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集群通过与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有效实现更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产学研合作机制可提高集群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产学研合作机制可有效实现集群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产学研合作机制可实现集群企业结构性资源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 高职教育 产学研合作机制 集群竞争优势 地缘优势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质量的基本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创建办学特色的必由之路。对高等职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目前已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出版不少专著和论文。但对国内关于高职产学研合作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专著和论文主要停留在政策层面或经验层面分析上,而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内涵概要
产业组织理论作为现代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该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任务是研究在同一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探索集群内企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变化关系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产业组织理论是以价格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的具体考察分析,着力探讨这种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变动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提高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建立在分工原理与专业化原则的基础上,将产业组织作为一个封闭系统,是一种封闭的系统观点。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哈佛大学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心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和可竞争市场理论。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成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三方面即所谓的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从而规范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以西蒙等人为代表的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协作的人群活动系统”,它的理论基础是系统方法,与之对应也有了开放系统的观点。后工业社会的重要结构特征是知识和信息,随着学科的交叉发展和大科研的复杂性,又让人们重新看到了联合的力量。从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出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企业发展也呈现综合中分化、分化中综合的特点。如企业流程的分工与外包,整体管理下的分工负责制。从系统的观点看企业或其他类型管理对象,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一体化的趋势,组织基本上从过去的简單系统走向分工协作,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组织间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剧,组织环境和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多变,新的分工协作形式不涌现,组织系统日趋复杂化。
二、企业集群竞争优势
亚当·斯密从分工的角度认为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以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为目的而结成的群体。韦伯在企业集群的定义中引入集聚因素,强调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的集聚体。德瑞奇和特克拉认为企业集群是通过相互间的配套合作能获取绩效优势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综上所述,企业集群就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企业集群是一群具有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优势的柔性聚集体。企业集群作为区域制造业的中心,或者是某产业的价值中心,在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企业集群中的内部企业通过实行专业化分工,展开合作与竞争,实现产业的柔性集聚,形成很强的议价能力,占据着市场竞争中主动,形成产业优势获取高额利润。
相对于单个企业生命周期短、品牌效应难以持续的问题,企业集群可以利用空间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充分有效利用公共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分散布局所产生的大量额外投资,节省企业间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运行所产生的费用,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降低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目标,实现企业集群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在专业化经营的同时,根据生产的需要,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进行交易,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并获得外部范围经济。企业集群将集
群内的资源、品牌、资金、信息等要素进行优势互补,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获得了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集群的效益大于联合前的各个成员企业的个别效益之和,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同时企业集群使每个成员企业都受益,单个企业以网络为纽带形成的资源、品牌、信息等优势可增强其竞争能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在整体效益提高的同时,个体效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三、战略联盟优势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开拓新市场等特定战略目标,通过提供相互获利的技术、信息等的交易而加强参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组织形式。战略联盟使企业资源运筹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带来资源的节约并提高其使用效率。基于资源观的企业战略联盟将使市场机会与企业战略资源及能力相互匹配,从而实现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及战略资源的共享互补。
扩大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边界,进而形成战略联盟能力,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保证。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是战略联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为资源具有异质性,而每个企业的资源享赋各不相同,也不可能拥有战略需要的所有资源。企业通常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资源。战略联盟作为企业间网络化组织,其最大着眼点就是在经营活动中能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实现战略目标。
四、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势 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传统的各类科学技术之间、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系统化与一体化。但无论中外,高等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都是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实践性技能型人才培养,导致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大学生,就业后由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进入角色比较缓慢。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系统化与一体化进程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问题,促进教育界与产业界合作培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由此诞生、兴起和发展。教育界和企业界作为两类相互独立、互不相同的社会组织,共同培养人才,使不同子系统间实现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界与企业界合作,正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结果。高等学校从独自承担育人任务到与产业部门合作育人,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起因,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使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企业集群扩展到包括教育界在內的现代企业集群,从而具有更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内不断挖掘新的资源要素和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一是不断整合企业外部资源,利用外部资源弥补企业内部资源之不足。