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重以下三点。
一、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原动力。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稳定的兴趣要经历四个特征阶段: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原因→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依据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的特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中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用实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的序言亦明确指出:“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学生对实验特别喜欢,实验特有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利用实验能把一些抽象复杂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验能激发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原因”这三个阶段的求知欲,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2.从“习题的讲解”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因为对概念理解不深,或因“想不到、想错了”,或因思维习惯不好,而遇到挫折,在遇到挫折而得不到解决时会降低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的讲解尤为重要,我在讲解习题时是这样操作:(1)思维点拨。如:写出Br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少学生因不得要领而答错或不会答。教师及时点拨:同一主族元素,具有类似的性质,溴与氯同主族。学生马上把知识迁移到Cl2与H2O反应的产物,很快得出了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及时巩固:写出I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的思维点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演示。对于一些习题,讲解时用语言来叙述可能会比较枯燥,难理解,不好记忆,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实验操作来讲解习题,能直观、直接地解出答案,降低解题难度,并使学生对该知识印象深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很多重要的化学原理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学习了硝酸的性质,可利用硝酸的性质来鉴别金戒指的真伪;学习了活性炭,可用活性炭去除冰箱的异味;学习了纯碱后,可用纯碱来去除油污。来自于生活、生产的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教师在相关的化学教学内容中介绍化学知识在生产实践、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例如:防火衣、宇航服、宇宙飞船的制造材料是玻璃纤维,等等。介绍我国化学家在化学方面的科技成果,例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胰岛素,也是首个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国家,等等。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科学、学科学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配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营造一个活跃而不混乱、和谐而不喧闹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基礎。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在学生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三、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例如学习《化学必修1》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溶液中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中,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一、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原动力。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稳定的兴趣要经历四个特征阶段: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原因→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依据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的特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中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用实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的序言亦明确指出:“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学生对实验特别喜欢,实验特有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利用实验能把一些抽象复杂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验能激发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原因”这三个阶段的求知欲,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2.从“习题的讲解”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因为对概念理解不深,或因“想不到、想错了”,或因思维习惯不好,而遇到挫折,在遇到挫折而得不到解决时会降低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的讲解尤为重要,我在讲解习题时是这样操作:(1)思维点拨。如:写出Br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少学生因不得要领而答错或不会答。教师及时点拨:同一主族元素,具有类似的性质,溴与氯同主族。学生马上把知识迁移到Cl2与H2O反应的产物,很快得出了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及时巩固:写出I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的思维点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演示。对于一些习题,讲解时用语言来叙述可能会比较枯燥,难理解,不好记忆,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实验操作来讲解习题,能直观、直接地解出答案,降低解题难度,并使学生对该知识印象深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很多重要的化学原理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学习了硝酸的性质,可利用硝酸的性质来鉴别金戒指的真伪;学习了活性炭,可用活性炭去除冰箱的异味;学习了纯碱后,可用纯碱来去除油污。来自于生活、生产的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教师在相关的化学教学内容中介绍化学知识在生产实践、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例如:防火衣、宇航服、宇宙飞船的制造材料是玻璃纤维,等等。介绍我国化学家在化学方面的科技成果,例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胰岛素,也是首个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国家,等等。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科学、学科学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配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营造一个活跃而不混乱、和谐而不喧闹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基礎。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在学生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三、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例如学习《化学必修1》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溶液中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中,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