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实现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德育和美育的相互結合是一个相当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包括全新的教育理念的确立、多种模式的教育方法的运用、优秀教师队伍的建立和和谐育人环境的创建等诸多方面,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德育;美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
要想实现大学教育体系中德育和美育的结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是第一位的,大学德育和美育被赋予了新的认识,新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原则更加确立了他们相结合的重要性。
1.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思维体验相融合
在高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基础部分和审美教育的基础部分是不同的,通过高校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认知所形成的行为是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大学色号那个道德的思维是通过高校教育者传授的道德知识,是大学生对道德知识理论进行了正确的理性的思维,从而产生了新的品德观念,表现出了新的行为言语,相反,没有正确判断道德教育的大学生是不会表现出正确的语言和行为的。所以说,高校教育者不应该对学生知识传授理论知识,应该让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知产生正确的思维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践,唤起大学生自觉的感悟道德,从而产生良好的正确的美的行为。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部分,而审美教育的基础是对美的感知,对事物的感受和感悟,审视美的存在直到上升到审美的更高的创造效果。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实践,就是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从事物中感受美,从而产生审美的感知活动,使大学生真正产生对感人事物的感动效应。道德是审美教育的客体,通过亲身体验形成审美教育的主体,所以,大学生自觉主动的道德行为是被亲身感知和自我思考正确判断的思维所形成的。这样大大减少了道德行为的盲目表现。
2.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在情感上相互渗透
高校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在对大学生的感情培养上表现出来的目的是大体相同的。在道德教育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情感教育。如何生成情感是道德教育情感培养的内化过程,情感的相互交流是基础条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心贴心的交谈,相互的感情沟通;同时,情感教育又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审美教育中的情感生成的过程是大学生情感的蕴存的需求共同表现出来的,由此可以分析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情感和审美教育中的情感在表现的过程是相同的,同时也是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在情感交织上的基本条件。
在情感类型上,道德教育的情感和审美教育的情感又是截然不同的。高校道德教育情感是大学生根据事物的好坏所产生的不同的感情变化,是高校教师诱导大学生情感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亲和力,促使大学生自觉的与正确良好的道德在情感上产生统一性;而审美教育情感是高校大学生审视美的事物从而产生的感情变化,审美感知和感悟相融合达到大学和僧对审美事物的愿望的满足,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情感方面相互渗透,产生对道德追求的更高要求,实现在审美教育中对美的情感的飞跃。因此,在高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应注意对大学生情感方面的引导,使大学生从内心中自觉的去追求健康向上的高素质的目标。
3.道德的教育方式和审美的心灵陶冶相结合
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式,因为它只强调理论性的教育,束缚着大学生的思维,使其按照统一的、标准的理论要求去服从,去遵守。也就是当今人们所说的应试教育,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只对书本上的含义概念、训练原理等教育方式,不能生动的讲解,这样大学生就会感到课堂的枯燥,失去了生活实践的联系,丧失了大学生去自觉地感受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道德的真正的含义,不能完全体会到道德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过于注重理论逻辑,忽视了大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感知的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高校教育工作者大都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引导教育,大学生在课堂上成了“闪存”一味的接受信息,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反映。在这样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大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越来越少了,学生会产生对大学教育的反感心里,厌学的表现,从而导致高校德育不能很好的传播。
与之相反的是高校审美教育,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通过美好事物的感染,尽情的享受美的存在,体会美带来的意境,在其亲身体验中,释放身体内的压力,在上士美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净化心灵,在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中,促进大学教育,这样使高校审美教育在其他教育方式中的技高一筹。
高校教育要求道德的教育方式和审美的心灵陶冶相结合,意思是说将高校道德教育的方式通过审美教育的手段,使大学生自觉地去接受对道德理论的感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的情感,抛弃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糟粕的道德行为,促进健康积极的道德行为,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4.道德目标与审美修养相交织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今天,高校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复合型人才。但是当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又有许多现实问题和困难不断涌现,所以说传统的教育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了,用它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已经不是很理想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寻找新的教育方式方法来提高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高校教育中本来就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教育,但是高校德育被单独拿出来用作教育大学生的方法,这样做大大降低了高校教育的实际效果,因为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活动都是遵循着榜样和标兵和模式进行说服教育的,这样极度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也影响了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所以说,高校德育应该和多种教育形式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思想品德目标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而审美教育的素质目标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重要方面,是高校教育培养大学生教育目标重中之重的教育方式,如果高校审美教育的素质目标发展不健全的话,大学生的道德目标就不容易被实现,当今高校教育,高校还没有把审美教育的素质目标作为重要部分,所以为了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来适应当今社会,就必须在多种领域中、多种学科中把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高校审美教育的修养相互结合,是他们完美的交织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基础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促使学生顺利成长,在通过审美教育交织的道德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举止优雅和积极健康的精神文明行为。
5.道德追求与审美意义相联系
高校审美教育的意义是指高校教育按照美的规律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塑造,使其对美的一种追求,高校审美教育的价值目标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把大学生的奋斗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进行美的教育和塑造。高校大学生不断追求道德的自身完美的建造,高校道德追求是当今高校审美教育的目标。原来的道德教育就是简单的进行理论说教,高校教育工作者按照书本上的规范对大学生道德标准进行统一传授,使其丧失了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自觉的去对道德的追求,这样大大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成效,如果使其教育中夹杂一些审美教育,效果会大大增强,因为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的审美价值目标会使大学生注重对道德的自我追求,这样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高校教育把道德追求和审美意义相联系,这就可以看出美的境界是道德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和个人的道德理想追求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社会上更具有亲和力,大学生才能更好的自觉地对自己进行更高要求的塑造,这样高校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科]
