本在师友之间,若和太炎在一起,三人无所不谈。但一谈到经学,有我在,申叔便不开口。他和太炎师能谈经学,为什么不愿和我谈呢?我猜想到了,他要我拜他为师,才能传授经学给我。因此,在一次申叔和我的时候,我便拿了拜师贽敬,向他磕头拜师。这样一来,他便把他的经学一一传授给我。我的学问是磕头来的,所以我收弟子,一定要他们一一行拜师礼节。”
  陆宗达年轻时对训诂学产生了兴趣,便兴致满怀去拜访黄侃,希望黄能收下他这个弟子。黄知其来意后,二话没说,叫他先买一部白文本的《说文解字》点完再说。陆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点完,捧着书再去见黄。黄叫他把书留下,再买一部,重点一遍。过了半年,第二部又点完,再去见黄。黄又叫他买第三部……最后,黄才将陆收在门下,后来陆成了著名的训诂学专家。据说,随你问《说文解字》里的哪一个字,陆不仅能当场讲出这个字的字义来,而且连在哪一页都知道。
  不畏世俗
  黄侃在武昌高师任教时,原配夫人王氏去世,黄绍兰女士继配。二人虽经山盟海誓而结合,但因小事而反目,以至分居。武昌高师学生黄菊英和他大女儿同级,常到他家来玩,以父师之礼事黄侃,黄侃对这个女学生也很好。日子一久,竟生爱恋,不数月,二人突然宣布结婚。朋友们都以“人言可畏”劝他,他坦然地说:“这怕什么?”婚后不多时,他转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在九华村自己建了一所房子,题曰“量守庐”,藏书满屋,怡然自乐。他和校方有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之约,因此人称他为“三不来教授”。
  一家之言
  黄侃论学问之道曰:“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又云:“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
  黄侃论学术云:“学术二字应解为‘术由师授,学自己成’。”又云,“凡古今名人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已。”“学问最高者,语言最简。”
  黄侃言初学之病有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
  黄侃论读书曰:“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又云:“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须有相当成就;否则,性懦者流为颓废,强梁者化为妄诞。用功之法,每人至少应圈点书籍五部。”
  黄侃曾言,读书前“要如一字不识人”,方能读书。又言读书人不能“杀书头”,意谓看书只看开头便罢。黄每读一书,不仅从头读至尾,而且要标点并加批注。
  黄侃论成才云:“通一经一史,文成一体,亦可以为成人矣。”
  憾事
  章太炎生平清高孤傲,对黄侃却颇多嘉许,他劝黄侃著书。黄却谓须待50岁后再从事纸笔。1935年,黄侃50岁生日,章太炎亲赠他一副对联云: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众人皆对这一对联称赞不已,黄侃则一阵愕然,原来他发现对联内无意中藏了“绝命书”三字。是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吐血而死。章太炎因联句竟成谶语,悔痛不已。
其他文献
水族主要生息于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为主要居住区,在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赛马是水族端节的一种喜庆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到十月在各村寨轮流举行。端节赛马的场地称为“端坡”,端坡上专门设有马道,平时不用,只有赛马时才使用。  赛马场地一般设在高坡陡岭、密林荆棘、道路崎岖的山地上,这对骑手的技
期刊
更年期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却给人带来很多不适,尤其是女性朋友。进入更年期后,女性要从饮食营养方面调理饮食结构,合理“偏食”对安度更年期大有裨益。  ?笠豆腐 豆腐含有大量雌激素,常食对于缓解更年期潮热、心情烦躁、排尿疼痛等症状很有帮助。  ?笠木耳 木耳有黑木耳和白木耳之分,白木耳含有丰富的胶质,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丰富微量元素。中医认为白木耳有润肺止咳、生津滋阴、益气和血、补脑强心及补肾的作
期刊
真正的静,是生命里寂然涤思;真正的动,是世路上毅然向前。真正的退,是处世时自然低调;真正的进,是做事中泰然担当。在“动”中体验,于“静”中感悟。让脚步承载目光,于平常中发现,用心看清自己,探寻今后路的方向,如何行走。静与动的结合,退与进的有度,我想是生命中最好的状态。  一个人站在窗前看了一夜雨,谁也没告诉,这是诗; 一个人站在窗前看了一夜雨,只告诉了一个人,这是爱; 一个人站在窗前看了一夜雨,发
期刊
有些忠言往往因为“逆耳”,人们根本听不进去。忠言因为逆耳不被采纳,也就根本谈不上“利于行”了。那么,怎样才能使忠言被人所接受,那就要讲究点语言艺术了。  《说苑》中记载着一桩史实: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进谏者死。”有一位叫少孺子的大臣“欲进不敢”。于是,他采取了迂回战术,“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见他连续三天游于后园,衣服都被露水湿了,很不理解,于是问他:“何苦沾衣如
期刊
作为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东方,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汤因比也直言不讳地预言:未来最有资格和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中国文明将一统世界。  阿诺德·汤因比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试图以其皇皇巨著《历史研究》,揭开文明兴衰的谜题,启发人类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直到1973年,时已暮年的汤因比依旧没有停止为
期刊
展眼教师节又到,静坐怀想诸师,其磊落风采如在目前,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想我今日虽犹是三尺微命,无尺寸之功名可告慰恩师,但若当初不曾受教,则今日之我,又将何其昏昏然而蒙昧无知,浑浑噩噩,懵懂野蛮。呜呼哀哉,无法可想。  本期国学,谨以“万世师表”为专题向天下教师致敬——唯尊师重道,能薪火相传。
期刊
江南的两张面孔,具体到书而言,“一张”是刘士林先生所著的《忆江南》,“另一张”是万宇女士所著的《夜雨寄北》。书的前言里有这样一句话,“用一种现代性的中国话语去建构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不妨提取出两个词,“现代”与“古典”。这是关于江南的第一组反义词。  ?筠 现代与古典  “忆江南”语出白居易的诗《忆江南》,但白居易的“忆”,是空间上的忆,隔着千里,而作者的“忆”则是时间上的“忆”,隔着千年
期刊
我们常说“数九寒冬”,人们对“冬九九”比较熟悉。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夏九九”一说。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作为头九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顺次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在这81天里,是一年由较热到最热又到较冷的日子。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  有关“夏九九”的谚语在明代就有记载。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曰:“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
期刊
曹操二十岁就做了公安局长  曹操做官很早,刚成年就被地方官举荐为“孝廉”,做了“洛阳北部尉”。在洛阳干了三年,任期一满,升官挪窝,调到河南省清丰县当县长(顿丘令)。刚当上县长,他的仕途就遇到了危机——他的一个堂妹嫁给了一个国舅,而这个国舅犯了罪,要株连九族,一查,曹操是该国舅的老婆的堂哥,也在株连之列,于是朝廷就免了他的县长,让他回老家凉快去了。曹操老家在安徽,回到安徽后,他在城郊盖了一所房子,在
期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是孔子说。《论语》全书的“子曰”都是孔子说。古代子书,是以“子”称老师。如《孙子》十三篇,每篇开头多作“孙子曰”;《墨子》的《尚贤》等十篇,每篇开头也作“子墨子曰”。这样的“子”是对老师的尊称。研究《论语》,我们要知道,中国最早的老师怎么叫,学生称孔子为“子”,这个“子”是什么意思。  “子”本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