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所有教师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有效教学的具体行为,寻求一种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适合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实事上,新课标的要求与现实的矛盾又让人难以适从,采用什么方式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生活化
现在思想品德课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我们在积极探索新教法、活动方式的同时,更要把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上。特别是知识目标一定要适时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
从实际考试来看,还是落实到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就如学生所念叨的“背多分”。只注重课堂改革,把课上的形式多样,放手让学生活动,联系时事新闻、多媒体运用等。这样一来学生高兴了,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课本知识的把握,或者可以说没有足够时间去把握。而只注重知识目标,我们的课会失去吸引力,学生丧失兴趣。我们就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一方面要落实知识目标,应对考试。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首先应增强课程意识,发掘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资源保证,这既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更是在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
第一、整合学科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进行人性化教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在于它与语文、历史等学科联系异常紧密,更与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而,教师必须在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及时关注相关学科知识和时代发展新动向,吸收鲜活的素材,适时地把它们整合到自已的学科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科学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知识并适度的挖掘,贴切地联系实际,以优化教学内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第二、重视体验式教学,充分利用和挖掘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采用开放式体验教学(即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开放和教学过程开放),给学生以尽量多的体验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进行平等的师生对话,有效地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思想和见解,让学生共同感受体验的乐趣和创新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失误的或者另类的提法,及时地运用教学机智加以引导,防止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流失。
第三、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时间,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师在教学时要以生动性为出发点、以启发性为着眼点、以互动性为突破口、以真实性为落脚点,从而使思想品德课理论顺耳入心。也就是说教师授课时必须努力做到导课简炼、讲解精当、提问妥贴、配置练习题科学。
第四、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能力的广阔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其次,思想品德课教学还应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把教育教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第一、陶行知先生所要求的“教学做合一”。这就要求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教学全过程都必须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第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需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相结合,构建学生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和理解,使其在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悟生命,学会生存,从而促进个性发展。这也就是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其公民素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等在教学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即“从生活到教学”。这是一个“生活(引导)—教学(分析)—生活(运用)”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前准备时,不仅必须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重难点,还必须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有什么联系,进而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其参与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新知识的学习,以唤起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内化,并由此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促进学生在课后反思课堂学习体验,提高其运用知识的兴趣,进而积极参与生活实践,提高认识,巩固知识。
第三、生活化教学模式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时空,另一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发展。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勿用致疑,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和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定能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身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宋成祥《要用新的理念指导问题设置》
2、陈为《思想政治课教学》
3、雷秀芳《中学政治课教学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生活化
现在思想品德课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我们在积极探索新教法、活动方式的同时,更要把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上。特别是知识目标一定要适时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
从实际考试来看,还是落实到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就如学生所念叨的“背多分”。只注重课堂改革,把课上的形式多样,放手让学生活动,联系时事新闻、多媒体运用等。这样一来学生高兴了,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课本知识的把握,或者可以说没有足够时间去把握。而只注重知识目标,我们的课会失去吸引力,学生丧失兴趣。我们就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一方面要落实知识目标,应对考试。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首先应增强课程意识,发掘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资源保证,这既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更是在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
第一、整合学科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进行人性化教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在于它与语文、历史等学科联系异常紧密,更与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而,教师必须在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及时关注相关学科知识和时代发展新动向,吸收鲜活的素材,适时地把它们整合到自已的学科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科学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知识并适度的挖掘,贴切地联系实际,以优化教学内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第二、重视体验式教学,充分利用和挖掘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采用开放式体验教学(即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开放和教学过程开放),给学生以尽量多的体验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进行平等的师生对话,有效地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思想和见解,让学生共同感受体验的乐趣和创新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失误的或者另类的提法,及时地运用教学机智加以引导,防止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流失。
第三、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时间,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师在教学时要以生动性为出发点、以启发性为着眼点、以互动性为突破口、以真实性为落脚点,从而使思想品德课理论顺耳入心。也就是说教师授课时必须努力做到导课简炼、讲解精当、提问妥贴、配置练习题科学。
第四、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能力的广阔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其次,思想品德课教学还应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课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把教育教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第一、陶行知先生所要求的“教学做合一”。这就要求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教学全过程都必须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第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需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相结合,构建学生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和理解,使其在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悟生命,学会生存,从而促进个性发展。这也就是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其公民素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等在教学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即“从生活到教学”。这是一个“生活(引导)—教学(分析)—生活(运用)”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前准备时,不仅必须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重难点,还必须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有什么联系,进而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其参与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新知识的学习,以唤起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内化,并由此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促进学生在课后反思课堂学习体验,提高其运用知识的兴趣,进而积极参与生活实践,提高认识,巩固知识。
第三、生活化教学模式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时空,另一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发展。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勿用致疑,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和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定能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身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宋成祥《要用新的理念指导问题设置》
2、陈为《思想政治课教学》
3、雷秀芳《中学政治课教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