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阿斯塔那仕女骑马俑 看古代妇女帷帽习俗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wen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雍容华美的仕女骑着一匹绛红色的马,头戴一顶黑色垂黄纱的帷帽,透过面纱露出丰腴的面庞,细长的柳叶眉,挺直的鼻梁,红色的樱桃小口,更增添了一份妩媚。仕女上身着粉白色地碎花长袖衣,下身着绿地树叶纹长裙。裙上部齐胸,双脚穿黑色长靴,并蹬于脚蹬,昂首挺胸。马身为深褐色,颈部与臂部两侧、马头前额中间饰有白色圆点,圆点内用褐色装饰点缀,马的四蹄呈白色,马笼头以及马身上的装饰均以黑色线条勾画,并在黑色线点下绘有黄色小圆点装饰图案,马的造型优美、骄健,仕女骑马俑具有典型的唐代风络。另一位仕女骑一匹绛红色的马迎面驶来,头戴一顶黑色垂纱帷帽,面纱半遮半露仕女丰腴而施状靥的面颊,细长的柳叶眉挺直的鼻子,红色的樱桃口,面部清秀,上身穿橘黄色的低圆领短袖襦,下身穿蓝棕两色的竖条纹宽松裤,仕女左手放在马鞍前。似牵缰绳状,右手垂于身后,马的笼头、面、颈、尾部、马鞍以黑白两色勾勒,四蹄为黑色,双脚穿黑色长靴,用白色在脚前部勾画出脚蹬,昂首挺胸。这两件仕女骑马俑的形象、妆束洋溢着唐代妇女独具的风韵。
  


  这两件仕女骑马俑,一件通高35厘米,长30厘米,宽10厘米(图一),另一件通高39厘米,长32.5厘米,宽11厘米(图二)。均出自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通体为泥制,以彩色颜料勾画人物形象,据有关资料表明这些颜料大多为矿物质颜料。阿斯塔那187号墓的年代为唐西周时期的墓葬。
  这两件仕女骑马俑均戴有帏帽,令人感叹的是这两件仕女骑马俑所戴的帏帽的四周的纱网“帽群”,至今还依然保存,为我们了解唐代帷帽形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唐代的帷帽
   帷帽的前身是围帽,它是一种在藤席编成的笠帽上装一圈纱网帽子。女子外出时戴此帽也可起到障蔽作用。如果去掉帽檐四周垂网,则叫席帽。唐刘存《事始》引《实录》:“以故席为骨而鞔之,谓之席帽,女人戴者,其四网(围)垂下网子,饰以朱翠,谓有障蔽之状。”说的就是这种帽饰。
  帷帽产生于隋代,据资料表明在隋以前没有发现帷帽造型的出现。《旧唐书·舆服志》云:“闫立本画昭君入匈奴,而妇人有著帷帽者。夫芒出於水乡,非京华所有;帷帽创始于隋代,非汉宫所作”。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在《昭君出塞图》中,为昭君戴了一顶帷帽。识者见此,纷纷指出其误。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至如阎立本图昭君妃虏,戴帷帽以据鞍,…… 殊不知帷帽创从隋代”,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有同样的批评。
  唐早期由于羃的流行,帷帽曾被人们所遗忘,到了高宗时期,又重新兴起。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发达、最繁荣的时代,经济高度发展,促进了文明进步,社会风尚也随之变化,传统的蒙面风俗受到了很大冲击。人们逐步感觉到羃作为服饰,从头一直蒙在胸前不方便,外表也不十分美观,更为严重的是不能够展示出人们面部的美丽。这时妇女着妆,要求简洁轻便,而外出头上还蒙着羃 ,显然已不合适宜。与羃相比,帷帽具有明显的优点:首先是功能的增加,宽大的席帽可遮阳蔽雨;其次是戴卸方便;再加之将脸面“浅露”在外。这是唐代妇女为摆脱封建礼教束缚所作的大胆尝试,尽管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但风气一开,已无法挽回。《旧唐书·舆服志》云:“则天之后,帷帽大行,羃 渐息。中宗即位,宫禁宽驰,公私妇人,无复羃之制”。《新唐书·五行一》云:“唐初,宫人乘马者,依用旧仪,著羃,全身障蔽,永徵后,乃用帷帽,施裙及颈颇为浅露,至神龙末,羃始绝,皆妇人预事之象”。
  戴帷帽的妇女,在《明皇幸蜀图》中有描绘,画面以山水为主,人物处于陪衬地位,但人物的服饰特征清晰可辨,其中有骑马女子,头上就戴着这种帷帽。
