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能乐,于礼素”。在孔子眼里,“礼”和“乐”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育人的途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既显示了“成人”的三重境界,又揭示了“立人”所必修的三项课程。近年来,广州市增城荔城中学立足于“爱人·树人·立人”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特色发展为着眼点,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创性地探索出了“荔风儒韵”的特色课程。该课程致力于以现代的道德礼仪规范人的品格,以高雅的音乐素质提升人的品位,为学生打造多元发展的“立交桥”,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
一、荔风儒韵,养校立德
“荔风儒韵”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爱人·树人·立人”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课程为借鉴,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开创出来的一种特色德育课程。它由“礼韵”和“乐韵”两部分课程构成,名称援引自“立于礼,成于乐”的儒家经典,取材于荔乡“尚礼仪、善歌舞”的民俗民风,立足荔中办学实际,传承儒学精神,既关注“以礼立人”的基本层面,又关注“以乐立人”的发展层面。该课程从两个层面拓展教育“立人”的途径,实现教育“立人”的目的。
荔城中学自开办以来经历可谓一波三折。1996年开办初期规模较小,1999年增设初中部,变成完全中学。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学校用荔中团队的智慧和汗水,把初中部办成了增城教育的一面旗帜。2010年,随着教育局对中学布局的调整,学校改为普通高中。转型期的荔城中学面临学生生源质量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学校9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大部分是“留守学生”,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一向对他们疏于教导。由于缺失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氛围,他们就像是一群未经现代城市文明洗礼的“泥娃娃”,身上保留着可贵的质朴气息。种种因素使他们在融于社会、走向城市文明的进程中既缺乏“言之有理”的言语习惯,又缺失“行之有礼”的行为规范。另外,学校年轻教师居多,还有一部分是从初中教师转岗为高中教师,需要一段从知识到心理的适应期。这样的生源和师资问题也激发了学校领导探索的精神,为开创“立人”德育特色课程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随着广东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推行,普通高职院校成为荔城中学学生青睐的升学目标,这类院校非常适合学校的生源层次,而且他们培养的是经济建设的急需人才,就业前景向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这为学校寻找特色教育之路指明了方向。
鉴于此,学校根据“爱人·树人·立人”的办学理念和“多思自主、多维评价、多元发展”的教学理念,在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体系之上,结合实际并融合现代的教育理念,通过“礼”和“乐”来构建“荔风儒韵”特色课程体系,以期用文明礼仪洗礼出学生的儒雅之行;用音乐艺术,陶冶出学生的典雅之气,为学生发展创造持续的动力和条件。这里的学生即使真是“泥娃娃”,学校也要努力把他们变成“金娃娃”;即使真是“顽石”,教师也要努力把他们雕琢成美玉。荔城中学希望能给学生铭记终生的教育,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让礼和乐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朋友。即使将来他们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优雅气质和文明举止的合格的现代公民,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
二、以礼树人,以乐养人
“荔风儒韵”特色课程由“礼韵”和“乐韵”两部分课程构成,又可分为通识课程、兴趣课程和专业课程三种。一般情况下高一开设通识课程,高二开设兴趣课程,高三开设专业课程。
(一)“礼韵”课程
在社会生活中,礼仪常常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对个人而言,也是衡量其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重要尺度。“木桶原理”认为,决定一个人能力的,并不是哪一项特长,如果其他素质有短缺,长项就会成为“多余”,礼仪涵养实际上是人的素质木桶底部的一块板。卡耐基由此断言,“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完全是以依靠自身的天赋,其中社交能力是使人成功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学校开设“礼韵”课程。“礼韵”课程包括交际礼仪、公民修养和空乘礼仪三门课程。
交际礼仪属通识课程,包括仪表礼仪、服饰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等内容,在高一年级开设,由《弟子规》《现代交际与礼仪》等校本课程组成。交际礼仪是“文明古国”的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交文明礼仪的综合,旨在教会学生以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为学生生活和事业成功奠定基础。
