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当今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提出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设计新的教学模式,讲活政治课。
关键词:政治课;新改革;课堂教学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这一节课我们究竟是学什么呢”的好奇心来上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热点导入。热点之所以“热”,一是因为它是新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二是由于它是大是大非、鱼龙混杂、令社会关注的必须澄清的一些问题。以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
(2)用疑点导入 。实践证明,疑点、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明辨是非,摆正观点。
二、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1)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尤其倡导对教师观点的合理“反叛”,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索精神。例如: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教学中,分析台湾问题时,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剖析了李登辉“两国论”的实质和危害性,大部分学生对此问题都达成了共识,然而,有个学生竟亮出了异议:“我们为什么不能象印尼的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来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呢?”,一石击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同学的议论。这时老师首先表扬了他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然后又从更高更远的角度与同学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令学生心悦诚服。这位同学的思维得到了鼓励,从此他对政治课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也经常提出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发展。
(2)设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式,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发现,即设疑引思。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注意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对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思维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创新精神。
三、重视小结,激发热情
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的境界,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1)优化教师“结束语” 好的结束语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它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得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讲完《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结婚的条件后做了如下的小结:年龄到,青年男女开心笑;你情我愿入新房,亲上加亲要提防。精粹而便于记亿,使学生终身难忘。
(2)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上完一课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要点和讲授内容思考几分钟,然后指定一名或几名同学走上讲台,当一回“准老师”作简要的复述。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效果。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对时事政治课的学习不能单纯为记忆而记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
总之,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可以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法,使教师更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政治课;新改革;课堂教学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这一节课我们究竟是学什么呢”的好奇心来上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热点导入。热点之所以“热”,一是因为它是新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二是由于它是大是大非、鱼龙混杂、令社会关注的必须澄清的一些问题。以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
(2)用疑点导入 。实践证明,疑点、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明辨是非,摆正观点。
二、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1)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尤其倡导对教师观点的合理“反叛”,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索精神。例如: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教学中,分析台湾问题时,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剖析了李登辉“两国论”的实质和危害性,大部分学生对此问题都达成了共识,然而,有个学生竟亮出了异议:“我们为什么不能象印尼的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来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呢?”,一石击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同学的议论。这时老师首先表扬了他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然后又从更高更远的角度与同学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令学生心悦诚服。这位同学的思维得到了鼓励,从此他对政治课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也经常提出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发展。
(2)设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式,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发现,即设疑引思。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注意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对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思维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创新精神。
三、重视小结,激发热情
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的境界,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1)优化教师“结束语” 好的结束语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它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得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讲完《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结婚的条件后做了如下的小结:年龄到,青年男女开心笑;你情我愿入新房,亲上加亲要提防。精粹而便于记亿,使学生终身难忘。
(2)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上完一课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要点和讲授内容思考几分钟,然后指定一名或几名同学走上讲台,当一回“准老师”作简要的复述。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效果。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对时事政治课的学习不能单纯为记忆而记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
总之,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可以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法,使教师更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