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势不可挡,课改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弊端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属于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而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力求倡导课堂教育的实践性,提倡教师要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旧有的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要大胆革新,创新方法,达到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日益普及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现在初中各学校都建有微机室或电教室,互联网络高效、敏锐的信息获取;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都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为此,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习,特别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计算机运用的基础知识和课件的制作方法,着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前奏
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
在新课进行前,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当然,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种多样。诸如:
1.多媒体演示导入法。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珍惜生命》这一课时,就现在初中生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下无法承受一些小的压力和挫折,极易导致对生命的轻贱,毫无珍惜和责任意识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殷雪梅教师为救几名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的视频材料,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诱发对“珍惜生命”知识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的视频导入就能切入主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
2.引用故事导入法。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也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
3.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为此,导入时可设计引用身边事例。如讲身边某同学因学校及师生资助终返校读书一例,引入《维护受教育权》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学生主体,突出“主体参与”,要有“人本观念”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树立“人本观念”,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
“人本观念”应用在教学中,就是各项教学活动都应把学生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组织管理的参与者,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全身心地为实现课堂学习目标而努力。由此可见,“人本观念”的要求就是要在一切教学管理中解决好人的问题,即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所谓“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而素质教育则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比如,利用学到的法律知识也能帮同学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纠纷和问题,诸如消费纠纷、维权方式等。同学们放弃往日对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的偏见,认为学习这门课很实际、很有用,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也就使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当然,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我们有刻苦钻研、探索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实践、不断总结。这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会形式多样、不断创新,一定会不断发展,拥有更光明的前景!
指导学生作文如何从内容入手
李二军(河北省饶阳县东张岗小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教书育人辩证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指导学生作文如何从内容入手。
1.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配合学校开展学英雄、讲礼议、创文明的教育,我设计了“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讲有关英雄的故事”、“唱颂扬英雄的歌曲”、“学英雄的优秀品质”等系列主题活动。“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阅读,并认真作好笔记;讲“有关英雄的故事”,要求学生在故事会上人人讲一个不同英雄或同一英雄不同内容的故事,力求做到脱离书本,声情并茂;“唱颂扬英雄的歌曲”,要求学生每人唱一首颂扬英雄的歌曲,或独唱,或小组唱,或表演唱,然后举行演唱会;“学英雄的优秀品质”,要求学生在学校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做学校的小主人;在家中尊老爱幼,勤俭朴素,学做家务,做家乡的小主人;在社会上大做好人好事,送温暖,搞调查,提建议,做家庭的小主人。然后举行系列活动事迹报告会和成果展览。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作好了铺垫。
2.参观访问
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学生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游览时,我指导学生注意观赏园中的花草树木,逐个了解各种游乐设施的名称、特点,认真观赏园中悬挂的字牌,重点观察几处并作好笔记。回来后,稍作指点,大多学生都能写出内容具体的好文章。又如,沙头角镇退休工人陈观玉,几十年来如一日,做好人好事,不为名不图利,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被人们誉为“九十年代的活雷锋”。
3.观察积累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老师要培养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观察积累,充实了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阅读积累
学生作文材料有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5.创设情境
作文指导课上,为帮助学生作文,老师可创设一些情境,利用多种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观察录像、幻灯片,听录音或动手演示,也可进行课堂素描,拼图剪贴,观察图片,或小实验、小制作等。让学生动手演示,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口描述,拿笔记载。
二、加强交流,让学生打好写文的基础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已证明,从说到写是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说”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想得清楚,说得就清楚,写出来就明白。作文指导中,安排课堂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到课堂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视野,帮助学生克服了没有材料可写的困难,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每次课外组织一些参观访问及观察活动后,我都让学生在课堂交流,就是平常的一般作文,我也让学生先说后写。在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口述作文时,教师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论,遇到不同的看法,不统一的意见,老师不急于纠正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去搜集资料,进行学习、观察和研究,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交流时,老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条理地具体讲述。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回忆生活,想像情景,再现情景。学生“常说口里顺,提笔手不笨”,写起作文来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三、灵活训练,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材料,产生了写作的欲望,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倾吐、表达的机会,给学生开辟用武之地。
