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 汽车检测与维修;传统教法;“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一、前言
近年来,我校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了一体化的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亦发现了目前一体化教学的不足之处,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二、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互脱节,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弊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进入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阶段时很多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局限于模仿性操作训练,而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去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
现代汽车技术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若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各学科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协调,有的知识可能各个子系统课程都会提及,造成内容重复,有的知识的学习先后顺序不协调,基础知识可能还未全部掌握,综合运用的内容就已经开始了,知识的学习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不利于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若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将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符合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4、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专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因此,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
因此,建立适应行业需要、具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改革,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什么是“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专业学习站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一体化、教师与企业内训师一体化、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最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师队伍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表现以下:
(1)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相对应,有的可以与工作岗位相吻合,其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十分明确。
(2)“一体化”教学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培养专业操作技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实际工作需要要为度,课程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养成,从而形成连贯的、全面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3)“一体化”教学使多门理论、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形成连续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相辅相承、互相配合,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4)以“一体化”模式教学,能利用模拟环境和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能借助多媒体、模拟系统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探索学习能力;能运用人机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探索精神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以真实现场情境及真实系统实施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并通过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素质。
(5)教学方式实现五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学习站、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实物、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完成,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2)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以“能力”为基础,按照工作的相关性划分模块。打破了单纯以“重复、刚性”的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实训教学”的理解。注重职业情景中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迁移能力。
(3)以工作实践为起点
学生入学后,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尽早进入“一体化”教学氛圍,在模块课题的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职业爱好,并逐步养成自我学习、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态度。
(4)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校本课程。
根据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分析,分析出来的工作项目用于指导搭建课程结构,工作任务、工作行为用于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在工作分析时,必须确定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以便确立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和学时安排。
例如对汽车维护、汽车修复、汽车故障检测和诊断三大行动领域进行进一步的解剖和选择,根据汽车维修的项目确定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汽车维护为主要学习领域;根据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新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汽车商务、汽车维修管理、汽车美容、汽车钣金喷漆维修学习领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根据培养方向划分若干个学习模块,根据特点实行项目化教学。由于一体化教学比较直观,学生认知效率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双边活动效果好,改变了以往学生厌学的局面。通过采用小组讨论和项目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
【关键词】 汽车检测与维修;传统教法;“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一、前言
近年来,我校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了一体化的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亦发现了目前一体化教学的不足之处,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二、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互脱节,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弊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进入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阶段时很多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局限于模仿性操作训练,而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去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
现代汽车技术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若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各学科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协调,有的知识可能各个子系统课程都会提及,造成内容重复,有的知识的学习先后顺序不协调,基础知识可能还未全部掌握,综合运用的内容就已经开始了,知识的学习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不利于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若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将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符合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4、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专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因此,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
因此,建立适应行业需要、具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改革,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什么是“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专业学习站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一体化、教师与企业内训师一体化、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最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师队伍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表现以下:
(1)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相对应,有的可以与工作岗位相吻合,其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十分明确。
(2)“一体化”教学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培养专业操作技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实际工作需要要为度,课程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养成,从而形成连贯的、全面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3)“一体化”教学使多门理论、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形成连续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相辅相承、互相配合,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4)以“一体化”模式教学,能利用模拟环境和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能借助多媒体、模拟系统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探索学习能力;能运用人机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探索精神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以真实现场情境及真实系统实施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并通过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素质。
(5)教学方式实现五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学习站、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实物、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完成,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2)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以“能力”为基础,按照工作的相关性划分模块。打破了单纯以“重复、刚性”的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实训教学”的理解。注重职业情景中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迁移能力。
(3)以工作实践为起点
学生入学后,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尽早进入“一体化”教学氛圍,在模块课题的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职业爱好,并逐步养成自我学习、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态度。
(4)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校本课程。
根据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分析,分析出来的工作项目用于指导搭建课程结构,工作任务、工作行为用于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在工作分析时,必须确定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以便确立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和学时安排。
例如对汽车维护、汽车修复、汽车故障检测和诊断三大行动领域进行进一步的解剖和选择,根据汽车维修的项目确定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汽车维护为主要学习领域;根据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新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汽车商务、汽车维修管理、汽车美容、汽车钣金喷漆维修学习领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根据培养方向划分若干个学习模块,根据特点实行项目化教学。由于一体化教学比较直观,学生认知效率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双边活动效果好,改变了以往学生厌学的局面。通过采用小组讨论和项目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