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校特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zp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改变妇女命运,促进女性发展,是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体现了女性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和女性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把特色辦学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系统工程,顺应全球化时代女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具有现代女子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思想、发展战略和治校方略、教育方法,大力开展特色教育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教育成果,在培养和弘扬女性高等教育价值观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关键词】女性教育;价值观;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J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9)05-0076-05
  女性发展的程度是衡量当今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促进女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体现了女性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公立女子职业院校,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和女性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把特色办学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系统工程,坚持“四个融合”,着力打造示范和品牌,取得了丰富的教育成果,在培育和弘扬女性教育价值观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一、融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特色教育思想
  学校立足高职教育和女性教育的最大实际,把握高职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女性教育的特殊规律,融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和现代女性教育的科学思想,始终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女性教育的平等和进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充分肯定妇女对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学校坚持“提高女性素质、培养高技能女性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践行“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发挥性别优势,创建女校品牌”的办学理念,坚持“把学院逐步建成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一流女子学院”的发展目标。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面向珠三角地区,立足现代服务业,培养“三高一创”型(高尚品德、高雅气质、高新技能的创新型)女性人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互相衔接和有机融合,体现了女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多维价值关照,最终指向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为每一位女大学生提供人生出彩机会的教育发展终极目标。
  二、融合职业教育文化和女性教育文化的特色发展战略和治校方略
  学校坚持将职业教育文化和女性教育文化相融合,不断完善“文化立校,机制治校,专业强校,人才兴校,特色名校”的发展战略。在治校方略上,学校实行“创新四个机制,实现两个提高”的治校方略: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二级管理的自主治理机制,创新专业的自我优化调整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激励机制,实现掌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作为现代高职女校,学校坚持发展和创新女性教育文化方略,大力探索和践行高等职业教育中蕴含的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用先进的性别文化影响人、培养人和塑造人,引导女性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建校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女性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先进性别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头脑的“三进”工作。一是着力推进先进性别文化教育进课堂,开发女性特色课程,让性别文化“立”起来;二是着力推进先进性别文化教育进校园,实现性别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弘扬“四白精神”,让性别文化“活”起来;三是着力推进先进性别文化进头脑,将先进性别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的发展动力和特色与优势,让性别文化“兴”起来。学校整合多方资源,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和活动平台,促进性别文化人脑人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女性的“四白”精神成为高职女院的核心定力。实践证明,融合职业教育文化和女性教育文化的特色发展战略和治校方略在促进女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了显著和独特的作用。
  三、融合“因材施教”优势和“因性施教”内涵的特色教育方法
  根据历史唯物史观和辩证的观点,“因性而教”也是“困材施教”应有的现代内涵和应有之义。女校作为专门的女性高等教育机构,具有独特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和办学规律,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培养特色方面具有其他类型高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专业教学和课程教学上,在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上,学校把“因材施教”与“因性施教”有机融合起来,积极培育女子大学特色。针对女性的特点,教师们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白”精神、男女平等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情感教育、美的教育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始终,充实了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注重运用性别分析法,倡导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四白”精神和性别平等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实习,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增长才干。针对女性的特点和特殊的生理结构,学校因势利导,选择适合她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避免了“一刀切”,同时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德育和实践环节上,学校通过“女性大讲堂”“女性杰出人物进校园”“女企业家面对面”等女性特色文化活动和女性特色社团,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内涵与方法。
  四、融合女性优势发挥和女性潜能开发的特色教育实践
  1.发挥女性性别优势的专业设置