【关键词】德育;美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
要想实现大学教育体系中德育和美育的结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是第一位的,大学德育和美育被赋予了新的认识,新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原则更加确立了他们相结合的重要性。
1.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思维体验相融合
在高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基础部分和审美教育的基础部分是不同的,通过高校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认知所形成的行为是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大学色号那个道德的思维是通过高校教育者传授的道德知识,是大学生对道德知识理论进行了正确的理性的思维,从而产生了新的品德观念,表现出了新的行为言语,相反,没有正确判断道德教育的大学生是不会表现出正确的语言和行为的。所以说,高校教育者不应该对学生知识传授理论知识,应该让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知产生正确的思维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践,唤起大学生自觉的感悟道德,从而产生良好的正确的美的行为。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部分,而审美教育的基础是对美的感知,对事物的感受和感悟,审视美的存在直到上升到审美的更高的创造效果。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实践,就是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从事物中感受美,从而产生审美的感知活动,使大学生真正产生对感人事物的感动效应。道德是审美教育的客体,通过亲身体验形成审美教育的主体,所以,大学生自觉主动的道德行为是被亲身感知和自我思考正确判断的思维所形成的。这样大大减少了道德行为的盲目表现。
2.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在情感上相互渗透
高校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在对大学生的感情培养上表现出来的目的是大体相同的。在道德教育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情感教育。如何生成情感是道德教育情感培养的内化过程,情感的相互交流是基础条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心贴心的交谈,相互的感情沟通;同时,情感教育又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审美教育中的情感生成的过程是大学生情感的蕴存的需求共同表现出来的,由此可以分析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情感和审美教育中的情感在表现的过程是相同的,同时也是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在情感交织上的基本条件。
在情感类型上,道德教育的情感和审美教育的情感又是截然不同的。高校道德教育情感是大学生根据事物的好坏所产生的不同的感情变化,是高校教师诱导大学生情感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亲和力,促使大学生自觉的与正确良好的道德在情感上产生统一性;而审美教育情感是高校大学生审视美的事物从而产生的感情变化,审美感知和感悟相融合达到大学和僧对审美事物的愿望的满足,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情感方面相互渗透,产生对道德追求的更高要求,实现在审美教育中对美的情感的飞跃。因此,在高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应注意对大学生情感方面的引导,使大学生从内心中自觉的去追求健康向上的高素质的目标。
3.道德的教育方式和审美的心灵陶冶相结合
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式,因为它只强调理论性的教育,束缚着大学生的思维,使其按照统一的、标准的理论要求去服从,去遵守。也就是当今人们所说的应试教育,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只对书本上的含义概念、训练原理等教育方式,不能生动的讲解,这样大学生就会感到课堂的枯燥,失去了生活实践的联系,丧失了大学生去自觉地感受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道德的真正的含义,不能完全体会到道德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过于注重理论逻辑,忽视了大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感知的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高校教育工作者大都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引导教育,大学生在课堂上成了“闪存”一味的接受信息,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反映。在这样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大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越来越少了,学生会产生对大学教育的反感心里,厌学的表现,从而导致高校德育不能很好的传播。
与之相反的是高校审美教育,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通过美好事物的感染,尽情的享受美的存在,体会美带来的意境,在其亲身体验中,释放身体内的压力,在上士美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净化心灵,在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中,促进大学教育,这样使高校审美教育在其他教育方式中的技高一筹。
高校教育要求道德的教育方式和审美的心灵陶冶相结合,意思是说将高校道德教育的方式通过审美教育的手段,使大学生自觉地去接受对道德理论的感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的情感,抛弃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糟粕的道德行为,促进健康积极的道德行为,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4.道德目标与审美修养相交织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今天,高校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复合型人才。但是当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又有许多现实问题和困难不断涌现,所以说传统的教育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了,用它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已经不是很理想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寻找新的教育方式方法来提高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高校教育中本来就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教育,但是高校德育被单独拿出来用作教育大学生的方法,这样做大大降低了高校教育的实际效果,因为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德育的活动都是遵循着榜样和标兵和模式进行说服教育的,这样极度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也影响了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所以说,高校德育应该和多种教育形式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思想品德目标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而审美教育的素质目标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重要方面,是高校教育培养大学生教育目标重中之重的教育方式,如果高校审美教育的素质目标发展不健全的话,大学生的道德目标就不容易被实现,当今高校教育,高校还没有把审美教育的素质目标作为重要部分,所以为了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来适应当今社会,就必须在多种领域中、多种学科中把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高校审美教育的修养相互结合,是他们完美的交织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基础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促使学生顺利成长,在通过审美教育交织的道德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举止优雅和积极健康的精神文明行为。
5.道德追求与审美意义相联系
高校审美教育的意义是指高校教育按照美的规律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塑造,使其对美的一种追求,高校审美教育的价值目标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把大学生的奋斗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进行美的教育和塑造。高校大学生不断追求道德的自身完美的建造,高校道德追求是当今高校审美教育的目标。原来的道德教育就是简单的进行理论说教,高校教育工作者按照书本上的规范对大学生道德标准进行统一传授,使其丧失了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自觉的去对道德的追求,这样大大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成效,如果使其教育中夹杂一些审美教育,效果会大大增强,因为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的审美价值目标会使大学生注重对道德的自我追求,这样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高校教育把道德追求和审美意义相联系,这就可以看出美的境界是道德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和个人的道德理想追求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社会上更具有亲和力,大学生才能更好的自觉地对自己进行更高要求的塑造,这样高校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