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生态战略定力给就绿富同兴画卷

来源 :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hel_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和形势任务内涵都有了新的特点。进入新时代,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内涵、准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认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形势任务,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保持生态战略定力,继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稳步向前,以优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内涵;战略定力
  2019年正处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和“两个一百年”伟大复兴中国梦之第一个百年梦想实现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又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70岁华诞。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这是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的最新指示,也是党中央坚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战略、决心的生动体现。全国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以更加优异的绿色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一、科学把握生态文明的战略内涵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基于对我国所面临生态形势的科学判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生态系统退化;三是环境污染严重。直到现在,有些问题依然存在,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是资源约束:能源短缺、能源紧张问题不仅困扰我国,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共同面临的困境和必须解决的难题,能源问题甚至成為地区安全纷争的导火索;二是生态系统退化:一直以来,人类对改造自然的力量过于自信,相信“人定胜天”,然而大自然的恢复、重建、调整、适应能力,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由于人类认识水平有限,再加上利益驱使,总是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环境,严重影响了大自然的修复能力,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三是环境污染严重:这是人民群众最熟悉的,也是感受最深的一个问题,如区域性雾霾问题、部分地区的水体污染问题、土壤污染问题等,人民群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极高。
  我们必须厘清的是,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聚焦点,要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内涵,必须明确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更深刻的原因是落后的发展理念。因此,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生态系统的修复上,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落后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与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高度的综合性、融合性、交叉性。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也开启了新征程,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充实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引、实践遵循和前进动力。
  总的来看,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内涵,可以从五个范畴来理解:
  一是实践范畴。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生态环境改善的工作成果,具体来说就是生态环境到底改善了多少,水清了没、山青了没、气清了没,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能直观感受到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二是制度范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面广、点散、头绪多,在新时代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转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工作方式,从制度入手,既强化顶层设计,又注重与实际结合,发挥好制度设计的统筹性、灵活性、科学性特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优势。
  三是法治范畴。一直以来,法治建设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短板。生态法治工作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也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这需要我们做好法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
  四是创新范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正在发展,有些工作刚刚起步,这就更需要各地各部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通过不断进行创新、探索、总结的循环,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
  五是战略范畴。生态文明工作已经从改善生态环境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升华,这意味着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看待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要从实现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来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二、新时代赋予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担当、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宽阔的国际视野,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党的十九大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划定了新的历史坐标。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提出,这是生态文明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最高准则,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环境定位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是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他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认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碧水蓝天的期盼渴望与环境污染的矛盾、物质财富积累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冲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不平衡等等,都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体现。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这是新时代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也是新形势下执政为民的最好体现。
  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四个一”的特点:“五位一体”中“生态文明”是其中之一、“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之一、“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必须放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之中。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意识到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紧迫性,特别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矛盾,之所以没有处理好,是因为没有认清两者的内在统一联系。要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实现民富国强、建设美丽中国。
  三、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取得了非凡的历史成就,走过了极不平凡的5年。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在过去5年时间里,中国的生态环境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这一转变让人惊叹,其发生速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取决于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从党的十八大到现在,生态文明已经逐步完成了从理论创新向制度建设、从顶层设计向具体实践、从试点探索向经验推广的发展过程。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体现出四个“新意”:制度体系建设、法律保障、治国理念、全民参与。
  (一)国家层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基本建成,通过生态文明制度的顶层设计,解决了各项具体规定之间相互矛盾、不协调的问题,开创了生态文明工作的新局面,从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建设几个方面入手,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绩效考核制度、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世界首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等等。同时,党中央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建设领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重大环境问题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要领导干部以及主管领导引咎辞职制度等等,都彰显了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意志。近年来,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被动局面,出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持续好转、稳中向好的趋势。