  学校按照“社会所需,女性所长”的原则,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根据女性的性别特点和成才规律,注重发挥女性的性别优势,开设既紧贴社会需求又适宜女性发展的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合女性社会参与的专业体系。二是专业设置体现女性的性别优势和就业优势。女性的性别优势主要体现在语言学习、形象思维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为此,学院针对性地开设了语言类、教育类、文秘类、营销类等适应现代服务业需求的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满足女性成才需求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以促进女性全面发展、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基本依据和最终目的,构建了职业教育和女性教育于一体的“4+1”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着力于特色课程的研究和设计,开设了一系列女性特色课程、讲座和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女性潜能,发挥女性优势,强化女性主体意识,提升女性文化素养,不断增强女性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对培养具有“四白”精神、男女平等意识的现代女性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实现了高职女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彰显女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
  3.培育女性健全人格的素质教育
  学校结合女性学生的实际,建立并不断健全素质教育工作机构。通过专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把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作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内涵;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各年级广泛开设女性特色教育类、大众文化类和美学类相关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女大学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国防教育、能力素质拓展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施展才华。
  4.促进女性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文化活动体现创作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加快提升物质文化、规范制度文化、突出精神文化、强化行为文化。以精神文化塑造女校灵魂,以物质文化彰显女校风格,以行为文化展示女校风采,以制度文化体现女校规范。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女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在弘扬主旋律文化、实践妇女解放理论、促进女性健康发展及其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融合职业教育和女性教育的特色教育模式
  1.成为广东女性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基地
  学校坚持“面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女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累计输送了25000多名毕业生,其中97%以上在广东省就业,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近年来,报考学校考生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或超过100%,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8%以上,领先全国女子院校。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麦可思的年度报告显示,女校毕业生就业率、校友满意度、就业现状满意度均好于全国同届毕业生,领先全国女子高校。学校已成为广东省面向珠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女性技术技能人才基地。
  2.妇女干部培训和女性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品牌
  建校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女性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妇女干部教育培训服务,成为广东省妇女干部培训的主力军和主阵地。由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妇联联合举办、学校承办的广东省中青年女干部培训班在全国首开先河并保持全国唯一。干部培训内容和模式历久弥新,曾受到全國妇联和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培训的干部学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该班已成为广东省和全国妇联领先的干部培训品牌。同时,学校积极参与各地各级妇女干部培训和服务,累计为广东、四川、新疆、西藏、浙江、云南、港澳地区以及相关行业和企业培训各类妇女干部和其他各类女性行业人才10多万人次,学校已成为广东省妇女干部和女性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
  3.女性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示范效应
  近年来,学校坚持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求,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环节,构建起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打造了校、省两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组建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同时开展了面向学校和社会的创业培训,凸显了“四个结合”的工作特色,开创了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在创新型女性专门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12月,我校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女性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女子高校和同类院校中形成了示范效应。
  4.女性/性别研究与服务独具特色和优势
  学校准确把握自身定位,立足自身性别教育优势,大力开展女性教育理论、女性与性别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探索女性教育培训机制,促进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近年来,学校有30多项与女性教育或性别研究相关的课题获得省级以上单位立项,其中市厅级课题有80多项,公开发表女性教育研究论文200多篇,开发女性教育教材10多本(部),举办女性教育专题讲座50多场.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和宣传。学校还积极参与了《广东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广东妇女发展史》的制订和编撰、教育部与全国妇联在广东省中小学开展的性别教育试点等工作;广泛参与广东巾帼行动、女性教育服务、农村女性就业指导、女性创业沙龙、创业就业等活动,参与广东省性别平等评估咨询、妇联调解、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协同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等工作,为广东女性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撑和成果服务。女性/性别研究和服务在全省独具特色和优势,影响力和贡献率不断提升。
  5.成为展示女性教育成果的国际交流合作示范窗口和弘扬女性教育价值观的特色示范学校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公办女子高校,学校在开发女性潜能、促进女性就业、探索女性特色教育、推进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举办职业教育以来,学校接待了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妇女机构、团体、高校和政府女性领导人、妇女领袖、女性杰出人物、妇女代表和国际友人来校参观、交流,洽谈教育合作项目等。多年来,学校顺应女性平等、自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办学育人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女性接受教育和培训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为女性特色教育提供了思想先导、提供了人才支持、提供了实践范例,培养了一批优秀女性人才和一大批为社会所需、为社会所用的女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和弘扬女性高等教育价值观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对推动广东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已成为广东省妇联乃至全国妇联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展示我国女性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示范窗口。
  参考文献:
  [1] 吴宏岳,朱宪玲,郝勇,具有女校特色高职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4):17-20.