  本文所谈到的帷帽形制与胡帽的形制非常相似。唐朝中原汉族与西北各少数民族、西方各国人民交往频繁,各少数民族迁往内地的也不少,有部分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或来屯垦戎守而来西域,于是胡服有了进一步扩散的机会。《旧唐书·舆服志》云:“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服,靓粧露面,无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胡人服饰对唐代影响很大,第一来自西域、高昌、龟兹,间接受波斯影响,特别是头戴浑脱帽,身着圆领或翻领小袖,脚穿透空软锦 靴,外出骑马多戴帷帽、浑脱帽,羊皮制成高顶,尖而圆(图浑脱帽·《敦煌壁画》)。
  从隋唐墓室壁画、敦煌壁画人物形象上看,帷帽是一种高顶宽檐,檐下垂一丝网(直垂至颈)的帽子。高宗时流行的帷帽,帽下的垂网已由长变短,将面部浅露于外。后期则是“时世妆”。在18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妇女穿束腰大摆长裙,头戴与本文所说帷帽形制相同的首服,垂网半遮半露出妇女美丽娇嫩的面颊,一双清如海水的碧眼更充满了一分神秘和高贵的气质。
  
  帷帽与羃具有传承性
  羃,学术界有很多种看法。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大幅方巾,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披体而下,遮蔽全身。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衣帽相连的斗篷一类的装束。由于西北风沙大,人们远行时骑马用它围裹身体,障蔽风尘。又有人认为,它是男女通服,开元年间(713—741年),妇女普遍穿胡服戴浑脱帽,盛唐以后,女衫衣袖日趋宽大,衣领有圆的、方的、斜的、直的等(《中国古代服饰史话》)。
  


   羃本来是西域人的一种服饰,《隋书·附国传》云:“其俗,以皮为帽,形园如钵,或带羃……”。《隋书·吐谷浑传》云:“其王公贵人多戴羃 ,妇人裙襦辫发,缀以珠贝”。北朝以后,羃传入中原地区,被当地汉民族所接受,男女通用,作骑马出行之用。《旧唐书·舆服志》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羃。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在汉族妇女接受西域传入的羃风俗时,外出时还利用旧的帷帽。这一时期帷帽以藤篾编成,造型和斗笠相同,有围帽檐,还缀有一圈纱罗妇女出行时使用,可作障蔽。初唐时,由于羃的时兴,戴帷帽者逐渐减少,高宗时,帷帽又重新兴起,并取代了羃(周汛、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在日本东京国博物馆收藏《树下人物图》唐代绘画中,描绘妇女,左手高举,正在脱卸蒙在头上的面幕,这一场面反映的就是妇女羃。
  羃与社会礼教有很大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妇女有流行蔽面或遮面的风俗,就是用巾帕遮盖面部。最早在周代文献中就有记载。《礼记·内则》规定,男女之间不相授受,不能同用一口水井,同用一张床寝席,同用一件衣衾。女子外出必须障蔽其面,用以蔽面用巾帕,也是一种首服。
  汉代妇女承袭周代遗风,“金华紫罗面衣”。金华即金花,可见当时的面衣,制做的还颇为讲究。魏晋南北朝妇女的面衣,就逐渐开始使用纱罗縠制做,使整个脸全部被遮住。为不被人看清自己的脸面,而自己又能透过这层罗纱看到外面,当时的面衣多采用黑色或黄色,晋人《搜神记》有“衣黄色,冠黄冠,戴黄盖,乘小马,好疾驰”的记裁。
  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东渐,羃 与帷帽就带上了浓重的宗教的寓意。信奉伊斯兰教的妇女必须戴面纱,不能将容颜展露于世人。羃与帷帽就成了伊斯兰教不可缺少的用具,羃就有了浓郁的宗教色彩。阿拉伯半岛及东欧洲国家妇女出远门时必须穿着羃 ,以免被男士窥视。她们的面衣是一大幅方巾,有的通体用轻薄透明的罗纱制成,披体下,遮蔽全身,有的只是在方巾面颊部份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其余部份用高密度厚质的织物。在新疆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妇女所用的面衣,一般为大幅透孔的棉质方巾,或丝(毛)织物;哈萨克族则使用棉质地白色棉布特制成面巾,哈萨克语则称其为克米协克(李肖兵著《中国西域服饰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并在其面部周围施绣,一般使用平绣、十字绣等;而世居于中国西北部甘肃、宁夏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如撒拉、裕祜族、回族等民族的妇女面衣,一般也为特制面衣,所使用的材料均为丝绒、乔其纱绒面料,色彩为黑色或绿色其形制与本文涉及羃相同,这说明帷帽与羃具有传承性。