  (二)法制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加大了环境违法的惩处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按日连续处罚,上不封顶,环境执法部门有扣押、查封、停产、限产和移交司法机关的权力,赋予了环境执法者更有利的权力。法治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用法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进步。
  (三)治国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绿色”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理念,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场深刻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四)全民参与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比如生活方式的转变:绿色出行(少开车、多坐公交车)、节水节电等。公众的力量从个人角度来看微乎其微,可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公众意识的转变则是社会意识转变的引领力量,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并不稳固,从而作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三期”的新的判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在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一是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这就需要正确判断和科学把握形势、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抓紧抓好。二是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这就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敢于攻坚克难。三是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虽然会有未定性或未呈现的事件或问题发生,但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加以妥善破解。因此,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四、坚定生态文明战略定力,实现生态文明稳步推进
  第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放在首位,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了第一大工业国、出口国,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可是,经济成就背后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主要包括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等等。当然,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这一发展阶段的问题,虽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的经济发展从客观要求和内生动力上,都要求我们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在河北正定工作的时候就明确提出“宁愿不赚钱,也绝不办污染的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担任总书记以后,对生态文明更加重视、更加强调。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对不能再走,所以特别强调“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更是国家发展理念的体现。
  第二,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给自然生态留有修复的时间和空间。
  有关环境治理和发展之间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一问题已经讨论多年了,却未达成共识。然而现在我们有了共识:这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同学问题的时候,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是如何看待保护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还有许多生动而深刻的论断,比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些论断都着重强调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基本遵从。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群众需求层次更高了,生态产品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另一方面,除了为老百姓提供生态产品之外,更主要的是,很多地区能够通过发展生态为老百姓提供一条发家致富的好路子。比如,将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通过生态脱贫、绿色扶贫的办法,搞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等,既解决了当地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又走出了一条绿色的发展之路,真正实现“绿富同兴”。
  第四,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生态环境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党的十九大后,国家机构改革调整也体现了生态系统观。比如,自然资源部统筹了林业、水利、测绘、海洋、农业等部门,将过去分散在这些部门的职能重新进行了优化组合,避免了过去由于条块分割和职能交又所导致的“多龙治水、多头管理、叠床架屋”等效率低的现象。
  根据“学习中国”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文韬邓菁侯欣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工促农是工业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必然选择,是推动高质量产业发展的推手,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以工业立市的甘肃省金昌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以工促农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金昌市要加大各方面的融资渠道,加强乡村振兴资金保障,加大农业教育科研的投入,提倡企业下乡,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来推进以工促农,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
期刊
【摘要】目前,基层商业银行纪检监察调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踏石“无”印,抓铁“无”痕;循“规”蹈矩,按“步”就班;置若“不”闻,敷衍“不”顾;看“强”于听,文“胜”于行。因此,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商业银行纪检监察工作,一是要用好思想利器,提升调查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坚持求真务实,提升调查研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要重方式方法,提升调查研究的细致性和创新性;四是要优化制度建设,提
期刊
摘要:当前,“邻避困境”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常态治理难题之一。在多案例研究考察基础上,通过对“开明抵抗”框架下四种类型资本(社会资本、知识资本、情感资本和政治资本)的演变分析研究发现:风险认知主观构建、情感依恋疏导不畅、利益联盟急剧扩张、集体协商进程受阻是冲突爆发背后的演化逻辑。审视当前邻避困境,未来可从几个方面探析对邻避冲突的有效治理:推进多中心治理新模式,实现地方政府善治转型;构筑信任防护堡垒
期刊
【摘要】从“共享心理”视角审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大学生对自我权益的表达和利益博弈。大学生群体与学校的利益博弈属于非对称性博弈,一旦学生权益受到损伤,容易诱发学生群体性事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年大学生特有的青年文化思维是诱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因素;消极心理、从众心态、群体意见领袖等是诱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内在因素。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应该从“共享心理”视角出发,充分了解青年文化思维的
期刊
【摘要】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教学诊改”)是高职院校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3年来,湖北省高职院校广泛开展教学诊改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发挥学校质量文化引领作用、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目标链和标准链、完善诊改工作长效机制、优化教学诊改方法、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已有公共服务动机的解释变量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内心变量”,忽视了许多外部因素,如政策、制度环境等。本研究尝试拓展影响公共服务动机的解释变量,探讨公共服务者政策感知和公共服务动机之间的关系。根据政策工具的属性(激励型与约束型)以及时间维度(当前或未来),将政策工具分为四类:现期激励型、现期约束型、预期激励型和预期约束型。基于“公费师范生”——这一未来在教育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群体展开实证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人性化护理在普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8年4月到2018年11月收诊的1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率明显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期刊
【摘要】军校大学生骨干的影响力,不仅仅关系到军校学员的日常管理,而且关系到军队未来领导者的培养。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探讨军校大学生骨干影响力现状及其培养策略。首先介绍研究方法,并构建军校大学生骨干影响力网络;然后基于整体网和个体网分别对军校大学生骨干影响力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提升大学生骨干影响力的策略。  【关键词】军校大学生骨干;影响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三社联动”是一种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对国家基层治理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行动主义视阈下剖析了“三社联动”中行动者在社区场域里承担的角色,从信任关系、资源共享、协同行动等方面分析行动网络建构的过程和运行机制,并论述“三社联动”在建立社区公共服务递送网络、缓解社区中“内卷化”倾向、提高社区里社会资本水平三个方面的治理效能,旨在从定位、体系、机制、效能四个方面阐释其治理逻辑,以促进“三社联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显加强了惩治腐败的力度,但这轮反腐行动对公众腐败感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现有研究所得结论却并不一致,在因果关系识别上也存在明显不足。鉴于此,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与2014年的两期数据,文章结合各省市副省级以上官员因腐败问题被审查的情况构造了一个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法来识别政府反腐对公众腐败感知的影响。研究表明,查处地方高级别腐败官员显著降低了相应地区公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