公民修养属兴趣课程,包括公民意识、法律文化、公民责任和公民义务等内容,在高二开设,由《增城历史与文化》《公民素质与修养》等校本课程组成。公民修养课旨在教会学生作为一名好公民的基本素养,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成为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以及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空乘礼仪属专业课程,包括空乘人员职业形象、日常服务礼仪、语言礼仪、公共场合礼仪、餐饮礼仪和面试礼仪等内容,在高三开设,由《空乘服务与礼仪》《拓业英语》等校本课程组成。空乘礼仪是空中乘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形象,为学生今后从事空中乘务工作和航空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课程主要由本校教师授课,也定期聘请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为学生做讲座。
另外,学校也举行各种相关的活动,既延伸课堂内容,又集中展示和检验教学成果。如借鉴古人研习国学的方法,诵读经典,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在《弟子规》颂读比赛中,各班频出新招,或配以器乐伴奏,或加入现代元素,或谱以新曲演唱,学生们用自己的才情把国学的内在精神激活。获奖班级还会在每周一的升旗活动中展示风采。通过《弟子规》颂读比赛,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潮在校园兴起。学校组建了礼仪队,由空乘社的骨干成员组成。礼仪队在完成课堂授课之后,必须参加礼仪实践活动,担负迎宾、导引和协助颁奖等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他们洗尽了稚气,由羞于见人蜕变为笑颜迎宾。学校每年为学生举行成人典礼,学生通过“成人门”,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勉励,在横幅上写下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最后分享成人蛋糕。这一仪式,让学生牢记成人肩上的责任,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风雨;让学生明白只有经过拼搏的人生,才能分享成功的甘甜。 (二)“乐韵”课程
“乐韵”课程是从“朗朗读书声”的单一课堂,到“歌声,乐声,书声,声声入耳”的复合架构。学校通过对学科教学和德育资源的挖掘,构建了“乐韵”课程框架。它融合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拓宽了音乐教育的外延,丰富了内涵,使学校的音乐特色教育有了新的蜕变,形成了学校“荔风儒韵”课程体系独具匠心的亮点。学校通过对学科教学和特色教育资源的挖掘和目标分类、功能整合、内容选择,架构了“乐韵”课程框架,该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兴趣课程和专业课程三部分。这些课程主要由学校音乐教师授课,并经常聘请专业的声乐和器乐老师来校指导。学校设立了声乐室、器乐室、舞蹈练功房、古筝室等配套的音乐教学场地和设施,并组建了合唱团、管乐队等学生社团作为辅助的教学组织。学校的“乐韵”型课程打造了一类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特色课程,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不仅从各个层面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校形成特色教育核心奠定基础。
音乐基础课属通识课程,包括基本乐理、竖笛、音乐发展简史等内容,在高一年级开设,由《音乐入门与竖笛演奏》《客家山歌》等校本课程组成。通识课程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设计的,面向全体学生,除国家课程外还包括学校根据音乐特色教育而自主研发的“礼乐”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学校打造出了“千人竖笛合奏”音乐品牌。学校希望每个学生都懂点音乐,会简单的乐器表演,让音乐伴随和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求每一个学生在高一时就学竖笛。每逢开学典礼、体艺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庆祝活动,千人竖笛合奏都会是最激动人心的节目,每次都把气氛推向高潮。
兴趣拓展课属兴趣课程,包括班班合唱团、管乐队、词曲写作等内容,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由《器乐演奏》《合唱》《音乐创作》等校本课程组成。兴趣课程是为学生经验成长、个性发展,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开发设计的,根植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熏陶墨染、实践探究的有机结合。通过音乐兴趣课题研究,学校打造出“班班唱”乐韵品牌。即每班开设了合唱课,通过发声练习与歌曲排练,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每年11月艺术节,学校为每个班搭建展示的舞台,举办“班班大合唱”比赛活动,展示学校音乐教育的风采,激发师生们的艺术热情,共谱一首首和谐的校园协奏曲。
特长生训练课属专业课程,包括古筝、黑管、长笛、萨克斯、民族声乐等内容,在高三开设,由《音乐特长生培训》等校本课程组成。专业课程是专为音乐特长班学生设计的,是音乐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的阶段。其中,“音乐航班”成为乐韵品牌,学校每月举行一次音乐航班小型音乐会,以音乐班学生为主,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围绕学校德育主题月活动,每月定期启航,每学期中和学期末还举办由家长参加的音乐特长生汇报演出。音乐航班锻炼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凝聚了师生间的感情,进一步奏响了音乐教育的交响曲。
