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o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部在北师大召开的“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数学课程相互关系”研讨会,会上强调指出:“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后者我们过去对它却不够重视。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针对当今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提出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设计新的教学模式,讲活政治课。  关键词:政治课;新改革;课堂教学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
期刊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任教后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工作。10多年来,我从别的老师手中一个班一个班地把学生接过来,一年后,又一个班一个班地送出去,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又有失败的苦恼和自责。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深刻认识到,要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首先,班主任自身要有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就是一种潜在的吸引力,巨大的向心力和无形的感召力。在学生心目中,这种凝聚力,既有母亲般的挚爱,又有榜样的影响,
期刊
几年来,我们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进行了“问题解决”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研究    我们认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模式的一般程序一定要符合以下几个过程:第一,应符合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即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  第二,应符合认知的心理过程。  第三,应符合数学教育的基本过程  据此,我们构建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
期刊
一、对学生行为的训练    1、道德习惯的养成。  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化行为。如果形成了习惯,就能使道德行为由偶然性变为必然性。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形成规范行为习惯的内容,如: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自己动手收拾房间、初步料理自己生活,热爱班集体,爱护花草树林和动物等,教师需要对这些行为规范反复训练学生,使之形成习惯。例如:在教学《你真行》这一课时
期刊
摘 要: 本文就什么课型怎样采用多媒体教学做了详细的介绍。多媒体应用于化学教学,变抽象的讲解为直观的教学,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化学教学;应用     多媒体电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多媒体包括声、光、图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应用意识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
期刊
摘 要: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   关键词:多问;多变;多解    一、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三年级有女生45人,比
期刊
摘 要: 兴趣,就是对某种事物积极的情绪。兴趣的产生,往往源于成功。因此,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拥有一种成就感。本文探讨了怎样让学生拥有一种成就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成就感    一、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让学生作文成功的环境     1、更新教师对作文的评价观。  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不够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我们喜欢用挑剔
期刊
摘 要: 语文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是语文教学大纲对广大师生提出的教与学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培养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培养练口习惯这三方面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
期刊
摘 要: 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民大众,历史上出现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生动材料.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历史教学;民族精神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