   阿斯塔那的帷帽垂纱
  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两件帷帽,所用垂帷均为透孔的纱,均为淡黄色。
   纱,古代又写作沙、裟,是质地最为轻薄的丝织物,《古今服纬》注云:“周礼之素沙,后世字作纱,言其孔可漏沙也,此帛类之至疏者”(雷鐏述、雷学淇释《古经纬服》,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纱类织物中最轻薄的是所谓轻容,《唐类苑》云:“轻容,无花薄沙也”,唐王建《宫词》:“嫌罗不著爱轻容”,故轻容实际上是一种极为轻盈透明的素纱织物。纱不仅轻薄,而且挺拔。
   本文所涉及帷帽垂纱,是未经练染的丝,纱的孔眼是全部或部分采用由经纬纱疏松均匀排列交织。中国古代也常把有均匀分布方孔的,经纬纱捻度很底的平纹薄型丝织物为纱。纱分提花、不提花两种,在纱织物上还可施以印染、刺绣和彩绘。纱类织物轻薄透明,结构稳定,纱是最早出现的丝织品种之一。中国战国时期《周礼》中已载有“素纱”的名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阿斯塔那出土的白色绞缬纱、绛色印花纱、黄色鸳鸯缬纱、绿色骑士狩猎印花纱和天青敷金彩轻容纱,都可采用特殊的穿筘方法,即两根丝纱穿一筘,再空一筘,以此形成清晰的方形孔眼。唐宋时期纱的品种极多,唐代有吴纱、轻容纱、花鼓歇纱,宋代有艾虎纱、天净纱、三法纱、暗花纱、粟地纱、茸纱。元明以来的妆花纱是用多色彩纬和孔雀毛等特种纤维加工而成纱线,以回纬挖梭的方法织造,织物绚丽多彩,纱也称为縠。玉篇谓:“縠,纱也”。
  
   这两件仕女骑马俑人物的服饰反映出极其浓郁的盛唐风格。紧身袒胸的半臂襦,长裙曳地衫的下摆裹在裙腰里。诗人孟浩然的诗句:“坐时衣裳萦纤幕,很即裙裾一扫落梅”,与本文女俑的风格吻合。那白皙的丰腴的脸颊,两弯浓黑的眉毛,额际点花钿,端正的鼻梁,小口朱唇,侧重于曲眉丰腴,浓丽多姿,绿衣高髻,是唐代仕女丽美的肖像图。
   唐代社会生活丰富,化妆艺术得以日益进步,妇女面部施粉,两颊侧面施斜红,额眉间施花钿,嘴角两旁点丹如倩丽多姿,称之为状靥。花钿状是一种独具风格的妆,又称花子、媚子、施于前额眉心。
  (摄影:姚书文、陈龙)
其他文献
1月9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主办,颐和园管理处和紫禁城出版社协办,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的2008中国古典家具精品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此前,笔者就中国古典家具市场与研究现状的问题走访了几位专家。    1.应如何定位中国古典家具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长河中的地位?    胡德生: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物质上的最丰富的载体首推家具,伦理观念、等级观念、思想观念、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传统文
期刊
已经过去的2007年对收藏界来说是热闹的一年,层出不穷的新闻人物和新鲜事件搅动着人们的神经。以下是《收藏界》等媒体推选出的2007年度藏界十大事件和十大人物。    十大事件    1. 1月11日,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61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10年以来的首次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开始受到收藏市场的重视。  2. 3月27日,北
期刊
2007年中国玉器研究、玉器市场,在2006年跨入玉无价境界后,开启新“玉器时代”,亮点更亮,沸点更热,焦点更准,疑点更多,特点更明。    亮点:“金镶玉”亮相世界    关注中国玉器、关注北京2008奥运会的人们也许永远不会忘记,2003年8月3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在天坛祈年殿前正式向全球发布。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朝二十五宝”中的乾隆“奉天之宝”为蓝本的北京奥运会徽宝,传承了中
期刊