“唯有经历寒霜苦,方得梅花扑鼻香”。荔城中学“立人”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就像一阵清新的风,催绿了校园,催进了学生的心灵。如今,学校“荔风儒韵”特色课程不仅确立为广州市首批重点立项课程,还获得多个课题立项。学校音乐和空乘特色专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经过儒韵教育的洗礼,学生身上多了一份儒雅与自信,他们的人生开始改变。
(作者单位:增城市荔城中学广东广州 511316)
责任编辑 王清平
一、荔风儒韵,养校立德
“荔风儒韵”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爱人·树人·立人”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课程为借鉴,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开创出来的一种特色德育课程。它由“礼韵”和“乐韵”两部分课程构成,名称援引自“立于礼,成于乐”的儒家经典,取材于荔乡“尚礼仪、善歌舞”的民俗民风,立足荔中办学实际,传承儒学精神,既关注“以礼立人”的基本层面,又关注“以乐立人”的发展层面。该课程从两个层面拓展教育“立人”的途径,实现教育“立人”的目的。
荔城中学自开办以来经历可谓一波三折。1996年开办初期规模较小,1999年增设初中部,变成完全中学。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学校用荔中团队的智慧和汗水,把初中部办成了增城教育的一面旗帜。2010年,随着教育局对中学布局的调整,学校改为普通高中。转型期的荔城中学面临学生生源质量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学校9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大部分是“留守学生”,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一向对他们疏于教导。由于缺失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氛围,他们就像是一群未经现代城市文明洗礼的“泥娃娃”,身上保留着可贵的质朴气息。种种因素使他们在融于社会、走向城市文明的进程中既缺乏“言之有理”的言语习惯,又缺失“行之有礼”的行为规范。另外,学校年轻教师居多,还有一部分是从初中教师转岗为高中教师,需要一段从知识到心理的适应期。这样的生源和师资问题也激发了学校领导探索的精神,为开创“立人”德育特色课程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随着广东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推行,普通高职院校成为荔城中学学生青睐的升学目标,这类院校非常适合学校的生源层次,而且他们培养的是经济建设的急需人才,就业前景向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这为学校寻找特色教育之路指明了方向。
鉴于此,学校根据“爱人·树人·立人”的办学理念和“多思自主、多维评价、多元发展”的教学理念,在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体系之上,结合实际并融合现代的教育理念,通过“礼”和“乐”来构建“荔风儒韵”特色课程体系,以期用文明礼仪洗礼出学生的儒雅之行;用音乐艺术,陶冶出学生的典雅之气,为学生发展创造持续的动力和条件。这里的学生即使真是“泥娃娃”,学校也要努力把他们变成“金娃娃”;即使真是“顽石”,教师也要努力把他们雕琢成美玉。荔城中学希望能给学生铭记终生的教育,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让礼和乐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朋友。即使将来他们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优雅气质和文明举止的合格的现代公民,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
二、以礼树人,以乐养人
“荔风儒韵”特色课程由“礼韵”和“乐韵”两部分课程构成,又可分为通识课程、兴趣课程和专业课程三种。一般情况下高一开设通识课程,高二开设兴趣课程,高三开设专业课程。
(一)“礼韵”课程
在社会生活中,礼仪常常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对个人而言,也是衡量其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重要尺度。“木桶原理”认为,决定一个人能力的,并不是哪一项特长,如果其他素质有短缺,长项就会成为“多余”,礼仪涵养实际上是人的素质木桶底部的一块板。卡耐基由此断言,“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完全是以依靠自身的天赋,其中社交能力是使人成功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学校开设“礼韵”课程。“礼韵”课程包括交际礼仪、公民修养和空乘礼仪三门课程。
交际礼仪属通识课程,包括仪表礼仪、服饰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等内容,在高一年级开设,由《弟子规》《现代交际与礼仪》等校本课程组成。交际礼仪是“文明古国”的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交文明礼仪的综合,旨在教会学生以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为学生生活和事业成功奠定基础。
公民修养属兴趣课程,包括公民意识、法律文化、公民责任和公民义务等内容,在高二开设,由《增城历史与文化》《公民素质与修养》等校本课程组成。公民修养课旨在教会学生作为一名好公民的基本素养,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成为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以及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空乘礼仪属专业课程,包括空乘人员职业形象、日常服务礼仪、语言礼仪、公共场合礼仪、餐饮礼仪和面试礼仪等内容,在高三开设,由《空乘服务与礼仪》《拓业英语》等校本课程组成。空乘礼仪是空中乘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形象,为学生今后从事空中乘务工作和航空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课程主要由本校教师授课,也定期聘请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为学生做讲座。
