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研究的项目。”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提倡学生自改作文,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变学生自改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使学生能够自改作文,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作文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看,学生修改作文就是要在自改意识的推动下,积极思维,重新经历写作的那个基本的过程。但是这种重新经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首先,学生会根据原稿唤起回忆,重建表象和情绪,将这个重建的表象和情绪与已写进作文的表象和情绪进行对照、比较。这个回忆、对照、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修改作文的心理过程。从前一次作文到这次修改,学生已经过一段时间,容易产生了一个心理距离,学生可以在另一个试点上发现原稿的不足,进行修改。
其次,学生在教师教给修改作文态度、过程、方法与技能的基础上,强化自己的修改意识。先通过整体审视,看看原先确定的中心是否准确、明确、切题。再根据确定的中心进一步分析,看看已经写进作文的材料是否都是需要的。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文章的条理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最后局部检查,增补思想内容、文字表述有疏漏的地方,可以是主旨方面的,可以是材料方面的,也可以是文字方面的;删去思想内容、文字表述有重复的地方;改动思想内容、文字表述有不正确、不全面、不周密、不妥贴之处;调整主旨和表达需要内容和结构。
总之,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进行的,所以学生要能自改作文,还必须具备非智力和智力的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学生只是想改还不行,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另一方面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自我监督的品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一句话,要有自我的需要、自改的意识。
二、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小学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有这样的特点:
1.自改的意识的逐步萌发。
学生自改的意识,并非始于第一次教师的讲评课。事实证明在老师、同学的影响下,学生自改的意识早就开始萌发了。
在低年级练习造句、说话和写话的时候,学生就自觉不自觉地拿老师和同学说的、写的与自己说的、写的进行对比。当老师引导大家评议某一同学的说话或造句的时候,学生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以此对照自己。学生开始书面造句时,教师就要求他们:写好了再读读,看通顺不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用得对不对。应该说,从这时起学生已经学习修改书面语言了。
到了中年级,教师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借故事说理。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这时候学生的自我批评和自我监督的意识得到了发展,自改的意识进入了形成阶段。可见,学生的自改意识萌发于低年级,发展于中年级,形成于高年级。
2.自改要求的逐步掌握。
修改作文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学生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能逐步掌握。这个过程包括两条线:一条是讲读课上的学习和训练。另一条是作文课上的写作实践,其中包括有计划的讲评和有目的修改练习。这就是说学生的自改能力,是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时平行地增长的。为了使学生掌握修改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各种各样的阅读训练与修改练习。有些要求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为学生所掌握,形成他们自己的能力。
3.自改程度的逐步深化。
“文章不厌百回改!”由于多种原因,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修改是无止境的。再说人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所以学生自改能力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
三、提高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对策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根据调查,对于修改作文,小学生心理上有各种各样的障碍:有的态度不够端正,应付老师;有的想改,但不知道怎样改;有点缺乏耐心,虎头蛇尾,改改就不想改了。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抱着轻率的态度,不想修改,或者奉命修改。总之,大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积极的修改动机。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必须从激发修改的动机,培养学生的修改意识做起,并将这一工作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
1.运用注意分配规律,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的要求。
注意分配是注意的品质之一。一篇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综合体。修改一篇文章,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要求是多方面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还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所以在修改文章时常常是顾此失披,丢东忘西。为了改正这些特点,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的要求,我们可以运用注意的分配规律,指导学生的修改实践。
(1)要一个阶段突出一个修改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组织练习、讲评。等这一要求基本能熟练掌握了,再转入另一个重点。
(2)每一篇文章的修改,可以根据该作文的目的要求,确定一个修稿重点。
(3)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修改文章的总要求分解为几条,这样学生在修改文章时,可以带着问题,带着目的一条一条地对照、检查、修改。学生带着问题修改,目标明确,注意集中,容易收到成效。
2.遵循认识规律,提高修改水平。
修改文章不是单纯的修改文字的技巧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提高认识能力,发展思维品质的问题。我们只有遵循学生的认识的规律,才能指导学生从根本上提高修改文章的水平。
(1)处理好修改文章与提高认识能力之间的关系。(2)处理好修改文章与培养观察能力的关系。(3)处理好修改文章与启发思维的关系。
3.运用迁移规律,掌握修改方法。
小学生是善于模仿的,教师示范改作文为“改”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奠定了基础。我们平时的语文课、作文课,如果能自觉地运用迁移的规律,使其发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比如说,在作文指导课上经常进行的怎样审题,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的指导;作文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范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等等,这些都是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如果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又善于运用迁移的规律,对学生的指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增强自制力,培养自改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往往不太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严格要求,坚持不懈,使修改文章的那些要求、方法,通过反复训练,巩固下来,进而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一、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看,学生修改作文就是要在自改意识的推动下,积极思维,重新经历写作的那个基本的过程。但是这种重新经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首先,学生会根据原稿唤起回忆,重建表象和情绪,将这个重建的表象和情绪与已写进作文的表象和情绪进行对照、比较。这个回忆、对照、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修改作文的心理过程。从前一次作文到这次修改,学生已经过一段时间,容易产生了一个心理距离,学生可以在另一个试点上发现原稿的不足,进行修改。
