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的兴趣发展为导向,实施体育选项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小学高段体育选项教学模式日趋成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反馈学习跟不上节奏,对技能的掌握心有余力不足,还有一些模块班学生反馈教师教的过于简单,学起来没劲等。终究原因:模块班的专项水平参差不齐,如教师把教学起点放高,部分专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跟不上,若把教学起点放低,部分专项基础好的学生又感觉没意思,从而降低了这两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分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的体现。因此,在小班化教育环境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实施“分层”
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笔者以篮球模块为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操作。
1.学生的分层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因此要先确定“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水平。笔者根据学生身体条件、运动基础、运动技能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四个方面的差异性分析,对学生归类,找准各自主问题的关键。将学生大致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技能好,体育学习态度好;第二类技能好,体育学习态度差;第三类技能差,学习态度好;第四类技能差,体育学习态度又差;然后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这样就能避免体育教学中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最大满足个体差异的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层次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学生处于不同起点的层次性,又要考虑学生能力水平,从而做到明白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把目标置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篮球胸前双手传接球教学,模块班有部分学生原来曾是校篮球队的学生,也有少数学生很少接触过篮球。因此,笔者在单元总体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细化目标,(这里注意目标的层次和梯度)设置了初级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即初级目标是要求90%以上的学生能基本掌握双手传接球动作的技术要领;中级目标是要求60%以上的学生能较好掌握手指拨球以及接球缓冲动作;高级目标是要求50%左右的学生能在移动中较好地掌握接球和传球的动作要领。通过层次目标即要让运动水平高、但课堂上比较调皮的孩子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分散他们贪玩的个性,也能让那些运动水平一般但学习态度好的孩子有学习的积极性,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建立自信。
实践证明:学生在有细化的目标督促下学习积极性更高,课堂氛围更浓厚,学生也就更快地掌握动作技能。
3.教学内容的分层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前提条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就导致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因此,内容分层是让学生能找到自己的最佳学习路径。
例如:小学篮球直线往返运球教学,男女生学习兴趣上存在一定差异,女生特别怕跑中运球掉球,因此笔者在设计主教材运球练习时,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对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往返运球;对技术动作不太熟的学生要求行进间中速稳定运球,转弯不停顿;对平时基础较弱的学生要求能在慢跑中完成直线运球,途中不掉球。同时,每一次运球都对学生的成绩有一次评价,并不断去鼓励学生挑战自己的极限,慢慢地学生竞争意识增强了,自然水平提升了,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最近发展区。
4.教学方法的分层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保证总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笔者对水平一学生选择以情境形式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水平二学生适合游戏和竞赛的教学形式;水平三学生比较适合探究和合作的教学方式。比如:一年级的模块课我喜欢以“小小篮球拍起来”“你是小小拍球王”之类的情景形式来组织学生学习篮球;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我喜欢以“你是神投手”“你是合作王”之类的竞赛和激励性的课堂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选择场地时,也要注意分层,比如篮球曲线运球,教师在布置场地时,既要考虑基础好的学生又要考虑动作不熟练的学生,因此就要考虑标志杆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在曲线运球时交换手的动作要求。
5.教学评价的分层
在篮球模块学业评价过程中,笔者从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方面入手,对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强力“催化剂”的作用。笔者一般采用激励性评价,尽量避免出现“对”与“错”的措辞,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对于结果性评价,体现关注“两头”分层考核,设置明确的基础平价台,强调认真听讲、主动练习(比例:优秀——认真听讲、主动练习、动作技能掌握突出、积极合作;良好——认真听讲、主动练习、动作技能掌握好、可以帮助其他同学;及格——认真听讲、积极练习、努力掌握动作要领)。通过这样的评价,让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明白只要课堂上积极认真、主动练习,也可以达到合格甚至良好的成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
二、“分层”后的思考
1.“分层”不等于“分等”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也不要随意给孩子戴上“体育差生”的帽子,更不能在言语、神态中流露出对“差生”的歧视。
案例:篮球模块公开课上,教学内容是多变化运球。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完成了前几步的教学,顺利进入到“自主选择练习难度”环节,在四个区域分别设四个不同难度,即A、B、C、D区。此时教师语言提示技术好的同学可以选择C和D区练习,技术一般的同学选择在B区练习,技术差点的同学从A区开始练习,然后用眼神暗示学生选择区域。 该案例中,教师“善意的眼神”其实已经无形中把孩子分了等级,这样的分层对于高年级稍微懂事点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曲解和误解教师的行为,产生不良情绪,觉得老师瞧不起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厌倦体育课,这样不仅使分层教学的效果不能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所以教师在分层过程中要避免在课堂上把“好的学生”“差的学生”挂在嘴边,应发自内心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让所谓的“差生”能从其目光、表情、举止中真正体会到尊重和关心,在教学中对所有学生应一视同仁,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防止“优等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和“学困生”心灰意冷等情绪产生。
2.“分层”不等于“定层”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具有可变性的,它会随着学生练习活动性质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能力水平的调整,做到“分而不离”,解决好优、中困各层次的动、静支配矛盾,要从学生练习动作的准确性中收集信息,及时调控各层次的教学思路,以提高教学效益。反之,课堂上如果教师不会及时调控课堂的变数,而是一味地按课前的信息来教学,那将是何等的局面?
