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裴氏家族起源于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之一。但是,裴氏家族从唐末之后便在政治领域走向了衰落。本文试图从兴旺和衰落两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并结合当前党中央提倡的家风建设,综合分析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宰相村 裴氏家族 家风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上起秦汉,历魏晋而盛,至隋唐盛极,直至今日,余芳犹存。裴家两千年间人才辈出,名卿贤相,英豪俊杰,茂郁如林,可谓千年荣显。纵览中华文明史,没有任何一个家族能超越其成就,谓之“天下无二”毫不夸张。裴氏家族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历代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尚书等各种官员不计其数,是名副其实的宰相门第;在哲学、文学、地图学、史学、艺术等各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灿若星辰,闪耀古今,不胜枚举;正史立传与载列者达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千余人。
对裴氏家族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目前学术界更多的是研究其兴旺发达的历史原因,考证历朝历代出现的裴氏名人及其所达到的成就,如山西大学杨西江教授的《裴氏人物著述》《裴氏春秋》,山西师范大学周征松教授的《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等著述,还有兰州大学孙丽芬的《唐代政治与河东裴氏家族》、西北师范大学魏娜的《西晋裴氏、荀氏和卫氏家族文学研究》等论文。
笔者乃裴氏之后,出生于距离闻喜县90千米的山西临汾,对裴氏祖先神往已久。在大量阅读有关裴氏家族的文献资料、与身边的各位裴氏长辈进行了深入沟通之后,笔者亲身实地勘察了裴氏起源地——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并采访了裴氏研究会副会长和部分当地村民,获得了很多目前书本上不曾看到的信息,为裴氏祖先的辉煌历史赞叹不已。本文试图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外在影响和内在因素等方面综合探讨裴氏家族兴旺的原因,并努力分析其传世家风对当今社会家风建设的启示和影响。
一、裴氏的起源
据宋代史学家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考證:“裴氏出自风姓。颛顼裔孙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皋陶,皋陶生伯益,赐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孙曰仲衍,仲衍四世孙曰轩,轩生,生飞廉,飞廉生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周孝王使养马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秦为附庸,使续嬴氏,号曰秦嬴。非子之支孙封(古字上“非”下“邑”,读“péi”,下同),因以为氏,今闻喜裴城是也。”
《史记》亦载:“(秦)景公母弟后子有宠,景公母弟富,或谮之,恐诛,乃奔晋,车重千乘。”
这样,落难的秦公子来到晋国进行政治避难,受到了晋平公的礼遇,晋平公封于周川(今闻喜县礼元镇一带),公子开姓“”,上“非”代表秦非子的后人,公子将先祖放在上方以示尊敬和不忘祖先之意,下“邑”表示在此地食邑。公子第六代子孙叫陵,在周禧王时期被封为解邑君,遂将“邑”字换为“衣”字,意为相貌堂堂、知礼守节,之后就有了“裴”氏之姓。此后,裴氏传人都认秦公子为自己的祖先。在裴氏最为显赫的唐代时期的裴氏墓志铭中,凡是提到裴氏祖先,无不口径一致地尊推秦公子。略摘部分墓志资料加以证实,如:“伯益裔孙非子,周封于秦。至桓公少子,去国食采于晋,其曰,遂为氏焉。”(《裴耀卿神道碑》)“初,伯益为虞以掌山泽,自任好有国以霸诸侯。适晋食裴,因以命氏。”(《于公故夫人裴氏墓志》)“昔秦出奔,晋封受氏,厥后繁衍,贤良间生。”(《李公故夫人河东裴氏墓志》)
二、裴氏兴旺的原因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裴氏家族起源于黄河以东的闻喜县,故历史上又称为“河东裴氏”。“河东”是一个兼具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意义的概念。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在晋陕两省交界处,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界,黄河以西为陕西,即河西;黄河以东为山西,即河东。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自秦始皇开设河东郡(下辖24县,大致相当于今临汾、运城两地区)以来,这种行政区划一直延续至唐朝。此地地理位置极佳,南可通河南、湖北,北可达太原、内蒙古,东可至河北、北京,西可接陕西、四川等地,使当地对外通达的程度相对较高,为裴氏家族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基本在北方,而裴氏家族刚好处在距离这些政治中心十分恰当的位置,既能在国家需要时积极参与朝政施展才华,又能在朝局动荡时退守乡间保存实力,实在是恰到好处的地理位置。