其次,学生在教师教给修改作文态度、过程、方法与技能的基础上,强化自己的修改意识。先通过整体审视,看看原先确定的中心是否准确、明确、切题。再根据确定的中心进一步分析,看看已经写进作文的材料是否都是需要的。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文章的条理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最后局部检查,增补思想内容、文字表述有疏漏的地方,可以是主旨方面的,可以是材料方面的,也可以是文字方面的;删去思想内容、文字表述有重复的地方;改动思想内容、文字表述有不正确、不全面、不周密、不妥贴之处;调整主旨和表达需要内容和结构。
总之,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进行的,所以学生要能自改作文,还必须具备非智力和智力的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学生只是想改还不行,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另一方面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自我监督的品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一句话,要有自我的需要、自改的意识。
二、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小学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有这样的特点:
1.自改的意识的逐步萌发。
学生自改的意识,并非始于第一次教师的讲评课。事实证明在老师、同学的影响下,学生自改的意识早就开始萌发了。
在低年级练习造句、说话和写话的时候,学生就自觉不自觉地拿老师和同学说的、写的与自己说的、写的进行对比。当老师引导大家评议某一同学的说话或造句的时候,学生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以此对照自己。学生开始书面造句时,教师就要求他们:写好了再读读,看通顺不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用得对不对。应该说,从这时起学生已经学习修改书面语言了。
到了中年级,教师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借故事说理。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这时候学生的自我批评和自我监督的意识得到了发展,自改的意识进入了形成阶段。可见,学生的自改意识萌发于低年级,发展于中年级,形成于高年级。
2.自改要求的逐步掌握。
修改作文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学生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能逐步掌握。这个过程包括两条线:一条是讲读课上的学习和训练。另一条是作文课上的写作实践,其中包括有计划的讲评和有目的修改练习。这就是说学生的自改能力,是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时平行地增长的。为了使学生掌握修改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各种各样的阅读训练与修改练习。有些要求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为学生所掌握,形成他们自己的能力。
3.自改程度的逐步深化。
“文章不厌百回改!”由于多种原因,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修改是无止境的。再说人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所以学生自改能力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
三、提高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对策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根据调查,对于修改作文,小学生心理上有各种各样的障碍:有的态度不够端正,应付老师;有的想改,但不知道怎样改;有点缺乏耐心,虎头蛇尾,改改就不想改了。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抱着轻率的态度,不想修改,或者奉命修改。总之,大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积极的修改动机。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必须从激发修改的动机,培养学生的修改意识做起,并将这一工作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
1.运用注意分配规律,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的要求。
注意分配是注意的品质之一。一篇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综合体。修改一篇文章,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要求是多方面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还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所以在修改文章时常常是顾此失披,丢东忘西。为了改正这些特点,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的要求,我们可以运用注意的分配规律,指导学生的修改实践。
(1)要一个阶段突出一个修改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组织练习、讲评。等这一要求基本能熟练掌握了,再转入另一个重点。
(2)每一篇文章的修改,可以根据该作文的目的要求,确定一个修稿重点。
(3)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修改文章的总要求分解为几条,这样学生在修改文章时,可以带着问题,带着目的一条一条地对照、检查、修改。学生带着问题修改,目标明确,注意集中,容易收到成效。
2.遵循认识规律,提高修改水平。
修改文章不是单纯的修改文字的技巧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提高认识能力,发展思维品质的问题。我们只有遵循学生的认识的规律,才能指导学生从根本上提高修改文章的水平。
(1)处理好修改文章与提高认识能力之间的关系。(2)处理好修改文章与培养观察能力的关系。(3)处理好修改文章与启发思维的关系。
3.运用迁移规律,掌握修改方法。
小学生是善于模仿的,教师示范改作文为“改”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奠定了基础。我们平时的语文课、作文课,如果能自觉地运用迁移的规律,使其发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比如说,在作文指导课上经常进行的怎样审题,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的指导;作文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范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等等,这些都是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如果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又善于运用迁移的规律,对学生的指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增强自制力,培养自改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往往不太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严格要求,坚持不懈,使修改文章的那些要求、方法,通过反复训练,巩固下来,进而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