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浅基础与深基础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不在于两者定义上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工作原理和其适用条件的差异。本文阐述了在进行地基浅基础和深基础的设计时,要充分掌握二者的差异,并只有进行深度调查研究,才可以科学合理的确定设计方案。
【关键词】浅基础;深基础;差异
浅基础与深基础作为建筑基础,传递由上部荷载施加于地基上的附加压力,在附加压力作用下,要求地基满足承载力及变型条件的要求,进而达到满足建筑设计的各项使用功能。
天然地基依基础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地基和深地基,一般而言,通常把位于天然地基上、埋置深度小于5m,侧面摩阻力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的基础以及埋置深度虽超过5m,但小于基础宽度的大尺寸基础(如箱形基础),统称为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位于地基深处承载力较高的土层上,埋置深度大于5m或大于基础宽度的基础,称为深基础,如桩基、地下连续墙、墩基和沉井等。
浅基础相对于深基础,基础故然埋深较浅,同时,基础形式及施工工艺较简单,施工质量易于控制,工程造价亦较低。而深基础情况恰于浅基础相反,除基础埋深较深外,基础形式及施工工艺复杂,质量控制因素较多,工程造价亦较高等。所以当进行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时,只有掌握深基础和浅基础的差异,进行深度调查研究,才可以科学合理的确定设计方案。
一、从持力层上划分
1.浅基础以天然地基为持力层,以地基承载力满足上部结构受力要求即可。基础与侧壁土的磨阻力可忽略不计。
2.深基础以深部硬质岩土层为持力层,或者以基础与侧壁土层磨擦力作为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为主,又或以前两种受力方式结合作为承受上部结构荷载。
二、从其施工特点分类上划分
1、浅基础的施工特点:
(1)浅基础在一些地基承载力比较高的地区地基不需要加固处理,因此对基底土的施工要求严格,比如:机械挖土要求留置20-30mm土层,人工清槽,防止地基土挠动;冬季施工需要对地基土加强保温防冻措施,雨季尽量避开雨天施工等。
(2)基坑挖土要根据土质情况进行放坡,确保边坡稳定。
(3)在陆地上明挖基础时,先进行基坑定位放样,再进行开挖、支护、基坑排水、地基检验、砌筑及基坑回填等工序。
(4)在水中明挖基础时,首先要修筑围堰,再把围堰内水排干,才可以继续开挖基坑。水位较高地区应根据情况编制降水、排水方案,并按方案实施。当无法将水排走时,只能进行水下施工或进行钢板桩围堰、双壁钢围堰、沉井等施工方法实现。
(5)开挖时一般分为人工开挖和机械开挖两种,结合目前的施工条件,一般采用挖土机、推土机并配合自卸汽车进行浅基础的开挖,有效的提高了施工进度。
2、深基础的施工特点:
(1)基坑支护是深基础施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最常用的支护方法是简易细石混凝土加钢丝网护坡、锚杆支护、土钉墙支护。一些土质较差的地区,如上海采用桩(混凝土预制桩、深层水泥土搅拌桩、钢板桩等)支护较多见,大型深基坑则采用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支护工艺。
(2)深基坑降水,较浅的深基础施工在一些水位较深地区根据情况可以不考虑降水(我们这里小于7米一般不考虑降水),而在一些水位较高地区,基坑降水是深基坑施工的重要和关键环节。
(3)基坑排水,一般深基坑施工周期较长,地表水的排除,防止灌入坑内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观测,含基坑本身的观测和周围环境的观测。基坑本身主要是坑壁沉降和位移,周围环境主要是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外界路面等的观测。一般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单位观测。
(5)深基坑施工前应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如基坑支护方案、降(排)水方案、观测方案等,并经相关单位审批。
三、从其结构形式分类上划分
1、浅基础根据结构形式可分为扩展基础、联合基础、柱下条形基础、柱下交叉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和壳体基础。
(1)扩展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扩展基础的左右是把墙或柱下的荷载侧向扩展到土中,使之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扩展基础包括无筋扩展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2)联合基础:联合基础主要指同列相邻两柱公共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即双柱联合基础。在为相邻两柱分别配置独立基础时,常因其中一柱靠近建筑界限,或因两柱间距较小,而出现基地面积不足或者荷载偏心过大等的情况,此时可考虑采用联合基础。联合基础也可用于调整相邻两柱的沉降差或防止两者之间的相向倾斜等。
(3)柱下条形基础:当地基较为软弱、柱荷载或地基压缩性分布不均匀,以至于采用扩展基础可能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时,常将同一方向上若干柱子的基础练成一体而形成柱下条形基础。?这种基础抗弯刚度大,因而具有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4)柱下交叉条形基础:如果地基软弱且在两个方向上分布不均,需要基础在两个方向都具有一定的刚度来调整不均匀沉降,则可在柱网下纵横两向分别设置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从而形成柱下交叉条形基础。