闻喜县位于以汾河流域和涑水河流域冲积而成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之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当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是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之雨热同期的特点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牧草和森林的生长,但是季风气候之降水集中的特点又十分容易造成洪涝灾害。不过,经过笔者在礼元镇的实地勘察发现,裴柏村的海拔恰巧比周围地区略高,所以这里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就比其他地区低得多,此地自是物华天宝。
因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特殊的门阀士族制度历史背景 汉朝以后,官僚、士大夫和大地主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和筹码。门阀士族制度在魏晋和隋唐时期是鼎盛时期,裴氏家族则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的政治制度,使裴氏家族的辉煌成就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家族。这期间两次事件需要特别提及,一次是西晋时期裴秀对晋武帝的登基给予关键性的帮助,于是裴氏家族迎来了第一次繁荣发展的高峰期。另一次是唐朝初年,裴氏家族鼎力相助李渊从太原起兵,在之后的唐朝三百年统治中,裴氏家族与李唐王朝始终荣辱与共,相伴至终。因此,可以说门阀士族制度为裴氏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制度保障。
(三)错综复杂的政治联姻制度 仅在唐代,裴氏家族就产生了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此外,还有公主、驸马等二十多人。如李渊时期,裴寂不仅让儿子娶了李渊的女儿,他的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了李渊的儿子。再如李隆基时期,不仅李隆基的大姨子虢国夫人是裴门媳妇,杨玉环的嫂子也是裴氏之女。据顾炎武《裴村记》描述,裴氏家族中能够和皇帝搭上亲戚关系的达九十余人。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有这么铁的儿女亲家,在皇恩浩荡的庇佑下,裴氏家族自然在仕途上会飞黄腾达。除了和皇室联姻,裴氏家族也与其他名门望族进行联姻,如京兆的韦家、河东的柳家、陇西的李家等。因此,门当户对的政治联姻进一步巩固了裴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为其长盛不衰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四)自强不息、修身治国的优良家风
1.严教子孙,文种勿绝 裴氏家族崇尚儒学,重视教育。虽能因袭获爵,但是裴氏子弟都以自立求功为荣,以无功受禄为耻,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进士、文武状元常常问鼎,他们之中大都是通过自身奋斗获取的功名。中兴大唐二十年的四朝宰相裴度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在《训子令》中告诫子孙“吾辈当令文种勿绝”。“文种勿绝”正是裴氏家族千年荣显的通灵宝玉,这种注重家教强学的育才之道,是裴氏家族发展壮大的根基所在。
《魏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记载:北魏度支尚书裴植的母亲夏侯氏在管教子女时,“小有罪过,必束带伏阁,经五、三日乃引见之,督以严训”,可见其家教严苛。正是裴氏子弟的勤奋好学与家人的严格管教,才使裴氏“将相蝉联出,公侯奕叶长”。
笔者在裴柏村走访时发现有些村民家大门楼中间挂着红绸子,上面依稀可辨“济世英才”“国家栋梁”“自强自立”等词语。这是当地特有的风俗,叫“挂旗”,孩子一出生,姥娘舅家就要给孩子挂旗,并送去毛笔、砚台等礼物。可见裴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后代的期许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乃至形成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当地村民说,在过去的裴家族规中,凡从事下贱职业,或贪腐奸淫、鸡鸣狗盗之辈,不仅死后不能进入祠堂,就连家族的祭祀活动也被禁止参与。裴氏家族的这个家规,目的是激励后代积极向上。
