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壁”之后我学会了转身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冲突,谈起这个话题,不由得想到了前两天在我身上发生的一件事。
  由于我刚接手的这个班的学生计算能力实在是太差,所以,我要求他们每天做15道计算题,全对的奖励小苹果,我们的口号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刚开始进行得还很顺利,大半学期下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很高,计算能力也在逐渐增强。于是我就想增加孩子们的练习量——每天40道计算题。可是第二天检查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能全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错得一塌糊涂的同学和没做的同学却站起来一片。顿时我的怒火就上来了:“怎么回事,就多布置这几题就错得一塌糊涂,(指着另外几个)你们几个竟然一题都不做……”后面的情形大家可想可知了,当我把学生骂了个狗血喷头后,我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接着问其中的一个学生:“你为什么错这么多?”他竟然回答:“老师您布置得太多了,所以我才错得多。”“听听,错得多是因为我给布置得多,这错的原因还在老师给你布置作业多了,如果只给你布置一道题你就保证能做对吗?你怎么不说自己的态度差呢?”(此时的我已经是怒发冲冠。)这几天我一直在为遇到这样的学生而感到懊恼,同时我也在深刻地反思。
  其实,孩子们是不喜欢这种机械反复、枯燥乏味的作业训练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没有兴趣的事情,怎么能做好呢?平时所有作业都不做的几个学生都已经在很努力地进行练习了,尽管他们不能够全做对,但他们的正确率是稳步提高的,在他们计算能力提高的情况下不光不给予褒奖,反而增加作业量,首先他们从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所以第二天出现惨不忍睹的检查结果也就无可厚非了。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自己太急于求成了,总希望他们都能尽快提高计算能力,然而我忽视了每个同学的计算能力是不一样的。很多能力弱的同学并不是不能做好,而是他们的潜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想办法去调动、去挖掘,作业量的增加未必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唯一途径。不管是何种练习都得起到一定实效,都得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练习巩固,我想我还是冷静下来和他们一起商量制定一个可行的方法为好,或许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也一定会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于是我马上去跟学生商量,果然大家纷纷提出了建议。
  “老师可以每周来次计算比赛,评出每周的计算小能手。”
  “老师,咱可以模仿星光大道,评个周冠军、月冠军、年度总冠军。”
  “老师,咱们还可以用捆绑式比赛评出优胜小组,这样成绩差的同学担心拖累自己的小组肯定会努力,大家也一定会很积极地帮助他的。”
  ……
  听到这么好的建议我才发现他们个个都是“智多星”,我相信“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的。我立刻和大家一起制定了一个综合的比赛规则:捆绑式小组比赛,每周评选一次周冠军、一月评选一次月冠军、一年评选一次年度总冠军,取消每天一次的计算能手训练,我们的口号仍然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样的决定一宣布,很受大家欢迎,就连平时最懒的学生都能坚持下来,认认真真地完成课堂作业,课间没事的时候也总是跟在组长的身边问这题对吗,那题对吗,组长也都很耐心地帮助他。我看到了他们真的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现在想想,在学生面前“碰壁”也不是件丢人的事情,通过这次教训,我学会了转身,学会了从中分析原因、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寻找出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所以,教育需要智慧。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经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恐慌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是可以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所以,做一名智慧的教师,用理性和智慧去解读每一个孩子,才能影响和激励孩子,用我们的智慧去拨动学生心中那根独特的弦,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做一名智慧的教师,学会智慧地转身,才能和学生一起演奏出和谐的乐章,才能在“山重水复”的困境中找到“柳暗花明”的新世界。
其他文献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使用语文课本进行学习时,整齐的文字排列带给他们视觉愉悦的同时,也让他们忽略了课文中一些句子的结构特点。于是,笔者尝试利用课件改变文本句子的呈现
We design and implement a novel information self-organization model based on Generalized Cellular Automata (GCA), to accomplish network information content self
某市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编写切实可行的本市《教师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纲要》,组织一些专家对所属的二百多所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通过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素养、课堂教学状况和教学风格、科研和著述等方面的调研,专家们得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结论:以某区域、学校或学科组为单元,教师专业发展出现千人一面、万人雷同的情况,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专家们一致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质化”倾向将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