案例:行进间运球上篮教学内容,教师在实施组间分层练习教学时,教师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让技术动作强的学生进行行进间运球接三步上篮的练习;对中等生进行跨一步接球三步上篮的练习;让学困生进行徒手的一大二小三起跳的三步上篮动作练习,该练习的时间占整堂课的三分之一,每组学生都被教师限定在规定的组别里练习,中间教师虽然巡视指导,但没有去关注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可变性,没有提出可以调整组别,导致三组学生整堂课都在自己的区域里练习,练习兴趣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该案例中,这位教师没有在课堂中随时去观察到学生学习的可变性和可塑性,而是单一地按照老师课前预设的内容进行分层教学,这样就忽略了学生对技术水平和练习程度掌握的好与坏,时间长了,自然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分层”不变“目标”
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既应该考虑到学生处于不同起点的层次性,也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做到明白各起点、各层次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把目标置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篮球运球过人技术教学,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将场地布置成CBA训练营,设置图标。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踩点”游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明星身份,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尝试篮球运球过人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能力分为不同的等级,学生自己找出最适合的运球过人的关键点,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并布置学生将要选择的练习运球过人场地2-4组,让骨干学生带领进行分层学习。学生在练习时,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各组进行有效的学练,对待能力薄弱的学生,教师并没有随意降低目标,而是允许同学在学练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一次重新选择学练,最后,以小组集团为单位展示各自学练的情况,并进行互相交流。
在本案例中,教师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在分层不降低教学目标的情况下,给学生练习的空间,让班级骨干发挥作用,让学生尽可能在尝试中形成问题。其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学习不同的运球过人技术,这样可以基本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所区别性的分层教学。让学生从“现有的发展区”通过努力把目标置放在他们的“最近的发展区”。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智慧。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发展差异,促进全体学生最大程度、最优化的发展,从而让体育模块课走向有效与精彩。
参考文献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2]孙保亚.运用分层教学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时需要注意的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11,3.
[3]倪云雅.分层教学基于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10,5.
[4]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实施“分层”
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笔者以篮球模块为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操作。
1.学生的分层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因此要先确定“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水平。笔者根据学生身体条件、运动基础、运动技能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四个方面的差异性分析,对学生归类,找准各自主问题的关键。将学生大致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技能好,体育学习态度好;第二类技能好,体育学习态度差;第三类技能差,学习态度好;第四类技能差,体育学习态度又差;然后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这样就能避免体育教学中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最大满足个体差异的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有了希望。
2.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层次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学生处于不同起点的层次性,又要考虑学生能力水平,从而做到明白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把目标置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篮球胸前双手传接球教学,模块班有部分学生原来曾是校篮球队的学生,也有少数学生很少接触过篮球。因此,笔者在单元总体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细化目标,(这里注意目标的层次和梯度)设置了初级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即初级目标是要求90%以上的学生能基本掌握双手传接球动作的技术要领;中级目标是要求60%以上的学生能较好掌握手指拨球以及接球缓冲动作;高级目标是要求50%左右的学生能在移动中较好地掌握接球和传球的动作要领。通过层次目标即要让运动水平高、但课堂上比较调皮的孩子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分散他们贪玩的个性,也能让那些运动水平一般但学习态度好的孩子有学习的积极性,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建立自信。
实践证明:学生在有细化的目标督促下学习积极性更高,课堂氛围更浓厚,学生也就更快地掌握动作技能。
3.教学内容的分层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前提条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就导致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因此,内容分层是让学生能找到自己的最佳学习路径。
例如:小学篮球直线往返运球教学,男女生学习兴趣上存在一定差异,女生特别怕跑中运球掉球,因此笔者在设计主教材运球练习时,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对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往返运球;对技术动作不太熟的学生要求行进间中速稳定运球,转弯不停顿;对平时基础较弱的学生要求能在慢跑中完成直线运球,途中不掉球。同时,每一次运球都对学生的成绩有一次评价,并不断去鼓励学生挑战自己的极限,慢慢地学生竞争意识增强了,自然水平提升了,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最近发展区。