2.心系天下,忠心效国 从政后的裴氏后人,一般都廉洁奉公,体恤进民,深得百姓爱戴。因此,裴氏家族都以担当国事为荣,修心正身,文能治国安邦,武能讨逆平叛。在《裴氏世谱》中绘制的“裴氏祖庙”图中可以看到,裴氏祖庙的门口立有“气众山河”“忠孚华夏”两个牌坊,体现了裴氏家族为国尽忠、为民竭力的政治理想。裴氏许多后人,都具备先国家之急的品质和德行,被历代当权者与史学家大为赞扬。如当年淮西藩镇叛乱,民不聊生,裴度毫不考虑个人得失与安危,力排众议,平定了叛乱。再如唐末的白马驿之祸,面对狡诈暴虐的朱温,裴氏家族却毫不妥协以致惨遭屠戮。
(五)完善的家风传承制度
1.家训润无声,家戒醒后人 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治家风。裴氏家规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从北朝名臣裴良的《宗制》10卷,到明万历二十四年裴濂修订《河东裴氏族戒》9条,一代代裴氏族人在先祖留下的家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现在修订的裴氏家训,共12条。《裴氏家训》教裴氏弟子“必须怎么做”,而《裴氏家戒》则要求裴氏弟子“不能怎么做”,共10条。这些戒、训,或传达正能量,或杜绝负效应,正反并举,双管齐下,教育裴氏子孙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境界,积极奉献社会。
2.环境巩固家风 裴氏家风的传承,既得益于社会外部大环境的熏陶,又有家族内部对于家风的坚守。从外部看,裴氏与不少诗文大家、文坛泰斗交往甚密,方便子孙直接学习社会名流的优秀品行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为裴氏家族造就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对裴氏后人的人格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从内部来看,裴氏家族奉行并从制度上不断强化“忠君报国,光耀祖宗”的思想,给子孙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裴氏祖庙,门口立着“忠孚华夏”的牌坊,在牌坊里,立着世系碑、宰相碑、状元碑,并把裴门弟子中功高德彰者的列传、优秀的诗赋文章、皇帝所下达的诏令以及历代名人为裴氏题写的诗词、墓志和碑文等录入《裴氏世谱》,以此来教育和激励后人。
三、裴氏衰落的原因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裴氏家族的鼎盛时期已是一去不复返,究其原因,简单罗列如下:首先,给裴氏带来灭顶之灾的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白马驿之祸。裴氏家族对李唐王朝的忠心辅佐,使得其在数次战乱后依然能延续下来,这引起了当时奸佞的仇恨。天佑二年(905),于河南滑县境内的白马驿,残暴的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几乎尽杀朝廷臣子。裴氏家族难以幸免,几乎遭到灭顶之灾,虽在后梁、后晋、宋朝依然有官居宰相者,但与盛唐时期的辉煌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其次,随着隋唐之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世袭罔替的门阀士族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且在经历白马驿之后,裴氏家族众星陨落,抱团从政的优势条件不复存在。第三,到了南宋,中华民族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与南方更加优越的自然条件相比,起源于北方的裴氏家族经济状况不再有竞争优势。第四,自近现代以来,随着南方海运的兴起,沿海地区对外交流更为便捷,而山西则成为相对封闭的内陆省份,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裴氏后人再续盛唐时的辉煌已不再可能。
四、裴氏家风的现实意义
国风之本在家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正因为裴氏家风中具有如此丰润坚实、博大绵长的文化内涵,所以裴氏宗族能够荣盛不衰,矗立了家风远振的岁月丰碑。即使到了当代,裴氏家风依然滋育和引领裴氏子孙为己尽力、为家尽孝、为民尽责、为国尽忠。裴氏家族以崇德尚行作为家规之魂,以建功立业为家风之根,注重自我完善,注重世代传承,对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暮云.古代晋官的政治智慧[J].政府法制,2015(11).
[2] 西江,杨.裴氏春秋[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3] 段宝林,江溶.山水中国·第三编·晋南晋东南之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王冉冉.国学名著讲读系列·史记讲读·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周征松.魏晉隋唐间的河东裴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6] 江山代有才人出——家风家训典范《裴氏家训》[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02-10.
