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我为左右而为难.我这一周上课的内容的是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基本认识,难点在于左右的相对性.这个相对性,可是害苦了我.所谓相对,关键在于参照物的不同,到底是观察者的左右,还是观察对象的左右.看似简单的一年级数学题,却让我费了不少脑筋.于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对于左右的教学,看法还挺多,主要的有这两种:
一、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分类来判断.如果对象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一排水果,那么观察时则按照观察者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如果对象是有生命的物体,比如人、动物,则按照以被观察的对象的左右来判断.
二、按照目的的不同分类判断.如果是为对方指明方位,以对方的标准进行左右的指向,可以方便对方执行动作,例如需要对方把左右边的物品拿过来的时候;如果仅仅以观察为目的,那么以观察者自身的标准进行判断就可以了.如下图,只是观察图片,直接从自身出发做出判断便可.
然而,这两种说法都有不够全面的地方,比如在有情境的问题中,常见的是水果等无生命的物品拟人化,这个时候绝对地以有无生命进行判断似乎是说不过去的.而给对方指明方位也可以出现以自己的标准进行操作的情况.例如希望对方把说话人自己左右边的物品拿走的时候,指明的是说话人的方位:“请把(我的)左边的笔拿过去.”那么,在一年级,我们对左右的教学到底应该怎样把握呢?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就必须从儿童本身出发.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国心理学家对儿童的左右概念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发现儿童的左右概念经历了三个有规律的阶段,他们分别是5~7岁的固定化辨别自身的左右、7~9岁的初步具体掌握左右的相对性、9~11岁的概括和灵活的掌握左右概念.
可见,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二个阶段,并且是在初期.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这个阶段的发展规律.不断地变换情境、改变题型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了呢?此时的儿童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并不足以达到我们的要求.教材中对于左右相对性的体现主要是分辨与自己面对面的人的左右.难题出现在众多的教辅材料上,出现在教师创设的“创新”情境中.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博客文章,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小学的教学内容就数学本身而言,特别‘窄而浅’,所以深挖洞的结果是常常出现变异,甚至偏离数学的实质.”
那么,到底左右在一年级需要到达什么水平呢?我想,只要可以正确地分辨自己的左右,能够区分与自己面对面的人的左右就已经达到了基本的目标.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让儿童自身的发展去解决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策略.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分类来判断.如果对象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一排水果,那么观察时则按照观察者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如果对象是有生命的物体,比如人、动物,则按照以被观察的对象的左右来判断.
二、按照目的的不同分类判断.如果是为对方指明方位,以对方的标准进行左右的指向,可以方便对方执行动作,例如需要对方把左右边的物品拿过来的时候;如果仅仅以观察为目的,那么以观察者自身的标准进行判断就可以了.如下图,只是观察图片,直接从自身出发做出判断便可.

然而,这两种说法都有不够全面的地方,比如在有情境的问题中,常见的是水果等无生命的物品拟人化,这个时候绝对地以有无生命进行判断似乎是说不过去的.而给对方指明方位也可以出现以自己的标准进行操作的情况.例如希望对方把说话人自己左右边的物品拿走的时候,指明的是说话人的方位:“请把(我的)左边的笔拿过去.”那么,在一年级,我们对左右的教学到底应该怎样把握呢?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就必须从儿童本身出发.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国心理学家对儿童的左右概念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发现儿童的左右概念经历了三个有规律的阶段,他们分别是5~7岁的固定化辨别自身的左右、7~9岁的初步具体掌握左右的相对性、9~11岁的概括和灵活的掌握左右概念.
可见,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二个阶段,并且是在初期.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这个阶段的发展规律.不断地变换情境、改变题型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了呢?此时的儿童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并不足以达到我们的要求.教材中对于左右相对性的体现主要是分辨与自己面对面的人的左右.难题出现在众多的教辅材料上,出现在教师创设的“创新”情境中.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博客文章,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小学的教学内容就数学本身而言,特别‘窄而浅’,所以深挖洞的结果是常常出现变异,甚至偏离数学的实质.”

那么,到底左右在一年级需要到达什么水平呢?我想,只要可以正确地分辨自己的左右,能够区分与自己面对面的人的左右就已经达到了基本的目标.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让儿童自身的发展去解决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策略.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