企业集群中的地缘关系是集群加强合作的重要因素。作为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布局上是以区域为主,与企业集群具有良好的地缘合作优势。高等职业院校与集群内企业形成长期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有效增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长期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有效提高集群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高等职业院校与集群内企业合作,通过建立研究与开发网络平台,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技术人才互补优势,形成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网络,使所有参与者从中获利。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发挥快速获取科技信息和前沿知识的渠道优势,通过集群内企业反馈和请求,将获取的科技信息和知识迅速转化为新产品,解决企业在产品或工艺研究与开发中的难题。同时借助高等职业院校这个平台可以举行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为技术人员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加速了新技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第二,长期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有效实现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随着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集群内企业从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中可以获得外部经济效应。集群企业可以利用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企业生产销售等活动,将其相关生产任务交给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通过生产与实训教学相结合,降低集群内企业产品价格,节约单位运输成本的同时,减少生产扩张投资成本,扩大了经济规模。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对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形成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区域性市场,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供给。
第三,长期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能够实现企业集群资源的结构性整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相对于单个企业而言,集群减少了资源获取和转换的障碍,在集中、管理和升级各种资源时集群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就是集群对与资源的整合能力。这种资源的整合能力使集群捕捉调整资源的机会能力比单个企业更强,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更高。高等职业院校与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分工的外部化而负责部分任务,使企业利用资源的适应性更强,使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能比以前取得更高的集群效能。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集群合作,通过取长补短,实现集群内资源的共享,促进企业之间技术转移,提供学习的机会。
综述所述,企业对于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依赖和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使得集群内企业处于不断的竞争与合作的博弈中,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集群合作,前者可以成为后者的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支撑机构而融入产业集群中并成为产业集群中的一员,形成了新型的竞合关系,使集群内企业获得了集群外企业所无法获得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增强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邱阳.中小型茶企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与决策优化[J].福建茶叶:2016年174期:62~63.
[2]邱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网络营销实训教学过程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105年148期:7~8.
[3]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5).
[4]刘伟年.论高职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基础和组织创新[J].当代经理人,2006,(1).
作者简介:邱阳(198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任职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研究方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策略,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 高职教育 产学研合作机制 集群竞争优势 地缘优势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质量的基本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创建办学特色的必由之路。对高等职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目前已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出版不少专著和论文。但对国内关于高职产学研合作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专著和论文主要停留在政策层面或经验层面分析上,而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内涵概要
产业组织理论作为现代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该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任务是研究在同一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探索集群内企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变化关系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产业组织理论是以价格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的具体考察分析,着力探讨这种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变动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提高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建立在分工原理与专业化原则的基础上,将产业组织作为一个封闭系统,是一种封闭的系统观点。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哈佛大学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心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和可竞争市场理论。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成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三方面即所谓的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从而规范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以西蒙等人为代表的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协作的人群活动系统”,它的理论基础是系统方法,与之对应也有了开放系统的观点。后工业社会的重要结构特征是知识和信息,随着学科的交叉发展和大科研的复杂性,又让人们重新看到了联合的力量。从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出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企业发展也呈现综合中分化、分化中综合的特点。如企业流程的分工与外包,整体管理下的分工负责制。从系统的观点看企业或其他类型管理对象,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一体化的趋势,组织基本上从过去的简單系统走向分工协作,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组织间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剧,组织环境和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多变,新的分工协作形式不涌现,组织系统日趋复杂化。
二、企业集群竞争优势
亚当·斯密从分工的角度认为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以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为目的而结成的群体。韦伯在企业集群的定义中引入集聚因素,强调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的集聚体。德瑞奇和特克拉认为企业集群是通过相互间的配套合作能获取绩效优势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综上所述,企业集群就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企业集群是一群具有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优势的柔性聚集体。企业集群作为区域制造业的中心,或者是某产业的价值中心,在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企业集群中的内部企业通过实行专业化分工,展开合作与竞争,实现产业的柔性集聚,形成很强的议价能力,占据着市场竞争中主动,形成产业优势获取高额利润。