关键词:宰相村 裴氏家族 家风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上起秦汉,历魏晋而盛,至隋唐盛极,直至今日,余芳犹存。裴家两千年间人才辈出,名卿贤相,英豪俊杰,茂郁如林,可谓千年荣显。纵览中华文明史,没有任何一个家族能超越其成就,谓之“天下无二”毫不夸张。裴氏家族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历代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尚书等各种官员不计其数,是名副其实的宰相门第;在哲学、文学、地图学、史学、艺术等各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灿若星辰,闪耀古今,不胜枚举;正史立传与载列者达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千余人。
对裴氏家族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目前学术界更多的是研究其兴旺发达的历史原因,考证历朝历代出现的裴氏名人及其所达到的成就,如山西大学杨西江教授的《裴氏人物著述》《裴氏春秋》,山西师范大学周征松教授的《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等著述,还有兰州大学孙丽芬的《唐代政治与河东裴氏家族》、西北师范大学魏娜的《西晋裴氏、荀氏和卫氏家族文学研究》等论文。
笔者乃裴氏之后,出生于距离闻喜县90千米的山西临汾,对裴氏祖先神往已久。在大量阅读有关裴氏家族的文献资料、与身边的各位裴氏长辈进行了深入沟通之后,笔者亲身实地勘察了裴氏起源地——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并采访了裴氏研究会副会长和部分当地村民,获得了很多目前书本上不曾看到的信息,为裴氏祖先的辉煌历史赞叹不已。本文试图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外在影响和内在因素等方面综合探讨裴氏家族兴旺的原因,并努力分析其传世家风对当今社会家风建设的启示和影响。
一、裴氏的起源
据宋代史学家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考證:“裴氏出自风姓。颛顼裔孙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皋陶,皋陶生伯益,赐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孙曰仲衍,仲衍四世孙曰轩,轩生,生飞廉,飞廉生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周孝王使养马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秦为附庸,使续嬴氏,号曰秦嬴。非子之支孙封(古字上“非”下“邑”,读“péi”,下同),因以为氏,今闻喜裴城是也。”
《史记》亦载:“(秦)景公母弟后子有宠,景公母弟富,或谮之,恐诛,乃奔晋,车重千乘。”
这样,落难的秦公子来到晋国进行政治避难,受到了晋平公的礼遇,晋平公封于周川(今闻喜县礼元镇一带),公子开姓“”,上“非”代表秦非子的后人,公子将先祖放在上方以示尊敬和不忘祖先之意,下“邑”表示在此地食邑。公子第六代子孙叫陵,在周禧王时期被封为解邑君,遂将“邑”字换为“衣”字,意为相貌堂堂、知礼守节,之后就有了“裴”氏之姓。此后,裴氏传人都认秦公子为自己的祖先。在裴氏最为显赫的唐代时期的裴氏墓志铭中,凡是提到裴氏祖先,无不口径一致地尊推秦公子。略摘部分墓志资料加以证实,如:“伯益裔孙非子,周封于秦。至桓公少子,去国食采于晋,其曰,遂为氏焉。”(《裴耀卿神道碑》)“初,伯益为虞以掌山泽,自任好有国以霸诸侯。适晋食裴,因以命氏。”(《于公故夫人裴氏墓志》)“昔秦出奔,晋封受氏,厥后繁衍,贤良间生。”(《李公故夫人河东裴氏墓志》)
二、裴氏兴旺的原因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裴氏家族起源于黄河以东的闻喜县,故历史上又称为“河东裴氏”。“河东”是一个兼具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意义的概念。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在晋陕两省交界处,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界,黄河以西为陕西,即河西;黄河以东为山西,即河东。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自秦始皇开设河东郡(下辖24县,大致相当于今临汾、运城两地区)以来,这种行政区划一直延续至唐朝。此地地理位置极佳,南可通河南、湖北,北可达太原、内蒙古,东可至河北、北京,西可接陕西、四川等地,使当地对外通达的程度相对较高,为裴氏家族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基本在北方,而裴氏家族刚好处在距离这些政治中心十分恰当的位置,既能在国家需要时积极参与朝政施展才华,又能在朝局动荡时退守乡间保存实力,实在是恰到好处的地理位置。