(5)筏型基础:当柱下交叉条形基础底面积占建筑物平面面积的比例较大,或者建筑物在使用上有要求时,可以再建筑物的柱、墙下做成一块满堂的基础,就是筏型基础。此基础用于多层与高层建筑,分平板式和梁板式。由于其整体刚度相当大,能将各个柱子的沉降调整得比较均匀。
(6)壳体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性能好的优点,可将基础的形式做成壳体。常见的形式有:正圆锥壳、M型组合壳和内球外锥壳。其优点是材料省、造价低。但是施工工期长、工作量大且技术要求高。
2、深基础一般在浅层土质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而又不适宜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时采用。深基础的类型主要有桩基础,地下连续墙,沉井基础,最为常用的是桩基础。
(1)桩基础:桩基础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高层建筑中,桩基础应用广泛。桩支承于坚硬的(基岩、密实的卵砾石层)或较硬的(硬塑粘性土、中密砂等)持力层,具有很高的竖向单桩承载力或群桩承载力,足以承担高层建筑的全部竖向荷载(包括偏心荷载)。
(2)地下连续墙:利用各种挖槽机械,借助于泥浆的护壁作用,在地下挖出窄而深的沟槽,并在其内浇注适当的材料而形成一道具有防渗(水)、挡土和承重功能的连续的地下墙体。地下连续墙可以组成具有很大承载力的任意多边形连续墙代替桩基础、沉井基础或沉箱基础。对土壤的适应范围很广,在软弱的冲积层、中硬地层、密实的砂砾层以及岩石的地基中都可施工。初期用于坝体防渗,水库地下截流,后发展为挡土墙、地下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
(3)沉井基础:以沉井作为基础结构,将上部荷载传至地基的一种深基础。沉井是一个无底无盖的井筒,一般由刃脚、井壁、隔墙等部分组成。在沉井内挖土使其下沉,达到设计标高后,进行混凝土封底、填心、修建顶盖,构成沉井基础。沉井基础具有较大的承载面积,能承受较大的垂直和水平荷载。
四、从适用条件上划分
浅基础的适用条件以浅部土层坚实,满足承载力要求,浅基础的选择形式可根据上部结构需要,选择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或墙下条形基础。对于上部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只要浅部岩土层工程性状好,同样可以选择浅基础,如筏板式基础。
深基础的适用条件以浅部土层软弱,承载力或变形条件满足不了工程要求,向下寻求硬质岩土层,直到满足上述地基条件。其基础形式自然也就为深基础。
综上可见,浅基础与深基础均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不在于两者定义上的区别,重要的在于两者的工作原理和其适用条件的差异。所以当在进行地基浅基础和深基础的设计时,掌握深浅基础的差异,并充分考虑并充分发挥地基的承载能力,深度调查研究,才可以科学合理的确定设计方案。
【关键词】浅基础;深基础;差异
浅基础与深基础作为建筑基础,传递由上部荷载施加于地基上的附加压力,在附加压力作用下,要求地基满足承载力及变型条件的要求,进而达到满足建筑设计的各项使用功能。
天然地基依基础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地基和深地基,一般而言,通常把位于天然地基上、埋置深度小于5m,侧面摩阻力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的基础以及埋置深度虽超过5m,但小于基础宽度的大尺寸基础(如箱形基础),统称为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位于地基深处承载力较高的土层上,埋置深度大于5m或大于基础宽度的基础,称为深基础,如桩基、地下连续墙、墩基和沉井等。
浅基础相对于深基础,基础故然埋深较浅,同时,基础形式及施工工艺较简单,施工质量易于控制,工程造价亦较低。而深基础情况恰于浅基础相反,除基础埋深较深外,基础形式及施工工艺复杂,质量控制因素较多,工程造价亦较高等。所以当进行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时,只有掌握深基础和浅基础的差异,进行深度调查研究,才可以科学合理的确定设计方案。
一、从持力层上划分
1.浅基础以天然地基为持力层,以地基承载力满足上部结构受力要求即可。基础与侧壁土的磨阻力可忽略不计。
2.深基础以深部硬质岩土层为持力层,或者以基础与侧壁土层磨擦力作为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为主,又或以前两种受力方式结合作为承受上部结构荷载。
二、从其施工特点分类上划分
1、浅基础的施工特点:
(1)浅基础在一些地基承载力比较高的地区地基不需要加固处理,因此对基底土的施工要求严格,比如:机械挖土要求留置20-30mm土层,人工清槽,防止地基土挠动;冬季施工需要对地基土加强保温防冻措施,雨季尽量避开雨天施工等。
(2)基坑挖土要根据土质情况进行放坡,确保边坡稳定。
(3)在陆地上明挖基础时,先进行基坑定位放样,再进行开挖、支护、基坑排水、地基检验、砌筑及基坑回填等工序。
(4)在水中明挖基础时,首先要修筑围堰,再把围堰内水排干,才可以继续开挖基坑。水位较高地区应根据情况编制降水、排水方案,并按方案实施。当无法将水排走时,只能进行水下施工或进行钢板桩围堰、双壁钢围堰、沉井等施工方法实现。
(5)开挖时一般分为人工开挖和机械开挖两种,结合目前的施工条件,一般采用挖土机、推土机并配合自卸汽车进行浅基础的开挖,有效的提高了施工进度。
2、深基础的施工特点:
(1)基坑支护是深基础施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最常用的支护方法是简易细石混凝土加钢丝网护坡、锚杆支护、土钉墙支护。一些土质较差的地区,如上海采用桩(混凝土预制桩、深层水泥土搅拌桩、钢板桩等)支护较多见,大型深基坑则采用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支护工艺。
