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英语教学存在老师教得苦、学生学习效果差等问题正严重困扰高职院的师生们,为了让英语教学跟上发展的步伐且很好担负起培养高职学生外语应用这一职业核心能力的任务,本文提出一系列的教改对策。
[关键词]高职英语 问题 教改对策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近十几年来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批新型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得到市场与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若干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问题之一是课程教学效率低。大学英语更不例外,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现出对英语课没兴趣。学生竟形成学英语的“一道景观”:上课迟到、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听MP3、发呆;下课有的是时间去网吧玩游戏,却没时间去扩大词汇量和提高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结果是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习效果差。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1.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
教师培养学生毕竟不像工人用原材料制造产品那么简单,工人完全可按自己意愿把原材料加工成自己想要的产品,教师要把有着自己独立思想和人生价值观的个体打造成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取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其次,要让学生看到在他身上所施加的教学手段能得他带来实际的好处。再次,不能把他当产品而忽略对他进行人文关怀。具体到英语教学来说,由于英语属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用语言做不真实的事,所拥有的语言输入都是不真实的问题,他们做出不真实的回答,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是以教科书为基础,语言的集中点在于语言的结构规则而不是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这些不争的事实让学生易处于学习英语的三种不利状况:(1)缺乏兴趣和动力;(2)很少能体会到成就感;(3)缺乏应用的能力。大家知道,如果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他就不会采取相应学习策略来学好英语,也不愿在使用语言中冒险、出洋相,更谈不上利用一切机会使用英语,他们往往会对教师所采用的任何教学手段麻木不仁,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
2.教师的观念和能力
英语教学质量差除了与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有关外,还与教师的观念差异有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旧处于把讲解知识、完成了教学进度作为教学目标的阶段。对学生来说,如能记笔记、背诵单词、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就是好学生,至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能否学以致用就不得而知。同时,教师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有的教师满足于粉笔加黑板,即使有多媒体课件也只是作为点缀,而有的老师不仅能得体运用多媒体,而且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过程中来。
二、教改对策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要落实到应用中,而外语应用能力是八大职业核心能力之一,但学习者缺少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和真实语言环境下实际体验,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高不上去,往往出现学生记住不少单词,考试也能顺利通过,但就是不能解决实际中的日常问题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有后续发展力,该是我们采取行动和对策的时候了。
1.关注学生和学习需求的多样性
高职学生到校后,存在各方面的个体差异。如果学生认为学好英语不仅关系到考试的好坏、还能关系到就业升职等更长远的问题,他们就能对自己提出较高的期望值,在行动上采取主动,他们经常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并且不达目的不罢休;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对自己的合理定位,他们认为进了高职院后比进重点大学要低人一等,他们还认为高职院毕业后反正是进工厂当工人,今后接触英语的机会几乎为零,所以他们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也几乎为零,他们对英语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就感觉学习英语索然寡味。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和学习需求的多样性。我们要根据他们今后的工作去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语言内容,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我们可把课堂变成研讨会、产品展示、市场调查,以满足他们获取不同知识的心理需求。无论以哪种方式呈现,我们都不会忽略学生的快乐需求,如学生累了或情绪低落,我们就变换呈现方式,自始至终保持他们用英语做事的成就感。因而,学生不会觉得学习外语是苦差使。
2.强调英语教学的地道性和真实性
前面提到,经过十来年正规语言训练的大学生相比没经过正规语言训练的农民来说,语言的运用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揭示英语教学的缺陷——缺乏地道性和真实性。由于我们在课堂上用语言做不真实的事,学生真正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所以,即使他们记了大量单词,考试成绩也很不错,但真正到面试时,他们还是不能和老外面对面的交流,外语水平达不到外资企业的用人标准,他们最终只得和心仪的单位失之交臂。针对这一现象,就有了“理论部分实务化,实务部分实践化”的呼吁,因此,我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如接待外宾,让学生实际体验如何介绍,如何订餐,如何打电话,如何购物。为增加真实性,不妨请外籍教师做评委。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专业需要多设计一些相关项目:现场翻译、洽谈合同、产品宣传介绍。为加强地道性,可在周末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原版电影。总之,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就是让学生不再认为英语是纯理论的东西,它和生活实践有着密切联系。但真正要让学生能自觉提高如何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得运用“教考一致的激励法”。否则学生不会积极响应。
3.结合语境开展综合与多技能教学
传统的英语课,教师讲解单词、句型、课文、语法,然后,学生做练习加以巩固,像与人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等核心能力都得不到训练,如果我们把学生从被动听讲中解放出来,设置一个个项目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运作过程,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笔者在教授《新编实用英语》时,每教一单元都让学生采取合作小组的办法,根据要求去设计一个场景完成一个项目。例如,学Greeting and Introducing People这个单元时,学生可以给父母设计一个生日晚会,怎么筹备组织晚会就会牵涉到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At a restaurant这个单元时,学生可以组织同学聚餐,从预订到点菜再到付账,让学生从中不仅能提高外语应用能力、信息处理等能力,还能提高协调能力及正确处理文化冲突能力。
总之,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中,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主动进行自身改革以充分发挥自身应用的特点,才能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潮流中完成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其赋有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職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英]马丁·韦德尔.Language Teaching