  [2] 全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国化[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8,(6):6-10.
  [3] 石红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性别理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9,(2):11-16.
  [4] 郝勇,培育女子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与探索[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4
  [5] 李素珍,王静.试论女子高职院校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学周刊,2015,(2):18-19.
  [6] 罗婷,胡艺华,女子大学特色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7,(2):101-105.
  [7] 郭冬生.试论我国女子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建设[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4):30-34.
  [8] 吴宏岳,王世豪.我国新时期女校特色教育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40-42.
其他文献
摘要:已有公共服务动机的解释变量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内心变量”,忽视了许多外部因素,如政策、制度环境等。本研究尝试拓展影响公共服务动机的解释变量,探讨公共服务者政策感知和公共服务动机之间的关系。根据政策工具的属性(激励型与约束型)以及时间维度(当前或未来),将政策工具分为四类:现期激励型、现期约束型、预期激励型和预期约束型。基于“公费师范生”——这一未来在教育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群体展开实证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人性化护理在普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8年4月到2018年11月收诊的1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率明显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期刊
【摘要】军校大学生骨干的影响力,不仅仅关系到军校学员的日常管理,而且关系到军队未来领导者的培养。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探讨军校大学生骨干影响力现状及其培养策略。首先介绍研究方法,并构建军校大学生骨干影响力网络;然后基于整体网和个体网分别对军校大学生骨干影响力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提升大学生骨干影响力的策略。  【关键词】军校大学生骨干;影响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三社联动”是一种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对国家基层治理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行动主义视阈下剖析了“三社联动”中行动者在社区场域里承担的角色,从信任关系、资源共享、协同行动等方面分析行动网络建构的过程和运行机制,并论述“三社联动”在建立社区公共服务递送网络、缓解社区中“内卷化”倾向、提高社区里社会资本水平三个方面的治理效能,旨在从定位、体系、机制、效能四个方面阐释其治理逻辑,以促进“三社联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显加强了惩治腐败的力度,但这轮反腐行动对公众腐败感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现有研究所得结论却并不一致,在因果关系识别上也存在明显不足。鉴于此,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与2014年的两期数据,文章结合各省市副省级以上官员因腐败问题被审查的情况构造了一个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法来识别政府反腐对公众腐败感知的影响。研究表明,查处地方高级别腐败官员显著降低了相应地区公众的
期刊
摘要: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和形势任务内涵都有了新的特点。进入新时代,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内涵、准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认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形势任务,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保持生态战略定力,继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稳步向前,以优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提升凝聚力,必须克服市场经济规则对理想信念的消解、多元文化思潮对核心价值观的冲击、组织生活单一对凝聚力效果的降解等障碍,在思想建设上体现时代性,在制度建设上着眼长效性,在组织生活上创新多样性,在实践中不斷总结新鲜经验。在实践中,可以抓好“学”“讲”“考”三环节,以制度建设提升思想建设;形成“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格局,创新组织生活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
期刊
摘要:民生問题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其解决不仅依靠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服务提供和资源保障,还需关注、回应和解决自下而上的碎片化民生诉求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需要畅通民生诉求表达以及快速有效回应的渠道。政务网市长信箱作为网络信访平台,具有推进民生议题解决的功能设定,其实现高度依赖科学的运行机制和联动整合的民生议题长效解决机制,并深受公民自下而上的善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善治两大因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如何做好党支部建设工作,因事而化、因時而进、因势而新,解决基层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通过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适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好基层党支部建设工
期刊
【摘要】统战工作本质上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是一致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其实就是打造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实现多元投入,达成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积极开发和利用治理资源,进而实现统战力量的扩大并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值得探讨。因此,结合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统战应成为五华区社会治理机制的一项创新。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