相对于单个企业生命周期短、品牌效应难以持续的问题,企业集群可以利用空间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充分有效利用公共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分散布局所产生的大量额外投资,节省企业间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运行所产生的费用,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降低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目标,实现企业集群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在专业化经营的同时,根据生产的需要,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进行交易,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并获得外部范围经济。企业集群将集
群内的资源、品牌、资金、信息等要素进行优势互补,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获得了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集群的效益大于联合前的各个成员企业的个别效益之和,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同时企业集群使每个成员企业都受益,单个企业以网络为纽带形成的资源、品牌、信息等优势可增强其竞争能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在整体效益提高的同时,个体效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三、战略联盟优势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开拓新市场等特定战略目标,通过提供相互获利的技术、信息等的交易而加强参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组织形式。战略联盟使企业资源运筹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带来资源的节约并提高其使用效率。基于资源观的企业战略联盟将使市场机会与企业战略资源及能力相互匹配,从而实现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及战略资源的共享互补。
扩大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边界,进而形成战略联盟能力,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保证。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是战略联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为资源具有异质性,而每个企业的资源享赋各不相同,也不可能拥有战略需要的所有资源。企业通常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资源。战略联盟作为企业间网络化组织,其最大着眼点就是在经营活动中能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实现战略目标。
四、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势 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传统的各类科学技术之间、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系统化与一体化。但无论中外,高等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都是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实践性技能型人才培养,导致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大学生,就业后由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进入角色比较缓慢。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系统化与一体化进程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问题,促进教育界与产业界合作培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由此诞生、兴起和发展。教育界和企业界作为两类相互独立、互不相同的社会组织,共同培养人才,使不同子系统间实现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界与企业界合作,正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结果。高等学校从独自承担育人任务到与产业部门合作育人,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起因,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使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企业集群扩展到包括教育界在內的现代企业集群,从而具有更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内不断挖掘新的资源要素和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一是不断整合企业外部资源,利用外部资源弥补企业内部资源之不足。企业集群中的地缘关系是集群加强合作的重要因素。作为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布局上是以区域为主,与企业集群具有良好的地缘合作优势。高等职业院校与集群内企业形成长期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有效增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长期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有效提高集群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高等职业院校与集群内企业合作,通过建立研究与开发网络平台,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技术人才互补优势,形成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网络,使所有参与者从中获利。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发挥快速获取科技信息和前沿知识的渠道优势,通过集群内企业反馈和请求,将获取的科技信息和知识迅速转化为新产品,解决企业在产品或工艺研究与开发中的难题。同时借助高等职业院校这个平台可以举行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为技术人员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加速了新技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第二,长期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有效实现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随着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集群内企业从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中可以获得外部经济效应。集群企业可以利用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企业生产销售等活动,将其相关生产任务交给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通过生产与实训教学相结合,降低集群内企业产品价格,节约单位运输成本的同时,减少生产扩张投资成本,扩大了经济规模。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对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形成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区域性市场,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供给。
第三,长期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能够实现企业集群资源的结构性整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相对于单个企业而言,集群减少了资源获取和转换的障碍,在集中、管理和升级各种资源时集群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就是集群对与资源的整合能力。这种资源的整合能力使集群捕捉调整资源的机会能力比单个企业更强,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更高。高等职业院校与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分工的外部化而负责部分任务,使企业利用资源的适应性更强,使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能比以前取得更高的集群效能。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集群合作,通过取长补短,实现集群内资源的共享,促进企业之间技术转移,提供学习的机会。
综述所述,企业对于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依赖和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使得集群内企业处于不断的竞争与合作的博弈中,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集群合作,前者可以成为后者的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支撑机构而融入产业集群中并成为产业集群中的一员,形成了新型的竞合关系,使集群内企业获得了集群外企业所无法获得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增强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邱阳.中小型茶企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与决策优化[J].福建茶叶:2016年174期:62~63.
[2]邱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网络营销实训教学过程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105年148期:7~8.
[3]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5).
[4]刘伟年.论高职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基础和组织创新[J].当代经理人,2006,(1).
作者简介:邱阳(198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任职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研究方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策略,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