[关键词]高职英语 问题 教改对策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近十几年来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批新型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得到市场与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若干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问题之一是课程教学效率低。大学英语更不例外,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现出对英语课没兴趣。学生竟形成学英语的“一道景观”:上课迟到、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听MP3、发呆;下课有的是时间去网吧玩游戏,却没时间去扩大词汇量和提高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结果是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习效果差。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1.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
教师培养学生毕竟不像工人用原材料制造产品那么简单,工人完全可按自己意愿把原材料加工成自己想要的产品,教师要把有着自己独立思想和人生价值观的个体打造成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取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其次,要让学生看到在他身上所施加的教学手段能得他带来实际的好处。再次,不能把他当产品而忽略对他进行人文关怀。具体到英语教学来说,由于英语属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用语言做不真实的事,所拥有的语言输入都是不真实的问题,他们做出不真实的回答,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是以教科书为基础,语言的集中点在于语言的结构规则而不是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这些不争的事实让学生易处于学习英语的三种不利状况:(1)缺乏兴趣和动力;(2)很少能体会到成就感;(3)缺乏应用的能力。大家知道,如果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他就不会采取相应学习策略来学好英语,也不愿在使用语言中冒险、出洋相,更谈不上利用一切机会使用英语,他们往往会对教师所采用的任何教学手段麻木不仁,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
2.教师的观念和能力
英语教学质量差除了与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有关外,还与教师的观念差异有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旧处于把讲解知识、完成了教学进度作为教学目标的阶段。对学生来说,如能记笔记、背诵单词、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就是好学生,至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能否学以致用就不得而知。同时,教师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有的教师满足于粉笔加黑板,即使有多媒体课件也只是作为点缀,而有的老师不仅能得体运用多媒体,而且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过程中来。
二、教改对策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要落实到应用中,而外语应用能力是八大职业核心能力之一,但学习者缺少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和真实语言环境下实际体验,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高不上去,往往出现学生记住不少单词,考试也能顺利通过,但就是不能解决实际中的日常问题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有后续发展力,该是我们采取行动和对策的时候了。
1.关注学生和学习需求的多样性
高职学生到校后,存在各方面的个体差异。如果学生认为学好英语不仅关系到考试的好坏、还能关系到就业升职等更长远的问题,他们就能对自己提出较高的期望值,在行动上采取主动,他们经常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并且不达目的不罢休;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对自己的合理定位,他们认为进了高职院后比进重点大学要低人一等,他们还认为高职院毕业后反正是进工厂当工人,今后接触英语的机会几乎为零,所以他们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也几乎为零,他们对英语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就感觉学习英语索然寡味。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和学习需求的多样性。我们要根据他们今后的工作去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语言内容,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我们可把课堂变成研讨会、产品展示、市场调查,以满足他们获取不同知识的心理需求。无论以哪种方式呈现,我们都不会忽略学生的快乐需求,如学生累了或情绪低落,我们就变换呈现方式,自始至终保持他们用英语做事的成就感。因而,学生不会觉得学习外语是苦差使。
2.强调英语教学的地道性和真实性
前面提到,经过十来年正规语言训练的大学生相比没经过正规语言训练的农民来说,语言的运用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揭示英语教学的缺陷——缺乏地道性和真实性。由于我们在课堂上用语言做不真实的事,学生真正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所以,即使他们记了大量单词,考试成绩也很不错,但真正到面试时,他们还是不能和老外面对面的交流,外语水平达不到外资企业的用人标准,他们最终只得和心仪的单位失之交臂。针对这一现象,就有了“理论部分实务化,实务部分实践化”的呼吁,因此,我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如接待外宾,让学生实际体验如何介绍,如何订餐,如何打电话,如何购物。为增加真实性,不妨请外籍教师做评委。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专业需要多设计一些相关项目:现场翻译、洽谈合同、产品宣传介绍。为加强地道性,可在周末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原版电影。总之,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就是让学生不再认为英语是纯理论的东西,它和生活实践有着密切联系。但真正要让学生能自觉提高如何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得运用“教考一致的激励法”。否则学生不会积极响应。
3.结合语境开展综合与多技能教学
传统的英语课,教师讲解单词、句型、课文、语法,然后,学生做练习加以巩固,像与人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等核心能力都得不到训练,如果我们把学生从被动听讲中解放出来,设置一个个项目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运作过程,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笔者在教授《新编实用英语》时,每教一单元都让学生采取合作小组的办法,根据要求去设计一个场景完成一个项目。例如,学Greeting and Introducing People这个单元时,学生可以给父母设计一个生日晚会,怎么筹备组织晚会就会牵涉到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At a restaurant这个单元时,学生可以组织同学聚餐,从预订到点菜再到付账,让学生从中不仅能提高外语应用能力、信息处理等能力,还能提高协调能力及正确处理文化冲突能力。
总之,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中,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主动进行自身改革以充分发挥自身应用的特点,才能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潮流中完成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其赋有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職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英]马丁·韦德尔.Languag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