另外,学校也举行各种相关的活动,既延伸课堂内容,又集中展示和检验教学成果。如借鉴古人研习国学的方法,诵读经典,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在《弟子规》颂读比赛中,各班频出新招,或配以器乐伴奏,或加入现代元素,或谱以新曲演唱,学生们用自己的才情把国学的内在精神激活。获奖班级还会在每周一的升旗活动中展示风采。通过《弟子规》颂读比赛,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潮在校园兴起。学校组建了礼仪队,由空乘社的骨干成员组成。礼仪队在完成课堂授课之后,必须参加礼仪实践活动,担负迎宾、导引和协助颁奖等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他们洗尽了稚气,由羞于见人蜕变为笑颜迎宾。学校每年为学生举行成人典礼,学生通过“成人门”,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勉励,在横幅上写下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最后分享成人蛋糕。这一仪式,让学生牢记成人肩上的责任,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风雨;让学生明白只有经过拼搏的人生,才能分享成功的甘甜。 (二)“乐韵”课程
“乐韵”课程是从“朗朗读书声”的单一课堂,到“歌声,乐声,书声,声声入耳”的复合架构。学校通过对学科教学和德育资源的挖掘,构建了“乐韵”课程框架。它融合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拓宽了音乐教育的外延,丰富了内涵,使学校的音乐特色教育有了新的蜕变,形成了学校“荔风儒韵”课程体系独具匠心的亮点。学校通过对学科教学和特色教育资源的挖掘和目标分类、功能整合、内容选择,架构了“乐韵”课程框架,该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兴趣课程和专业课程三部分。这些课程主要由学校音乐教师授课,并经常聘请专业的声乐和器乐老师来校指导。学校设立了声乐室、器乐室、舞蹈练功房、古筝室等配套的音乐教学场地和设施,并组建了合唱团、管乐队等学生社团作为辅助的教学组织。学校的“乐韵”型课程打造了一类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特色课程,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不仅从各个层面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校形成特色教育核心奠定基础。
音乐基础课属通识课程,包括基本乐理、竖笛、音乐发展简史等内容,在高一年级开设,由《音乐入门与竖笛演奏》《客家山歌》等校本课程组成。通识课程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设计的,面向全体学生,除国家课程外还包括学校根据音乐特色教育而自主研发的“礼乐”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学校打造出了“千人竖笛合奏”音乐品牌。学校希望每个学生都懂点音乐,会简单的乐器表演,让音乐伴随和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求每一个学生在高一时就学竖笛。每逢开学典礼、体艺节、教师节、国庆节等庆祝活动,千人竖笛合奏都会是最激动人心的节目,每次都把气氛推向高潮。
兴趣拓展课属兴趣课程,包括班班合唱团、管乐队、词曲写作等内容,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由《器乐演奏》《合唱》《音乐创作》等校本课程组成。兴趣课程是为学生经验成长、个性发展,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开发设计的,根植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熏陶墨染、实践探究的有机结合。通过音乐兴趣课题研究,学校打造出“班班唱”乐韵品牌。即每班开设了合唱课,通过发声练习与歌曲排练,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每年11月艺术节,学校为每个班搭建展示的舞台,举办“班班大合唱”比赛活动,展示学校音乐教育的风采,激发师生们的艺术热情,共谱一首首和谐的校园协奏曲。
特长生训练课属专业课程,包括古筝、黑管、长笛、萨克斯、民族声乐等内容,在高三开设,由《音乐特长生培训》等校本课程组成。专业课程是专为音乐特长班学生设计的,是音乐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的阶段。其中,“音乐航班”成为乐韵品牌,学校每月举行一次音乐航班小型音乐会,以音乐班学生为主,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围绕学校德育主题月活动,每月定期启航,每学期中和学期末还举办由家长参加的音乐特长生汇报演出。音乐航班锻炼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凝聚了师生间的感情,进一步奏响了音乐教育的交响曲。
“唯有经历寒霜苦,方得梅花扑鼻香”。荔城中学“立人”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就像一阵清新的风,催绿了校园,催进了学生的心灵。如今,学校“荔风儒韵”特色课程不仅确立为广州市首批重点立项课程,还获得多个课题立项。学校音乐和空乘特色专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经过儒韵教育的洗礼,学生身上多了一份儒雅与自信,他们的人生开始改变。
(作者单位:增城市荔城中学广东广州 511316)
责任编辑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