(2)深基坑降水,较浅的深基础施工在一些水位较深地区根据情况可以不考虑降水(我们这里小于7米一般不考虑降水),而在一些水位较高地区,基坑降水是深基坑施工的重要和关键环节。
(3)基坑排水,一般深基坑施工周期较长,地表水的排除,防止灌入坑内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观测,含基坑本身的观测和周围环境的观测。基坑本身主要是坑壁沉降和位移,周围环境主要是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外界路面等的观测。一般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单位观测。
(5)深基坑施工前应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如基坑支护方案、降(排)水方案、观测方案等,并经相关单位审批。
三、从其结构形式分类上划分
1、浅基础根据结构形式可分为扩展基础、联合基础、柱下条形基础、柱下交叉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和壳体基础。
(1)扩展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扩展基础的左右是把墙或柱下的荷载侧向扩展到土中,使之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扩展基础包括无筋扩展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2)联合基础:联合基础主要指同列相邻两柱公共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即双柱联合基础。在为相邻两柱分别配置独立基础时,常因其中一柱靠近建筑界限,或因两柱间距较小,而出现基地面积不足或者荷载偏心过大等的情况,此时可考虑采用联合基础。联合基础也可用于调整相邻两柱的沉降差或防止两者之间的相向倾斜等。
(3)柱下条形基础:当地基较为软弱、柱荷载或地基压缩性分布不均匀,以至于采用扩展基础可能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时,常将同一方向上若干柱子的基础练成一体而形成柱下条形基础。?这种基础抗弯刚度大,因而具有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4)柱下交叉条形基础:如果地基软弱且在两个方向上分布不均,需要基础在两个方向都具有一定的刚度来调整不均匀沉降,则可在柱网下纵横两向分别设置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从而形成柱下交叉条形基础。
(5)筏型基础:当柱下交叉条形基础底面积占建筑物平面面积的比例较大,或者建筑物在使用上有要求时,可以再建筑物的柱、墙下做成一块满堂的基础,就是筏型基础。此基础用于多层与高层建筑,分平板式和梁板式。由于其整体刚度相当大,能将各个柱子的沉降调整得比较均匀。
(6)壳体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性能好的优点,可将基础的形式做成壳体。常见的形式有:正圆锥壳、M型组合壳和内球外锥壳。其优点是材料省、造价低。但是施工工期长、工作量大且技术要求高。
2、深基础一般在浅层土质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而又不适宜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时采用。深基础的类型主要有桩基础,地下连续墙,沉井基础,最为常用的是桩基础。
(1)桩基础:桩基础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高层建筑中,桩基础应用广泛。桩支承于坚硬的(基岩、密实的卵砾石层)或较硬的(硬塑粘性土、中密砂等)持力层,具有很高的竖向单桩承载力或群桩承载力,足以承担高层建筑的全部竖向荷载(包括偏心荷载)。
(2)地下连续墙:利用各种挖槽机械,借助于泥浆的护壁作用,在地下挖出窄而深的沟槽,并在其内浇注适当的材料而形成一道具有防渗(水)、挡土和承重功能的连续的地下墙体。地下连续墙可以组成具有很大承载力的任意多边形连续墙代替桩基础、沉井基础或沉箱基础。对土壤的适应范围很广,在软弱的冲积层、中硬地层、密实的砂砾层以及岩石的地基中都可施工。初期用于坝体防渗,水库地下截流,后发展为挡土墙、地下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
(3)沉井基础:以沉井作为基础结构,将上部荷载传至地基的一种深基础。沉井是一个无底无盖的井筒,一般由刃脚、井壁、隔墙等部分组成。在沉井内挖土使其下沉,达到设计标高后,进行混凝土封底、填心、修建顶盖,构成沉井基础。沉井基础具有较大的承载面积,能承受较大的垂直和水平荷载。
四、从适用条件上划分
浅基础的适用条件以浅部土层坚实,满足承载力要求,浅基础的选择形式可根据上部结构需要,选择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或墙下条形基础。对于上部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只要浅部岩土层工程性状好,同样可以选择浅基础,如筏板式基础。
深基础的适用条件以浅部土层软弱,承载力或变形条件满足不了工程要求,向下寻求硬质岩土层,直到满足上述地基条件。其基础形式自然也就为深基础。
综上可见,浅基础与深基础均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不在于两者定义上的区别,重要的在于两者的工作原理和其适用条件的差异。所以当在进行地基浅基础和深基础的设计时,掌握深浅基础的差异,并充分考虑并充分发挥地基的承载能力,深度调查研究,才可以科学合理的确定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