闻喜县位于以汾河流域和涑水河流域冲积而成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之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当地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是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之雨热同期的特点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牧草和森林的生长,但是季风气候之降水集中的特点又十分容易造成洪涝灾害。不过,经过笔者在礼元镇的实地勘察发现,裴柏村的海拔恰巧比周围地区略高,所以这里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就比其他地区低得多,此地自是物华天宝。
因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特殊的门阀士族制度历史背景 汉朝以后,官僚、士大夫和大地主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和筹码。门阀士族制度在魏晋和隋唐时期是鼎盛时期,裴氏家族则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的政治制度,使裴氏家族的辉煌成就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家族。这期间两次事件需要特别提及,一次是西晋时期裴秀对晋武帝的登基给予关键性的帮助,于是裴氏家族迎来了第一次繁荣发展的高峰期。另一次是唐朝初年,裴氏家族鼎力相助李渊从太原起兵,在之后的唐朝三百年统治中,裴氏家族与李唐王朝始终荣辱与共,相伴至终。因此,可以说门阀士族制度为裴氏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制度保障。
(三)错综复杂的政治联姻制度 仅在唐代,裴氏家族就产生了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此外,还有公主、驸马等二十多人。如李渊时期,裴寂不仅让儿子娶了李渊的女儿,他的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了李渊的儿子。再如李隆基时期,不仅李隆基的大姨子虢国夫人是裴门媳妇,杨玉环的嫂子也是裴氏之女。据顾炎武《裴村记》描述,裴氏家族中能够和皇帝搭上亲戚关系的达九十余人。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有这么铁的儿女亲家,在皇恩浩荡的庇佑下,裴氏家族自然在仕途上会飞黄腾达。除了和皇室联姻,裴氏家族也与其他名门望族进行联姻,如京兆的韦家、河东的柳家、陇西的李家等。因此,门当户对的政治联姻进一步巩固了裴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为其长盛不衰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四)自强不息、修身治国的优良家风
1.严教子孙,文种勿绝 裴氏家族崇尚儒学,重视教育。虽能因袭获爵,但是裴氏子弟都以自立求功为荣,以无功受禄为耻,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进士、文武状元常常问鼎,他们之中大都是通过自身奋斗获取的功名。中兴大唐二十年的四朝宰相裴度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在《训子令》中告诫子孙“吾辈当令文种勿绝”。“文种勿绝”正是裴氏家族千年荣显的通灵宝玉,这种注重家教强学的育才之道,是裴氏家族发展壮大的根基所在。
《魏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记载:北魏度支尚书裴植的母亲夏侯氏在管教子女时,“小有罪过,必束带伏阁,经五、三日乃引见之,督以严训”,可见其家教严苛。正是裴氏子弟的勤奋好学与家人的严格管教,才使裴氏“将相蝉联出,公侯奕叶长”。
笔者在裴柏村走访时发现有些村民家大门楼中间挂着红绸子,上面依稀可辨“济世英才”“国家栋梁”“自强自立”等词语。这是当地特有的风俗,叫“挂旗”,孩子一出生,姥娘舅家就要给孩子挂旗,并送去毛笔、砚台等礼物。可见裴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后代的期许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乃至形成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当地村民说,在过去的裴家族规中,凡从事下贱职业,或贪腐奸淫、鸡鸣狗盗之辈,不仅死后不能进入祠堂,就连家族的祭祀活动也被禁止参与。裴氏家族的这个家规,目的是激励后代积极向上。
2.心系天下,忠心效国 从政后的裴氏后人,一般都廉洁奉公,体恤进民,深得百姓爱戴。因此,裴氏家族都以担当国事为荣,修心正身,文能治国安邦,武能讨逆平叛。在《裴氏世谱》中绘制的“裴氏祖庙”图中可以看到,裴氏祖庙的门口立有“气众山河”“忠孚华夏”两个牌坊,体现了裴氏家族为国尽忠、为民竭力的政治理想。裴氏许多后人,都具备先国家之急的品质和德行,被历代当权者与史学家大为赞扬。如当年淮西藩镇叛乱,民不聊生,裴度毫不考虑个人得失与安危,力排众议,平定了叛乱。再如唐末的白马驿之祸,面对狡诈暴虐的朱温,裴氏家族却毫不妥协以致惨遭屠戮。