4.教学方法的分层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保证总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笔者对水平一学生选择以情境形式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水平二学生适合游戏和竞赛的教学形式;水平三学生比较适合探究和合作的教学方式。比如:一年级的模块课我喜欢以“小小篮球拍起来”“你是小小拍球王”之类的情景形式来组织学生学习篮球;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我喜欢以“你是神投手”“你是合作王”之类的竞赛和激励性的课堂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选择场地时,也要注意分层,比如篮球曲线运球,教师在布置场地时,既要考虑基础好的学生又要考虑动作不熟练的学生,因此就要考虑标志杆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在曲线运球时交换手的动作要求。
5.教学评价的分层
在篮球模块学业评价过程中,笔者从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方面入手,对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强力“催化剂”的作用。笔者一般采用激励性评价,尽量避免出现“对”与“错”的措辞,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对于结果性评价,体现关注“两头”分层考核,设置明确的基础平价台,强调认真听讲、主动练习(比例:优秀——认真听讲、主动练习、动作技能掌握突出、积极合作;良好——认真听讲、主动练习、动作技能掌握好、可以帮助其他同学;及格——认真听讲、积极练习、努力掌握动作要领)。通过这样的评价,让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明白只要课堂上积极认真、主动练习,也可以达到合格甚至良好的成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
二、“分层”后的思考
1.“分层”不等于“分等”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也不要随意给孩子戴上“体育差生”的帽子,更不能在言语、神态中流露出对“差生”的歧视。
案例:篮球模块公开课上,教学内容是多变化运球。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完成了前几步的教学,顺利进入到“自主选择练习难度”环节,在四个区域分别设四个不同难度,即A、B、C、D区。此时教师语言提示技术好的同学可以选择C和D区练习,技术一般的同学选择在B区练习,技术差点的同学从A区开始练习,然后用眼神暗示学生选择区域。 该案例中,教师“善意的眼神”其实已经无形中把孩子分了等级,这样的分层对于高年级稍微懂事点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曲解和误解教师的行为,产生不良情绪,觉得老师瞧不起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厌倦体育课,这样不仅使分层教学的效果不能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所以教师在分层过程中要避免在课堂上把“好的学生”“差的学生”挂在嘴边,应发自内心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让所谓的“差生”能从其目光、表情、举止中真正体会到尊重和关心,在教学中对所有学生应一视同仁,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防止“优等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和“学困生”心灰意冷等情绪产生。
2.“分层”不等于“定层”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具有可变性的,它会随着学生练习活动性质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能力水平的调整,做到“分而不离”,解决好优、中困各层次的动、静支配矛盾,要从学生练习动作的准确性中收集信息,及时调控各层次的教学思路,以提高教学效益。反之,课堂上如果教师不会及时调控课堂的变数,而是一味地按课前的信息来教学,那将是何等的局面?
案例:行进间运球上篮教学内容,教师在实施组间分层练习教学时,教师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让技术动作强的学生进行行进间运球接三步上篮的练习;对中等生进行跨一步接球三步上篮的练习;让学困生进行徒手的一大二小三起跳的三步上篮动作练习,该练习的时间占整堂课的三分之一,每组学生都被教师限定在规定的组别里练习,中间教师虽然巡视指导,但没有去关注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可变性,没有提出可以调整组别,导致三组学生整堂课都在自己的区域里练习,练习兴趣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该案例中,这位教师没有在课堂中随时去观察到学生学习的可变性和可塑性,而是单一地按照老师课前预设的内容进行分层教学,这样就忽略了学生对技术水平和练习程度掌握的好与坏,时间长了,自然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分层”不变“目标”
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既应该考虑到学生处于不同起点的层次性,也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做到明白各起点、各层次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把目标置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篮球运球过人技术教学,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将场地布置成CBA训练营,设置图标。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踩点”游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明星身份,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尝试篮球运球过人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能力分为不同的等级,学生自己找出最适合的运球过人的关键点,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并布置学生将要选择的练习运球过人场地2-4组,让骨干学生带领进行分层学习。学生在练习时,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各组进行有效的学练,对待能力薄弱的学生,教师并没有随意降低目标,而是允许同学在学练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一次重新选择学练,最后,以小组集团为单位展示各自学练的情况,并进行互相交流。
在本案例中,教师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在分层不降低教学目标的情况下,给学生练习的空间,让班级骨干发挥作用,让学生尽可能在尝试中形成问题。其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学习不同的运球过人技术,这样可以基本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所区别性的分层教学。让学生从“现有的发展区”通过努力把目标置放在他们的“最近的发展区”。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智慧。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发展差异,促进全体学生最大程度、最优化的发展,从而让体育模块课走向有效与精彩。
参考文献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2]孙保亚.运用分层教学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时需要注意的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11,3.
[3]倪云雅.分层教学基于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10,5.
[4]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