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训练形式,它固然有着许多的优点,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但长期如此,势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表达,学生很难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从狭窄的单一书面命题作文的藩篱中解脱出来,使写作体裁多元化,表现体例多样化,训练方法多式化,使之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相适应,与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相适应。我还让学生进行“语文素材作文”训练,或者通过给老师写信谈心,写读书笔记、观后感,写日记周记进行作文训练。这样形式多样的作文训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贴得更紧,更利于学生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日益普及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现在初中各学校都建有微机室或电教室,互联网络高效、敏锐的信息获取;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都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为此,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习,特别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计算机运用的基础知识和课件的制作方法,着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前奏
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
在新课进行前,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当然,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种多样。诸如:
1.多媒体演示导入法。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珍惜生命》这一课时,就现在初中生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下无法承受一些小的压力和挫折,极易导致对生命的轻贱,毫无珍惜和责任意识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殷雪梅教师为救几名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的视频材料,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诱发对“珍惜生命”知识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的视频导入就能切入主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
2.引用故事导入法。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也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
3.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为此,导入时可设计引用身边事例。如讲身边某同学因学校及师生资助终返校读书一例,引入《维护受教育权》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学生主体,突出“主体参与”,要有“人本观念”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树立“人本观念”,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
“人本观念”应用在教学中,就是各项教学活动都应把学生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组织管理的参与者,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全身心地为实现课堂学习目标而努力。由此可见,“人本观念”的要求就是要在一切教学管理中解决好人的问题,即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所谓“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而素质教育则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比如,利用学到的法律知识也能帮同学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纠纷和问题,诸如消费纠纷、维权方式等。同学们放弃往日对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的偏见,认为学习这门课很实际、很有用,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也就使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当然,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我们有刻苦钻研、探索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实践、不断总结。这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会形式多样、不断创新,一定会不断发展,拥有更光明的前景!
指导学生作文如何从内容入手
李二军(河北省饶阳县东张岗小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教书育人辩证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指导学生作文如何从内容入手。
1.开展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配合学校开展学英雄、讲礼议、创文明的教育,我设计了“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讲有关英雄的故事”、“唱颂扬英雄的歌曲”、“学英雄的优秀品质”等系列主题活动。“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书籍,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阅读,并认真作好笔记;讲“有关英雄的故事”,要求学生在故事会上人人讲一个不同英雄或同一英雄不同内容的故事,力求做到脱离书本,声情并茂;“唱颂扬英雄的歌曲”,要求学生每人唱一首颂扬英雄的歌曲,或独唱,或小组唱,或表演唱,然后举行演唱会;“学英雄的优秀品质”,要求学生在学校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做学校的小主人;在家中尊老爱幼,勤俭朴素,学做家务,做家乡的小主人;在社会上大做好人好事,送温暖,搞调查,提建议,做家庭的小主人。然后举行系列活动事迹报告会和成果展览。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作好了铺垫。
2.参观访问
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学生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游览时,我指导学生注意观赏园中的花草树木,逐个了解各种游乐设施的名称、特点,认真观赏园中悬挂的字牌,重点观察几处并作好笔记。回来后,稍作指点,大多学生都能写出内容具体的好文章。又如,沙头角镇退休工人陈观玉,几十年来如一日,做好人好事,不为名不图利,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被人们誉为“九十年代的活雷锋”。
3.观察积累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老师要培养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观察积累,充实了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阅读积累
学生作文材料有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5.创设情境
作文指导课上,为帮助学生作文,老师可创设一些情境,利用多种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观察录像、幻灯片,听录音或动手演示,也可进行课堂素描,拼图剪贴,观察图片,或小实验、小制作等。让学生动手演示,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口描述,拿笔记载。
二、加强交流,让学生打好写文的基础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已证明,从说到写是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说”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想得清楚,说得就清楚,写出来就明白。作文指导中,安排课堂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到课堂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视野,帮助学生克服了没有材料可写的困难,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每次课外组织一些参观访问及观察活动后,我都让学生在课堂交流,就是平常的一般作文,我也让学生先说后写。在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口述作文时,教师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论,遇到不同的看法,不统一的意见,老师不急于纠正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去搜集资料,进行学习、观察和研究,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交流时,老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条理地具体讲述。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回忆生活,想像情景,再现情景。学生“常说口里顺,提笔手不笨”,写起作文来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三、灵活训练,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材料,产生了写作的欲望,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倾吐、表达的机会,给学生开辟用武之地。
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训练形式,它固然有着许多的优点,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但长期如此,势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表达,学生很难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从狭窄的单一书面命题作文的藩篱中解脱出来,使写作体裁多元化,表现体例多样化,训练方法多式化,使之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相适应,与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相适应。我还让学生进行“语文素材作文”训练,或者通过给老师写信谈心,写读书笔记、观后感,写日记周记进行作文训练。这样形式多样的作文训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贴得更紧,更利于学生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