(五)完善的家风传承制度
1.家训润无声,家戒醒后人 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治家风。裴氏家规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从北朝名臣裴良的《宗制》10卷,到明万历二十四年裴濂修订《河东裴氏族戒》9条,一代代裴氏族人在先祖留下的家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现在修订的裴氏家训,共12条。《裴氏家训》教裴氏弟子“必须怎么做”,而《裴氏家戒》则要求裴氏弟子“不能怎么做”,共10条。这些戒、训,或传达正能量,或杜绝负效应,正反并举,双管齐下,教育裴氏子孙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境界,积极奉献社会。
2.环境巩固家风 裴氏家风的传承,既得益于社会外部大环境的熏陶,又有家族内部对于家风的坚守。从外部看,裴氏与不少诗文大家、文坛泰斗交往甚密,方便子孙直接学习社会名流的优秀品行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为裴氏家族造就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对裴氏后人的人格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从内部来看,裴氏家族奉行并从制度上不断强化“忠君报国,光耀祖宗”的思想,给子孙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裴氏祖庙,门口立着“忠孚华夏”的牌坊,在牌坊里,立着世系碑、宰相碑、状元碑,并把裴门弟子中功高德彰者的列传、优秀的诗赋文章、皇帝所下达的诏令以及历代名人为裴氏题写的诗词、墓志和碑文等录入《裴氏世谱》,以此来教育和激励后人。
三、裴氏衰落的原因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裴氏家族的鼎盛时期已是一去不复返,究其原因,简单罗列如下:首先,给裴氏带来灭顶之灾的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白马驿之祸。裴氏家族对李唐王朝的忠心辅佐,使得其在数次战乱后依然能延续下来,这引起了当时奸佞的仇恨。天佑二年(905),于河南滑县境内的白马驿,残暴的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几乎尽杀朝廷臣子。裴氏家族难以幸免,几乎遭到灭顶之灾,虽在后梁、后晋、宋朝依然有官居宰相者,但与盛唐时期的辉煌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其次,随着隋唐之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世袭罔替的门阀士族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且在经历白马驿之后,裴氏家族众星陨落,抱团从政的优势条件不复存在。第三,到了南宋,中华民族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与南方更加优越的自然条件相比,起源于北方的裴氏家族经济状况不再有竞争优势。第四,自近现代以来,随着南方海运的兴起,沿海地区对外交流更为便捷,而山西则成为相对封闭的内陆省份,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裴氏后人再续盛唐时的辉煌已不再可能。
四、裴氏家风的现实意义
国风之本在家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正因为裴氏家风中具有如此丰润坚实、博大绵长的文化内涵,所以裴氏宗族能够荣盛不衰,矗立了家风远振的岁月丰碑。即使到了当代,裴氏家风依然滋育和引领裴氏子孙为己尽力、为家尽孝、为民尽责、为国尽忠。裴氏家族以崇德尚行作为家规之魂,以建功立业为家风之根,注重自我完善,注重世代传承,对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暮云.古代晋官的政治智慧[J].政府法制,2015(11).
[2] 西江,杨.裴氏春秋[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3] 段宝林,江溶.山水中国·第三编·晋南晋东南之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王冉冉.国学名著讲读系列·史记讲读·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周征松.魏晉隋唐间的河东裴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6] 江山代有才人出——家风家训典范《裴氏家训》[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