2006年11月23日16时,北京王府半岛酒店举行华辰秋拍影像艺术专场,近300个座位座无虚席,包括著名摄影师解海龙、王文澜在内的许多人只得坐在地上,买家、传媒、工作人员将偌大拍卖厅挤得水泄不通。买家焦急地吵嚷着让工作人员维持秩序,8台摄像机同时架起……这就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影像专场的情景,每个亲历者至今难忘。  转瞬间,影像艺术专拍周岁了。在北京,中国嘉德、北京诚轩、匡时国际紧随华辰其后筹拍影像艺
期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数千件五大洲各国领导人、社会团体、友好人士赠送给我国的礼品。亚洲地域广袤,国家、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习俗不尽相同,所赠礼品风格迥异,不乏立意独到、构思新颖、造型精巧、工艺精湛的佳作,为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异域风情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见证——《春晓》   1972年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年度。这一年,我国与22个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其中有
期刊
我家有一块金砖。金砖并非是黄金藏品,乃是泥巴做的方砖,只是专门进贡紫金城的三大殿而用,故称金砖。  其实,姑苏人家,只要祖上是官宦或书香门第,家里有块金砖是不希奇的。因为制造金砖的御窑就在苏州近郊的陆墓乡,金砖制作要求非常高,出窑时常有些次品,督造又严,次品决不能进贡,物件又沉,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流落进了喜爱附庸风雅的姑苏深宅大院里。  记得解放前夕,我们举家从甪直古镇迁移到苏州来,父母亲在靠近观
期刊
在艺术品市场这个行当里,一提“调整”,人们就犯怵。大家都明白,美其名曰“调整”其实说白了就是下调。从去年开始就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的佛教艺术品市场有可能进入调整期。这年头,说起“预测”不由自主就得打个问号,尤其是艺术品市场,那简直是跟“六月的天气”一样没谱,真是应了那句时髦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而关于艺术品市场行情的预测自然也就像 “天气预报”一样“仅供参考”了。    早春三月,远在纽约的佳
期刊
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自从春秋战国开始,陶俑在古代墓葬随葬品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就人物俑而言,汉代的古拙气势、魏晋的气韵生动、唐代的丰满华丽,各有其美的特色。而河南巩义出土的唐初彩绘人物俑既留有魏晋的遗韵又有唐代的艺术因素,别有意味。  男侍俑,高29厘米。头戴幞头,弯眉细目,高鼻梁,口微闭,嘴角微微上扬,呈现出古风式的微笑。颈细长,身材略瘦,仍有南北朝时“秀骨清像” 的人物遗风。
期刊
2007年11月,“和谐之美——醴陵釉下五彩艺术陶瓷精品展”在京城拉开帷幕。这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釉下五彩陶瓷艺术的首次专业展览,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目光,也唤起了人们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关注。在明清景德镇陶瓷占据收藏市场大半壁江山的今天,醴陵釉下五彩瓷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艺术特点,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或可成为收藏者独辟蹊径的一个品种。  首先,短暂的生产历史使醴陵釉下五彩成为稀有品种。  醴陵釉下
期刊
20世纪80年代,石家庄井陉北宅村一座晚唐砖室墓中出土了一件陶塑吹奏俑,为我们提供了晚唐时期一个民间艺人组成的小乐队走村串户室外演奏的场景。  五个或坐或立的民间艺人与两匹憨态可掬的母子马聚于一个长18.5厘米、宽16.5厘米的四足底座上,其中四个坐俑高约10厘米,立俑高约15厘米。其质地为含沙较多的缸瓦胎,俗称大缸料,局部施以褐色釉。整体雕工粗拙,但形神兼备。五位吹奏俑与母子马围成一个U字型,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